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做理性的價值投資者,小蝦米也能跑贏大盤指數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股票市場更是變幻莫測。
截至2022年年初,中國A股市場的散戶已經超過2億人,然而統計數據顯示,無論在牛市或熊市,大多數投資者都遠遠跑輸市場。長期來看,散戶靠股市博弈賺到錢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事情是靜態的,可以做到熟能生巧,但在股市中卻不一樣,無論是投資的公司或交易對手,抑或是產業競爭態勢、金融市場環境、總體經濟政策及全球突發事件等,都是動態而不斷變化的。這些變化可能是搧動股價的翅膀,也可能是壓垮股價的稻草,所以,如果不進行系統化學習和歸納,即使不斷付出代價,投資績效也未必會改觀。
散戶的投資往往是隨機的,受到情緒驅動而沒有章法,因此散戶需要建立對股市的「動態感知系統」,形塑簡單易行的方法論,遵守進退有據的投資紀律,最終養成良好的投資習慣。
近年來,散戶對股市的學習和認識主要來自以下途徑:①經濟學和金融學的專業書籍;②華爾街的投資理念和技術分析方法;③證券、基金等專業金融機構研究員、分析師的研究報告;④財經「大V」(即擁有上萬粉絲的微博博主)和股評人的股市熱評;⑤理財客服和親朋好友的轉發推薦。
我認為,透過這些途徑能獲得一些股市基本常識和數據,但如果投資者對股票投資是認真的,這些途徑就顯得不足,因為它們要麼脫離市場,要麼脫離國情,要麼過於零碎,要麼有太多陷阱。
2005至2017年,我負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的「中國註冊金融分析師培養計畫」,培育上萬名金融分析專業人才。金融分析師的知識體系側重於透過量化分析權衡風險與報酬,建立資產的投資組合,也就是基金經理人的典型思維方式。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年鑒》報告,發現散戶的規模如此之大,投資績效卻大幅跑輸市場,於是決定轉向大眾投資者的教育工作。這是一個讓我充滿好奇心,具有使命感和成就感的事業。
近年來,我在金融分析師知識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大量原創的數據分析和實證研究,加上之前在政策研究部門工作養成的政策敏感性,在「道哥道金融」等平台,為大眾投資者提供豐富、系統化的原創內容,得到讀者和聽眾的支持鼓勵。
這些原創財經作品獲得超過2億人次閱讀和播放,超過200萬人次按讚,近10萬人訂閱,並蟬聯2020年、2021年百度平台付費專欄「狀元作者」,獲得2018年今日頭條「最具影響力財經作者」,以及2019年今日頭條財經欄目「最具人氣創作者」的殊榮。
基於對股市的研究和思考,我逐漸建構出本書的知識體系,並立足實戰操作而匯集成書。為了讓投資者能夠看得懂、有啓發、用得上,本書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用一般人看得懂的語言來表達。我在負責籌畫與主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的論壇、研討會時,發現有些專家和分析師的能力很強,但講話要麼模稜兩可,要麼滿口專業術語,很多聽眾聽不懂。因此,本書盡量避開分析師常用的「效率市場假說」、「現金流量折現法」、「Alpha策略」、「夏普值」等專業術語。
(2)堅持用數據說話。學校課程、研討會等經常太側重理論講解和概念討論,不具體、不生動、缺乏說服力、實用性差。在金融分析師的知識體系中,所有投資決策都是以定量分析為基礎,這也是現代金融分析的一個基本特色。
(3)堅持實證分析。經濟學、金融學都已自成體系,即使秉持相同理論,面對實際的金融市場,往往會得出完全不同的分析判斷。我認為金融學是實踐型的學科,舉凡「應該買低本益比或高本益比的股票」、「應該買大公司或小公司的股票」這類問題,雖然與機率有關,但仍要透過實證分析去驗證,而不是空談理論。
(4)為投資者提供一個系統化的投資決策框架。網路時代的優點是知識取得極為便利,缺點是知識難以形成完整的體系。股票投資不是賭大小,也不是短跑衝刺,而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接力賽、馬拉松,投資者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和決策系統,才能在週期興替中存活下去,生生不息。
本書結合金融分析師的知識和股票市場的實證研究,以價值投資的基本理念為核心,幫助投資者建立一個適合個人的投資決策框架。這個決策框架可以根據今後市場的變化,隨著個人投資知識和經驗的豐富而不斷完善。
十年磨一劍,謹以此書獻給懷抱夢想的投資者,獻給這個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