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寫在前言/離婚是「人生的全部」
本書為記錄經歷離婚的男性們,從結婚到離婚的經過與始末的報導文學。
書中完全不包含女方的意見。單純從男方的視角、以男方為中心的「史觀」闡述他們經歷過的每一齣離婚鬧劇。
另外,作為採訪者的我本身也有離婚的經驗。
這個企劃的源頭來自一個朋友邀約的酒局。
那個聚會的名稱叫「一個叉※」。與會者都是離過婚的人,大家在聚會上各自分享自己離婚的故事。(※原文為「バツイチ會」。日文バツ是叉叉的意思,一個叉叉指離過一次婚。)
他們的故事,每一個都「超有梗」。
被痛苦塡滿的結婚生活、令人不寒而慄的修羅場、苦澀的抉擇,從強烈的後悔到放手一搏的覺悟。有對妻子的留戀,也有無情的詛咒。在那個聚會裡,各種當時的情感和現在的心境交錯穿梭。沒有去過地獄的人,絕對說不出這麼驚人的故事。如同字面上所說,每句話都充滿血淚。
聆聽者們在對照各自經驗的同時,也表現出了激動的共鳴,是一種都受過傷的人才可以互相理解的深刻共鳴和慰藉。分享者和聆聽者之間似乎孕育出一種牢牢的牽絆,讓這個聚會產生了不可動搖的團結。
這場景讓我想到經常在好萊塢電影裡出現,針對酒精成癮患者的支持性治療,大家坐在摺疊椅上圍成一個圈的那種。
自虐的嘲笑和隱藏在倔強背後的悲傷,諷刺又不合理。而他們描述的離婚鬧劇裡,包含著上述所有的情感。
他們的故事就像落語一樣。比起單純的離婚梗,更像是他們的人生故事。用立川談志的口吻來說的話,應該是「對於人世間業障的認同」;如果是相機品牌的廣告台詞,那可能就是「人生的全部」。而這些形容詞都濃縮在那個聚會上了。
好幾年後,我將在「一個叉」中獲得的深刻體驗,放上女性取向的網路媒體「女子SPA!」連載。本書內容是將連載的原稿加以調整、修正,另外也收錄了專門為本書而寫的全新訪談內容。
基本上,採訪都是由我和訪談對象一對一進行(只有其中一位有介紹者同行)。
訪談的場地有喫茶店、家庭餐廳、居酒屋等等。訪談時間短的兩小時,長的超過六小時。也曾經有訪談對象似乎意猶未盡,所以還換了一家店繼續聊的經驗。
他們就是如此地渴望暢所欲言,想要有人聽聽他們的不平之鳴。但好像除了我,就再也沒有可以讓他們盡情吐苦水的地方,也沒有願意聽他們抱怨的對象了。
有位男性在訪談結束後跟我說:「這是我第一次講這麼多關於自己離婚的事情。」他結束婚姻將近十年了,至今仍然有很多話想講。
為了保護個人隱私,書中的訪談對象、前妻和所有登場人物皆使用化名。某些職業、年齡、發生地點和固有名詞有加以修改,其他則是在當事者的同意下直接使用。
另外,為了避免暴露關係人的身分,在不影響故事本身的前提下,我也調整過實際關係的細節和時間點。所以,我也不會在這裡透露和受訪者認識的過程。
再者,雖然接受採訪,但是在讀完寫好的原稿後改變心意,「希望不要刊登」的受訪者有一位(這位我們稱他為A先生)。
另外,也有已經放上「女子SPA!」連載,卻在公開後因當事人意願,將刊登日期改為一個月限定的文章(這位我們稱他為B先生)。
還有已在「女子SPA!」連載,也獲得收錄進書中的許可,卻在進入書籍的編輯作業時,提出刪除網站上連載文章和取消收錄要求的則有兩位(分別稱他們為C和D先生)。
因為B、C、D先生拒絕收錄進書中的理由為「根據某些法律上的判斷」,所以無法在這邊多做說明。在我試著進行各種討論和交涉後,最終還是在我本人也能接受的形式下接受了對方的要求。
畢竟都是在連載時獲得特別多迴響的文章,對於不能收錄進書中,身為記錄者的我感到非常扼腕。但是他們也有屬於他們的(還有他們的前妻們的)人生。無論他們的故事多麼地「有趣」,我們也沒有因為好奇而批判和傷害他人人生的權利。
針對採訪和寫稿,我最初就訂定了四個原則。
① 從頭到尾都不以「男方的隊友」為立場進行採訪。
② 若我對受訪者存疑也不會在文章中隱瞞。
③ 即使是明顯相互矛盾的發言,只要能在其中感受到受訪者的心境,也會忠實地寫進文章。
④ 不以說教或批判的方式做結論。
也許有些讀者會在本書的幾個地方,發現在描述情境時,應該要解釋的資訊有刻意被忽略的狀況。會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受訪者在校稿的時間點,對於訪談時分享的內容提出「還是希望不要寫進去」的要求,而拒絕刊登。
第二種是(這一點比較關鍵),因為不管怎麼問,本人都不願意進一步說明,或是巧妙地直接迴避這個話題。
人有時候就是這樣,該說的不說。可能是為了在自己的生命中將離婚的原因正當化,也有可能是為了誘導聽者產生共鳴和贊同。會這麼做也絕非惡意,因為這也正是屬於「人生的全部」中的一部分。
那些說不出口的故事,正是事實的所在。希望大家可以試著換個立場,花點時間傾聽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