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
捏形化意的菩薩指:泥塑工藝杜牧河

捏形化意的菩薩指:泥塑工藝杜牧河

  • 定價:500
  • 優惠價:945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2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杜牧河,人稱「炎師」,原名「木河」。

  家族為捏麵人世家,從小即展現美術方面的興趣與天份,耳濡目染之下,自學捏麵人,13歲以後開始捏麵人擺攤工作。由於個人對傳統藝術非常有興趣,加上「目色巧」,求知慾高,常特意將擺攤移到正在施工中的廟宇,以便親近觀摩、學習「建廟」的工法。

  杜牧河師承多樣傳統工藝,如捏麵人習自杜定仁、彩繪承襲杜瑞玉、佛像學習陳金泳、泥塑秉承黃順安,使得杜牧河能夠觸類旁通,比單一師承者少了束縛而多了自由,並綜合其技藝成為國內少數兼擅多元的傑出藝師。

  1970年代開始製作大型神像,有「神韻的塑手」之稱。作品有後甲關帝殿鎮殿泥塑聖像、歸仁修元堂室外泥塑、灣裡舉喜堂、喜樹萬皇宮佛祖殿、下茄萣金鑾宮大士殿、總趕宮大士殿等。

本書特色

  1.在眾多藝術類型中,民俗藝術(Folk Arts)常被稱為「民間藝術」或「常民藝術」、「鄉土藝術」,由於具有可觀可觸的實體造型,也由於大多具有實用性,而與常民生活之間具有緊密的關連,於是被廣泛地運用並呈現在歲時節慶、生命禮俗、信仰習俗、廟宇裝飾和廟會祭典之中,因此也常被稱為民俗工藝,其中有許多傳統工藝技藝的傳承,也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值得各界人士珍視。

  2.泥塑藝師杜牧河主張泥塑應考量當代材料,「新材料做新作品,都是後世傳統。」2015年臺南市政府登錄「泥塑」為傳統工藝,炎師為保存者,作品見諸臺灣南部各地,充分表現地方流派特色。2020年文化部登錄杜牧河為重要傳統工藝泥塑保存者,亦即「人間國寶」,認定炎師投身傳統泥塑工藝數十年,融會各家之長,技藝高超,手法細膩,擅長區分神佛個性姿態,堪稱一代巨匠。

  3.本書內容除個人成長與習藝傳承背景介紹外,其中鉅細靡遺的紀錄藝師杜牧河之泥塑技巧與理念,並以流程圖解方式呈現泥塑工藝的細節,堪稱最具保存價值的傳統工藝著作之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志昌


  大學念的是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醫院臨床工作浮沉,後轉往臺南大學臺南文化研究所就讀,研究臺灣民間生活及民俗醫療文化。畢業後,在研究領域及公職往來。著有:《台灣民間食禁文化之研究》、《公親寮清水寺天子門生陣》、《港墘港興宮天子門生陣》、《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陣》、《臺南生育禮俗》等專書,並有多篇論文發表。現繼續研究社會生活文化,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目前就聘於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研究人員。
 
 

目錄

推薦序 從捏麵尪仔想起/莊伯和—藝術學者
推薦序 心手合一、挑戰極限:一代巨匠杜牧河的塑造藝術/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美術史學者
推薦序 細語泥作、塑形寓藝:杜牧河藝師的泥塑天地/戴文鋒—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教授兼臺南學研究中心主任

導論
泥塑工藝介紹
泥塑工藝介紹與其他工藝關聯
塑彩兼備的工藝
從粧佛走出的塑造工藝
藝師篇
遊藝造境.自逸超然
粗繒大步來.腹有詩書氣自華
潛移自在化.遊藝縱橫凌霄殿
撲落鏗鏘聲.實相無相境造禪
柴門鵝湖會.白鹿問渠活水來
藝師篇
堆垛土泥.妙化八眾
巧指化形意.塑像裝鑾五彩風
灰泥裝金髹.揉當代為新傳統
塑造賞
材料交融.技法新創
泥土立體圓塑技法與工序
水泥立體圓塑技法與工序
水泥半立體浮塑技法與工序
塑造賞
創作思維.藝術化境
吸睛照過來,重要作品介紹
形體兼敘事,社會教化倫理立
從多角賞析,看形意色化境

附録 跋
附録 杜牧河作品年表及合作匠師
 

推薦序一

從捏麵尪仔想起
藝術學者 莊伯和


  2015年,臺南市登錄「泥塑」為傳統工藝,並認定「杜牧河」為保存者。2020年,文化部中華民國109年11月20日公告,登錄重要傳統工藝「泥塑」暨認定「杜牧河」為保存者。從這兩項政府在文化施政上的肯定,炎師杜牧河在臺灣傳統工藝的領域,其特殊及崇高地位,毋庸置疑。

  當初我結識炎師,其實最感興趣的是他出身「捏麵尪仔」(捏麵人)家族,其得泥塑工藝人間國寶殊榮,與此竟有奇妙因緣。

  我難忘童年接觸捏麵尪仔的經驗,因我與他出生年代相同,而他自少從父親杜定仁習藝,13歲時已能獨立擺攤,賺取家用;求證結果,正與幼時所見相符。

  一般以竹籤插入麵尪仔,置於攤上,串街走巷,正如今日的街頭藝人;我與童年玩伴都很羨慕這種漂亮又好吃的甜食,當年我們用零用錢買來,觀賞不久經不住嘴饞,最後幾口吃掉。我還見過一種較大型的,例如坐姿的關公,底座是四至六個鹹鴨蛋,這種豪華版小孩無力擁有;炎師說這種捏麵尪仔是鹹的,可防螞蟻,一般不吃,只供擺飾觀賞,而且通常吸引大人以賭博遊戲贏得來。

  捏麵尪仔本來就已深入臺灣民俗,其中有一種謂之「看桌」,杜牧河在當兵前即常為人製作。他說有一次臺南南鯤鯓普度,有位來自高雄的信徒,向他訂製1千支,插於供品上之用;這時他特別想到利用加鹽防蟲咬可以持久的方法。

  杜牧河還指出有一種「八仙尪仔」,用於祝壽或其他慶典;讓我想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3年策劃的「臺北國際傳統工藝大展」,由我承辦主題館及大陸館;當時「捏麵人」正風行,我特地利用去福建的機會,請泉州友人幫忙訂製用於祝壽的八仙,外加南極仙翁計9件,當地稱「糕人」,可惜無法保存,如今徒留照片而已。其實這種也稱為「麵塑」或「米塑」的食品工藝源遠流長;例如隋唐時代已出現「看菜」,隋人大多做為欣賞之用,唐代的卻可以吃,宴席中,吃客欣賞後分而食之,我們再看看今天臺灣尚流行的捏麵、看桌,當知炎師正承襲了歷史傳統。

  炎師的捏麵巧手,引得慧眼識英雄;有一次他在一座整修中的廟宇前擺攤,一位年長的匠師觀察他捏哪吒三太子,竟問要不要跟他學剪黏?此人即府城剪黏名師洪華的傳人洪順發;炎師雖未投入門下,後來仍由捏麵尪仔進入更恢弘的泥塑世界。

  傳說女媧「黃土作人」,泥塑早已進入神話世界。再說學齡前兒童大都有玩泥土的自發行為;從前沒有方便的紙黏土、麵包土、油土等的勞作材料,只能取自自然;以我為例,故鄉黃色黏土(又叫赤韌土)並不好找,頂多遇到有人蓋房子,才可以去偷挖一點,所以格外珍貴;捏土常用於扮家家酒,毋需大人指導,大約是同伴們相互學習而來。藝術起源理論有一種「遊戲說」,小孩捏土可為說明。

  說到炎師的泥塑藝術,先引《安平縣雜記》(成書於日治初期,其〈工業〉篇敘述包括日治以前以臺南地區為中心的臺灣工藝,計100條)的一段話:「塑佛匠:或用木雕,或以泥塑,務在能肖其像。又有泥摩印各種人物,供人家孩童玩具者,附焉。」泥製玩具或較晚出現的塑膠製品,我的幼年時代已甚為普遍;炎師則說當時不少業者找他捏製模型,以製作立體塑膠玩具;這種經驗恐怕少見於其他泥塑師傅,特別提出來,是因為杜牧河的泥塑藝術不僅是宗教工藝的一環,更深入民俗,甚至孩童的世界。

  我認為麵尪仔本家學,卻是炎師進入泥塑世界最好的基礎訓練。雖然他師承多元,如從杜瑞玉習寺廟彩繪與牌樓搭建,從陳金泳習粧佛、糊紙、花燈,從黃順安習剪黏與水泥浮雕。後來卻是粧佛(木雕胎)師傅陳金泳,鼓勵他專從泥塑一路,炎師因其啟發,打通技術的任督二脈及美感經驗,並受賜店號「芳青閣」;由於世居臺南南區喜樹灣裡一帶,另號「喜灣雕塑」。

  這次臺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管理處特別為他出版這本《捏形化意的菩薩指:泥塑工藝杜牧河》,完整記錄炎師技藝特色及其藝術思想,無論文獻價值或為後學留下範本,從而瞭解他承繼歷史長河中發展出來的泥塑藝術,以泥塑技藝登上人間國寶殊榮此為第一人。

  同時最近聽他說的一段話:「目前臺南傳統工藝從業者,工作應接不暇,因為臺南廟宇多,傳統民俗活動多,文化資源豐富……」此讓我頗有感觸,良好的文化環境,造就有天賦的一代匠師,也是關鍵所在!

推薦序二

心手合一、挑戰極限:一代巨匠杜牧河的塑造藝術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美術史學者 蕭瓊瑞


  2004年6月間,臺南祀典大天后宮的鎮殿媽祖佛像,因年代久遠,突然斷裂,頭部落地,震驚社會;官民各界無不關切,積極展開修復計劃。之後,在六組團隊中,慎重地選出三組入圍,這三組除再經過評審委員的口試外,又以擲筊的宗教儀式,交由媽祖決定。最後杜牧河以五個聖杯,獲得欽點,接下修復佛像的歷史重責。
 
  杜牧河原名「木河」,幼時由於家貧,導致體弱多病,父母聽從算命先生的建議,為取偏名「炎仔」,以兩個「火」來補原本姓名中多屬木、水、土的缺憾。日後果然情況有所改善,且技藝出眾,成名極早,人稱「炎師」。大凡重要、知名廟宇,想要好的塑造作品,不論大型佛像,或壁面浮雕,第一個想到的匠師,便是「炎師」杜牧河。

  杜牧河的技藝,淵源自多方管道、不同類型、媒材的技法,包括:捏麵人、彩繪、花燈、剪黏,乃至近代的西方素描、透視。1949年出生於臺南灣裡的杜牧河,父親杜丁仁也是他最早的啟蒙師父,從事「捏麵尪仔」(即「捏麵人」)的工作;杜牧河自小觀摩父親的手藝,在校成績,也以美術與勞作最受老師贊許,認為他有這方面的天份,鼓勵他往這方面發展。

  小學畢業後,因家中經濟情況,無法繼續升學,乃隨父親到市場、廟埕擺設「麵尪仔」攤,增加收入。父親原本擔心他年紀太小,工作做不來,達不到顧客的要求,壞了自己的名聲;沒想到,才做了一陣子,杜牧河的作品便受到大家的喜愛,每天的收入甚至超過了父親,由於跟隨父親擺攤的歷練,也開始能夠獨立擺攤。

  捏麵人的功夫,除了手巧,也要心巧,能夠出人意表地表現各種傳統所沒有的樣式、人物,並達到心手合一、起手無回的境界。捏麵人的功夫,可以說是杜牧河進入泥塑藝術最好的基礎訓練。

  少年時期的杜牧河,對其他藝術表現的領域,並無理解,但他有著強烈的好奇和學習的慾望;為了觀摩、學習各種藝術的手法,他刻意將捏麵人的攤子,選擇擺設在正在進行工事的廟宇附近,大概擺攤工作的時間,只有一上午,下午便可仔細觀摩各種匠師的工作,暗中學習他們的技法。

  此後,先後追隨學習的師父,包括:府城剪黏名匠洪華的傳人洪順發、高雄寺廟彩繪與牌樓匠師杜瑞玉、臺南塑像名師兼紙糊高手陳金泳,以及洪順發的傳人、也是剪黏及水泥浮雕的黃順安等人;廣學多師,加上杜牧河的靈活多變,克服許多技術上及媒材上的難度與限制,成就了諸多令人驚艷的傑出作品,如:臺南灣裡萬年殿後的山洞塑造,內外合計約有百餘件人物與動物的泥塑;彰化員林聖宮殿內的神像和浮雕;桃園龜山北靈宮的鎮殿神像五尊,均高二丈以上;臺南歸仁修元堂戶外的雷神、風神泥塑巨像,均高五丈,與左右雙龍門;臺南南化玉山寶光聖堂大殿後方的九龍神像浮雕等等,作品遍布全島各地。

  杜牧河的作品,形神兼備,男神給人威猛勇健之感,女神則予人溫柔婉約之態,動物從神龍、猛虎、駿馬、公雞、海豚……,都能掌握其生機盎然的形態、特質;加上曾經有過的彩繪基底,在色彩的設計、施作上,也都能自然流暢、高雅天成。

  塑造本來就是所有民間藝術作為中最具挑戰的工作;但也唯有塑造,才能夠克服尺度上的限制,從無到有。其中水泥的塑造,尤其困難,太乾則滯,太濕則滑,乾濕之間的掌握,全憑一己之經驗。杜牧河的塑造藝術,能卓然成為大家,一代巨匠,除了藝術技術上的傑出,在媒材的突破與工程技法上的超越,更是膾炙人口,傳為美談。他集眾家之長,再加上自我不斷的精進研習,從早期的披麻布石灰壁,到洗石子、水泥,乃至新開發的樹脂、紙黏土、油土、AB土等等,均能巧妙掌握,發揮材質特色。

  2020年,杜牧河以精湛的技藝及豐碩的成果,獲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頒贈俗稱「人間國寶」的「重要傳統工藝―泥塑」保存者,實至名歸。

  年輕的傑出研究者陳志昌以長期的時間、心力,投入搜集、彙整、研究,重現一代巨匠的生命史與藝術成就,讓名匠名作的光芒足以傳揚萬世,足堪嘉許、推薦,謹此為序。

推薦序三

細語泥作、 塑形寓藝:杜牧河藝師的泥塑天地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教授兼臺南學研究中心主任 戴文鋒


  臺南是臺灣古城,更是眾神之都,廟宇之多,可謂「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而寺廟就是一座傳統藝術博物館。廟體建築格局或古樸或雄偉,廟中各式傳統工藝令人目不暇給,民眾在虔誠禮拜、與神對話之餘,必定也對廟內、外莊嚴的神尊,以及各種生動、傳神的塑像印象深刻。而杜牧河藝師鮮活、精湛的作品,便是其中畫龍點睛之作。

  杜牧河藝師出生於1949年,為臺南市南區灣裡人,人稱「炎師」。炎師自小即嶄露藝術天分,更獲「洪華派」剪黏大師洪順發(1917~1971)欣賞。後與從事醮壇牌樓製作的伯父杜瑞玉師傅合作,承作「看牲排場」,伯父認為杜牧河可塑性高,只做醮壇牌樓過於可惜,乃引介他認識糊紙、花燈、粧佛三擅的「金芳閣」大師陳金泳(1934~1997),並受其指點。在承襲原本家業「捏麵尪仔」捏塑技藝的基礎下,再經金泳師對於人物的重心、平衡、比例、姿態、角度等美學觀念的傳授、引導、啟發,多方學習不同工藝的不同技法,漸漸開啟了領悟之門。從捏麵人物、紙塑、泥塑乃至水泥塑,工法不同,他卻能豁然貫通,窮盡其中奧妙,不斷思索突破,表現個人特色,作品遍布臺灣北、中、南多處,最後鎔鑄創造出廣受大眾矚目的文化資產領域——泥塑粧佛工藝。2015年臺南市政府登錄「泥塑」為傳統工藝,炎師為保存者;2020年更獲文化部登錄為重要傳統工藝泥塑保存者,即民間俗稱「人間國寶」,實為傳統工藝重鎮臺南之光。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戮力於文化資產之推廣、保存與紀錄等相關工作,迄今已有「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百餘冊,並持續進行各類文資之調查研究、影像紀錄作品,並持續舉辦「臺南無影藏」相關比賽,推動公民參與。這些豐碩的成果,讓民眾能以多元的方式,全方位的認識大臺南地區的文化資產。作者陳志昌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與該校USR計畫共同主持人、「踏溯臺南」課程老師,同為灣裡人的陳老師熟知炎師的人、事、物,長期投身文史研究,兼擅文化資產踏查,並發表相關論文多篇及多本專書。經過長期觀察、貼身田調記錄,以樸實易讀的語句,先介紹泥塑工藝,再回顧炎師的生平、性格,並介紹其技法啟蒙與養成歷程,以及相關人物,接著探究炎師之技法特色與工序、相關專有詞彙,最後以豐富的圖片展說其作品,以影像敘事邀請民眾進入炎師的藝術宇宙。

  已故前故宮博物院李燦霖副院長曾經說過:「藝術是文化之寶,欣賞乃啟門之鑰。」閱讀完本書,不僅稱對「人間國寶」杜牧河藝師有更加寬闊深入的了解,也尋獲了認識傳統工藝泥塑藝術技法最重要的那一把啟門之鑰。



  炎師製作土泥塑像時,常常是信手撫摸著泥土塊,就在旁觀者還來不及思考的瞬間,炎師已揉捏搓按塑化造出諸多渾然天成的巧形,讓人不由得發出讚嘆。這些取自洪鈞自然的材質,化作肌理細膩且比例合宜,外色更覆滿千艷萬彩,絢爛且對比強烈,這個光、那個彩,吸引著眾人的眼光。

  炎師的作品讓我想起久遠的故事,小時候在廟會現場,秫米尪仔一直是孩童們間拿來炫耀的驕傲,玩伴手上都拿著一只把玩,甚至一口一口吃下,讓當時幼小的心靈及身軀,極其羨慕與渴望。也因此讓我在認識炎師後能回憶起很多秫米尪仔及工藝的話題。

  臺南灣裡這個地方是古地圖中的鯤鯓之一,除了陽光,就是海風、鹹味,人們生活自是極力掙扎且找尋謀生辦法,由農漁兼作的小村落,在戰後廢五金產業發展進入後,經濟得以改善,土地貧瘠逐漸長出美麗花朵,但卻也污染了環境而不自知。經濟好轉後,在信仰空間的興築也就日漸增多,各種傳統工藝的需求與日俱增,廟會活動也逐漸擴大。秫米尪仔、畫糖人、糖柑仔、爆米香、歌仔戲、布袋戲……傳統工藝、表演藝術都混雜在廟宇前廣場,也因為這些生活經驗,是我跟炎師熟悉的日常,好與不好都是從這自家鄉土地長出的共同記憶。我開玩笑說,這麼多相當重疊之處,或許可能在30年前的廟會場合已經相遇過幾多次而不知道。在義務教育現場,也可能我跟年紀相仿的炎師的公子們昇鴻、佐鴻、佑鴻在國小階段,就有過一起嬉鬧的時光。

  一切,因著那只讓垂髻童兒們滴涎的歡喜秫米尪仔,從豐富而繽紛的色彩漩渦開始,信仰、祭祀品、工藝、表演、人潮,就成為日夜縈繞的熟悉。

  2018年,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進行《似巧拙中見自然:杜牧河泥塑技法影音專輯》,陳怡靜導演請我進行初步調查及文字書寫,影像部分則由黃劍煌、怡靜導演負責。本次影音專輯是以炎師為主,作品介紹為輔,聚焦在人物的工藝生命陳述。隨著稍稍深入才發現,一件件色彩豔麗的巨像,線條勾勒豐富有層次感,各部位比例寫實合宜,姿態表情極富敘事感,都是極具欣賞價值的藝術作品。由於炎師個性不喜行事高調,所以過去這些令人驚艷讚嘆的作品多沒被媒體報導或研究,就沉靜的存放在信仰場域或特定空間,默默的顧自發光。

  2020年,文化部依照文資法登錄杜牧河為重要傳統工藝泥塑保存者,俗稱「人間國寶」,所以國寶稱呼,就上了炎師的身。他每次都叮囑別亂叫,只是一個喜歡傳統工藝的手作而已,哪裡擔得起國寶的稱呼。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雖前瞻的以影像記錄炎師的生平,但檢視對國寶瞭解的完整性不足,於是2023年再委託進行《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杜牧河、陳三火研究調查及撰寫計畫》,期待完整的來整理研究「杜牧河」、「泥塑工藝」等二項。於是計畫盤點炎師的作品分佈,從他及徒弟們的記憶中,翻出曾經工作的過往,足跡遍及臺南、高雄、嘉義、雲林、彰化、桃園、臺北、宜蘭,一一到訪及拍照紀錄、訪談。

  憑藉著這些紀錄、訪談,在書寫過程,深深的有種「近廟輕神」的感觸。臺灣民間傳統工藝的形色表現,首重實用及豔彩,營造出繽紛燦爛的南國風味,有人以為這日日時時的觀看,常也就散發一種俗艷膩味,於是總老遠地飛出國,尋找一種異文化的西方珍美藝術。藝術美是相對性的,所以也許可以反過來用異文化的眼光來欣賞同文化的呈現,美的營造或有另一番詮釋風味。這些作品外顯是藝術,但目的功能在於信仰使用,以用為本,主事者的考量多樣,為了迎合多數信徒的富麗堂皇,往往也就堆疊出閃耀的金光。這些對於美的營造,不全然是工藝師的想法,背後有這塊土地對美學的喜好,既然是喜好就是可以培養及改變的。下次不妨仔細觀看抬頭所及的信仰塑像,頂真求己的臺灣工藝師們其實在藝術內涵下了非常多苦工,而信眾的參與及投入,更能發揮影響力,讓自土地長出的美藝,綻放出芬芳。

  傳統工藝作品是萬眾仰目睢睢,不被視為藝術品,我問炎師心底的感受如何。他大笑回答,這就像菩薩度眾生,覺悟有情能悟一切眾生苦痛,進而解救眾生,伸指牽引,卻不是每個靈魂都懂得離開羈絆。是藝術,是怎樣的美,在工藝師心中,也在欣賞者心中,能動或用,都是藝術,都好都好。這些說法,一如佛家所言實相般若,實相本就是在那裡,塵世凡人不知而已,因為實相是無有定相,也是不會主動發語,一切等開悟,便會發現實相般若本就在那裡。

  對於泥塑作品或技藝的實相,外在作品讓人想起杜甫〈麗人行〉:「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作品工序繁瑣,但他總能簡單讓人易懂的陳述。對於作品背後人生漩融的無相,他常用詼諧、幽默的言語,有炎師的地方,就有笑聲。言詞雖簡單,但背後富涵意哲理。這實相、無相是他的日常,與這樣一位德藝雙馨的長者交,如菩薩伸手度生,每次聊天後,往往都是醍醐灌頂。

陳志昌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339503
  • 叢書系列:晨星叢書
  • 規格:精裝 / 256頁 / 18.6 x 25.1 x 3.5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藝師篇
 
遊藝造境.自逸超然
粗繒大步來.腹有詩書氣自華
 
海洋潮浪起伏,炙風加上沙丘,這濱海之丘就是「炎師」杜牧河藝師成長的環境。這些沙洲,在古地圖中常見繪製於府城西側的7個海中沙洲,寫作「七鯤身」(或寫作「七鯤鯓」)。清康熙35年(1696)高拱乾的《臺灣府志》寫下〈臺灣八景〉,其中「沙鯤漁火」描繪著臺灣府周遭內海的沙洲,有漁人搭船燃燈,燈火高懸以在夜間捕魚,海面密集閃爍的燈火和夜空星光相互輝映,呈現出一幅漁業民生景象,而這海面漁火閃耀的聚落之一,就是炎師長大的聚落「灣裡」。
 
相傳這聚庄起因為明代鄭氏王朝軍隊移入有關,只是內海水濱維生不易,只能靠海吃海,內海的平浪環境,讓陳永華在永曆19年(1665)設立瀨口鹽埕,引海水日曬製鹽是濱海七鯤鯓一個重要的經濟推展,瀨口就在灣裡聚落的東北側約2公里處淺水陸地交接。清代灣裡聚落座落在內海淺灣之中,四周多為水域。因為二層行溪的逐年河流改道變遷,讓原為四面環水的灣裡聚落地理環境產生重大變化,河道逐漸淤積,所以聚落東北側水域逐漸陸地化,不過仍有不少魚塭及闢設鹽田曬鹽,或許是因為環境的因素使然,灣裡聚落的曬鹽產業,一直到戰後,才逐漸停止生產。而聚落信仰中心主祀的葉、朱、李三府千歲的萬年殿,民國64年(1975)前建醮時,採王船出巡形式,且巡狩的方式是讓王船入水行船,沿著二層行溪的舊港道往溪南北二岸進行云庄(ûn-tsng)。灣裡聚落的行政區劃上,清代歸劃於永寧里內八甲之一,在日本初期原為臺南廳永寧里,大正9年(1920)後劃為臺南州新豐郡永寧庄,戰後更正為臺南市南區。今日灣裡聚落,西臨臺灣海峽,東側為臺南機場,北邊為喜樹聚落,南鄰二仁溪,除南側可涉水過溪就是高雄茄萣,不然已不復見四周環水的樣貌,行政區域名為臺南市南區,計有:佛壇里、興農里、省躬里、同安里、松安里、永寧里等6里。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國際書展:無限閱讀 未來無限,電子書/電子雜誌/有聲書/影音課程萬種參展品49元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年度百大
  • 書展大獎入圍
  • 開運命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