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藝術的目的不在於呈現事物的外在表象,而是揭示它們的內在意義。」
受到社會、政治、宗教和經濟環境的影響,藝術的目的不斷改變。藝術是一種表達和強調各種情感、信仰和觀念的方式,如美、真、希望、死亡、生命、混亂或秩序等。它可以是裝飾性的、敘事性的、哲學性的、宗教性的,甚至是純粹娛樂性的。無論其目的是享受、激發想像、引起情感,還是傳達訊息,藝術總是記錄或反映其所處的時代。
即使藝術家打破了傳統的創作方式,他們仍然反映了其所處的時代和地域背景。因此,藝術有助於我們認識人類如何看待自己。幾乎所有社會都有某種形式的藝術存在,藝術並非整齊有序,而是交疊、變化,相互影響並產生反應。然而,藝術從來就不是憑空冒出,這也是為何藝術有時會讓人感到困惑,而這正是本書的用武之地。
本書聚焦於西方藝術發展,介紹了從史前時期到現代的重要藝術運動、風格和發展。同時分析一些最具突破性藝術家的重要作品,並探討其主題、媒材和方法。帶你認識歷史上著名藝術家的各種發明、想法、影響和態度。
藝術運動
皮特.蒙德里安:「藝術家的地位是謙卑的,他本質上是一條渠道。」
藝術運動是根據藝術家們在特定時期展現的特定風格、理念、手法或態度所給予的名稱。有些藝術運動是事後才被命名的,例如文藝復興或巴洛克時期;而有些是藝術家自行組成團體時所命名的,如未來主義或超現實主義;還有一些是因為評論家無意的一句話或輕蔑的批評而得名的,例如印象主義與立體主義。
有些藝術運動如達達主義或荷蘭風格派,是藝術家共同討論並一致同意的結果。也有些藝術運動並未有太多共同點,卻被貼上相同的標籤,以便後代可以理解他們的實踐方式,像是後印象派。這些運動主要與西方藝術發展相關。
所有藝術運動的共同點是它們都發生在一段特定時期,也許持續數月、數年,甚至更長。因此,舉例來說,即使今天有位藝術家用洛可可風格創作,但他並不會被視為洛可可運動藝術家,因為洛可可時期早已結束。
自二十世紀起,藝術運動發展更加迅速,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時期還更加多元。許多近期的藝術運動尚未被明確定義,隨著時間流逝,定義才會變得逐漸清晰。大多數藝術運動是由一些前衛藝術家打破了傳統的「規則」或慣例,創造出與以往藝術作品截然不同的新作品而開始的。
有些藝術運動則是為了反抗當時存在的運動而有意成立的,像是 1960 年代美國的普普藝術,就是為了反抗當時盛行的抽象表現主義。有些運動則試圖仿效先前的藝術時期,例如早期的巴洛克仿效文藝復興全盛期,或是許多十九世紀藝術家借鑒了中世紀範例。接下來將解釋重要的幾個藝術運動,包括史前文明、古希臘與中世紀藝術。
代表作品
亨利.馬蒂斯:「創造力需要勇氣。」
這一部分介紹了橫跨約 18,000 年的藝術發展歷程,包含了具創新性和開拓性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涵蓋了肖像、雕塑、裸體、風景、寓言、神話與宗教故事等各種類型,每件作品都承載著深刻訊息和獨特風格,展現了藝術家的獨特觀點和創作意圖。
我們精心挑選的每一件作品,都因其獨特性、展現出的特殊技巧或獨樹一幟的品質而受到重視。這些藝術家在最初展示作品時常常遭受批評或譴責,然而,正是由於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對傳統的挑戰,改變了藝術史的軌跡。或許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這些作品可能顯得較為溫和或不具革命性,但在當時被認為是充滿震撼性甚至大不敬的作品。
作品主題
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若我能用話語來表達,就沒有繪畫的必要。」
我們可以發現在歷史上的各種背景中,藝術家們以各種方式描繪了許多相同或相似的主題。因此,透過探索藝術主題可以增進我們對其意圖和觀念的理解。藝術中的主題通常是有關生活、社會或人性的訊息,而且通常是暗示而不是明確陳述。與作品特定的題材不完全相同,主題通常是隱晦含糊的。某些主題,如風景、宗教或色彩,在特定的藝術運動或時期中更為普遍。
創作技法
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畫作中的技法比其他部分更具靈敏性。」
從使用炭筆繪畫到網版印刷,從壁畫到前縮透視法,自從藝術問世以來,藝術家已經演變出無數的技巧和方法。
「創作技法」部分探討了許多歷史上主要藝術技法的演變,例如打底、蝕刻、脫蠟法、油畫和厚塗法。此外,這部分也將討論與技法相關的材料,同時介紹許多使用或發明特定技法的藝術家,以及各種技法的變化和關鍵發展。
本書使用方法
這本書分為四個獨立的部分:藝術運動、代表作品、作品主題和創作技法。每個部分都可以獨立閱讀,也可以與其他部分一起閱讀。本書的核心部分——代表作品——介紹了 50 幅著名藝術家的重要作品。每頁底部的交叉引用,可以引導你從一個部分到另一個部分,同時特色方框討論了關鍵發展和每位藝術家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