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情動力政治

情動力政治

Politics of Affect

  • 定價:480
  • 優惠價:79379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2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情動力」(affect)是近年來最受矚目的文化理論概念,其根源可追溯至斯賓諾莎的哲學思想,經由柏格森與德勒茲等人的闡釋與發揚,引發當代熱烈迴響。然而迄今為止,中文世界的相關文獻卻極為缺乏。 
 
  在這一領域中,伊朗裔加拿大哲學學者布萊恩‧馬蘇米,以其富有創意與洞見的理論貢獻而聞名。《情動力政治》一書採取對話形式,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接近馬蘇米思想的絕佳途徑。
 
  書中,馬蘇米與各領域學者展開一系列深入對談,探討「情動力」一詞的源起、內涵及發展脈絡,巧妙展示了情動力如何貫穿資本主義、政治權力與媒體運作,以及人類與非人類世界的複雜關係。馬蘇米強調,情動力不僅是一個理論概念,更是生命的核心特質;而情動力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在廣義的政治領域中蘊含著無限潛能。 
 
  本書充分體現晚近人文學科的「情動力轉向」(affective turn),以及由此衍生的諸多思考與感受張力。對於文學、哲學、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學者,以及渴望理解當代文學文化理論的讀者而言,《情動力政治》無疑是掌握思想動態的關鍵之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Brian Massumi (布萊恩.馬蘇米)
 
  伊朗裔加拿大哲學家、蒙特羅大學傳播系退休教授。身兼社會理論家及社運人士,主張環保、反核、反資本主義、反意識形態,並致力於在英語世界推廣德勒茲的情動力理論,是著名的德勒茲譯者。著述涵蓋藝術、建築、文化研究、政治理論、哲學,企圖連結藝術及政治領域。。
 
譯者簡介
 
彭小妍
 
  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主要方向為兩岸現代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出版專著《超越寫實》、《海上說情欲:從張資平到劉吶鷗》、小說《斷掌順娘》和《純真年代》,主編有《楊逵全集》。2013年以《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一書榮獲第37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2019年以《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榮獲第54屆中山學術著作獎。
 

目錄

譯者序 彭小妍
作者序
第一章 斡旋於動態中
第二章 微觀感知及微觀政治
第三章 意識形態與脫逃
第四章 災難場域的情動力調適
第五章 立即反應
第六章 身體的能量
且作結論
跋 情動力:德勒茲的斯賓諾莎論 彭小妍
索引
 

譯者序
 
    本書作者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 b. 1956)為伊朗裔加拿大哲學家、蒙特羅大學傳播系退休教授。他兼社會理論家及社運人士於一身,主張環保、反核、反資本主義,並致力於在英語世界推廣德勒茲的情動力理論,是著名的德勒茲譯者。著述涵蓋藝術、建築、文化研究、政治理論、哲學,企圖連結藝術及政治領域。
 
  本書以情動力理論貫穿資本主義、政治權力、傳統媒體及社群媒體的運作,強調非意識/意識、非語言/語言的連貫性、人類世界與非人類世界的連動性。書中牽涉到的哲學概念都附上英文原文或註解,以利讀者進一步查閱、研究。本書的翻譯是個艱難的過程,經常覺得力有未逮,建議讀者對照原書閱讀。
 
  情動力理論的來源是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1632-1677),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情動力概念的來龍去脈,特將拙文〈情動力:德勒茲的斯賓諾莎論〉(2022)附於書後,權充本書之〈跋〉。
 
作者序(節錄)
 
    「情動力政治」的說法,其實有些累贅。本書所構想的情動力,並非一個學科,情動力政治也不是隸屬於情動力的次學科,而是生命的一個特色—所謂生命,包括寫作,包括閱讀。這個生命特色具有政治能量。
 
  本書收集的訪談,目的不是窮盡情動力領域的所有問題,也不是關鍵議題的介紹—雖然我希望,比起學術形式,對話的形式更能讓情動力的來龍去脈容易理解。這些訪談在邀請大家同遊,目的是繪製一條路線來徹底思考種種的感受張力,這些感受張力跨越生命的盛衰浮沉,充滿生命、塑造生命。徹底思考情動力,不只是省思情動力,而是思想浸淫其中,自願登上文字的巔峰,浮沉於情動力的浪潮,任由細緻的浪花浸透觀念的骨髓。情動力只能理解為行動的實踐,本書希望透過湧動的文字,讓讀者在觀念上實踐情動力。
 
  本書內容不標榜客觀性或一般的通用性。組成生命的特質就是這種情動力層面,客觀和通用會為這種特質帶來什麼?僵化、變遲鈍,失去生命力的學科考量而已。本書目的不是標榜有效性來說服讀者,而是傳達這個課題的活力:邀請並刺激讀者體驗這種思考經驗,跳脫書頁,衍生無限,各自走上自己的道路,遠遠超越本書的範圍。要「徹底思考情動力」,就是接續情動力充滿生命、塑造生命的旅途。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曾經說,概念是要體驗的,否則毫無意義。
 
  本書的研究方法可說是最廣義的過程哲學,書中反覆提到的思想家,包括伯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西蒙頓(Gilbert Simondon, 1924-1989)、瓜達里(Félix Guattari, 1930-1992)、德勒茲等,有一個共通點:主張哲學的任務是把世界理解為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變化不斷。這種哲學的重點不是事物—當然不是物自體(things in themselves)—而是更側重事物的生成(things in the making),借用詹姆士的著名說法。過程哲學主要強調變化,並如此看待生命的規律:狂風大浪的海洋中,沙島提供了短暫的穩定性。過程哲學的情動力立場具有政治層面,首先就是在這個意義上—過程哲學以變化為主。從最初,情動力概念就是政治取向的,但是,要將情動力導向「正確的」政治領域—社會秩序及秩序重組,和解及反抗,打壓及暴動—並非自然可成。情動力是政治原型,是政治性最初的萌發,和感受到的生命張力齊頭並進;情動力的政治性必須是引導出來的。貫穿本書的理論課題,就是引導出情動力的政治性,在尊重其過程性的同時,描繪情動力如何自我展現。
 
  這種立即政治層面,也是情動力內建的基礎定義,彰顯了過程的進路,如同本書的訪談所展示。這個定義表面上很簡單,就是斯賓諾莎的說明:情動力是「一感一應」(to affect and to be affected)的能量。1此定義在本書中反覆出現,有如副歌。每次出現時,會引出更多輔助概念,變種越來越多。這些變種又反覆出現,合起來就開始織造一個深入探討情動力的概念網絡。「一感一應」的公式也是原型政治,因為這個公式的定義包括連動性。所謂感應,就是向世界開放,積極參與世事,耐心面對世界的反饋運作。這種開放性也被視為是基本特質,是變化的前沿。因為這種開放性,生成中的事物才能初次嘗試體驗轉化。我們的一感一應總是運作於機遇(encounters)中;也就是說,透過事件。因感應而改變,就是開始展開連動性,開始展開連動性,就是事件發展的開始。
 
  這個簡短的歷程,已經說明了情動力的過程概念特性,與一般流行的標準思想概念大異其趣;傳統知識的類別就是建立在這種標準思想概念上。就德勒茲與瓜達里的說法,情動力概念是「橫向連貫的」(transversal),意味情動力橫向貫穿通常的知識類別,其中最主要的是主觀與客觀的區分。雖然情動力完全攸關感受的張力,感受的過程不能界定為只是主觀或只是客觀:情動力通過的機遇,既立時衝擊身體,也震動心靈。情動力牽涉到的主觀特性是立即直接的,這些主觀特性因同樣立即直接的客體而滋生、改變。情動力既攸關慾望,也同樣攸關強制的現實;攸關自由,同樣攸關限度。要思考情動力的橫向連貫特性,事件所容納的這些知識類別,就必須整體從根反省。必須精煉概念;通常從事件中排除的成分,以及彼此排除的成分,都必須在概念中相互容納。單純混合和匹配這類既定類別,是不夠的,必須整體重練。更複雜的是—舉其中一個務必翻新的類別為例—雖然情動力的開放性無法限定在主體的內部,這種開放性同時也塑造了主體。雖然情動力基本上攸關機遇時的連動性,同時也在連動性中積極創造了眾多個體。說來奇怪,情動力在橫向連貫時,具有多重的價值。
 
  本書的主要貢獻,在於為概念重練打下基礎,是橫向連貫的思考,有別於一般全然對立的思考。共同踏上本書旅途的概念,例如「差異情動力調適」(differential affective attunement)、「共同個體化」(collective individuation)、「微政治」(micropolitics)、「思考/感受」(thinking-feeling)、「純粹活動」(bare activity)、「本體能量」(ontopower)以及「內在批判」(immanent critique),從第一個訪談開始,串連起情動力的基本定義。這些概念一旦介紹進來,就迂迴通過後續的訪談,越來越加深思考的連貫性,一路發展,也將情動力概念複雜化了。這就是過程取向探討的效用:在陸續發展中將概念網絡複雜化。這種探討方法避免簡單化、避免封閉性,不是一次訪談就結束,而是在逐步發展中更足以反映進行中的生命複雜性。也就是說,最後並非得出任何最終答案,甚至不是尋找解決方案,而是在持續變化的狀態下,設法重新質問生命本身提出的問題。目的是形成一個不斷轉化的概念範式,適於接續思考/感受生命過程性的開放結局旅程,並強調這種過程性的原型政治特點,以及這種原型政治在政治活動上達到充分自我表達的途徑。
 
  本書收集的訪談稿不只是對話,而是一次次的機遇。對話者不僅僅提出問題,也是共同思考的夥伴。這些訪談發生的背景,通常是預先的意見交換,目的是籌備如何在活動中清楚表達思考。在有些情況(第4及第5章),這些意見交換來自積極合作的脈絡,一方面共同參與過程思考,一方面共同延長這種思考的政治性。這類奠基於事件的探討,是在感官實驗室(SenseLab)2的脈絡中實踐的,也就是立足蒙特羅(Montréal)的研究/創作實驗室,橫向連貫了哲學、創作實踐及社會運動的運作。多年來參與感官實驗室的經驗,豐富了我的思考和生命,價值無法估量。由於感官實驗室的關係,我所體驗的機遇和連動性使我徹底改變,尤其是和實驗室的創辦人艾琳的對話及連動—艾琳是我在思想上的主要夥伴。這本書謹獻給她。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73733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7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活動贈品說明

測試圖片
 

內容連載

斡旋於動態中 (Navigating Movements)
 
瑪麗.朱那梓:
 
我想談希望,以及經驗的情動力面向。前所未有的全球政經虛擬化網絡已經籠罩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自由還有可能嗎?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先談談,您認為面對當今現況,是否可能有希望?
 
布萊恩.馬蘇米:
 
就我個人而言,如果希望這種概念要有用,首先必須不去預期成功,也就是希望不再等同於樂觀。原因是,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在未來,合理來說,希望根本沒有太多的空間。全球現狀令人相當悲觀,許多地區的經濟不平等年年加劇,健康及衛生情況越來越糟,環境惡化的全球效應大家都已經感同身受。國家間和民族間的衝突愈發不可收拾,造成大量勞工和難民的流離失所……現狀如此每下愈況,實在令人氣餒。如果希望是悲觀的反面,值得期待的事物就太少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希望與樂觀、悲觀的概念切割,不再一廂情願地預期成功,也不再計算合理結果,那麼,希望這個概念就變得有趣了,因為它把眼光放在當下。
 
朱那梓:
 
的確,將希望著眼於當下是關鍵。否則我們會無止境地面向未來,想像烏托邦的美夢,或是夢想一個美好社會或美好生活,最終只會失望。如此一來,自然難免會引起悲觀,那麼如同您所說,我們只有越來越氣餒。
 
馬蘇米:
 
是的,因為每一個狀況的發生,都是多層的組織和趨勢彼此合作或衝突所造成的。所有的因素盤根錯節,不一定能簡單釐清。每個狀況總是撲簌迷離,一旦脫離脈絡就令人不知何去何從,不知如何處置是好。然而,事實上這種不確定性可以帶來突破的能量,關鍵是體認:不確定性提供了機動操作的餘地。我們必須專注於隨機操作的可能性,而不去預期成功或失敗。你會感覺到,總是有試驗探索的空隙。如此一來,任何狀況就有突破的潛能了。姑且借用科學術語來說,現況的「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絕非封閉的,而是一個開放的門檻或臨界點(threshold),也就是可能性的臨界點。每個當下,我們都是在跨越臨界點的過程中。只要有這個體認,無論何種疑懼當前,無論有任何合理期待,都不至於覺得困坐愁城。我們也許無法走到盡頭,但至少有下一步。如果預期渺茫的未來有一個目標能解決所有問題,根本遙遙無期。比較起來,如何選擇下一步並不可怕。對我來說,烏托邦式的想像才是毫無希望。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