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宮後優子
為什麼一人出版社變多了呢?
如果能隨心所欲製作自己想做的書,是多麼愉快啊?編輯、寫手、作者、譯者、設計師、插畫家、攝影師、印刷從業者,跟做書有關的人,也許都曾想過這件事。自己想寫的文章、希望放進去的圖像、喜歡的設計,創造出匠心獨具的書……
類似同人誌的集子並不難做,可是在商業出版的前提下,做書必須謹守出版時程,抓緊製作成本,我們常常會惋惜「如果能讓我稍微延後發行時間……」「明明把錢花在製作成本上就能做出更好的書……」
實際上,出版社發行書籍,必須確認出版這本書能不能賺錢,因為公司現金流的問題,有時不得延後發行日期,或是為了確保一定的獲利,不太能在製作上花大錢,這都是常見的。而緣於出版社的考量,改變書名或設計,調整價格或發行數量等,也是不時發生的。有時候會改成賣相更好的書名,或是調大字體,加上一些來自作者或設計師的更動。如果調整後即能因此暢銷就太好了,然而一旦賣不好,所有人只會覺得徒勞。
是出於對這種情況的反作用力嗎?想要做一種書,從製作到通路,做書的人全程一手掌控,做出自己打從心底肯定的書,讓作者和讀者都滿意的書—因為這樣的想法而從事個人出版的人,最近越來越多了。也就是被稱為「個人出版」或「一人出版」的行業。即使是一人作業也能活用的書籍流通架構逐漸形成,而且利用SNS更容易發布出版資訊等,成了個人出版的助力。
尤其藝術或設計類,著重視覺圖像、講究裝幀製作的書籍也越來越多。這種書籍多半難以估算銷量,因為製作成本高,在一般的傳統出版社,很難盈利;而比較能靈活應變的個人出版,反而容易處理。如果是個人出版,傾向這麼想—「這本書也許不會賺什麼錢,但是下一本書要出了,就以年度會計來調整收支吧。」行動模式較為柔軟。多數出版社因為必須謹守已經確定的製作成本和時程,即使想要「有更柔軟的做書方式」,就現狀來說還是相當不容易。
也因為如此,我在2018年成立了藝術書的一人出版社。發行的第一本書籍是繪本《兔子聽到的聲音》。說是繪本,卻不是兒童專屬,而是大人的藝術書,書的分類是藝術類。是透過印刷技術再現木版畫家的纖細作品,每一本都仔仔細細手工製作。因為是全手工,花了很多時間和預算,但做出了我能肯定的成品。得到那些想買精心製作的書籍的讀者和客人的支持,一千本幾乎賣光了。
這種書,在一般出版社裡,不符合成本計算,提案企畫也過不了。而在一人出版社,卻可以在咖啡店等書店以外的店家販賣,或是企畫畫展,和原圖作品一起銷售,實現多元的販售方式。說是一人出版社才能推出的一本書也不為過吧。
開始一人出版之後,越來越多人前來諮詢,像是「我也想開始做出版,能告訴我怎麼準備嗎?」「以前出的書絕版了,想要拿回版權,自己出版。」編輯和設計師等從事書業工作的人們,也來探問「我雖然知道怎麼做書,但是不明白出版通路系統,請教教我。」我自己也長期擔任出版社的編輯,一路做書,但一旦開始經營出版社,發現自己也不熟悉出版通路和怎麼跑書店業務,盡是不明白的事。很多比我更早開始從事一人出版的前輩教導了我很多,不過我在資訊蒐集上仍吃了不少苦頭。因為曾經幻想「如果有這樣一本書,一定會更輕鬆吧。」所以試圖把自己當時想要的資訊整理成一本書。
因此,這本書,不是關於編輯123的那種書,而是為了「想自己做書,在全國書店或網路上架販賣的人」所寫的書。適合想要跟現有出版社一樣,從事出版事業的人。我會詳細解釋,創設一人出版社時,必需的知識和具體的流程。
第1章「如何做書」裡,我將成書過程分成30道工序,具體說明每道工序各自必要的事項。從擬定計畫到書籍發行,一一介紹書本從製作到發行的各項必要過程。在出版講座上,我常被詢問翻譯出版的實務問題,我也為此加上了解說。做書必須多項工作同步進行,因此掌控整體流程並管理進度至關重要。這些也是當心頭浮現「那接下來要做什麼呢?」時的確認清單。
番外篇,我會解說翻譯出版的程序。說明取得國外書籍版權、發行日文版的情況;以及相反的,把日本出版書籍的版權賣到海外的實際工作。
第2章,「如何賣書」裡,會說明書籍流通的方法。從簡單入門到進階難題,因應書籍的內容和出版形式,思考選擇什麼樣的通路。除了紙本書,也解釋推出電子書的狀況。
第3章,「一人出版社的經營」裡,我採訪了各種類型及風格的一人出版社,具體整理他們的營運模式。了解目前一人出版社的實際情形,對想開始的各位,應該會是很好的參考。
另外,印刷廠的介紹、用紙等材料、預防物流過程中的髒污,或是控制運費的訣竅等,我也將經營出版社的各種實用資訊整理成BOX供各位參考。
由於我負責的類別是藝術書,所以執筆時設想的是藝術、設計、插畫、攝影等以圖像為主的書籍的製作。這些書,不可避免地,和由個人執筆的書籍相比,製造成本偏高。因此本書以能夠自己創造內容的各位作為預設讀者,例如編輯、作者、譯者、設計師、創意者等。這些是可以獨立從事專門領域工作的人,大前提是成本的控制。如果希望全部委外,或是有意藉由出版提升知名度並運用在商業上的人,說不定會認為本書「和期待的內容不符」。總之,做書的人做出自己衷心滿意的書,傳遞給想閱讀這本書的讀者,推出在傳統出版產業中難以發行的書,這就是本書的目的。如此一來,精心製作的書籍將越來越多,讀者越來越多,發行問世的書越來越多;一人出版變多,多元化的書籍得以增加,出版文化就能更形豐饒—這是本書作者的心願。
這本書並非一味勸人盲目地開始一人出版,也很誠實地寫下自己開始做書後實際遭遇的困難。還特別整理了繼續從事出版工作所需金錢等具體事項。實際上,為了維持出版事業,更善於規畫和經營管理是必要的。
與其不負責任的推大家一把,讓人以為「讀了這本書,我明天也可以開始做出版」,不如說我在其中寄託了「開始前要好好思考」的心情。即使已經成書,在前線銷售時受到挫折的人也不少。一旦出版,只要這本書還在市場上,就必須一直銷售。真的能持續嗎?投身這個工作,必須正視自己是否有繼續下去的覺悟和責任感。
「即使如此,我也想做書。」如果您是這樣想,本書肯定能幫上忙。接下來想成為編輯,或是想著總有一天會經營一人出版的人,也務必一讀。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創造出書籍,這種自由,無可取代。請您親自體驗看看這樣的樂趣。
中文版導讀
一人出版:自由,作為給予讀者的禮物
丁名慶(資深出版人)
這是一本有所等待的書。它等待的,或許是台灣出版一本屬於自己、相同題材(明快、扼要地提供出版產銷流程所需基本知識)的書。同時它雖以「一人」為題,卻也是一幅當代日本出版現場的運作模式縮圖,讓我們藉以聯想或好奇,台灣的情況是如何。
目前台灣每年的實體書出版量依然驚人,實際上也已頗有一些一人出版者的心血結晶加入其中了,且不時有亮眼表現。不過,關於出版領域的相關作品、工具書乃至於刊物,仍是相當稀缺的;已出版的作品,泰半集中關注作者養成與編輯實務,就是前端「做書」的部分,還有一小部分會談及產業環境、市場趨勢、從業心理調適或生存指南―只是多數以個別課題或案例描述,或是有所顧慮(大家都這麼辛苦了)而顯得曲折隱晦。諸多不透明、主觀、瞬息萬變(譬如本書中也提及的,時時變動的紙價),牽涉許多環節、權力位階與利害顧慮,或許也間接導致,一本清晰客觀的出版人「做什麼」、「怎麼做」的實務工具書,遲遲難以誕生。此時本書《一人出版:做自己想做的書,從企畫、編輯、印製到行銷的完全指南》縮小規模、放眼域外地來看出版,或許算是一個契機,平實地呈現了出版人面對的各種超越極限日常。
●如果你還夢想著自由
這本小書,並不倡議或畫餅,也非回溯過往,述說一人出版在日本的現狀與發展脈絡。它主要是梳理經驗,提供「決心試試看」、「仍有個人出版夢」的人,必要的現場知識與資訊;以及在付諸行動之前、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選項和誠實檢視。
尤其關鍵的提醒―就算如願擁有更多主導權、壓低人事與庶務成本,但你能扛得住因此大幅增加的各種有形無形勞務成本?―與多人體制的專業分工相比,一人出版這頭洗下去,就有更多瑣事要做要管了。還有,當所有事務皆繫於此的這「一人」出問題(例如生病)的話,怎麼維持運作?
不過,老天爺畢竟眷顧每個「一人」,必定使之在這個按部就班「實際做做看」的途中快速成長:不論有沒有實際出版經驗,肯定越來越清楚,提出問題的適切邏輯,或如何尋訪適合的諮詢與求助對象。也必定更能覺察,一人出版的重中之重,也像其他獨立創業,不在自由選擇的任性權力,更在於自律與計畫的落實、持續產出,守護做選擇的自由。
這邊或可岔出來說,雖然這本書是關於出版的實用工具書,且非常適合與例如獨立出版人陳夏民《飛踢,醜哭,白鼻毛》的創業甘苦談、訪問日本的一人出版者們談投入產業的契機、個別關注、現實拉鋸的《一個人大丈夫》(以及剛出版、訪問多位韓國獨立出版者的《做書的人》)合併閱讀,以便審慎些評估代價與收穫;且極適合放在創業指引如《一人公司》或企畫提案實踐《編輯的創新與創業》這類更突顯「(自由就是)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脈絡來讀,順應環境,邊做邊學習、調整。
●創造市場的新可能性
而由一人的「自由」進一步想,一人出版的真正價值,正是在個人關注與興趣的延伸線,因為可能更熟悉、在意某個特定專業或次文化領域小眾的需求和期待(這也常成為該出版者的主要形象定位),得以深化、聚焦服務動機,尋求適合、獨特的製作條件,且更精準判斷、拉長行銷時程,而更有餘裕地吸聚讀者,於是更有機會創造出傳統中大型出版社未必願意投入更多精力把握、甚至早早棄守,經銷體制則始終被動觀望的新市場―就算規模未必多大。
而與此相對的,在上述的個別優勢基礎上,則須在心裡放本筆記,仔細評估目標領域能連動多少實際資源,後續如何持續開發與成長。至少有個底:這個目標領域有哪些值得做的題目還沒做出來?哪些需求沒被正視和發現?以及,初期能有多少可執行的書單與適任作者?打擊線可順利呼應連貫?
不過,台灣的情況又有一點複雜,且不同於日本。主要是因為台灣市場規模小很多,有規模的各社出書變現的需求數量高,使得一些題材冷僻或小眾的作品,仍有機會透過中大型出版社經手問世,這多少有點亂槍打鳥的意思,但因受制於經銷慣例的短期強推模式,未必能以較從容、為各書量身訂製的步調與時程來銷售,這或許會排擠更合適操作該作品的小型出版社爭取出版權的機會(另外則是有些作者也可能傾向與較具知名度與優渥條件的出版者合作),還錯失更細緻地開發某領域小眾讀者的機會。這或許是台灣一人出版的隱憂之一。
●不只是一個人
此外,今天的出版,尤其是一人出版,有可能屬於另一些計畫(例如較大規模的標案或地方節慶活動)的一部分;或是藉以統整某計畫的各部分。這也呼應了書中未多說,其實時時提醒著,一人出版不論是作為個人職涯或傳統出版風景充滿可能性的新起點,仍與許多的人相連著,關係甚至比「還不是一個人」時更緊密複雜,考驗智慧與情商。
這也牽涉到怎麼更好地活用這本小書作為事業輔助―不是書給予人什麼,而是人如何使用、詮釋書?―譬如,哪些事務環節,更需要你主動接觸他人,尋求諮詢或機會?怎麼看待與他人人生的交會,拉長時間與視野,你與合作者們,各自想實現、獲取什麼,藉由出版祝福什麼?……
還有,你能否適時覺察,誰(也可能是自己)在哪個部分(比如工作量或者績效)失去自由了嗎,要怎麼給予支持或補救?這些問號,也很適合所有同業不時擱在腦袋裡自我答辯一番,成為更好、更自由的「人」―不論出版這條路各自會走到哪裡,都是給予自己和讀者的祕密贈禮。我也由衷期盼,來日能有更多的一人出版探險歷程、經驗交流、行動體會被記錄下來,進而促成互相支持、激盪玩耍的網絡,催生台灣當代自己版本的《一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