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地景與人心三部曲(心向群山、野性之境、故道)

地景與人心三部曲(心向群山、野性之境、故道)

Landscape and the Human Heart (Mountains of the Mind, The Old Ways, The Wild Places)

  • 定價:1220
  • 優惠價:75915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當代自然寫作旗手羅伯特.麥克法倫成名代表作
  將自然寫作傳統推向新高度,激發許多新興作家走出都巿
  讓人重新理解,人類為什麼不能沒有荒野
 
  不論是數千公尺險惡高峰、遙遠的荒野極境,抑或鄉間密布歷史符碼的古道,人們不斷遠離舒適,固執踏上能走、不能走的路,只為了透過原始步行,走入自己曲折隱密的心。
 
  ——我們以為是人類形塑了地景,其實地景也以種種微妙方式,形塑人心
  小說家吳明益◎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洪廣冀◎文化評論人詹偉雄 深入導讀
 
  《心向群山:人類如何從畏懼高山,走到迷戀登山》
 
  「山是所有自然風景的起點,同時也是終點。」
 
  ■ 當你翻開麥克法倫傑出的《心向群山》時,時間會短暫停止,亙古的心緒湧現。你會成為時間之山上的攀爬者,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你闔上書頁時能平安歸來,帶著更深刻的靈魂歸來。——作家/吳明益
 
  聖母峰有我生平僅見最陡峭的稜線和最驚心動魄的懸崖。我心愛的……我沒辦法告訴妳,這座山讓我有多著迷。」這是1921年馬洛里在聖母峰營地上寫給愛妻的家書,幾天後,他在攻頂聖母峰的過程中,在離峰頂不遠的山坡上,永遠消失在一陣突然飄來的濃霧中。
 
  本書就是試圖解釋怎麼會有這種事:一座山如何能夠全然「迷住」一個人?那樣非比尋常的強烈愛慕,如何能夠投注在終究也不過就是岩石和冰所堆起來的龐然大物上?那些父母、子女、丈夫、妻子,為何會把所愛之人輸給了山?這樣的著迷,並非馬洛里所獨有。越是文明、富裕的時代,就有越多人甘願拋棄平地舒適及所愛的一切,忍受各種精神及肉體痛苦,登上幾千公尺的高處。「為何登山?」成了最根本但也最難回答的問題,困惑著無數爬山及不爬山的人。
 
  《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
 
  每道轉彎可能都通往天堂
  抑或每個角落都可能藏著地獄
 
  ■ 個人的閱讀必定充滿偏見,這一次,我的偏見是:英格蘭青壯作家羅伯特.麥克法倫的《故道》,是我讀過的旅行文學著作中,幾近沒有匹敵者的孤峰之作。稍稍回想一下,上一回能有這麼巨大快感的閱讀經驗,要算是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而那已是遙遠的往事了。——文化評論人/詹偉雄
 
  故道,舊日之道,是小徑,是路跡,既非霸道的柏油路,也非單調的人行道。
  
  故道由眾人日復一日踩踏出來。作者麥克法倫說:「路徑是大地的習性,是兩廂情願的造物。」大地向人類展示自身習性,那些起伏、彎折、質地,邀請人類行走其上,而人類只踩出一道足以落腳的地方,融入,不對抗。這是人類和大地的默契,一種最親密,也最詩意的關係。
 
  愛默生說:「萬事萬物都致力於書寫自身的歷史。」道徑上,處處是注記,那是人類、鳥獸、風、水流、陽光所留下的符號,而作者麥克法倫,便是這些注記的翻譯家。他以足為眼,閱讀大地、景物,並帶著重重叩問,不停追索人類為何自古便沈迷於行走,指出小徑穿越人心一如穿越地方,也指出步行不只是尋訪風景,向我們訴說:「這尤其是一本關於人和地的書:人透過步行而探索內心,而我們走過的地景,則透過種種微妙的方式形塑了我們。」
  
  每條故道,由是皆指出一條通向遠方、回訪歷史、探戡內心的路徑。行走其上,正是在同時進行三段不同向度的旅程,觀看三種不同的風景。每走一回,都是一趟自我精神世界的尋訪之旅。
 
  《野性之境》
 
  野草鑽出人行道裂縫,樹根恣意破開柏油路面,
  這些就像風暴與雪花,都是野性的徵象。
  城市邊緣林地一如山巔,可以讓人學到很多東西。
  多數人長大後就忘了這些。
 
  ■ 回到麥克法倫的三部曲,特別是各位手上這本《野性之境》。這位劍橋大學教授的文字無疑地讓人熱情澎湃,讓人直想背起背包,跟著麥可法倫,走入群山、荒野與古道,探尋那些「不尋常」的地理學。——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本書和《心向群山》、《故道》一同構成羅伯特.麥克法倫的生涯代表作「地景與人心三部曲」。也正是在本書,麥克法倫開始正式施展他全套的文學本領,讓讀者跟著他打開視覺、聽覺、觸覺,從難以言喻的荒野地景中,一一指認出自然的神奇及神袐性,並召喚出我們面對荒野時生出的種種情緒——希望、喜悅、驚奇、慈悲、寧靜、安穩等,我們統稱為幸福的情緒。
 
  那些生物、現象、地形地質,大多已從我們的感知、談論中消逝,也因而逐漸從我們的語言、心智中消逝,甚至連名稱也漸漸佚失,以致我們受到觸動時,常陷入失語。而麥克法倫的文學本領,正是在為我們補足這份失語。他不只是在引路、在打開探照燈凝視意義深刻的細節,更是在重建我們描述感動的語言,從而重建人類與荒野的親密性。
 
  走出房子吧,遠赴高山、海角也好,只是走到河濱、公園,甚至幾條街外那片雜草叢生蜜峰熙攘的廢地、那株有鳥築巢的老樹也好,以自己為中心,繪製野性地圖,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活在另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中,與遠古事件相連,也與其他生命相連。
 
  「一旦思考土地時不再懷抱好奇,我們也就迷失了。」
 
得獎記錄
 
  《心向群山:人類如何從畏懼高山,走到迷戀登山》
  ★ 英國《衛報》首作獎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
  ★《泰晤士報》年度青年作家Sunday Times Young Writer of the Year Award
  ★ 毛姆文學獎Somerset Maugham Award
 
  《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
  ★ 囊括18種年度好書、美國2012年終極好書榜
  ★ 蟬連《泰晤士報》暢銷榜半年
  ★ 獲Dolman Prize for Travel Writing
 
  《野性之境》
  ★ 同時獲得英國最重要的登山文學獎Boardman Tasker Prize和美國指標性的Banff ★ Mountain Festival大獎
  ★ 改編為BBC節目《The Wild Places of Essex》
  
名人推薦
 
  吳明益、洪廣冀、詹偉雄
 
  為什麼那些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和夥伴,都把所愛的人輸給了山?
  當你翻開麥克法倫傑出的《心向群山》時,時間會短暫停止,亙古的心緒湧現,你會……帶著更深刻的靈魂歸來。——吳明益
 
  一旦思考土地時不再懷抱好奇,我們也就迷失了。
  這位劍橋大學教授的文字無疑地讓人熱情澎湃,讓人直想背起背包……探尋那些「不尋常」的地理學。——洪廣冀
 
  我的腳跟到腳趾的量測空間是 29.7公分或11.7英寸。這是行進的單位,也是思想的單位。
  個人的閱讀必定充滿偏見,這一次,我的偏見是:英格蘭青壯作家羅伯特.麥克法倫的《故道》,是我讀過的旅行文學著作中,幾近沒有匹敵者的孤峰之作。——詹偉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才氣縱橫的劍橋文學院士,專長當代文學,也是英國史上最年輕的布克獎評委會主席。
 
  能寫擅走,至今已走了一萬多公里,也爬過許多險惡的山,自述「我的腳跟到腳趾的量測空間是29.7公分。這是行進的單位,也是思想的單位」。
 
  被視為新一代自然寫作及旅行文學的旗手,以大量出色的文學修辭(尤其是隱喻)極度延展風景意象及深度,層出不窮的感官描述創造出人的內在風景和外在風景不停親密交流的感受。創新的寫作語言帶動大量評論,並啟發了新一波的地方寫作。當代旅遊文學名家William Dalrymple在書評中便點評道:在這些(顯示了旅遊寫作生生不息的活力,以及旅遊文學為每個繼起的新世代重新創造自己的能力)的所有新作家中,有一個人特別展示了文筆出眾的旅行書仍然可以美得如此渾然無瑕。那個作家就是羅伯特.麥克法倫。
 
  創作領域包括文學、旅行與自然,也熟悉地形學及生態學,同時還能主持紀錄片。他也獲得英國Philip Leverhulme Prize現代歐洲語言暨文學獎、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E M Forster Award文學獎、加拿大Weston International Award等各國重大文學獎。
 
  書籍凡出版必得獎:
  ■首部作品《心向群山》贏得《衛報》第一書獎、《週日泰晤士報》年度青年作家獎和Somerset Maugham Award。
  ■第二部作品《野性之境》同時獲得英國最重要的登山文學獎Boardman Tasker Prize和美國指標性的Banff Mountain Festival大獎,並改編為BBC節目。
  ■《故道》一書獲Dolman Prize for Travel Writing。
  ■《大地之下》獲英國《衛報》21世紀100本最佳圖書、英國Wainwright Prize for UK Nature Writing、Edward Stanford Travel Writing Awards、美國國家戶外圖書自然史文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 for Natural History Literature)
 
譯者簡介
 
Nakao Eki Pacidal
 
  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譯有《地球寫了四十億年的日記》、《公司男女》、《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野性之境》等書。
 
林建興
 
  台北人。平常工作日會花幾個小時翻譯,每隔一個星期也在雜誌上寫點旁觀編劇造夢者在電影界浮沉的感想。樂與不太淺白的書周旋,視為愛好文字又厭倦自我的絕佳消遣。譯有《被子》、《時光列車》、《第11本小說,第18本書》《心向群山》和一些零零星星的波拉紐。
 

目錄

《心向群山》
推薦序|時間之山的攀爬者/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1. 著迷
2. 浩大的石頭書
3. 追逐恐懼
4. 冰河與冰:時間之河     
5. 海拔:峰頂與視野
6. 走出地圖
7. 新天堂新地球
8. 聖母峰
9.  雪中野免
 
《野性之境》
導讀|向死而生/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1.    欅林
2.    島嶼
3.    谷地
4.    荒原
5.    森林
6.    河口
7.    海岬
8.    山巔
9.    葬地
10.    山脊
11.    沒徑
12.    風暴海灘
13.    鹽沼
14.    岩丘
15.    欅林

《故道》
導讀|砂礫、浪花、鬼、魂與路上的個性——讀旅行文學的孤峰之作/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第一部 追蹤(英格蘭)
1. 跡
2. 徑
3. 白堊丘
4. 淤泥
第二部 追隨(蘇格蘭)
5. 向水之南
6. 向水之北
7. 泥炭地
8. 片麻岩
9. 花崗岩
第三部 漫遊(海外)
10. 石灰岩
11. 根
12. 冰
第四部 返鄉(英格蘭)
13. 雪
14. 燧石
15. 鬼魂
16. 印跡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83929
  • 叢書系列:Common
  • 規格:平裝 / 1152頁 / 15 x 21 x 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書展活動

 

內容連載

風景
 
摘自《心向群山》第一章〈 著迷〉
 
這項變革如此的極端,以至於如今仔細想來,腦海中不免會再浮現有關於風景的一項事實,即我們對於風景的種種反應,主要是文化的成果。那也就是說,當我們看著一個景象,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景象本身,而主要是我們認為自己看到了什麼。我們加諸於風景之上的一些特性,並不是風景本質上所擁有的(比如說野蠻,或者荒涼),而我們會根據這些特性去評價風景。我們「閱讀」風景,或者換個說法,我們借助自己的經驗、記憶,以及我們所共有的文化記憶,來理解風景的形式。雖然人類去到蠻荒之地,傳統上可說是為了逃避文化或者常規,但其實他們依舊透過相關的篩檢機制來感知蠻荒,就像他們感知所有事物的方式。布萊克(William Blake)就指出了這個真理。他寫道:「讓某些人喜極而泣的那棵樹,在另一些人的眼裡,只是無端擋在路上的綠色物體。」從歷史上來看,山岳也是如此。山岳數百年來都被視為無用的障礙,正如約翰生博士所輕篾戲稱的,是「頗為可觀的隆起」,如今卻被列為自然世界最極盡精巧的型態,令人愛到成痴,為之一死也在所不惜。
 
我們如今所稱的「山」,實際上是自然的型態加上人類的想像所合力構成──是一座心目中的山。而且人對山的所作所為與岩石和冰那樣實際的物體沒有多大的關係,甚至根本沒有關係。山只是地質的偶發事件。山不存心殺人,也不存心討好人。山所具有的任何情感屬性都是人類的想像力所賦予。山就像沙漠、極地凍原、深海、叢林和所有被我們浪漫化的荒野風光一樣,只是單純在那裡,而且還會繼續在那裡。山的物質結構會在地質與天氣的干預下日復一日逐漸重組,但還是會超越人類對山的感知,繼續存在。但山同時也是人類感知的產物,歷經數世紀,被人類想像成現今的存在。這本書試著要將解開那些想像高山的方式是如何隨著時間而出現轉折。
 
區分想像出來的事物與真實存在之間的差別,是所有人類活動的一項特點,但是在高山身上,這種區分表現得極為鮮明。石頭、岩石和冰,很明顯在我們伸出雙手觸摸時顯得桀驁不屈,但毫不抵抗人類心靈之眼的觀看,而地球上的群山往往比人類心中的群山更加頑抗不從,也更加致命地真實。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悅知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8折、雙書82折|我心中有個不滅的夜讀時光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懸疑推理小說展(止)
  • 橡樹林全書系
  • 性別主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