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謝謝你打開這本書。
從二○一四年出版第一本書《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到二○二二年年底寫完這本《活得越通透,靈魂越自在》,倏忽八年過去,我也做了很多嘗試:寫了八本書、創了公眾號、拍攝影音節目、成立女性文化公司、參與投融資、建立女性讀書社群等等。
這八年時光相當充實,快節奏的生活經常讓我感嘆彷彿過了半生,也讓我感慨的確一切都有可能,尤其感謝你們的陪伴,讓我能夠從寫作這個起點,走向更開闊的世界。
記得很多年前,我看過一段採訪,有人問中央電視臺當時的著名製片人陳虻:「什麼樣的編導是優秀的編導?」陳虻回答:「我衡量一個編導,不是看他做得最好的片,而是看做得最差的片,最差的片子是什麼樣子的,才代表這個人的水準。最好的片子說不定是蒙中的,你說你打一槍,砰,打到十環了,蒙的吧。假如最差的一槍都能打到八環,那才代表水準是真的很高。」
他說的是扎實的基本功。
就像那些很厲害的人,大多數一直在踏踏實實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他們厲害在於錯誤率低,而不是偶爾打出了幾個驚天動地的好球。面對生活,我們究竟需要哪些基本功呢? 能不能把基本功列舉出來,方便大家記憶和使用? 這是我寫《活得越通透,靈魂越自在》這本書的初衷。
這本書是我從二十歲到四十四歲的思考和轉變,我把這些細細整理成一百項「基本原則」,其中既有務實的方法論也有婉轉的心路歷程,既有跌宕的故事也有篤定的感觸,感謝你允許我像個姐妹一般,娓娓道來,坦誠相待。
那麼「自在」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態?
我想那是「找到自我」之後特有的樣子。「尋找自我」的過程會經歷很多事、見很多人,從迷茫到清晰不斷調整自己,最終確信自我的存在感與價值感,在自己感興趣的、認為重要和有意義的事情上有所成就。所以,《活得越通透,靈魂越自在》也是一本陪伴你探索自我的書,十個章節分別是:自主、自省、自律、自修、自洽、自如、自然、自癒、自信和自在。
每個章節有十個相關的故事,盡量包括有用的技巧和多元的視角。寫作時,我時常在思考,同樣的問題,二十歲的我是怎麼處理的,換成今天四十四歲的我又會怎樣處理? 必須承認,處理方式差別真的很大。比如,四十歲的我積極主動,主動思考、主動行動、主動復盤、主動解決問題,二十歲時可不是這樣。我經常會覺得「算了」、「等下一次吧」,這些念頭和行為塑造了我當時怯懦的性格,弄丟了很多機會,做錯了很多決定。被現實逼到角落,我才被迫「優化 」自己的性格。
探索自我的過程中必然碰上很多挫折和曲折,例如婚姻,我們從中獲得什麼,又將付出什麼? 為什麼越來越難得到幸福的婚姻? 只有放棄對愛情的期待才算「人間清醒」嗎? 例如溝通和表達,為什麼心地真誠講話卻那麼難聽? 厚道人遇見尷尬事就活該忍受嗎? 怎樣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例如職業,談條件很難嗎? 怎樣為自己爭取資源? 怎樣找到自己的「貴人」?
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不解決現實問題,人無法達到「自在」的狀態。
如果你二十歲,覺得自己很困惑,這本書裡或許有一些媽媽不會告訴你的生存法則,絕不是媽媽不夠智慧,而是他不忍心讓你瞭解太多人心的複雜。可是經歷幽暗往往是遇見光明之前付出的代價,所以我想坦坦白白地將人性的幽深分享給你。
如果你三十歲,感覺自己遇到了瓶頸,這本書裡或許有一些打破玻璃天花板的方法。當我坦坦蕩蕩寫出自己的經歷,你可能馬上有了共鳴和信心,在山重水複的時候加油向前,走到柳暗花明。
如果你是四十歲或者以上,是我的同齡人,我們會在讀這本書時會心一笑,感慨一句:「原來你也這樣想。」
的確,與「成熟」相比,我更喜歡「自在」,這是一種不經意間「輕舟己過萬重山」的開朗與豁達。
「自在」不是不爭、不搶、不在乎,那是放棄;「自在」是掌握了基本方法之後,變得通情達理,還能完成想做的事情。
「自在」不是想怎樣就怎樣,不管不顧別人的感受,那是任性;「自在」是在明確原則之後,張弛有度,不緊不慢地解決問題。
我始終記得《寧靜禱文》中所說:「請賜給我雅量,平靜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改變的事。」
這三句話說得多好,基本概括了世間百態,積極而又平靜,而這就是我心目中「自在」的樣子—與幸福慢慢相見,內心安然。
你的朋友 筱懿
二○二二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