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黃河變遷史──金代至清代的河患鳥瞰:利河南行誤說×河史通史異同×治河主張分歧×河事簡表編制……從民族主義到河務政策,看歷代河徙諸問

黃河變遷史──金代至清代的河患鳥瞰:利河南行誤說×河史通史異同×治河主張分歧×河事簡表編制……從民族主義到河務政策,看歷代河徙諸問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蓋河出山泉以匯於海,中途或滯或湍,或瀦或瀉,或歧或一,
其於床址崖岸,或蝕或積,一皆本乎自然。
河之有治有不治,則自有人類之關係始。」

束水攻沙、開泇河之議、河史研究、治河矛盾……
河道變遷考證與河防批評!

  ▎重重疑問與金代黃河
  本卷首先探討了金代的黃河變遷與相關的諸多疑問。在第十一節中,作者詳細分析了金代河徙的種種不確定因素,並討論了金人對黃河南行的不利影響。這部分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背景,還深入探討了當時社會、經濟和地理條件對河流變遷的影響,使讀者能夠全面理解金代黃河的複雜情況。

  ▎元代治河的歷史概覽
  第十二節對元代治河的歷史進行了全面概述。從元代如何編制河事簡表,到黃河河道的具體變遷,再到賈魯治河的詳細情況及其後續影響,這一節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特別是對賈魯河的深入剖析,展示了元代治河工程的技術水準和成就。這部分還包括了其他元代人物的治河言論,反映了當時對治河問題的多元思考與不同見解。

  ▎明代河患的鳥瞰
  第十三節(上)和第十三節(下)分別從不同角度鳥瞰明代的河患情況。上半部分探討了黃河史與通史研究的差異,並介紹了會通河的建設與意義,以及明代河患的分期情況。下半部分則深入分析了治河主張的分歧及內在矛盾,並批評了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法,同時表揚了劉天和的治河策略。此外,還描述了開泇河的相關情況,使讀者能夠了解明代治河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清代的河防策略
  第十四節(上)介紹了清代的河防策略及其分期情況。這一節主要探討清代面對黃河河患所採取的防治措施,並分析了其成效與不足。透過對歷史資料的整理與分析,作者展示了清代在治河方面的努力和挑戰,為讀者提供了全面了解清代河防的寶貴資料。這一部分為整體的黃河變遷史研究畫上了重要的一筆,讓人們對黃河治理的歷史有更深的認識。

本書特色

  本書是《黃河變遷史》之卷三,首先深入探討金、元、明、清四代黃河變遷及治河歷史,提供全面的歷史視角;接著詳細分析不同時期治河措施的成效與不足,揭示其內在矛盾與多樣性;三是結合社會、經濟、地理等多重因素,展示治河對當時社會發展的影響;四是資料豐富、論證嚴謹,為研究黃河歷史及現代河流治理提供寶貴參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岑仲勉(西元1885年8月15日~1961年10月7日)


  名銘恕,字仲勉,原名汝懋,廣東省順德市人,中國歷史學家。在先秦史、隋唐史、文獻學、中外關係、邊疆史地、突厥史、蒙元史等多個領域建樹卓越, 與陳寅恪並稱「唐史雙子星」。 其所著《隋唐史》反映了他在隋唐史通論中的創見,著有《元和姓撰四校記》、《西周社會制度問題》、《隋唐史》、《突厥集史》、《黃河變遷史》、《岑仲勉學術論文集》等。
 

目錄

第十一節 金代的黃河及關於河徙的許多疑問
一、重重疑問
二、金人不是利河南行
第十二節 元代治河的概略
一、怎樣編制河事簡表
二、元代河道的變遷
三、論賈魯治河及治河後黃河所行的水道
四、「賈魯河」
五、其他元人的治河言論
第十三節(上) 明代河患的鳥瞰
一、黃河史的研究跟通史有點不同
二、會通河
三、明代的河患分期
第十三節(下) 明代河患的鳥瞰
四、治河主張的分歧及內在的矛盾
五、批評潘季馴的束水攻沙
六、表揚劉天和
七、開泇河
第十四節(上) 清代的河防
一、清代河患的分期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945326
  • 規格:平裝 / 262頁 / 14.8 x 21 x 1.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二、元代河道的變遷

甲、黃河人渦兼入潁

黃河從渦河至懷遠入淮,方氏以為是金末的事情,跟胡渭記入元代的說法略有不同(見前節一項乙及己)。胡氏憑什麼得到這個結論,沒有提及,是否根據《元史.地理志》(見下文),我們很難捉摸。我在前節(一項己)已經提出,黃河改道由渦入淮,可能在元太宗七年至憲宗二年(一二三五——一二五一年)那個時期。拿崇禎末年河決開封入渦那一回事來作比較,可能就是太宗六年蒙古人決灌趙葵軍的結果。從書本上看,黃河自有記載可考以來,單循渦入淮的以此為第一次(《古今治河圖說》把它放在至元二十三年,並未立證)。不過從事實上來觀察,當日似乎更分流入潁,試觀前表,至元二十五和二十七年陳、潁兩州都受河患,又延祐三年河溢太和,尤是河水侵潁的實證。胡渭雖說過元代大抵初由渦入淮,但他卻沒有看作一回變局,這是很奇怪的。

再者,據《水經注》二三,渦水是經扶溝(今同名)、安平(未詳,依前後兩縣來推勘,應在今太康附近)、武平(今鹿邑西四十里)、苦(今鹿邑東十里)、相(未詳,應在今鹿邑及亳的中間)、譙(今亳縣)、城父(今亳東南七十九里)、山桑(今蒙城北三十里)、渦陽(今蒙城)、龍亢(今懷遠西北七十五里)各縣而入淮,跟現代的渦河流域沒有什麼差異。《元史》五九〈地理志〉「汴梁路杞縣」注:「元初河決,城之北面為水所圯,遂為大河之道,乃於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築新城置縣。繼又修故城,號南杞縣。蓋黃河至此分為三。其大河流於二城之間,其一流於新城之北郭睢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東流,俗稱三叉口。」又《元史》六五〈河渠志〉,至大三年(一三一〇年),河北河南道廉訪司奏:「東至杞縣三汊口,播河為三,分殺其勢,蓋亦有年。往歲歸德、太康建言,相次湮塞南北二汊,遂使三河之水,合而為一。」杞縣恰在太康的西北,依〈河渠志〉所載,三汊的最南一叉,應是經過太康的。流入睢河的則是北叉,據《明史》八三,「浚睢河,自歸德(城南)飲馬池經符離橋,至宿遷以會漕河」,所以其下流達於歸德。換句話說,杞縣的三叉當中,歸德的北叉和太康的南叉在至大三年以前早就塞掉。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