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心理祭
身體與情緒:施密茨新現象學及其發展

身體與情緒:施密茨新現象學及其發展

Body and Emotion: Schmitz’s New Phenomen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 定價:530
  • 優惠價:79418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1928年出生在德國萊比錫,於2021年5月5日逝世於基爾。從1964年至1980年持續發表了五部十冊的《哲學體系》(System der Philosophie)為其一生的代表著作,並奠定了以「新現象學」(Neue Phänomenologie)為名的哲學學派。他是新現象學的創始人,也是「新現象學學會」(Gesellschaft für Neue Phänomenologie)的精神領袖。若從「新現象學」學派的主要論述看來,學派也可稱為奠基於施密茨諸多關於「身體」的核心論述,所開展出的「身體現象學」學派。

  本書包含了身體現象學的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並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施密茨身體現象學的核心概念與其架構。第二部分闡述了新現象學的跨學科發展及其潛在應用。通過施密茨的新現象學,我們展開對胡塞爾現象學理論的修訂,以進一步揭示身體現象的原始混沌與雜多的領域。這將現象學分析擴展到日常經驗中最熟悉,卻難以分析的日常感受,如情感、氛圍、疼痛、自我和虛無感。此外,從意義源於具體身體運作的角度出發,作者展示了如何通過轉變身體團塊的配置和拓撲分布,將患者的不安轉化為安適的可能性,進而呈現新現象學對心理學和精神醫學領域可能提供的實際貢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心運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與教育學科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胡塞爾現象學、列維納斯倫理學與醫學倫理等,發表〈從身體感受談照顧哲學〉、〈尊重自主的現象學探討——臨床倫理的主體或他者?〉等多篇相關期刊論文,另有合編《白色倒影——敘事醫學倫理故事集》、《藍色簾子——臨床倫理案例集》、《心的時差——臨床倫理案例集.精神醫學篇》等五本著作。

 
 

目錄

自序
導論

第一部分 新現象學之基本理論
第一章 施密茨與新現象學
一、施密茨與新現象學
二、當代現象學與新現象學的發展
三、新現象學對現象學之修正
第二章 身體的情動應覺與動力性
一、身體性與情動應覺
二、身體的動態與同一性
第三章 原始當前
一、原始當前的五個維度
二、存在、此一者與同一化過程
三、個體化與原始當前
四、主觀性與混沌雜多
五、原始當前的拓樸學性質
第四章 情緒、氛圍與人格
一、體感空間與情感空間
二、鑲嵌的身體團塊
三、身體處境與人格問題
四、健康狀態與案例
第五章 身體的死感
一、身體意識與物意識
二、「受識」與身體死感
三、冥視空間
四、身體人文空間與身體療癒的技術

第二部分 新現象學之應用與發展
第六章 身體情緒與身體現象學
一、前言
二、中介的追尋
三、聲音空間與身體空間
四、冥視空間與身體現象學
五、身體情緒與身體內景的描述
六、身念住身體技術與身體時間
第七章 自我分裂的問題:從胡塞爾至施密茨
一、還原與自我分裂的問題
二、自我與發生現象學的動機
三、還原以及與自身維持外部的關係
四、一個拓樸的解釋
第八章 思覺失調症與身體現象學
一、精神疾病與身體現象學
二、思覺失調症與身體心理治療
三、施密茨身體現象學的特點
四、原始當前與個人處境
五、思覺失調症的分類
六、討論
第九章 情緒與表情:身體現象學的解釋
一、漢弗萊:感覺是知覺的附帶演出
二、德勒茲:「運動—影像」、「情動—影像」與容貌
三、情緒與表情的身體動力學
第十章 施密茨論身體性的倫理學
一、身體倫理學的思考
二、關於身體作為基礎的想法
三、情動的身體倫理學

結論
徵引書目
索引


 
 

自序

  從小是對環境敏感的人。感受情緒,感受天氣,感受氛圍,常在人群中謹慎回應。也許因為在眷村長大,看到形形色色的長者,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希望,他們對同袍的義氣,以及因著時代而不斷變遷的種種經歷,讓我在眾多的長者圍繞之下,只能成為接受訊息的人。我常常反省自己,深怕理解錯了什麼。離開眷村區後,在學校裡變得寡言少語。但這並不因性格的內向,而是常常不解,為何有人能活得如此自在,並對生命的流逝漠不關心。

  然後,偶然聽到一個教法,它說:想像一個無雲的藍天,並將心融入於它。把自己當成一幅靜止的畫,觀察念頭來來去去,不把自己置入任何的某處,包括置入別人的內心;如是,請感受自由。隨後更嘗試將臉孔這麼做,隨著各個微細表情的放鬆,諸感官間曾看到與接受到的,隨著意識的觀察,好像一個個既有的記憶團塊逐個受到撫慰。這讓我好奇,為什麼一個臉孔的表層可以釋放如此多的思維?而且,與心的概念比較起來,臉孔似乎更易被把握,並能與心之間建立實體的管道,讓心也變得較好掌握。

  原來,較之倏忽而逝的心理概念,身體有著其獨特的操作意義,或許這正是某些傳統自我修煉技藝的依據。像情緒這種來來去去的念頭,身體卻能將之捕獲為某種具身體邊界,可定位於身體的某個空間裡,成為體驗著而非思想著的概念。這些都是讓身體修煉具備操作性的可能條件。

  除了倫理學,哲學思維中可被論述為實際操作的理論並不多見,而德國哲學家赫爾曼.施密茨的新現象學即屬於可實踐的哲學理論。新現象學致力於發展樸實的身體現象學,並基於身體之既主觀又客觀的共同平臺,不斷與醫學、精神分析、心理學、藝術甚至建築學,進行諸多實質對話。本書目的即在評介新現象學的重要概念及其可能的發展,並討論由胡塞爾、海德格、梅洛龐蒂、列維納斯以至施密茨一系列現象學家的發展脈絡,以檢視新現象學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這些主題在書中都有詳盡的分析,在此就不多贅述了。

  但可多談的是,身體現象學對當下科技的發展可能頗有助益。例如人工智慧,它已在大數據與自我學習的基礎上達到自我生成文本的能力,表示已能夠對人類指令達到語意上的理解,而這正是打開未來通用型人工智慧大門的關鍵。然而,即使通用型人工智慧可能真的在「語意」上達到自我學習與生成的能力,然而一種真正「類體驗」式的生成模型,如感知、情感、情緒、感受等等,這些身體團塊的自動生成與流變,其相關模型仍無法在單純語意的大數據中被搜尋到。或者,人工智慧仍無法生成「類體驗」式的,有如身體情緒之生成式模型。因為這種模型需要具備對身體感受等的內在機制的模擬能力,例如身體的拓樸性結構,身體空間的範圍與流變等現象機制的描述。相信這些對人類情緒生成的模型,包括形容它們的語彙,目前都還不在大數據的範圍,因此人工智慧還無法形成關於情緒或情感等,看似日常但具備強大動力性的自動生成能力。

  施密茨的身體現象學可為體驗式機制提供更多的語彙與模型,使人工智慧更可能具備現實性,而非限於語意式的模擬。現實性的模擬可能使人工智慧在面對特殊個體時,具備回應個體的能力,可以讓人工智慧更具有同理心與溫度。這些對於某些需要人與人之間溝通能力的領域,例如醫療場域是極為重要的能力。雖然上述想法並未在本書中呈現,但我認為它在某種程度是現實可行的。

  本書歷經十多年的研究與寫作過程,但如無個人生命中的貴人,本書的出版仍應屬於形上學的懸念。首先要謝謝的是蔡錚雲和許敏桃老師,他們為我們剛歸國的學人提供教職上的溫飽。蔡老師是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的專家,邀請我回國後的第一場演講即是關於施密茨的研究。蔡老師當下即認識到施密茨的理論比起梅洛龐蒂具有更多實際操作的可能,而這正為個人研究做出了最佳的指引。但更觸動我的是您溫暖、風趣與豁達的風範,這是一種天生的智慧,我有幸親炙於您。許老師則靈動皎潔,多才多藝,像個大姐般為我們全家上下打點,也不時提點我們在學術上多注入些行動力。

  此外是余德慧和余安邦兩位余老師,讓我們進入臨床心理學界並驅策我們深化自己的理論。內文中已提到我對余德慧老師的感念。至於阿邦老師,謝謝在您主辦的中研院研討會中,能讓我們認識到各路豪傑,當然忘不了的是您好客與爽朗的笑聲,經常分享音樂與詩作,以及香甜的花蓮大白柚。

  另外感謝國科會的支持,以及默默為我申請的計畫所把關的審查者,您們的支持,讓我身處醫學教育的職務下,仍能夠持續進行哲學的研究。謝謝陳儀芸小姐,她擔任我多年的計畫助理,除了協助本書出版相關事務,也幫忙重新繪製本書圖表。本書經國科會人社中心「補助期刊審查專書」送交《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審查,依意見修改並投稿臺大哲學叢書審查通過後出版,感謝審查委員提供的寶貴意見,也謝謝國科會專員葉菀絨小姐,在我申請本書送至期刊專書審查時的友好支持。然後我要特別感謝臺大出版中心郭千綾小姐,您在全書出版的校正、編輯和計畫安排上,展現了無比的友好與專業,讓我體會到出版中心的嚴謹與效率。期間由於個人文字修養與風格的關係,抱歉為編輯帶來各種細節的問題,但都在您細心的處理下,為本書增色不少。

  最後是我親愛的家人們,在每個接送、叮嚀與輕觸、每個嬉鬧與打氣、每個陪伴的細節裡,都藏著我們的喜悅與心甘情願的羈絆。要知,對於妳們,不管是多麼的小事,都有著我關注的目光。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8427
  • 叢書系列:臺大哲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導論(摘錄)

一、施密茨其人與著作簡介

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1928年出生在德國萊比錫,於2021年5月5日逝世於基爾。1949-1953年他在波恩大學學習,1958年於基爾大學哲學院任助理一職。1971年正式升任基爾大學教授,1988年擔任基爾大學Kurt Hübner講座教授直至1993年。從1964年至1980年持續發表了五部十冊的《哲學體系》(System der Philosophie)為其一生的代表著作,並奠定了以「新現象學」(Neue Phänomenologie)為名的哲學學派。他是新現象學的創始人,也是「新現象學學會」(Gesellschaft für Neue Phänomenologie)的精神領袖。若從「新現象學」學派的主要論述看來,學派也可稱為奠基於施密茨諸多關於「身體」的核心論述,所開展出的「身體現象學」學派。

若從西方哲學發展看來,從希臘哲學以降至當代哲學,雖然不乏關於「身體」的論述,然在崇尚理性與客觀的西方哲學裡,與其說身體成為哲學嚴肅的論題,倒不如說是哲學掩蓋了身體現象的真正闡釋。從希臘時期開始,柏拉圖崇尚理型,認為由身體感官而來的知識對理性而言是種干擾因素,以致於理性受到感官知識的誘惑,無法達到完美與客觀的知識。至於近代笛卡兒談論身心二元論,理論看來似乎將身體放到與心靈同等的地位,但實際上也不過是將身體簡單地置放於理性之光的邊緣,僅作為簡單平衡與陪襯理性的地位。到了集古典理性大成的康德那兒也是一樣,仍無視於身體現象的存在。純粹理性成了哲學研究與批判的唯一目標,而身體或感官經驗只能是依於經驗而來的後天知識,並沒有先天綜合知識的邏輯性。其結果是,在康德哲學裡幾乎找不到任何關於身體的嚴肅研究。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童話裡的心理學【博客來電子書獨家-作者電子贈言簽名扉頁版】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尖端暢銷展
  • 秋冬旅遊大展
  • 商業思考筆記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