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國自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創造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國家統計局的報告1 顯示, 2017 年,中國GDP 按不變價計算比1978 年增長33.5 倍,年均增長9.5% ,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 左右的年均增速。同年,人均GDP 接近6 萬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 年增長22.8 倍,年均實際增長8.5% ,由低收入國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經濟總量在2010 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 年,中國GDP 折合12.3 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 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為維護全球經濟的穩定和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
放眼全球,中國經濟增長勢頭之迅猛,持續時間之長,沒有哪個經濟體的增長記錄能與之比肩。早在十年前,華盛頓郵報的調查就顯示,有相當多的美國民眾認為, 21 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與此形成反差的是,在1980 年代結束之前,中國還不是「東亞經濟奇跡」的主角,那時被熱議的是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地區。這些經濟體高速增長的故事吸引無數的研究,解讀它們的成功之謎。國家和地區經濟成功的秘密是甚麼呢?由於其中影響的因素非常多,機制也非常複雜,因而可以有不同的視角予以闡釋。有的研究側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轉向帶來的機遇,如冷戰的開始與終結;有的研究歸因於新的技術革命,如信息、交通、能源、航天、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誕生與擴散;有的研究認為人口結構變動和增長趨勢至關重要;還有的研究甚至追溯到文化觀念上,如儒家價值觀。不過,最流行和直接的解釋還是,這些經濟體都採取了正確的經濟發展策略和政策,如優先發展重工業,轉移農村過剩的勞動力,採取外向型經濟累積外匯,鼓勵私營企業投資等等。這些解釋策略都有各自的道理和解釋力,缺陷也較為明顯,如經濟政策正確論就無法解釋:是甚麼因素驅使不同的國家形成了不同但有效的經濟政策?為甚麼同樣的改革處方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效果?為甚麼以前有效的政策後來變得無效了?在本書中,我們傾向於使用經濟系統與政治系統互動的視角去解釋經濟發展的機制,這種方法能回答上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