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戰略全書》系列──
★80年暢銷經典最新改版★
★45位戰略大師的深刻見解★
民主世界的地緣政治霸權和基本安全,正面臨著幾十年來最嚴峻的挑戰
在局勢渾沌不明的世界中,戰略讓我們的行動有明確的目標
並賦予我們實踐目標的力量
★綜覽由古至今各大戰略理論與戰役精髓★
★深入理解軍事、政治戰略與現代世界的形塑★
★80年暢銷經典最新改版★
★45位戰略大師的深刻見解★
民主世界的地緣政治霸權和基本安全,正面臨著幾十年來最嚴峻的挑戰
在局勢渾沌不明的世界中,戰略讓我們的行動有明確的目標
並賦予我們實踐目標的力量
★綜覽由古至今各大戰略理論與戰役精髓★
★深入理解軍事、政治戰略與現代世界的形塑★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是關於戰略的新世代權威著作,集結數世紀以來塑造戰爭和治國方略理論與實踐的關鍵人物。本系列共五冊,收錄了世界一流學者的全新研究,提供從古代到今日的戰略思想的全球視角,並審視經典和當今的主要戰略議題,同時對冷戰和後九一一世代的戰略思想給予更多關注。
本書於1943年發行第一版,當時正處於歷史上最糟糕的戰爭時期。第二版則於1986年發行,係因二戰後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且核武發展引起了深思問題:戰爭用途以及武力與外交之間的關係,因此新一代的學者紛紛研究並修訂了這門學科所仰賴的歷史知識體系。在全球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的此刻,對戰略及其歷史研究的重要性達到新高,故推出本書第三版。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由知名歷史與戰略研究者們撰稿,包括:《戰略大歷史》(Strategy: A History)作者勞倫斯.佛里德曼(Lawrence Freedman)、《大戰略》(On Grand Strategy)作者約翰.路易斯.蓋迪斯(John Lewis Gaddis)、牛津大學國際歷史名譽教授瑪格麗特.麥克米蘭(Margaret MacMillan),以及「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外交及防衛政策研究主任柯瑞.謝克(Kori Schake)等人。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從歷史上最富有影響力的戰略家身上吸取重要教訓,從修昔底德、孫子到克勞塞維茲,從拿破崙、邱吉爾、毛澤東、馬歇爾到習近平。重新檢視從古至今的軍事與政治戰略的發展,以及其對現代世界的形塑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當代戰略全書1】戰略的原點
當「戰略」初次於1771年成為日常用語時,傳達的是崇尚計策和謀略的用兵術觀點,目的是避免正面交鋒。這種觀點在十九世紀逐漸擴展,到了二十世紀期間,焦點轉向了軍事手段與政治目標的相互作用,著重於如何經由各種手段實現目標的議題。
戰術很容易被歸類為準則,戰略則不一樣,因為戰略取決於許多情形(物理、政治以及道德),而這些情況大不相同。控制和利用國家或多國結盟的資源,包括兵力。目標是維護重大利益,並確保不受到堤人的威脅,無論是實際、潛在或推測的威脅。
大戰略的關鍵在於政策。換句話說,國家領導人要有能力匯集所有的要素,包括軍事和非軍事,才能保護和增強國家的長期最大利益(戰爭時期與和平時期)。
▌【當代戰略全書2】強權競爭時代的戰略
本書從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界、現代國家體制崛起的關鍵時期開始,直到二十世紀世界大戰大動盪的前夕。這段時期最主要的特色是多極化的國際秩序,缺乏單一的強權,因此權力平衡的概念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於此同時,各種意識形態、技術、知識不斷產生也互相激盪,促成現代國際體系的成形。另外,如何抵制逐漸崛起的新興大國,如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聯盟、英屬印度與其他地方的反殖民運動,也在這段過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
▌【當代戰略全書3】全球戰爭時代的戰略
二戰是民主國家聯手參與過最大、也是最激烈的戰爭。然而,從政治學角度來看,二戰是位於戰場最前線的民主政體(邱吉爾領導的大不列顛以及羅斯福領導的美國)和共產政權(史達林領導的極權國家)攜手合作,共同對抗德國和日本。各國都有自己的強項、弱點和優先目標。因此,必須分清楚何時可以毫無保留,相互信任,何時又該有所節制,防範對方。此外,雙方必須有協定約束,確保彼此的聯盟能在戰時不會土崩瓦解。
戰爭詭譎多變,難以預測,偶發事件可左右戰局,令戰果難以預料。戰爭如同能改變地貌的洪流,足以讓國際局勢重新洗牌,參戰方會各有興衰,國力與地位有所升降。各國的戰後地位可能迥異於戰前所擁有的身分。因此,國家領袖必須高瞻遠矚,靈活應變,隨時調整戰略,才能掌握相對優勢。
▌【當代戰略全書4】兩極霸權時代的戰略
本書探討「兩極時代的戰略」,即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變成對立的超級大國,掌控著分裂的國際體系。歐洲帝國解體後,產生了新國家和普遍的混亂局面。核子武器迫使政治家重新思考武力在全球事務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和平時期的競爭中利用戰爭方法取得優勢。各地的領導者──不只是在莫斯科和華盛頓──都必須制定戰略,在全球冷戰時代中保護自己的利益,從美國艾森豪、甘迺迪、卡特、尼克森、麥克阿瑟;蘇聯赫魯雪夫、布列茲涅夫;印度尼赫魯;到以阿的本─古里安、納賽爾……本書涵蓋了二十世紀後期的主要議題,例如核武戰略、結盟與不結盟、正規戰爭與代理人戰爭、小國戰略與革命政權,以及如何融合競爭與外交等。這些議題在現代仍然舉足輕重。
▌【當代戰略全書5】後冷戰時代的戰略
冷戰結束後,美國贏得所向披靡的領導地位,卻也面臨著新舊交雜的各種問題。恐怖主義、核武擴散、叛亂橫行、非常規戰爭與網路安全。新科技的出現與戰爭模式的改變,考驗著過去長久以來的理解與認知。中國的霸權野心與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在在都對美國所帶領的國際秩序提出挑戰。隨著地緣政治的風險不斷升高,全球似乎再次朝多極世界的方向傾斜。因此,本書重新思考戰略的意義與功能,讓我們在動盪的世局中持續站穩腳步。
▌國際權威作者群
《戰略的原點》作者群
勞倫斯.佛里德曼(Lawrence Freedman)是倫敦國王學院的戰爭研究系名譽教授。他在1997年擔任過福克蘭戰爭的官方歷史學家,也擔任過英國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官方調查成員。他寫過許多關於國際歷史、戰略理論以及核武議題的文章。
沃爾特.羅素.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在哈德遜研究所擔任戰略與治國之才的拉文爾.庫里三世(Ravenel B. Curry III)傑出研究員。他是《華爾街日報》的國際觀專欄作家,也在紐約巴德學院的外交與人文學系擔任詹姆斯.克拉克.蔡斯教授(James Clarke Chace Professor)。
吉原恆淑(Toshi Yoshihara)是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的資深研究員。他曾經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擔任亞太研究系的約翰.伯倫教授(John A. van Beuren Chair),合著有《太平洋的紅星:中國崛起與美國海事戰略的挑戰》(Red Star over the Pacific: Chinas Rise and the Challenge to U.S. Maritime Strategy)。
馬修.克羅尼格(Matthew Kroenig)是喬治城大學的政府學教授,也是大西洋理事會的斯考克羅夫特戰略方案(Scowcroft Strategy Initiative)負責人。他精通義大利語,並且從2013年開始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指導關於馬基維利的年度課程。他的最新著作是《強國競爭的回歸》(The Return of Great Power Rivalry)。
休.斯特拉坎(Hew Strachan)在聖安德魯斯大學擔任國際關係系的沃德洛教授(Wardlaw Professor),也在牛津大學的萬靈學院擔任名譽研究員。他曾經在2002年至2015年擔任戰爭史的奇希切爾教授(Chichele Professor)。他的著作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The First World War)、《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Clausewitz’s On War)、《戰爭的方向》(The Direction of War)。
安圖里奧.約瑟夫.埃切瓦里亞(Antulio J. Echevarria II)是美國陸軍戰爭學院的教授,並擁有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他寫過許多關於戰略思維的書籍,包括《戰爭的邏輯:戰略思維與美國的戰鬥之道》(War’s Logic: Strategic Thought and the American Way of War,劍橋大學出版社,2021年)。
約翰.毛雷爾(John H. Maurer)是海權和大戰略方面的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特聘教授(Alfred Thayer Maha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他曾經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擔任戰略與政策學系的系主任。
邁可.科蒂.摩根(Michael Cotey Morgan)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Chapel Hill)分校擔任歷史系副教授,著有《最終行動:赫爾辛基協議與冷戰的轉變》(The Final Act: The Helsinki Accord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ld War)。
詹姆士.萊西(James Lacey)在海軍陸戰隊大學擔任戰爭研究系的馬修.霍納教授(Mathew C. Horner Chair),也是海軍陸戰隊戰爭學院的戰略研究系教授。他的著作包括《華盛頓戰爭》(The Washington War)、《戰神》(Gods of War)、《羅馬:帝國的戰略》(Rome: A Strategy for Empire)。
喬納森.科什納(Jonathan Kirshner)在波士頓學院擔任政治學和國際研究課程的教授。他的著作包括《不成文的未來:現實主義與國際政治的不確定性》(An Unwritten Future: Realism and Uncertainty in World Politics)和《金融危機後的美國勢力》(American Power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強權競爭時代的戰略》作者群
伊斯坎德.雷曼(Iskander Rehman)是華盛頓特區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的策略研究資深研究員,負責領導應用歷史和大戰略的研究工作。他擁有巴黎政治研究所(SciencesPo)的博士學位。
麥特.舒曼(Matt J. Schumann)於2005年取得了艾希特大學的博士學位,目前在東密西根大學和鮑林格林州立大學任教。曾出版關於跨大西洋七年戰爭的著作,以及英法戰略性競爭的歐洲大陸與大西洋方面的著作。目前,他正在研究1748年《阿亨條約》的全球史。
麥克.萊傑爾(Michael V. Leggiere)在北德克薩斯大學擔任歷史系教授和軍事歷史中心的副主任。曾寫過許多關於拿破崙軍事戰役的獲獎著作。
查爾斯.艾德爾(Charles Edel)是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澳洲主席和資深顧問。曾經擔任美國國務卿的政策規劃幕僚,著有《國家建設者:約翰.昆西.亞當斯與共和國的大戰略》(Nation Builder: John Quincy Adams and 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epublic)。
柯瑞.謝克(Kori Schake)帶領美國企業研究院的外交和國防政策研究團隊,著有《安全通行:從英國霸權到美國霸權的過渡時期》(Safe Passage: The Transition from British to American Hegemony)。曾經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工作。
韋恩.謝(Wayne Wei-siang Hsieh)是美國海軍學院的歷史系副教授,著有《西點軍校畢業生與南北戰爭:戰爭與和平中的老兵》(West Pointers and the Civil War: The Old Army in War and Peace),合著有《殘酷的戰爭:南北戰爭的軍事史》(A Savage War: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Civil War)。
莎拉.潘恩(S.C.M. Paine)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戰略與政策學系擔任歷史與大戰略課程的威廉.西姆斯大學教授(William S. Sims University Professor),著有《亞洲戰爭:1911至1949年》(Wars for Asia, 1911-1949)和《大日本帝國》(Japanese Empire),並與布魯斯.埃爾曼(Bruce A. Elleman)合著《現代中國:1644年至今的延續與變革》(Modern China: Continuity and Change 1644 to the Present)。另也與其他人共同編輯了五本關於海軍行動的書籍。
普莉亞.莎蒂婭(Priya Satia)在史丹佛大學擔任國際史的雷蒙.史普魯恩斯教授(Raymond A. Spruance Professor),著有《阿拉伯間諜:第一次世界大戰與英國祕密帝國在中東奠下的文化基礎》(Spies in Arabia: The Great War and the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Britain’s Covert Empire in the Middle East)、《武器帝國:工業革命的暴力》(Empire of Guns: The Violent Making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時間的怪物:歷史如何創造歷史》(Time’s Monster: How History Makes History)等獲獎的著作。
《全球戰爭時代的戰略》作者群
瑪格麗特.麥克米蘭(Margaret MacMillan)是多倫多大學的歷史系教授,也是牛津大學的國際史系名譽教授。她專攻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國際史,著有《結束和平的戰爭:通往1914年)(The War That Ended Peace: The Road to 1914)、《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War: How Conflict Shaped Us)等書。
威廉森.莫瑞(Williamson Murray)已取得耶魯大學的歷史系學士和博士學位。他曾經在美國空軍服役五年,並撰寫和編輯過許多書籍。目前,他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名譽教授,也是海軍陸戰隊大學的馬歇爾教授(Marshall Professor)。
羅伯特.卡根(Robert Kagan)是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資深研究員。他曾經在美國國務院工作,並寫過許多關於外交政策和國際事務的書籍和文章。目前,他正在撰寫《危險國家三部曲)(Dangerous Nation Trilogy),也就是關於美國外交政策的三卷歷史著作。
塔米.戴維斯.貝特爾(Tami Davis Biddle)從美國陸軍戰爭學院退休後,擔任軍事研究的伊萊休.路特教授(Elihu Root Chair),著有《空中戰爭中的修辭與現實)(Rhetoric and Reality in Air Warfare)。她也寫過許多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文章。目前,她正在撰寫《掌握指揮權:美國的戰爭史,1941年至1945年)(Taking Command: The United States at War, 1941-1945)。
安德魯.艾哈特(Andrew Ehrhardt)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高等國際研究學院擔任亨利.季辛吉全球事務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
約翰.比尤(John Bew)在倫敦國王學院的戰爭研究系擔任歷史與外交政策課程的教授,並曾經在2019年擔任英國首相的外交政策顧問。他寫過五本書,也擔任過國會圖書館的季辛吉教授(Kissinger Chair),並榮獲歐威爾獎(Orwell Prize)和菲利普.利弗胡姆獎(Philip Leverhulme Award)。
布倫丹.西姆斯(Brendan Simms)在劍橋大學擔任歐洲國際關係史的教授,同時也是地緣政治學論壇(Forum on Geopolitics)的負責人。他的著作包括《歐洲:從1453年至今的霸權之爭)(Europe, the Struggle for Supremacy, 1453 to the Present Day)、《英國的歐洲:千年來的衝突與合作)(Britains Europe: A Thousand Years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希特勒:唯獨世界足矣)(Hitler: Only the World was Enough)。
莎拉.潘恩(S.C.M. Paine)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戰略與政策學系擔任歷史與大戰略課程的威廉.西姆斯大學教授(William S. Sims University Professor),著有《亞洲戰爭:1911年至1949年)(Wars for Asia, 1911-1949)和《大日本帝國)(Japanese Empire),並與布魯斯.埃爾曼(Bruce A. Elleman)合著《現代中國:1644年至今的延續與變革》(Modern China: Continuity and Change 1644 to the Present)。她也與其他人共同編輯了五本關於海軍行動的書籍。
《兩極霸權時代的戰略》作者群
艾瑞克.埃德爾曼(Eric S. Edelman)是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的顧問,同時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高等國際研究學院擔任駐校特聘講師。
法蘭西斯.蓋文(Francis J. Gavin)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高等國際研究學院擔任亨利.季辛吉全球事務中心的經理。
丹尼爾.馬斯頓(Daniel Marston)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高等國際研究學院擔任戰略思想家計畫(Strategic Thinkers Program)的負責人,專攻十八世紀至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和社會。。
蓋伊.萊倫(Guy Laron)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國際關係高級講師,曾是馬裡蘭大學、西北大學和牛津大學的訪問學者。
譚薇.馬丹(Tanvi Madan)是布魯金斯學會的資深研究員,同時負責主導印度專案。
馬克.莫亞爾(Mark Moyar)在希爾斯達耳學院擔任軍事史的威廉.哈里斯教授(William P. Harris Chair),並寫過七本書。
賽吉.拉德琴科(Sergey Radchenko)是冷戰的歷史學家,同時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高等國際研究學院擔任威森.施密特特聘教授(Wilson E. Schmidt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湯瑪斯.曼肯(Thomas G. Mahnken)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高等國際研究學院擔任菲利普.梅里爾戰略研究中心(Philip Merrill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的資深研究教授,同時也是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後冷戰時代的戰略》作者群
克里斯多福.葛里芬(Christopher J. Griffin)是史密斯.理查森基金會(Smith Richardson Foundation)的資深企劃主管。曾擔任外交政策計畫的執行總監,也曾在參議員約瑟夫.李伯曼的團隊中工作。畢業於奧斯汀學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高等國際研究學院。
迪瑪.阿達姆斯基(Dmitry Adamsky)在以色列瑞克曼大學(Reichman University)的政府外交暨戰略學院擔任教授,著有《軍事創新文化》(The Culture of Military Innovation)和《俄羅斯核武正統學說》(Russian Nuclear Orthodoxy)。
卡特.馬卡山(Carter Malkasian)著有《美國在阿富汗發動的戰爭史》(The American War in Afghanistan: A History)、《戰爭降臨加姆塞爾:阿富汗邊境的三十年衝突》(War Comes to Garmser: Thirty Years of Conflict on the Afghan Frontier)、《勝利的假象:安巴爾省的覺醒與伊斯蘭國》(Illusions of Victory: The Anbar Awakening and the Islamic State)。現在是美國海軍研究所的教授。
艾哈邁德.哈希姆(Ahmed S. Hashim)是迪肯大學的戰略研究系副教授,同時也在澳洲國防學院的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任教。專攻軍事歷史和戰略研究,尤其是暴動、鎮壓叛亂、南半球的正規戰爭以及亞洲國防體系的議題。
易明(Elizabeth Economy)在史丹佛大學的胡佛研究所擔任資深研究員。目前,她在休假期間擔任美國商務部的中國資深顧問。最新著作是《中國的世界觀》(The World According to China)。
賽斯.瓊斯(Seth G. Jones)是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資深副總裁和哈羅德.布朗教授(Harold Brown Chair)。著作包括《三大危害:俄羅斯、伊朗、中國,以及非正規戰爭的崛起》(Three Dangerous Men: Russia, Iran, China, and the Rise of Irregular Warfare)。
蘇米.特里(Sue Mi Terry)在威爾遜中心的現代汽車韓國基金會中心(Hyundai Motor-Korea Foundation Center)擔任韓國歷史與公共政策的負責人。曾經是中央情報局的分析師,也曾經在2009至2010年加入國家情報委員會,以及在2008至2009年加入國家安全委員會。
賈森.斯特恩斯(Jason K. Stearns)在西門菲莎大學擔任國際研究系的助理教授,也在紐約大學擔任剛果研究小組的負責人,著有《不明的戰爭:剛果的無盡衝突》(The War That Does Not Say Its Name: The Unending Conflict in the Congo)。
喬書亞.羅斯納(Joshua Rovner)是美國大學的副教授。他負責指導和撰寫情報和戰略相關的內容,同時擔任H-Diplo的《國際安全研究論壇》(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Forum)主編和《戰略研究期刊》(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的副主編。
湯瑪斯.里德(Thomas Rid)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高等國際研究學院擔任戰略研究系教授,以研究有衝突的資訊科技的歷史和風險而聞名。著作包括《積極措施》(Active Measures)、《機器崛起》(Rise of the Machines)、《網路戰爭不會發生》(Cyber War Will Not Take Place)等。
約翰.路易斯.蓋迪斯(John Lewis Gaddis)在耶魯大學擔任軍事與海軍史的羅伯特.洛維特教授(Robert A. Lovett Professor)。目前,負責指導大戰略、傳記以及歷史研究方法等課程。近期著作包括《喬治.凱南的一生》(George F. Kennan: An American Life,2011年)和《論大戰略》(On Grand Strategy,2018年)。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
【第一冊】《戰略的原點》
【第二冊】《大國競爭時代的戰略》
【第三冊】《全球戰爭時代的戰略》
【第四冊】《兩極霸權時代的戰略》
【第五冊】《後冷戰時代的戰略》
▌磅礡推薦──
公孫策/歷史評論家
王 立/「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
張榮豐、賴彥霖/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理事長、執行長
黃欽勇/DIGITIMES董事長
蘇紫雲/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依姓名筆畫排序)
讀過的所有書名有「當代」二字(或英文modern)的都落伍了,除了本書──從第一版於一九四三年出版,到這次第三版,它持續增修內容,堪稱與時俱進而無負於「當代」。對於正處於美中兩強爭鋒浪尖位置的台灣,本書更可以用來對照檢視──我們當前的國家戰略對不對、好不好。對戰略有興趣的讀者,本書肯定有助於時事戰略分析;對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加入國際現勢關鍵人物的性格來研判。
──公孫策/歷史評論家
《當代戰略全書》,收錄各家學者對古今戰略思想、重要決策的詮釋,對於初窺戰略一道者有極佳幫助。你不見得能認同詮釋者的意見,但透過專家的解讀,對已有一定程度者更能有所啟發。
──王立/「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在這個時代,國際關係的發展對台灣的每一個普通人來說,影響力會超過以往;所以,我們有必要對影響國際關係的「戰略」增加更多了解。對於無暇進入學術環境研讀,但又不想被片面、局部的知識所誤導的聰明人來說,本書是無與倫比的選擇。
──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
藉由閱讀高品質的經典史籍,能夠幫助我們俯視不同時空背景下,不同戰略理論的興起背景、互動,以及不同國家所制定的戰略方針,推薦《當代戰略全書》給對戰略思維有興趣的讀者。
──張榮豐、賴彥霖/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理事長、執行長
這本書有著讓人無法停止閱讀的魔力,除了對歷史上戰略思想回顧與綜整,筆觸紙間更訴說著當代戰略問題的思考和探討。比較戰爭史中的不同戰略思想與國際情勢分析,作者們提煉出的戰略原則與規律即使在技術進步的今日依然適用。
──蘇紫雲/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國際讚譽
2023年最佳讀物
──國際議題評論媒體Project Syndicate
(布蘭茲)聚集了四十五位這樣的專家。這些專家都是各自領域的智者,每個人都嘗試像歷史學家那樣,如同貓頭鷹旋轉著脖子──掃視著過去和現在,也展望未來……戰略學術研究已經國際化,而布蘭茲先生的視野超越了熟悉的理論家和實踐者,也超越了戰場。
──多米尼克.格林(Dominic Green),《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當代戰略全書》長期以來一直是理解軍事戰略與政治結果之間的關係的寶貴資源。最新版結合了過去的戰略與一群當代傑出學者的見解,無疑在未來數十年內都將是重要的讀物。
──康多莉扎.萊斯(Condoleezza Rice),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所長、美國前國務卿
這是雄心勃勃且範圍廣泛的卓越努力。新版書廣泛構思、權威且精心編輯,保留並重新獲得了原先經典版本的相關性和力量。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海上勝利》(Victory at Sea)和《霸權興衰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的作者
這部出色的合集即時協助恢復戰略競爭力。隨著地緣政治的競爭在全球加劇,我們不能讓《當代戰略全書》中的寶貴教訓停留在書頁中,這些文章需要被閱讀、討論並應用於我們今天面臨的挑戰。
──赫伯特.麥馬斯特(H. R. McMaster),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全球戰場》(Battlegrounds)和《失職》(Dereliction of Duty)作者
挖掘歷史的殘酷教訓、強調偉大戰略思想家歷久不衰的智慧,並提供關於民主國家如何在深刻的技術變革和政治不確定時代中茁壯、成長的新見解,《當代戰略全書》是面對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挑戰所不可或缺的指南。
──艾美.澤加特(Amy B. Zegart),史丹佛大學教授暨資深研究員,《間諜、謊言與演算法》(Spies, Lies, and Algorithms)的作者
你可能對戰爭不感興趣,但戰爭一直對你有興趣。這是一本絕妙的戰略思想和行動的個案匯集,很難想像會有更好的書能像它這樣帶領我們認識這個充滿衝突的年代。這部著作從古代世界講到數位時代,聚焦於理論與實務的關係,主題和寫作者的選擇都極具想像力,實在令人欽佩。
──麥葛瑞格.諾克斯(MacGregor Knox),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在經典之上再求進步並不容易,但撰稿者們在更新《當代戰略全書》以適應二十一世紀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新版書彰顯了原著的精神,同時提出了新的問題,這將使兩本書在未來數十年內都能互相呼應。
──麥可.內伯格(Michael S. Neiberg),《法國淪陷》(When France Fell)作者
▌美國Amazon暢銷書
「國際外交」類
「軍事戰略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