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書展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第二版)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第二版)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Second Edition

  • 定價:880
  • 優惠價:79695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追蹤其根源及其發展過程,仍是了解精神分析最好的方法。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什麼是精神分析?它如何幫助受苦於心理困擾和病痛的人們?在這個數位時代,它,可以觸及得到漫遊於虛擬世界和社群網站的孤寂心靈嗎?

  全新修訂的《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探討了精神分析自創生以來所發生的變化,以及它如何適應二十一世紀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和患者的需求。第二版在保留原始架構下進行縝密的修正,充分顯示出作者們三十年來對於精神分析持續的跟進與反思。

  全書共分二大部。第一部針對精神分析的起源和佛洛伊德之後的主要學派(如新佛洛伊德、克萊恩、人際關係、自體心理學和拉岡)的理論特徵,以及它們的異同,進行了簡潔而公正的說明。第二部則以臨床案例,檢視精神分析技巧如評估、自由聯想、夢的解析、移情和反移情等,在診療室的實用性。

  新增的篇章,則挑戰了精神分析師長期以來堅守的古典觀:日趨多元的社會現象,例如性別、種族和文化等議題,對精神分析學界帶來的衝擊,以及後疫情時代日趨普及的線上治療,對強調實體治療的精神分析所造成的挑戰。

  本書提供了當今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的全面性導覽,並關注二十一世紀的趨勢與挑戰,是精神分析、臨床心理治療和相關領域從業人員必備的參考書籍;心理學研究者和一般讀者在閱讀本書後,也能獲得基本的精神分析知識。

本書特色

  ★認識精神分析理論與分析導向心理治療實務的最佳導覽,入門推薦。
  ★含括當代精神分析主要的理論原則、執行技巧和實務案例,與臨床工作相關,論述清晰。
  ★第二版為最新版,因應近年趨勢,新增心智化理論;性別、種族、文化與社群媒體相關議題;新冠疫情對實體治療的衝擊等。

分析推薦

  王浩威 |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白美正 | 臨床心理學博士、IPA分析師、Provisional Taiwan Psychoanalytic Society訓練分析師
  李俊毅 |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部身心科主治醫師
  周仁宇 | 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分析師、人類學博士
  許宗蔚 |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分析師
  楊明敏 |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分析師
  蔡榮裕 |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名家讚譽

  這是一本聚焦於學術和臨床,關於精神分析思想最出色的導論,它巧妙地整合並頌揚這些概念的雄偉之處,同時也指出了其主要不足。如果您需要一本全面、最新且易於理解地展現這一龐大工作的作品,那麼您毋須再往他處尋覓了。
  彼得.馮納吉(Peter Fonagy, OBE, FMedSci, FBA, FAcSS)
  倫敦大學學院精神分析與發展科學研究所教授

  本書匯集了三位專家,向各種經常持懷疑態度的讀者傳達精神分析的要點。三位作者除了精通精神分析框架和臨床相關主題,也能退一步提出關鍵問題,包括遠距分析和機構的偏見等非常當代的問題。讀者可以從他們共同的聲音中聽出他們對精神分析的理解、重視和尊重,但並不將精神分析理想化。我相信許多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受訓者和感興趣的大眾都會對三位作者對於精神分析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做的認真和開放涉入感到著迷,也能在三位作者異常清晰的文筆下認識到他們尚未形成但現在會願意努力應對的問題 。我認為,當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時,他們會得到適切的指導和協助。
  瑪麗.漢普沃斯(Mary Hepworth, PhD)
  倫敦大學學院臨床教育暨健康心理學研究所教授

  這本精彩的第二版由三位傑出的臨床工作者合作撰寫,他們都是出色的作者和概念化者。他們以無縫的方式整合了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對話的核心主題,無疑已經實現了將精神分析帶入當代科學和主流知識領域,並以理論概念和技巧為主要關注點,而不是人格。我衷心向所有認真的臨床工作者和準備進入臨床工作的學生們推薦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第二版。
  葛林.嘉寶醫師(Glen O. Gabbard, MD)
  《動力取向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東尼.貝特曼(Anthony W. Bateman)


  英國皇家精神醫學院士、安娜・佛洛伊德兒童與家庭中心(Anna Freud National Centre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精神科顧問醫師與心智化治療模式(MBT)共同負責人、倫敦大學學院(UCL)客座教授、哥本哈根大學心理治療榮譽教授、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會員、倫敦聖安醫院精神科督導醫師。

  貝特曼與彼得.馮納吉(Peter Fonagy)共同發展出針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心智化模式療法。他是英國國立臨床卓越研究院(NICE)邊緣型人格障礙治療準則發展小組的專家成員,成立的臨床治療服務被英國衛生署認可為治療人格障礙者的教學中心。出版作品涵蓋心智化、邊緣型人格障礙以及將心理治療運用於精神醫學等主題,包括2016年與馮納吉合著《人格障礙的心智化模式治療:實作指引》(Mentalizatio-Based Treatment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A Practical Guide)等。

傑瑞米.霍姆斯(Jeremy Holmes)

  是一位退休精神科醫師和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早年在英國劍橋大學與倫敦大學學院接受精神科醫學訓練,目前在英格蘭北德文地區(North Devon)執業;他也是倫敦大學學院與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客座教授。

  霍姆斯專精於依附理論、精神分析等領域的研究,出版超過250篇論文和21本書。他最近的著作包括《在治療實務中的依附關係理論》(Attachmentt in Therapeutic Pracitce, 2017)以及《大腦有它自己的心智》(The Brain Has a Mind of its Own, 2020)。《在安全依附中探索》(Exploring in Security, 2010)闡述依附理論在分析導向心理治療的應用,獲歌德精神分析與精神動力學學術獎。

伊莉莎白.艾利森(Elizabeth Allison)

  於牛津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博士學位,接受臨床訓練後轉向精神分析領域。目前是倫敦大學學院精神分析部主任、精神分析師,也是精神分析學院的會員。她是勞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精神分析新圖書館」(New Library of Psychoanalysis)書系、國際精神分析期刊的編輯委員之一,也是「精神分析的發展」叢書(the Developments in Psychoanalysis book series)的共同編輯者。

譯者簡介

樊雪梅


  旅英十五年,受訓成為英國精神分析學會(BPaS)及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成人精神分析師(2013)、英國倫敦塔維斯托克診所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2008)及東倫敦大學分析取向兒童心理治療博士(2014)(Tavistock & UEL)。曾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安娜·佛洛伊德中心教授精神分析理論與嬰兒觀察課程。2020年成為IPA兒童分析師;2022年成為IPA認證之訓練分析師(Training Analyst)。著有《佛洛伊德也會說錯話:精神分析英倫隨筆》,譯著《夜未眠》、《僵局與詮釋》等,目前從事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以及相關的教學和督導。

林玉華

  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曾任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系主任。1997年赴英國塔維斯托克診所(Tavistock Clinic)接受博士後臨床訓練,並於2004年取得塔維斯托克認證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的資格。2015年暨2020年分別成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成人暨兒童精神分析師。現為臺灣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從事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動力導向父母諮詢、督導及教學。譯著有《兒童精神分析》(心靈工坊出版)、《伊底帕斯情結新解》、《僵局與詮釋》(與樊雪梅合譯)以及《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1941-1945》(與蔡榮裕合譯)。
 
 

目錄

推薦序 | 往前走,需要摸什麼石頭過河呢? / 蔡榮裕
導讀 | 在字裡行間,重新思考精神分析 / 林玉華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系譜表

第一部:理論
第一章 簡介:歷史與爭議
第二章 心智模式
第三章 內在世界的起源
第四章 防衛機制
第五章 移情與反移情
第六章 夢、象徵與想像

第二部:實務
第七章 初次晤談評估
第八章 治療關係
第九章 臨床上的難題
第十章 精神分析與心智健康實務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研究
第十二章 精神分析的未來——挑戰與契機

附錄  英文索引

 

推薦序

往前走,需要摸什麼石頭過河呢?


  首先感謝玉華和雪梅的翻譯,以及心靈工坊的出版,造福了讀者。以自己的語言,並隨時俱進的譯本很珍貴。對我來說,《當代精神分析導論》反映的是一個重要的臨床事實,即何以在實作過程裡,大部分時候被期待是「等待」,但精神分析的論述卻大都圍繞在以猜測為基礎的後設理論上,強調「做些什麼」的儘管分析,也就是「詮釋」?尤其是對移情的詮釋,以為這才是做著精神分析取向,但是要如何等待或容忍呢?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一書無法完全回應這個重要命題。當個案已不再是歇斯底里等精神官能症患者,而是有著特殊人格者了,那麼需要怎樣調整論述呢?在已知之外,如何不讓已知的成果變成如同光害,而能有機會看見此刻看不見的呢?分析師需要等待和容忍,但那又會是什麼技能呢?精神分析能夠貢獻多少呢?《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的論點是有趣的起點之一。

  「我們會主張精神分析學的未來取決於我們準備好冒著權威被挑戰的風險,跟其他學科攜手追求共同的利益。如果我們未能做到這一點,就會導致萎縮、衰退,最終走向滅絕。」(第十二章)

  何以《當代精神分析導論》作者們會說得如此嚴重?是造謠生事,製造驚恐,或是面對事實呢?第二版新增了第十二章,有一些重要的觀察和聲明,讓這本書真的再活了起來。以台灣為例,精神分析正在興起途中,書中擔心的事也可能發生在台灣,我樂見二版新添的第十二章,說明精神分析發展的難題與盲點,做為我們的借鏡。

  我在本書眾多重要論點裡,提出七項論點做引子。這些說法可能讓不同意見者有激烈反應,擔心這些想法會毀掉精神分析,然而我覺得每項論點都隱含著某種出路,這是《當代精神分析導論》新版的重要特色。

  1.「要清楚界定並區分精神分析和各種從精神分析而生的心理治療法是不容易的。」(第一章)
  2.「除了忠實於臨床經驗外,同時也嘗試將精神分析的理論建基在科學的研究結果上。」(第一章)
  3.「對我們來說,我們歡迎神經科學與精神分析之間日趨增加的對談」(第一章)
  4.「鼓勵受訓者自由思考而非灌輸某種精神分析學派。」(第一章)
  5.「那麼精神分析就有必要與時俱進,調整其運作方式以適應網路時代的來臨。」(第十二章)
  6.「並且可以透過網路語音(VoIP),以網路「面對面」(in person)分析,以此做為精神分析式治療和訓練的部分標準課程(standard repertoire)。」(第十二章)
  7.「我們可以向我們的挑戰者——包括社會學家、文化理論家、歷史學家、兒童發展學家,以及神經科學家——學習很多東西」(第十二章)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的主要架構,第一部「理論」共六章。第一章談論各地區精神分析發展的特色,也討論了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要清楚界定並區分精神分析和各種從精神分析而生的心理治療法是不容易的。許多精神分析導向的心理治療師都可被稱為精神分析的子女,於是也有著像父母和孩子之間無法避免的衝突。」

  學派差異是存在,但在相互尊重之外,還需要什麼嗎?「精神分析各學派確實存在著重要且真實的差異,要能同理並尊重別人的觀點,同時保有真實的自我特色是不容易的。我們的立場跟瓦勒史坦的觀點較接近,也就是說,除了忠實於臨床經驗外,同時也嘗試將精神分析的理論建基在科學的研究結果上。」

  另外,「對某些分析師來說,神經精神分析偏離了精神分析的主軸(Blass & Carmeli, 2015)。對我們來說,我們歡迎神經科學與精神分析之間日趨增加的對談,期待此對談對理論及治療提供的機會。」至今看輕這種論點者不在少數,但是佛洛伊德全集英譯標準版二十四冊,已在2024年有了全新譯本,是由發展「神經精神分析」(Neuro-Psychoanalysis)的索穆斯(Mark Solms)主導完成。

  關於精神分析訓練,「理想上,訓練的過程應屬教育性質,但不在於灌輸學說,而是在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的氛圍內,鼓勵受訓者自由思考而非灌輸某種精神分析學派。」至今仍是難題,不然不必再如此強調。

  在理論部分,只著重幾個要點,例如防衛機制、移情、反移情和夢,他們大量引用了不同文化背景裡的不同論點,大都是以相互比對的方式,來呈現這些重要課題有著那些差異觀點。第一章精彩說明的歷史爭議,我很欣賞作者的直白和清晰,搭配新添的第十二章,讓本書不只是精神分析現況的評論,而是有著大方向的提點。

  至於第二部「實務」,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七、八、九章是診療室內的評估和實作,有不少簡短的案例說明,貼心地讓讀者容易了解他們的論點。第十、十一和十二章提出精神分析的發展方向,第十章強調精神分析也要關切公共服務方案;第十一章對於精神分析研究的注重,我相信這兩章會引來有些固守者的擔心,覺得會破壞精神分析固有的基礎,因為為了讓精神分析可以被研究,意味著要調整一些診療室內的工作方式,例如是否錄音做為研究素材;至於第十二章,是第二版新增內容,有著令人激賞且充滿生機的觀察和說明。

  例如,「精神分析觀點下的心理病理學始終強調人類心智的適應性,症狀必須被理解為權衡與妥協(即患者所能想出的最佳解決方案),以及心智持續堅持那些已經過時之解決方案的頑強。然而,當面對快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社會文化的現實時,這種頑強可說是精神分析師和其患者的共同特徵。人們傾向於頑固地堅守傳統的理論和實踐,彷彿它們已經刻在石板上,而不對其形成的環境進行批判式的反思。」(第十二章)

  基於對話和交流的態度,他們不吝於給予拉岡和榮格等人發聲空間,呈現作者們心中的精神分析,是有著寬敞的位置,不擔心其他的學科來對話會變得太擠,而且行文引用時,有著誠意要讓讀者認真想想,這些被視為異類者的論點。何以如此呢?因為來到診療室的個案群,百年來一直在移位中,例如作者貝特曼(Anthony Bateman)即是以邊緣型人格者做為研究和分析的對象了。

  另值得注意的是,當他們說:「總結來說,溫尼考特(Winnicott, 1971a)認為心理治療是『學習玩耍的過程』(learning to play),這個說法和比昂(Bion, 1963)的看法相似,只不過比昂的說法比較抽象——比昂認為治療是藉著分析師的「會思考的乳房」(thinking breast),將貝塔元素轉換為阿法元素的過程。對奧格登(Ogden, 2008)、博拉斯(Bollas, 2011)及法羅(Ferro & Civitarese, 2015)而言,分析的目標在於探入我們意識中的夢想,這些夢想標記了我們於日常生活中會做的選擇、苦難與喜悅」(第六章)

  這段具有未來指標方向的人物,我的解讀是,這裡出現的名字,都是值得再深究的方向,也是我和一些朋友這一兩年來,重複討論的幾位精神分析學家。這是將視野放在一般熟知的,佛洛伊德和克萊恩等人之外,將重點人物改放在比昂和溫尼考特,以及後續受他們影響者的論點。而且是不同國度者,例如奧格登是美國精神分析師,博拉斯是英國精神分析師,而法羅與塞維塔里斯是義大利精神分析師。

  那麼我們和新時代溝通方式,會是什麼關係呢?例如,在第十二章裡對於「遠距分析」和「性別」課題,是抱持與時俱進的態度,尤其是對於以網路方式進行的分析和督導,作者們抱持著開放的態度。「我們的成長取決於允許新而令人不安的事物進入,並以好奇心跟那些歷史上被排除和邊緣化的人交流。除非我們也分析並處理自己的不情願(雖然這可能是困難和不愉快的),否則我們將無法有效地做到這一點。」(第十二章)這可能會惹來不少衛道者的不滿,我則是支持作者們的做法。

  最後,「總之,如果心理健康意味著彈性和適應性,那麼精神分析就有必要與時俱進,調整其運作方式以適應網路時代的來臨。」(第十二章)很高興有《當代精神分析導論》先說出了一些心聲;接下來,我們自己來說。

蔡榮裕
詩人醫師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3951
  • 叢書系列:Psychotherapy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采實電子書暢銷展:和文字一起拾回夢想的初心,電子書x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趨勢管理書展
  • 台灣飲食展
  • 中秋童書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