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大漢二十八皇朝》以大開大闔的筆調,抒寫從劉邦開國到獻帝遜位,涵蓋整個前、後漢的歷史,並深入刻畫了歷代皇帝與後宮名媛的悲歡愛欲,全書情節如天風海雨,迫人而來,允為通俗講史演義之傑構。
一
從漢高祖削平群雄、統一天下,繼而即位稱尊、制訂朝儀之後,中國歷代王朝的興盛與危機,便開始有了相當固定的模式可循。史學家關心的是這個典型王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形態、社會結構、經濟基礎,乃至學術思想,然而,文學家卻往往對這個盛極一時的王朝之中,許多精英人物的行為趨向與心理特徵,感到更大的興趣。
至少,在民俗文學的質樸天地裏,像「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類的涼薄心態,總是人文情操所難以坦率承受的事理,所以,漢高祖殘殺功臣所表現的雄猜心理,便常成為諷刺的對象。而遭到不公平的悲慘命運,如淮陰侯韓信這樣的人物,便成為民俗文學中普遍同情與揄揚的偶像。或許,這也反映了在專制高壓之下,命運悲苦的平民大眾,在「潛意識」中對當權人物的反感,以及對與自己一樣遭際坎坷的受難人物的認同。在現實上,這種微弱的反感與認同,發生不了任何作用,可是在文學上,卻形成了中國處理歷史題材的作品傳統裏,一股強韌有力的主流。
漢初三傑之中,韓信功高受戮,張良潔身遠逸,蕭何謹慎全身,大致可以代表知識分子在中國專制王朝時代,三種典型的遭際或出路。但三傑的貢獻,卻為大漢帝國奠下了深固的基礎,所以高祖逝世後,雖有諸呂之禍,凶悍的呂后甚至將高祖的愛妾戚夫人斬手剜目,成為「人彘」,其狠戾殘酷的毒行,可謂曠古所無,但也只是帝王宮室中的慘劇,無礙於專制王朝的壯大。經過善用黃老權術的文景之治,進入漢武帝時代,大漢帝國的聲威,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輕騎今朝絕大漢,樓船明日下牂牁」,武帝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的開彊拓土之功,固然震爍古今;更重要的是,漢武帝時代,中國在政治、軍事、外交、財經、文學等各方面的人才之盛,也屬冠絕一時。然而,也正是在漢朝聲威趨於鼎盛的年代裏,卻因小人弄權,而致「飛將軍」李廣自剄於絕域,其子李陵陷身於漠北,父子英雄,或死或叛,連帶使大史學家司馬遷慘遭腐刑的悲劇。後代詩人與文學家對李氏父子的同情,對史遷噩運的悲慨,其實,也可視為對武帝「盛德」或帝國「聲威」的一種間接批判。
武帝晚年濫誅大臣,迷信巫蠱,已預示了漢朝盛極而衰的前兆。若不是霍光、金日禪等卓特之士臨危受命,匡扶幼主,漢室江山幾乎傾覆。而自漢宣帝以降,雖然憑恃王室既有的基礎,猶能一再紓解內外的危機,然而,大漢帝國畢竟逐漸走向沒落。漢元帝在強敵入寇的壓力下,被迫將王昭君遣嫁於匈奴單于呼韓邪,「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詩聖杜甫的名句,其實正是一種敏銳的文學洞察,反照了漢室與匈奴今昔異勢的局面。等到王莽篡位、太后投璽的權力轉移場面出現時,中國第一個巍然聳峙的統一帝國,也就走完了它命定的歷史途程。這種興亡過程,軌跡瞭然,或許,正如《詩品》的句子所言:「水理漩伏,鵬鳥翱翔,道不自器,與之圓方。」
二
王莽潛移漢鼎,劉秀規復祖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王朝已告滅亡後,卻又能迅速重建的事例,所以特別受到後代史學家的重視。
光武中興,所憑恃的主要是知識分子與貴族豪俊的結合力量。由於劉秀本人豁達磊落,崇尚氣節。不但能與部下諸將共甘苦,甚且也與有功諸臣共富貴,著名的「雲臺二十八將」,「凌煙閣三十二功臣」,幾乎個個能得善終。於是,自古以來,知識分子對光武帝一生事蹟的評價極高,連通常鄙視帝王權力的民俗文學家們,也都對他深具好感。事實上,他是古時帝王之中,極少數受到後代文人普遍肯定的一位。
光武出身於國子監太學生,尚未登龍之前,畢生最大的志願不過是:「做官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而執金吾其實只是戍衛京都的中級將領。陰麗華也只是一位明朗活潑的鄰家少女而已,可見他不但頗具浪漫情懷,連政治野心也不強烈。正因為光武這種平易近人的性格,所以當王莽亂政,天下沸騰,各地反莽勢力蜂擁而起之時,他原來雖只是綠林軍中的一支偏師,卻能夠吸引真正的豪傑之士,望風來歸。
反莽勢力中的綠林、赤眉、銅馬三個集團,均有逐鹿中原的資格與實力,但劉秀指揮的昆陽之戰,竟以不足一萬的雜湊人馬,擊敗王莽主力四十餘萬正規部隊,徹底瓦解了新莽王朝的軍事部署,卻是古今戰史上的一大奇蹟。而這個奇蹟,主要是由劉秀的摯友,罕見的智者嚴光所策畫和締造的,可見嚴光對劉秀一生事業的幫助之大。
然而,當光武逐漸於群雄並峙中脫穎而出,創立帝業已是指顧問事的時候,嚴光卻飄然而去,不受封賞,終光武之世,垂釣於富春江上,以平民身分與皇帝朋友相友,而光武也一直以畏友視之。縱看中國的歷史,智者與權者的結合,以這兩人的事蹟最為完美。
光武中興之後,漢室氣象一新,對內有振興農業,修明政風的「明章之治」,對外則班超揚威於西域,竇憲勒石於燕然,文治武功,均駸駸然有直薄西漢武帝極盛時期之勢。然而,承平日久,專制王朝所不可避免的天然缺陷,便一一浮現,始則宮闈穢亂,帝權旁落;繼而宦官弄權,外戚干政;接連兩次「黨錮」事件,更將光武遺澤與儒學傳統所培養出來的氣節之士,摧毀殆盡。等到災疫流行,黃巾起事,已經被長期政爭蛀蝕一空的朝廷,頓時陷入風雨飄搖的窘境。當黃巾敗亡之際,權奸董卓已提兵入關,東漢王朝也就走到了它的終結點。
與西漢相比之下,光武帝所締建的東漢,對於知識分子較為尊重,對於平民大眾也較有恩義,所以,在民間傳說之中,東漢的形象也就較為溫柔和親切。而這溫柔和親切,追源溯本,頗得力於高士嚴光對皇帝劉秀的潛在影響。所以,嚴光是東漢最值得懷念的人物,其人其事,正是:
「落落欲往,矯矯不群,縱山之鶴,華頂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