BL輕小說展
把孩子種回來:少年禮,一條穿越時空的教育之路

把孩子種回來:少年禮,一條穿越時空的教育之路

  • 定價:400
  • 優惠價:79316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少年的書
這也是一本獻給所有人的書
從自己出發,用生命帶領生命
當孩子,也當自己生命的明師

  ★全國POWER教師獎、大愛菁師獎得主杜守正,30年教育現場的動人故事
  ★個人創見「少年禮」,激發孩子珍惜和追求自己和社會生命的豐實
  ★隨書收錄「水源國小的孩子們與杜老師的歌」收聽連結,聆聽生命感動

  所有歡笑與悲傷的記憶在這交軌
  因彼此感動而互放的光芒也在這裡交會

  一部電影《魯冰花》,改變了杜守正的一生,讓他立志來到教育現場,為偏鄉孩童服務。

  他在淡水大屯山山腳的水源國小教導學生,讓一顆顆與眾不同的種子,長出屬於自己的神采與風貌。他和孩子一起畫生命的圖、唱生命的歌、吟生命的詩。他了解,若能從自身出發,充分感受土地、感受人際、感受文化,感受最後就能轉變成感動。而這份感動,將是一生取之不竭的養分。他以這樣的感動出發,發展出「少年禮」,帶大家找回自己內在的小孩。

  依照自己的天性,活出像樣的自己,杜老師說,這種生命的完成就是「道」。《把孩子種回來》這本書說的,正是這樣的道心。

名人推薦

  李魁賢(詩人、文化評論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鄭端容(國寶級校長、台灣「開放教育」領航者)
  林文虎(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副理事長)
  專文推薦

  火星爺爺(作家、企業講師)、王榮裕(劇場導演、國家文藝獎得主)、林生祥(知名音樂創作人、三金得主)、張榮輝(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榮譽理事長)、張信務(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黃淑文(心靈作家)、黑糖導演/黃嘉俊、溫美玉(「溫美玉科技作文」創始人)、趙婷(金鐘主持人)感動推薦(※依照姓名筆畫排列)

  「杜守正老師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從學校走到社區,從學習深入生活,從學生對象進階到成人,視學校是社區的一部分,視學習是生活的一階段,視學生是成人的成長過程,所以無形中已經把教育當做終生以赴的任務和過程。」—李魁賢(詩人、翻譯家、文化評論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我很想邀請正在空前壓力下辛苦著的國教教育伙伴看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守正怎樣讓自已和孩子、和學生家長、和社區融合,形成一起成長的一個小社會體系。……讓我們也做一個樂在工作中又更能增長工作效率的教師。」—鄭端容(國寶級校長、台灣「開放教育」領航者)

  「從杜老師的教學行止或許真能體會出來:就像大海是海浪的真相,生命才是學習的真相,而用生命引領那些個年輕的生命才是學習破繭的良方!」—林文虎(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副理事長)

  「用自己的方式將生命的感動流露出來。可能是在學校的櫻花樹下、廟口、或家裡的庭院,在一個可以串起大家共同回憶和感動的地方,一邊說一邊唱,做一個個人生命的展現。誠如杜老師在『水源生活卡片』中所言:『用去年的心得,過今年的日子。』『回到自己,走向一路的春夏秋冬。』—黃淑文(心靈作家)

  「把孩子種回來。這個孩子不是別人,就是你自己內在的小孩!把孩子們種回來,也就是把自己種回來!」—杜守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杜守正
 
  台南人、新北市淡水區水源國小退休教師、候用校長,成功大學工管系、佛光大學藝研所畢業,國北教大課程所博士班肄業。曾任新北市藝文輔導團團員、中央團諮詢委員、金鐘獎評審。

  平常人,做非常事。

  1990年大三,看了電影《魯冰花》,深受感動決定投入小學教育。
 
  任教小學近30年,創辦水源生活書院、社區報紙,曾獲全國POWER教師獎、大愛菁師獎、特殊優良教師、國家環境教育獎,並帶領淡水忠寮社區農村再生,獲全國金牌農村。

  看不懂五線譜,卻帶領學生錄製專輯,走唱籌畢旅資金,入圍金曲獎最佳兒童樂曲專輯,公視紀錄片獲國際兒童影展最佳電視節目獎。
 
  有人說,杜老師是個反常、異類的老師,他總默認微笑回答:「是的,我就是返常,返回常態!」
  2022年退休,開始遊歷講學,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多元文化教育的工作者」。
 

目錄

推薦序 良師益友 ◎李魁賢
推薦序 他一直在路上 ◎林文虎
楔子 一部電影,改變一生

輯一 走進教育
走進教育,來到水源
水源的歌:一位小學老師和孩子們生活中的歌
大樹下的演唱會:水源的孩子和我
從「瓦磘坑3號」展演一場小學生、老師、社區的「生。活。音樂會」
從「成年禮」到「少年禮」

輯二 有文化DNA的少年禮
少年禮的架構
從生活中冒出芽來
來請育嬰假

輯三 少年禮三核心(自。動。好)
一、自發(發現天性)→我是誰?
‧離家這麼遠了:爸爸開刀前有感
‧爸爸的生日:沒有生日蛋糕的生日
二、互動(關係聯結)→我從哪裡來?
‧把自己種回來!
三、共好(感知行動)→我要到哪裡去?

輯四 少年禮四主軸(自然。土地。自己。人群)
一、人與大自然→自然、生命
‧從學校到社區,再從社區到學校
二、人與土地→根、鄉土、歷史
‧唱出自己的歌,譜成生命之曲
三、人與自己→了解自己、尊重自己
‧不一樣的旅行三部曲
四﹑人與人群→尊重別人、相處之道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水源大陸行知畢旅
‧歲末的生命交會
‧生命教育另一樂章:學會離開

尾聲,餘韻:走一條穿越時空的教育之路

讀後記 他是個「教人」,不是「教書」的老師
—讓孩子活得像個人.活出一個更好的自己 ◎鄭端容

特別收錄 「水源十年。生活的歌」音樂演唱會
—杜老師用生命帶領生命的實踐 ◎黃淑文

附錄1:水源國小的孩子們與杜老師的歌
附錄2:少年禮行禮單
誌謝
編後記 感動的力量 ◎林煜幃
 

推薦序

良師益友
李魁賢(詩人、翻譯家、文化評論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杜守正老師著作《把孩子種回來》不只是感人的舒情散文集,更是深具啟發性的生活回憶錄,字裡行間充滿令人深思,回味無窮的人性光輝。對待人人真誠,處理事事務實,身為優秀傑出的教師,行文不露教訓痕跡,但讀來都是教育範本。從編輯體例,先報導施教小學生,別人的孩子,再述及照顧父母,養育自己的至親,最後才談到自己的心聲,以及教育理念與實踐,我感受到無形中透露大公無私的精神,和人生教育的身體力行!

  書裡描寫、紀錄許多真實故事,很令人感動,呈現師生宛如一家人的親和,身為教師不止是課堂上的諄諄善誘,課餘更是帶領學生走入社區活動,教育已經不是純粹知識的傳遞,更是生活習慣的養成,從識字到認識人生樣貌,是以身作則的最好樣本,紮實到底的教育本質,因為教育已經不是一般觀念裡的階段性培養,而是終生不渝的訓練和自律規矩。

  杜守正老師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從學校走到社區,從學習深入生活,從學生對象進階到成人,視學校是社區的一部分,視學習是生活的一階段,視學生是成人的成長過程,所以無形中已經把教育當做終生以赴的任務和過程。杜老師自然不固守在學校裡培育學生為己足,他進住忠寮民宅,融入當地社區生活圈,成為村民的一分子,全家成為鄉村的組成分,參與地方發展再造計劃,塑造社會教育的擴大示範。

  或許因為水源國小在一九一八年創設時,是忠寮李家捐出的校地,李家世代子弟大都是水源校友,所以水源國小形同家塾,具有特別感情。二○一三年攝影家周家榮導演為公視拍攝來自土地的作家系列《李魁賢 土地的詩人》,帶領我回到離開逾一甲子的水源國小母校拍攝場景,目睹杜守正老師例假日率領小朋友團團圍坐在學校操場平台上唱歌,其樂融融,也看見遇到特殊生出狀況,他好言誘導規勸的耐性與善心。我在他身上看到年輕時受到嚴師教導完全不同的良師形象,感受非常深刻。

  二○一六年我回到故鄉為淡水文化基金會策劃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忠寮社區發展協會歷年都是協辦單位,杜老師是協會的主力,全程參與,全力以赴,甚至帶學生或子女表演歌唱節目,多年來忠寮社區成為國內外詩人最喜歡參訪的活動場地之一,常令人念念不忘。忠寮社區因村民通力合作,使窮鄉僻壤一躍成為國際注目景點,不能不說是社會教育成功的範例。

  我從杜老師的實際行事風格體驗到,熱誠是無論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重要倫理,這是觀察心得,至於杜老師獨特的教育理論和理念,書中有翔實的揭示和闡釋,處處顯示他獨特的創見,透露出他身體力行的淵源和根據。本書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情節,表現杜守正老師教育實施的愛心出發點和實際處理過程,發人深省,他所表現的不是傳統尊師重道那一套腐朽觀念,而是人性化良師益友的新生活實踐。我在閱讀中,也受到潛移默化,獲益匪淺!

  本書開頭在〈大樹下的演唱會〉提到「水源國小校園裡有一排百年的大榕樹,孩子們平常很喜歡在樹下玩耍」,記得我在校時,每天早晨上課前,都要先在榕樹下掃落葉,那排大榕樹無形中呵護我長大。二○一八年我寫〈淡水榕樹〉祝賀水源國小百年慶,茲錄此與杜老師共鳴:

  我是百年老榕樹
  一天又一天
  看到學生像一群小麻雀
  在操場跳躍奔跑
  在教室朗朗讀書歌唱
  在樹蔭下遊戲結伴
  吸收大屯山脈生命的靈氣
  我是百年老榕樹
  一年又一年
  看到學生成為一群大老鷹
  在鄉村為生活打拚
  在城市為建立基礎盡力
  在國外為創造台灣意象盡心
  發揮水源活化生命的意義
  我是百年老榕樹
  依然植根在校園故土
  以有限的華蓋範圍
  展現無限希望的活動空間
  看到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長成社會各界精英
  用不斷的鬚根記錄生命的經歷

二○二四年五月九日

推薦序

他是個「教人」,不是「教書」的老師—讓孩子活得像個人.活出一個更好的自己
鄭端容(國寶級校長、台灣「開放教育」領航者)


  當年,我初次冒昧造訪,是因為聽聞淡水區水源國小王華芬校長提及她的教師同仁守正老師的班級經營之精萃。

  我想,這或正是我一直在摸索,卻又常䧟入在現實迷津中的「為什麼教育、什麽是教育、怎樣教育」這大哉問可得解惑的一支金鑰匙。

  當時訪問守正老師談了些什麽,時隔這幾十年,具體的種種已然忘記,但是這位小我三十五歲的少年老師,讓我看到他所想和所做的是有哲學和人文做底蘊的班級經營。守正老師所呈現的正是我所嚮往的基礎教育應有的樣相。

  我看到的是一位不是只在依科目、依教材、推進度的教師。我感動我欽羨!

  只是水源與我所服務的地方相隔太遠,又工作上不曾有連繫,便也很少見面。但每次見面都歡談深談,不有些許的陌生。

  這次見面再問這些年來的種種,才知道守正在社區、在各領域所奉獻的種種努力,說明著守正的才華和人品。讓我心生滿滿敬意。

  我央請守正送我他的文稿,我想更深認識他教育經營中的哲學的內在。

  守正應我的央求,寄來《把孩子種回來》的文稿。我一開頁便無法停歇,徹夜讀完。好看!

  書要吸引人忘我的沉迷:第一就是要好看。

  我看守正這書就好像在追劇,但又饒富閱讀的樂趣。

  再就是要真實。一個完全投注在孩子、身心都與孩子同在的教師才有可能把人、事、時融會而奏出的史詩般的故事「記心記肝」(台語啦!)的記錄下來,沒有些許的虛華。

  再就是動人。守正知道每個孩子的心。神注定必須群居的我們這群稱為人的動物,在「班級」這個小社會中,如何理解並處理與調適「我與他」之間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使具備所以為社會人的規範、文化價值,如:道德、學問、藝術、經濟、政治、宗教。

  每個故事都在這向度裡發展。不是編的劇本演的戲,所以動人。

  我佩服守正的教育觀,在根本上就立足於一八九七年保羅.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那一幅拋出曠世探討「自己生命的由來與該活出怎樣的生命」的大哉問,守正以此儆醒自己並把握應如何豐富自已的以及學子生命的方途。

  我也佩服守正分析每一個人生來便必須面對的世界。根據守正的分析再加上些許整理補充:知道「人」必湏面對的環境因素,也才知道該為他儲備什麼樣的能力。

  於是我體會到「少年禮」這儀式所內涵的教育價值。我想:應該是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價值並了解生命的可貴,激發孩子珍惜和追求自己和社會生命的豐實。

  少年禮好比讓孩子為自己生命的火把點上了火。

  最近一次相聚,守正說了一段話,他說:成人禮、少年禮,這個「禮」如果沒有長在孩子身上,融為孩子的身心靈,怎可稱為「禮」。「禮」要長在孩子身上才算數!

  看著守正的作為,我想起一句很適合論證守正的教育觀:「教育是人教人使成為人」的過程。

  第一個「人」、第二個「人」,指的未必只指教師對學生,指的是相遇互動的每個人彼此。教師教學生,教師受教於學生,學生互動教彼此.全都在互動中成熟彼此的生命力。

  第三個「人」指的就是具備並增長如:內省、倫理、規範、謙卑、信仰等「認知性與非認知性」能力兼具的所以為人的人了。

  (「認知性能力與非認知性能力」引自大竹文雄解說.古草秀子翻譯.東洋經濟出版社出版《幼兒教育的經濟學》。)

  守正體現著這理想,也從來不歇息的邁向這理想。守正多才多藝,熱忱又肯付出,對中國思想史的蘊蓄深厚,讓我一個字形容守正,就是「美」。

  當年守正通過國民小學校長的甄試,也完成候用校長班的儲備訓練,並也調教育局歷練二年,只待分發學校就位校長職務。

  有一天來訪,述說分發所遇困境,萌生調回教職的意念。我自已擔任校長職務二十三年,深深體會更富理想性格的人,在現時的情況下任職校長,也許會有更多挫折,當下我就贊同他放棄校長職位。守正便回任水源國小教師。

  我常私自檢討,對一個年輕朋友在人生路的轉角處竟以私見影響,深自不安並反省。

  今天,看到守正得其所哉的喜悅和成就,我加倍祝福並感謝神。

  小學的運作大抵分兩個系統:一是專業系統,一是管理系統。專業系統是負責教育、教學,追求教育的成果。而管理系統則負責整備專業系統教學所需,兼有考核和管制教育效果的責任,並負責「學校」這事業體一切涉外事務。

  在現時如此複雜的環境條件,學校校長一職,對一個能力與氣質偏在理想性的人毋寧是加倍辛苦又未必能遂其志的途徑。

  今天看到守正終於可以揮灑自己的才華,造就自己的理想。我安了心。歡喜和祝福也倍加。

  我很想邀請正在空前壓力下辛苦著的國教教育伙伴看這本書。

  我們可以看到守正怎樣讓自已和孩子、和學生家長、和社區融合,形成一起成長的一個小社會體系。我們工作的地方不同,環境條件當然也各異,我們並不是要依樣畫葫蘆,而是希望從中獲得一些啟示啟發,讓我們也做一個樂在工作中又更能增長工作效率的教師。

  讓我們來分析「一起籌措金門行經費」活動的全貌:

  .「到金門去」不是某人的突發奇想也不是配合學校「校外教學」的行事。

  .守正教室裡貼有一張地圖,標示的是班上每個小朋友每個人的「學校到他家」的路線圖。

  .這張地圖是全班小朋友一起從學校出發,步行到每一個小朋友家,而後共同作業製成的。

  .若全班共有二十八個小朋友,這張路線圖便是有二十八個點、二十八條交相會的「我們的家」地圖。

  .學期中來了一位轉入生,這位小朋友來自金門,他在水源有家,這「家」很好入圖,那他另一個家在⋯⋯我們是不是也可以一起走一趟,來成全我們這一張地圖。

  .於是有了「全班金門行」的發想。

  .「金門行」第一要考慮的是每人六千元的高額旅費。就他們這班級社會體系的文化而言,家長是可以商量的。但是,也是這班級社會體系的文化,師生決定「自籌」。

  .怎樣籌集這龎大經費?這一班級的文化很富藝術氣質,小朋友常將日常的感受、情意以童詩表現,守正則賦曲並彈吉他,大家一起,演唱又起舞。

  .他們決定到淡水的人氣熱點演唱表演自己的歌。老師彈吉他,孩子們歌舞,家長照顧並服務。

  .這活動立刻成為最熱話題。於是很多個人與企業願意捐献,但他們感謝但敬謝。他們要自力完成計劃。

  .他們成功的具現了金門行的想望和計劃。

  這只是守正在教育現場千百個作為中的一則實例。可已證實並體現「課程是形成的」這課程理論的核心理念。

  同時也證實並體現了最新的部定小學課程標準所指向的學習最高原則「自發.互動.共好」。

  我建議,我們是不是各自或進修小組一起,也就這一個例子,來找出孩子從中所獲得的「認知性能力」和「非認知性能力」,那麽,相信我們的教育作為必定可以在自信與成就中獲得更大的幸福感。

推薦序

他一直都在路上
林文虎(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副理事長)


  那一年在講義雜誌社辦理的「POWER教師獎」選拔,我在如海的參賽者資料裡發現杜老師,他雖然單薄的備審資料還是能發出眩目的光芒,評審不只注意到這位與眾不同的老師,最後,他也毫無懸念的成為那年公推的「POWER教師」。而我也有幸結緣他用生命引領一群少年生命的水源國小。他在這個山區的小學校服務了幾乎大半輩子。在村落裡他不只是老師,他是每個家庭的老朋友;在他的教室中他也不只是老師,或許應該稱他為教室裡的生命哲學家更貼切。

  杜老師的教室後面牆上畫著每個孩子上學路線的地圖,每週領著一群同學陪著某個孩子走他的回家路。在他們最熟悉的路上,就算是每個日日所見的景物,每個天天碰著的小事,都因為有了陪伴而多采絢麗起來,也留下深刻的少年足跡。這樣的少年回家之路,不只回家還直接走進每個孩子的生命深處。所以,當有個孩子長大了,卻誤入歧途時,這條少年回家之路的情誼終於能將他拉了回來。

  為了陪伴從金門轉學的同學也能走一趟回家之路,他們自己編曲、創作、演唱,開辦演唱會籌募旅費要去金門。師生展現所能地辦了一連串淡水河邊的假日演唱,最後在寒風刺骨,冷雨襲人的晚上,在學校舉行壓軸的大樹下演唱會。那晚我恭逢其盛,跟著滿場師生與家長用滿心感動去抵擋攝氏四度左右的北海岸刺骨風雨。那晚,奇冷,大家都面對最真實的生命面貌。

  杜老師的教學很異類。他的學生一直都是課堂的主角,他的課程也不全來自課本,而是一如擎天的竹林一叢又一叢的長出來的。在日常的課程中,隨時都會有驚喜出現:

  春節,師生一起去村子的每家門楣貼春聯走春;去感受時節與儀軌的真實力量。

  作文課,在矮矮泡茶桌代替講桌的教室,引領學生用專注的心探看初春冒出頭的新芽;用童稚的字跡寫成作文,並譜唱成屬於少年自己,也屬於生命的詩歌。然後一遍一遍的傳唱,而唱成班歌。

  書裡著墨較多的少年禮系列課程,課程進行時孩子學著為自己的未來生命搭建一階一階的扶持鷹架,不只用來邁步向前,也用來抵擋將來的風風雨雨。甚至,杜老師也在課程進行中,為自己曾經糾結的親子關係圓滿的解了套。書裡這些海量的精采不只該讀,還肯定會有大用;不只足以當教學者的參考,也能是家長陪伴子女的好指引。

  杜老師所處的世代,教育與學習和每個世代相同都有著許多無可如何的包袱,有「想用過去教會孩子未來」的包袱:有「想用成績創造孩子人生」的包袱;有「想用支離破碎的知識完整孩子生命」的包袱,加上每個老師肩挑的「進度」壓力;家長潛藏的「競爭」恐慌,就讓孔子說「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目標,無庸置疑的就算都過去了幾千年,世代也換了「成就每一個孩子」的新口號,細看還是雲影鳥跡渺渺然不可企及。

  我曾經讀過科學家的跳蚤實驗,科學家測量跳蚤的跳高能力發現牠們簡直是永遠的奧運金牌得主,一跳躍過三公尺不是難事。用身高比例換算,相當於一個人可以躍過三百公尺。但是,若將初生的跳蚤養在三十公分的盒子內時,長大後就算移出盒子,最高也只能跳三十公分。生命的框架竟能如此侷限未來的發展!想想,或許解除加在老師、家長與教育上的枷鎖,孩子才可能真的盡展天賦的海闊天空﹗

  這本書用《把孩子種回來》當書名,這書名讓我不由自主的想起大江健三郎,想起他「為什麼孩子要上學」的人生散文集中提到不只要學會用什麼方法生活,還要更進一步明白為什麼要生活的學習主張,這樣的上學觀更豐盈。這書名也聯想起到大江幼年重病時,媽媽說就算他真死了,還是要將他再生回來的大願。而杜老師想把孩子再種回來,要種回的可不只是一個孩子,這麼大的願力自然需要好多人強大的努力。

  從杜老師的教學行止或許真能體會出來:就像大海是海浪的真相,生命才是學習的真相,而用生命引領那些個年輕的生命才是學習破繭的良方!

自序

一部電影,改變一生


  把孩子種回來。
  這個孩子不是別人,就是你自己內在的小孩!
  把孩子們種回來,也就是把自己種回來!

  一九八七年,我進入南台灣的成功大學就讀,當時學校的成功廳經常在週六下午播放免費的電影,只要憑學生證即可進場,那個年代的大學生活,有一種燃燒青春與理想的氛圍。在我大三那一年(一九九○年),記得有一次播放《魯冰花》這部電影,我看完後深受感動,就立志到偏鄉的小學任教!

  《魯冰花》這部電影內容事敘述一個來自城市的美術老師郭雲天到偏鄉小學代課,主角古阿明出身貧苦茶農家庭但擁有繪畫天賦,郭老師發現學生古阿明是個繪畫天才,平時雖然調皮搗蛋,是全班最後一名,但對色彩和周遭事物非常敏銳,有豐富想像力。

  郭老師受學校之託,主持美術選手訓練班,準備選出優秀的學生代表學校參加比賽。他認為古阿明是表現最棒的選手,極力栽培古阿明,但卻遭學校老師抵制,最後學校讓美術觀念僵化的鄉長兒子去參加美術比賽,郭老師因此憤而離職。在離開茶鄉之前,郭老師去跟古阿明道別,並帶走古阿明的畫作《茶蟲》做為紀念。他離職後把古阿明的畫作《茶蟲》投稿,並獲得世界兒童繪畫比賽的金牌首獎。當郭老師帶著獎狀回到茶鄉時,古阿明卻早已因為營養不良併發肝炎而夭折過世。

  記得當年那個週六下午,我和口琴社社團的同學一起去看這部電影,我幾度熱淚盈眶,甚至淚流滿面,正當擔心被別人看見時,竟發現旁邊的人也正啜泣著!走出成功廳大門,陽光正燦爛,綠樹、人群以及青春的校園依舊,而我似乎在心中觸動了什麼,靜靜的漫步在成大的校園中。

  當天晚上,我一個人再度走進成功廳,躲在最後一排,第二次看《魯冰花》,享有這份感動,也在心中燃起了到偏鄉小學任教的熱情理想!

  電影中的場景像是電流穿過身體一般,一波又一波,其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在一次放學後,主角古阿明要將他畫好的媽媽畫像拿到美術教室給郭老師,當他走進教室時,郭老師正看著黑板上其他人的作品沉思,古阿明說:「老師,我媽媽已經畫好了,她本來更漂亮的,但是我已經不記得她的樣子了!」(因為他媽媽早已過世)此時的郭老師抽著他的菸,不發一語,看著黑板上古阿明的畫作《茶蟲》和其他同學的作品。

  古阿明收拾著他的書包,緩緩的說:「老師,我沒有被選上對不對?!」郭老師依然不發一語,背對著他,頭也不回的繼續抽著他的菸。隔一會兒,古阿明說:「沒關係!去年也是這樣!」然後他背著書包走出教室,此時天色已漸暗,獨留郭老師不發一語,依然看著黑板上古阿明的畫作。

  就在古阿明背著書包走出教室門口之前,他停下了腳步,回頭跟郭老師說:「老師,有錢人家的孩子,什麼都比較會!」當時的我在心頭一陣酸楚,熱淚盈眶之外,在心頭也隱然興起了有一股燃燒青春與理想的熱情。就是這一幕觸動了我,讓我決定為偏鄉孩子做點事。走上小學教育的路,只因為「感動」。

  這麼多年來,每當在現實繁瑣的教育環境中遭遇一些考驗,或是在教學現場遇到令人頭痛的學生、家長,令人感到挫折、甚至是無能為力的時候,我會提醒自己,回到那個喚起熱情感動的原點,讓電影中的場景再次串流在身體,回到初衷!重新獲得能量。

  當年我所就讀的科系是工業工程管理科學系,是個熱門科系,彼時台灣股票第一次破萬點,同班同學有些甚至是穿西裝、打領帶、提皮箱來上課,一副志得意滿的模樣,因為早已賺翻了。而我,卻因為看了《魯冰花》這部電影,決定當小學老師。那個時候有同學笑我:「頭殼壞去了!」有人說:「教育是個大漩渦,你算哪根蔥!跳下去只是泡沫罷了!」更有人說:「什麼泡沫!搞不好連泡沫都沒有!」聽著心中著實有些受挫!

  心想,其實他們說得沒錯!我確實個無名小卒!但是,沉澱之後,有個聲音告訴我,不管環境如何,重要的是,不做,連自己都會不見!奇妙的是,當自己開始做了之後,很多教育相關的訊息、人物,一一出現在身邊,讓我知道,其實很多人都蹲下來,紮紮實實的在他的崗位上,做著讓人感動不已的事情,也讓我體會到,原來我並不孤單!外在環境或許不是我們能改變就改變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自己!不要忘了初衷。

  後來,我有個體會:每個人要的不一樣!別人要的,不見得是你要的!

  問題是,你要的是什麼?

  也因為這樣,我來到了淡水水源國小,拎著一只皮箱就來到學校的宿舍。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62832
  • 叢書系列:看世界的方法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4.8 x 21 x 1.6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走進教育,來到水源
 
一九九五年開學前的夏天,我拎著一只皮箱來到了淡水水源國小的單身宿舍,一個座落在大屯山腳下的山邊小學,從此開始了我在水源將近三十年的「小學生活」。
 
這是一所全校只有六個班的學校,當年我被分配到五年級,班上共有四十六個孩子,三十二個是男生,只有十四個女生,其中有我敎了兩年只跟我講過兩句話的孩子;有應該念國中卻還在我們班的特殊生;有班上長得比我還高,不但是節奏樂隊指揮,還是模範生,不過開學後的兩個星期後,只要上我的課就一直哭不停的小女生;更有小六時買「長裙」當生日禮物送給喜歡女生的大孩子……林林總總,現在回想起來,真是精采的一班。
 
當時我還只是個年輕的毛頭小子,教學經驗不是很豐富,住在單身宿舍的日子,晚上睡覺還常常夢到學校孩子的事情,或許就是因為對教育的一份熱忱與理想,還有與孩子的真誠對待,以及資深老師的照顧提攜下,一路走來雖有起伏,但卻是精采而豐富,感動與感謝滿滿。
 
當年進入小學教育現場時,我常在想,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後,孩子們想到我會想到什麼?那個東西才是留在他身上影響他一輩子的東西,真正他帶著走的「能力」,我現在就要給他!
 
問題是到底是什麼呢?是國語、數學、社會、自然嗎?還是……
 
後來我有個想法,就是只要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給孩子一次次的感動經驗,或許在哪一次的感動經驗中就真能打到他的心裡頭,埋下一顆待發芽的種子,等待日後春風來臨時,長出新枝,帶他走一輩子。
 
我想要敎會孩子能夠被感動,也懂得感動別人。
 
感動怎麼敎呢?感動要真正體驗過才知道,因此要用實踐的、要用「做」的,而且要從真做、實做開始。「做」這個字拆開來是「故人」,也就是老朋友。做自己的老朋友,也就是回到自己、回到生活。不過是誰做呢?學生嗎?對!老師嗎?也對!家長呢?也要啊!那麼到底要由誰做起呢?
 
別客氣!就是由你自己做起。要回到自己的生命經驗,從感動自己的生命經驗下手,把感動自己的帶給孩子,感動不了自己的,絕對感動不了別人。因為,在生命的課題上沒有固定的老師,也沒有固定的學生。「行」的人就是老師。真行、真做的人,才是「真行」的人,他也才夠格當老師。因此,要從生活入手,真做才能切身,真行才能有真感動。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親子、童書、國中小】親子天下數位產品社方展:預備孩子的未來,全展7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