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展
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

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

Chinese Stories on the Dining Table

  • 定價:670
  • 優惠價:9603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57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從促使人類定居的小麥和水稻,到改變世界菜系的土豆和番茄,再到牽動全球貿易神經的大豆和茶葉,豐富多彩的作物在世界舞台上大放異彩。它們不僅關乎人民生計、口腹之慾,也與醫療衛生、社會生活緊密相連。
 
  在本書中,作者身兼高校教師、植物學家、文化學者多重身份,充分考證各時期的正史、地方誌、文人筆記等資料,嚴謹又不失風趣地向我們介紹了多種作物的發掘和傳播史;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搭配風格清新的插圖,力圖為形形色色的作物撰寫一本“文化傳記”。
 
  一粒米、一顆豆、一葉菜,從植物學、人類學到文化史,追尋食物的前世今生,提取傳承千年的智慧結晶,重新認識世界餐桌上的食物。
 
名人推薦
 
  食物並非只用來果腹,也可從起源、傳播、分類、鑒賞等角度加以談論、探究;只管吃,吃得再貴再奇特也算不上正經的飲食文化。李昕升是農史研究專家,他撰寫的《食日談》是在自己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多種資料寫成的,他為公眾奉獻的是靠譜的植物、食物知識。中國古人馴化了大量作物,為全人類的生存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從世界各地引進了適合中國這片土地生長的各種作物,本書在講述其中有趣故事的同時,也不斷提醒讀者避免採取大國沙文主義、狹隘民族主義、盲目愛國主義等心態,這是非常重要的。——劉華傑(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教授、博物學文化宣導者)
 
  這本書正是我喜歡的科普風格,功力深厚,表述清晰,語言得體,而且澄清了不少人們曾經的誤解。——河森堡(科普作家)
 
  一蔬一果、一粥一飯,每一種看似平常的食物背後都有不一般的身世經歷,從餐桌看歷史、從飯碗看文明,品世界餐桌上的中國故事。——史軍(科普作家)
 
  本書洋洋灑灑十餘萬字,介紹了數十種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的前世今生,是學者科普人的佳作。——開水族館的生物男(微博生物博主)
 
  我一直主張,我們不光要深入瞭解祖國文化,還應該公正客觀地去瞭解。李博士是農史研究科班出身,這本書裏就體現了這種公正客觀的態度。——劉夙(上海辰山植物園科普部研究員、通俗讀物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昕升
 
  南京農業大學博士後,江蘇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台灣政治大學訪問學者、劍橋李約瑟研究所勁牌學者,B站UP主。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東南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農學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江蘇省農學會自然教育分會理事等。著有《中國南瓜史》等六部專著。
 

目錄

訪談:世界餐桌上,少不了中國故事 1
① 總論篇 13
蔬菜從哪兒來? 14
糧食安全話古今 19
中國超穩定飲食結構 23
② 本土作物篇 31
為何中國作物起源在近代頻遭質疑? 32
稻,不止米飯那麼簡單 39
中國園藝植物傳播對世界的影響 44
中國茶葉簡史 59
稻田養魚 66
小米“大事記” 72
絲綢之路上的蠶絲 76
茶葉旅行 82
大豆的全球旅行記 87
中國的“薯” 92
油菜栽培史 99
荔枝品種命名 103
清代農書《救荒月令》所見蔬菜品種變遷 111
③ 外來作物篇 119
海外作物的引進 120
究竟何人傳入番薯? 126
為什麼歐洲人選擇了土豆放棄了番薯? 139
棉花的傳播 145
美洲作物的中國故事 149
美洲作物導致清代人口爆炸? 160
玉米的稱霸之路 174
玉米和農民起義發生率有關係嗎? 183
花生入華 193
川菜一直是辣的嗎? 199
從西邊傳來的西瓜 203
南瓜“征服”世界 207
古人怎麼吃南瓜? 212
中國的“南瓜節” 220
何為“北瓜”? 224
土豆來自何方? 230
小瓜子裏的大學問 234
向日葵的角色轉變 243
“胡麻”非亞麻 248
參考文獻 259
 

 
  國人云“民以食為天”,西人語“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食物是人類獲取外界能量,在流動環境中塑造生理特徵的物質承載,也是刻畫心理特點的精神外延。在我們談論歷史的時候,許多人總喜歡將目光局限在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卻總是忽視了我們身邊隨處可及的、最基礎的東西——食物。
 
  一部人類文明史即統攝著作為環境、產業與民俗的食物史。本書正是要為形形色色的食物撰寫“傳記”,書寫它們的生命全史。在全球史層面,它們馴化成功數千年,輾轉萬里進入世界各地,豐富了我們的飲食圖譜,締造了舌尖上的百味。
 
  以上既是食物史研究的意義,亦是本書存在的意義。早在1977年,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張光直主編的《中國文化中的飲食》便掀起了第一波中國食物史研究熱潮,近些年該領域的純學術著作不斷滋生,然靠譜的科普尚付闕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書恰逢其時。如果不了解中華食物和中國農業,便很難觸及歷史的真正內核。了解食物的歷史可以幫助我們在全球史觀的視角下,審視中華文明是如何形成、發展和傳播的。食物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是人類歷史中不起眼卻又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雖然看上去不如王侯將相的故事那樣璀璨奪目,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整個世界歷史的進程。食物的歷史包羅萬象,囊括了這些食物的傳播史、技術史、文化史,輻射了食物的政治、社會、經濟與生活面向,同時可以探索食物與人的複雜互動關係。了解這些經歷,就是了解一部講述人類與自然的史詩,可見人類的食物史與人類歷史、人類文化發展息息相關。
 
  一粒米、一顆豆、一葉菜,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食物,無不蘊含著大學問,它們都是勞動人民傳承千年的智慧結晶。這些餐桌上的食物的往來與傳播、栽培與利用、發展與變遷,為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拼上了一塊新的拼圖。
 
  本書從本土作物和外來作物兩大篇章出發,從植物學、歷史學、人類學等角度講述了水稻、小麥、玉米、番薯、茶葉等數十種作物的前世今生,還將回答:真正的種質資源交流與發展基於什麼樣的背景與動因?演進路線是什麼樣的?外來食物的傳入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它們在技術、經濟、社會、文化等許多層面是如何與本土融合發展的?它們能為未來全球發展,消除飢餓、貧困,維護世界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哪些參考?
 
  本書在出版後得到各界同仁的厚愛,先後入圍“2023年鳳凰好書2月榜”“《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3年3月優秀暢銷書排行榜”“‘2023,一起閱過’央視網年度閱讀盛典推薦書單”等,榮獲“2023年《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第一季度影響力圖書”“第十四屆江蘇省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典讚.2023科普江蘇年度十大科普作品”等獎項,並有多篇書評、書訊,反響熱烈,在此一併致謝!我也將努力寫出新的作品以饗讀者。
 
  今即將在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繁體新版,新版與舊版相比不僅多了本篇序言,舊版當中的一些錯訛、補充之處在繁體新版中也一一完善。從某種意義上說,繁體新版是真正的最終改定版,希望繁體閱讀的朋友們能夠喜歡。
 
  最後感謝香港三聯書店李斌老師、王逸菲老師的辛苦付出。
 

詳細資料

  • ISBN:9789620453069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飲食】柿子文化電子書暢銷展:極致美好,每一步都往美好人生邁進,電子書任選85折起,有聲書、影音課程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咖啡甜點展
  • 印刻全書系
  • 雅書堂手作生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