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林滿紅
貨幣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14世紀末朝鮮王朝建立之後,政府以「利權在上」為主導思想,企圖管控與貨幣相關經濟生活。然而朝鮮百姓維持使用他們自己生產的棉布或米進行交易--「以物易貨」。因而,交易手段及其價格取決於民間而非政府。政府不斷製造和發行官方貨幣來與民間貨幣展開角逐。
在東亞貨幣史研究中,朝鮮貨幣史研究以往相對受到忽略。透過朝鮮官書、私人文集、筆記、地方不動產契約文書等史料,以及日韓文當代研究論著,本書分析17至18世紀兩百年間朝鮮貨幣推展情形,為漢文相關論著彌補缺口,更為往後研究提供基礎,值得肯定。
本書不僅深入剖析銅錢「常平通寶」發展為「國幣」的曲折過程,還考究白銀對朝鮮貨幣所產生的影響,及其與亞洲白銀歷史的關連。作者突破只從朝鮮本國視角探討其貨幣變革的局限,將朝鮮貨幣放在與中、日互動的框架下,運用整體史與比較的角度展開論述,以凸顯該國貨幣特點。此書也以科學技術史的視角探討白銀的開採、冶煉技術、技術的傳播和流通等課題,指出不同於拉丁美洲的東亞白銀體系的若干面貌。
本書為作者2018至2021年間在臺灣就讀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的研究成果,她於2021年7月通過該碩士學位口試。三年後的2024年,在秀威資訊的協助下獲得出版機會。期望這本書對朝鮮史或東亞經濟史方面學者或感興趣讀者都有所助益。
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