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千卷耕讀一卷評(博客來獨家親簽版)

千卷耕讀一卷評(博客來獨家親簽版)

  • 定價:550
  • 優惠價:79434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透過閱讀,
  橫跨科技、經濟、歷史、兩岸、文學與文化等領域面向。
  帶您辨認當前趨勢與潮流之中,真正關鍵的價值與問題所在。

  當大國對峙從經貿、科技、外交領域蔓延成為全方位的價值衝突時,世界要怎麼因應這樣的態勢?AI紀元降臨,面對個資與隱私邊界越發模糊的數位環境,應如何定義人的價值?而台灣在波瞬息萬變的世事潮流中又該如何自處,找到自身定位?

  作者朱敬一在書中再次展現其廣博而深入的閱讀力與思辨力,透過一篇篇深刻的讀後評論,帶引讀者橫跨科技、經濟、歷史、兩岸、文學與文化等諸多面向,思索、辨認當前看似當道的趨勢和潮流之中,真正關鍵的價值與問題所在。

  眼下我們這個堪稱快速裂變的時代,一切的生發與衰變都在轉瞬之間,讓人無所適從。作者以沉穩的筆調耕耘出豐厚而紮實的評論,不僅向讀者指出思考問題時的核心要義,更揭示了閱讀的積累在這紛亂當下,仍有其積極的意義與作用。作者耕讀千卷之精要,盡在此卷中矣。

名人推薦

  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 李安妮
  台大醫院院長       吳明賢
  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 張瑞昌
  ──專文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朱敬一

  1955年出生於台北市,29歲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1998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為台灣獲選最年輕的院士。2003年渠獲頒總統科學獎,當時也是國內社會科學領域第一位獲獎者。曾任中研院副院長、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我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常任代表等職。2010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2017年復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海外院士,是亞洲第一位獲選的社會科學研究者。

  除學術期刊論文外,通俗著作有《維尼、跳虎與台灣民主》、《牧羊人讀書筆記》、《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朱敬一講社會科學:台灣社會的新世紀挑戰》、《經濟學的新視野》等。
 
 

目錄

【推薦序】
見樹亦見林 李安妮
君子不器 國士無雙 吳明賢
打通任督二脈之後 張瑞昌

【作者序】
膝蓋幫助閱讀,閱讀訓練膝蓋

台灣中國
《低端中國》幫助我們了解中國
野島剛所看見的《台灣十年大變局》
《余英時評政治現實》讀後
《台灣的勝算》是一本台灣人「必讀」之書
《艱難的抉擇》與《經濟學人》專題,值得一讀,但也都缺了一角
關心兩岸關係,就該讀《民主與兩岸動向》
《中國的執念》從外媒記者的角度,了解兩岸三地
《我們如何守住台灣》一語道盡全書要旨
看看他們,想想台灣──讀《等待在夜裡被捕》
老杜公的權威著作──《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歷史切片
台灣與新疆,是中國「固有疆域」嗎?──讀《中國西征》
從《末日》談疫苗政策
珍愛生命,遠離帝國──讀《大逃離》
了解共產黨與極權體制,才能夠抗中保台──讀《血色大地》
「大歷史」研究的終極評論──《平等的暴政》
攤開歐洲帝國的歷史──《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與《大逃離》
讀《槍炮、船艦與筆墨》,既是知識洗禮,也是享受
讀《民族重建》,思考台灣的永續民主
迷人的未履之徑—讀《歷史的草稿》

經濟思潮
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
方法可以學習,但是「洞見」很難──論《隨機試驗:改變世界的大膽研究》
為「民粹主義」溯源──讀《成功的反思》
打造創業型國家?
寫作不能只靠筆下功夫──讀《疫後大未來》
從《不對稱陷阱》談學者從政
金融擴張如何推升不平等?──讀《大逆轉》
如何走向社會民主制度?──讀《北歐不是神話》
檢視「不平等」的大歷史──讀《資本與意識形態》
「古典自由主義」失敗的反擊史──讀《誰製造了貧窮》

企業管理
「數量技術財務」該不該有個極限?
「不完整的市場」是有意義的
《零規則》管理真的可行嗎?
《為社會而設計》提供我們一些衝擊性的思考
數位時代的經營原則:放下你手中那條舊藤!
網路時代企業競爭態勢的巨大改變──讀《生態系競爭策略》
從《結構洞》談「企業管理」這門學問
「大圖像」觀察下的《隱形冠軍 2.0》
讀《正效益模式》,思考台灣企業的 ESG

知識邊界
能源、氣候與地緣政治的紛擾
失焦的「未來」論述──讀《亞洲未來式》
比爾蓋茲教你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數據的假象》教我們如何辨別「狗屁不通」的鬼扯
《海權經濟大未來》述說「海權的故事」
讀了一本「全球銷售逾三百萬冊」的書
忙人膚淺的思想深度──《新社會契約》讀後
面對《大威脅》,辛勤練膝蓋
全球化時代的終結—讀《世界不再是平的》
與供應鏈戰爭無關的《供應鏈戰爭》
《太空商業時代》幫助我們想像將來的「太空產業」拼圖

腦與科技
我讀《啟示的年代》
《謊言之瓶》揭開製藥產業的醜陋
折舊、重塑、翻新──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的大腦可塑論
《以太奇襲》描述的未來是什麼?
《越活越年輕》是一本「抗老化」之書
從腦神經科學看「情緒管理」──讀《創造快樂大腦》
對於《新 AI 與新人類》,我有許多不同意見
資安危機──讀《奇幻熊在網路釣魚》
化流體為結晶──讀《重啟人生》
你的自由不是你的自由──《拯救我們的自由》與 AI 管制
科技與共榮的千年辯證──讀《權力與進步》

人物傳記
談談兩個「小人物」
讀《喬.拜登》談「從政」這回事──說說二林科學園區的故事
我們有可能真正擺脫「臉書」嗎?──讀《後臉書時代》
對比胡雪巖與季辛吉──讀四冊有關「紅頂商人」的書
拒絕獨裁者除了要勇氣,也要有「武器」──讀《向獨裁者說不》
Elon Musk 的出現,有使世界更為美好嗎?
AI 泰斗李飛飛的養成之路──讀《電腦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

生活影藝
讀《胡適文存》四大集
《胡適文存》讀後,又(重)讀了三套古典章回小說
讀林裕森《生命不可過濾》,談葡萄酒文化
《大人的床邊故事》,讀了兩遍,還會繼續讀
讀《神行陌路》,體驗葉錦添的藝術觀察
我不是「獨裁者」,但是我想當個廚師
光陰的故事──讀《改變人類文明的 12 座時鐘》
一本「超越旅遊書」的旅遊書──《不只有巧克力,你想知道的立陶宛》
近百年的蘇聯殘酷史──讀《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預測健保必倒
讀蘇曉康的《海慟》
一本少見的「中亞諸國遊記」──《失落的衛星》
 

作者序

膝蓋幫助閱讀,閱讀訓練膝蓋


  我在擔任台灣駐 WTO 大使三年期間,由於瑞士「好山好水好無聊」,也不是一天到晚有那麼多公務,閒暇時就只能瘋狂讀書。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大使館館員也常有假日無聊之歎,於是我將自購之書約百餘冊彙集捐出,供同仁免費借閱。每本書還附上一頁簡短提點,有點像是書評。提點慣了,寫下書的評論也就漸成習慣了。

  2019 年回台灣歸建中央研究院,雖然瑞士的「好山好水」美景不再,但瘋狂讀書、勤寫書評似乎已成常態。以每十天一冊來算,回台迄今最少也累積了近兩百篇書評。我的書評大都貼在臉書,久而久之也累積了不少粉絲。其中《晶片戰爭》一書居然有一千八百多次分享,連我自己都嚇一跳。其餘書評通常也是數百次分享起跳,看起來小有知識推廣之效。有朋友說:出版《晶片戰爭》的天下雜誌應該要付我推書佣金,事實上未必如此。我相信,有不少比例的人是「讀完書評就不買書」的。天下雜誌沒有控訴我「實質阻礙書籍銷售」,就已經不錯了!

  一兩百本書,從哪裡來的呢?絕大多數都是出版商送的,我自己花錢買的不到十本。出版商為什麼要送書呢?八成是希望我寫個好評,有助行銷推廣。難道出版商寄來的書都是我想要讀的書嗎?幸好我不挑三揀四;大概除了六法全書,我什麼書都喜歡讀。幾十年來,我都在鼓吹「不住相讀書」、也就是讀書不計目的。讀非專業書籍,本來就應該內容不設限,反正知識棗吞之後,再由腦神經網絡去篩選吸收。因為不住相,所以腦袋的吸收全無系統,凌亂雜沓。但若哪一天心有靈犀,銜接那些雜沓之點,就能自然成章。這種自然串接知識的本事,我把它描述為「膝蓋透視力」。膝蓋透視力又從何而來呢?它從閱讀而來。這有點像是正向循環:讀書訓練膝蓋,膝蓋有助讀書。

  萬一書籍閱後觀感不佳,書評怎麼寫呢?書評就像是教授寫介紹信,碰到「朽木不可雕」的學生,教授通常有兩種處理方式:其一,用詞隱晦,例如說此生「非常用功」,隱喻其亟需勤以補其拙;說學生的論文「有趣」,隱喻其文章除了主題,餘皆乏善可陳。其二,則是用「最近實在太忙」的理由拒絕寫推薦信。本書收錄的書評十之九五是正面書評。偶爾有兩三本實在爛得不像話的書,我刻意留下「不同意見書」的書評,以減少爛書對社會的誤導。這些都是對事不對人,對號入座的千萬不要放在心上。

  要寫一百篇書評,背後必然有十倍以上的知識奠基,否則內容必然乾澀。我所寫的評論,經常有超越書本範圍的拓展延伸、另類思考、反例析辨、旁涉其他。這些旁門左道的內容,通常遠多於書籍原本內容的介紹。書名取作「千卷耕讀一卷評」,就是刻畫這背後的準備工夫。

  寫書評辛苦嗎?一點也不會。自己擔任公職的時候,經常要出席雜七雜八的會議。這些會議不能缺席,但是內容非常不營養。於是開會時就是寫評論的好機會。開會時耳朵還是要聆聽會議的風吹草動,但一心可以二用:給我一口公文信封廢紙袋、一隻原子筆,一場無聊會議開完就有 1,000 字初稿,事後小做刪修,庶幾完工矣。反正「好山好水好無聊」與「好多會議好無聊」,都一樣是無聊。

  膝蓋為思辨學習之父,無聊為閱讀寫作之母。膝蓋在無聊時最好用,遂有《千卷耕讀一卷評》之成書耳。

二○二四年八月七日 朱敬一
於台北南港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877530
  • 叢書系列:印刻文學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低端中國》幫助我們了解中國
 
這本書的英文名稱是 “The Myth of Chinese Capitalism”,它還有一個副標:“The Worker, the factory, and the future of theworld.”。老實說,不論是英文主標或副標,讀者都不會猜到作者想要描述的主軸。反倒是中文書名取得比較好:「低端」,英文大概是 low-end,是指社會低層的那一群人。2017 年北京清理「低端人口」,大概是外界第一次看到這個名詞。在民主國家、尊重人權的社會,我們都不可能把任何「人」描述為「低端」。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統治的地方,不尊重人權其實是常態。
 
這本書所描述的,是中國數以億計的「農民工」。所謂農民工,是指他們原本是農村家庭的年輕或是壯年成員,在中國九○年代鄧小平改革開放風潮下,因為東南沿海城鎮先行「試點」,使得深圳、上海、浙江、天津等地成為率先移入輕重工業的地區,遂吸引了幾千萬、幾億的農村人口移入,成為「農民轉工人」的農民工。農民工原本生活苦,所以到新的工廠工作要求低、吃苦耐勞,是絕大多數東南沿海工廠的廉價勞工,其實也是血汗勞工。從 1990 到 2005 左右的 15 年間,中國的經濟成長都是由這些血汗勞工撐起來的。
 
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經濟成長,都會經歷前述「農民往城市、工業區移動」的過程。在經濟發展初期,農民人口比例動輒超過六成、七成,到了經濟發展成熟期,則農業人口往往只剩下不到 3%,其他大約 60% 的農民都轉軌到工業部門或是服務業。這個過程台灣、韓國、新加坡和所有走過經濟發展過程的國家,都經歷過。但是中國的經驗,卻與別的國家不同。哪裡不同?且讓我慢慢解說。
 
第一,中國農民沒有居住遷徙的自由。台灣若干南部人民「北漂」,到了北部就是一個權利完整的「北部人」。但是中國實施嚴格的「戶口制度」,所以鄉村農民漂到東南沿海城市,理論上仍然是非法的,沒有城市戶口。因為是非法,農民工永遠無法取得城市的居留權,所以他們的子女也永遠不可能移居城市。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4
5.0
|
2024/11/12
當年,我還在News98新聞台作廣播節目《阿達新聞檔案》時,每周六的時段,我都會撥一個小時的時間介紹新書。如果是中文書,我會邀請作者上節目,若是外文書,就請譯者來。我總認為,對一本書了解最深的,不是作者就是譯者,除了他們,誰能把一本書說得清楚透澈?但有時,出版社接到通告時,會擔心作者或譯者口拙,希望改由出版社的行銷企畫人員代打,但我都抵死不從。而為了不要在作者或譯者面前丟人,訪問前,我一定先把書好好讀過。我也相信,受邀上我節目談書的作者或譯者,事前可能會惶惶不安,但事後一定都覺得跟我聊得很開心,有互動又有共鳴。

我第一次遇見朱敬一老師,正是在這樣的場合。

那是發生在2003年8、9月間的事吧。時報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很硬的好書《基本人權》,作者是朱敬一、李念祖兩位大師。這本書主要的內容是將我國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所作成的解釋中,挑出一些最重要的釋憲案出來分析,同時也把大法官在解釋文、解釋理由書中未能清楚交代的某些觀點,再進一步的闡釋。當然,兩位作者也未必完全認同大法官在某些憲法解釋的看法,他們也會提出自己的見解,讓讀者能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

李念祖老師是我很尊敬的法律學者。我長期跑司法新聞,也常參加跟法律相關的論壇。李老師的文章和言論,對於一個沒能拜入他門下的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教材,也啟發我甚多。老師在憲法、特別是基本人權這一方面的見解與造詣,放眼國內,當屬於泰斗級人物。由他執筆撰寫《基本人權》一書,當然是絕佳人選。

朱敬一老師是中央研究院最年輕的院士,當年更是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在此之前,我才剛看過朱老師與林全合著的《經濟學的視野》,他在經濟學上的功力與成就當然無庸置疑,但我好奇的是,他為什麼會加入李念祖老師,一起寫下這部書?從經濟學者的眼中看法律,是不是會有不同的風景?

那時,我還不了解法律經濟學是怎麼一回事。對我而言,理察.波斯納(Richard Allen Posner)開創的法律經濟學派,那時還是個完全陌生的概念,不過,在努力讀完了《基本人權》這部書後,對於李、朱兩位老師分別從法律、經濟學兩種路徑下分析基本人權的價值,並將功利主義、平等自由主義,與市場自由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帶入一起探討時,頓時有種醍醐灌頂、視野大開的徹悟感,也起心動念想請兩位老師到節目裡來聊聊這本書。

我把想法跟製作人說了,他面有難色。兩位作者都是大師,也都是大忙人,有可能為了打書,連袂趕來電台跟我聊一個小時的書嗎?

但我告訴他,凡事不嘗試,就絕無機會,試過了不成功,總好過不試。於是,他跟出版社聯繫,想不到,出版社滿口答應,我猜想,有可能是因為《基本人權》這本書太難推了,突然接到電台主持人的邀約,或許真會喜出望外。再過一周,朱敬一、李念祖兩位老師就出現在電台的錄音室裡。

一開始,我感覺朱敬一老師的態度有些疏懶。我猜想,他大概覺得此行只是應出版社所求,也沒對我這個不起眼的主持人抱什麼奢望。我知道,很多電台主持人不見得在作節目前會作功課,更有些主持人是連書都還沒翻開,就敢在節目裡頭聊書。作者如果應邀上這種節目,心中一定很不開心。我猜想,朱敬一老師可能也沒期待我會讀完這本書,所以他感覺起來也不太帶勁。但我也不吭氣,僅行禮如儀的向他們兩位介紹了待會兒節目預錄的流程。可是,等到節目開錄,我針對書裡的內容,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和他們非常熱烈的討論、辯論和交換意見後,朱老師的眼睛就瞪大了。

錄完第一段,趁著休息時間,朱敬一老師把我手上的書一把抓去,隨手翻翻,看到我在書裡畫滿了重點,不覺失笑。他對著身旁的李念祖老師說:「他還真的有看書耶!」

之後,朱老師的態度完全改觀,他非常熱切的加入討論,而且提出了很多讓我耳目一新的觀念。那一個小時,我不只是在訪談,更像在上課,非常如沐春風。

一個小時後,節目錄完了,但我還意猶未盡。因為這本書裡還有太多我想談的題目,還沒談到。我大膽的問李念祖、朱敬一老師,還有沒有時間和興趣,再錄一集?

朱老師看了一下身旁的李念祖,說:「我是還有時間,可以再跟他聊聊,你呢?」李老師也點頭。於是,我們馬上預錄了第二個小時的節目。而這本《基本人權》,也成為我在《阿達新聞檔案》節目中,唯一用了兩個小時介紹的書。

此後多年,我也陸陸續續讀了朱老師的《朱敬一講社會科學》(上、中、下冊)、《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頗有所獲。這時,也才發現朱老師雖然是經濟學家,但他的學問涉獵極廣,不限一家之言。古云:「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誠哉斯言。

《千卷耕讀一卷評》是朱敬一老師最新出版的新書。從書名就可知道,這部書其實是一本書評的集結。出版社非常用心的把朱老師近年來的79篇書評收入書中,並且按照文章屬性分成「台灣中國」、「歷史切片」、「經濟思潮」、「企業管理」、「知識邊界」、「腦與科技」、「人物傳記」、「生活影藝」八類,篇篇精彩,都頗具可讀性。

我自己也是個書蟲,嗜書如命。論起學問,我是遠遠不及朱老師的。但若論到愛書嗜讀的性格,應該如出一輒。

近年來,我努力維持每兩周在臉書上寫一篇讀書心得的習慣。兩周一篇,看來不多,但這事說來簡單,真正實踐下來,卻很折磨自己。因為,文章,可以兩周只寫一篇,書,可不能兩周只讀一本。所讀的書不可能本本精彩,也不可能每本讀完之後都會思潮起伏,心中感想不吐不快。倘若某本書讀了無感,那就只好再讀一本。讀著讀著,截稿之日愈逼愈近,心理壓力也就愈來愈大,這就是自我折磨。

當然,兩周交一次讀書心得,沒人逼我,大可以脫稿。但寫文章,是一種自我承諾,答應自己的事,最不能黃牛,所以壓力也就最大。

看到朱敬一老師這部新書取名為《「千卷」耕讀「一卷」評》,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我相信,朱老師也不可能每讀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書評,一定是覺得該書寫得太好或寫得太爛,讀完後深有所感,才會下筆為文。而老師眼界自然高過於我,他讀了千卷,才為其中一卷寫下書評,被他欽點到的書,一定都是非常值得拿出來討論。但也由此可知,他這本新書的濃度一定驚人,絕對是大量知識累積後的心得與品評。

所以,當我得知朱老師出了這本書後,馬上就買來拜讀。這一讀,真是不得了。螢光筆把整本書精彩重點畫滿了不說,書中許多觀點,也大大啟發了我。更重要的是,老師文筆輕鬆明快幽默又辛辣,讀來不免再三拍案叫絕。

常說,文如其人。讀朱敬一老師的書,就能感受到他的為人一定帶著任俠之氣。朱熹曾說:「狂者,志極高而行不掩。」這個「狂」字,也可以結結實實的用在朱老師身上。

讀朱老師的文章,覺得暢快。這和他下筆如流水應該也有關係。

朱老師自己就說,他一個半小時能寫下1500字。只要給他一口公文信封廢紙袋,一枝原子筆,一場無聊會議開完後,就有1000字初稿,事後小做刪修,庶幾完工矣。這樣一氣呵成的文章,簡直到了「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的境界,自然讀來暢快。

除了文章暢快,他用語更直白,大膽無諱。批判他人時,「鬼扯」、「狗屁不通」、「豬狗不如」等辛辣字句傾洩而出,毫不留情。但他直斥其非時,言之有物且言之成理,被他修理之人大概也只能默默吞忍。例如,他批評《新社會契約》的作者Minouche Shafik時,直指「一個人對民主自由的理解如此淺薄、對於專制體制的認識如此浮面、對中國共產黨所造成的危害如此一無所知,真是令人驚訝。」、「這樣的知識背景,我很難想像能夠理性討論『社會契約』。而她能夠成為LSE與Columbia的校長,我也感到深沉的遺憾。」身為讀者,讀到此處,只感到大快人心,相當過癮。

讀完《千卷耕讀一卷評》,當然有些心得。

很明白的,朱老師是一位堅決反共之人。他反共的原因, 在我看來,與統獨無關,反而與民主、自由的價值觀有關。直言之,他是一個絕對反對集權主義的人。

在書中,朱老師提到一個觀念,他說:「一中各表、九二共識、憲法一中、一國兩制、一國兩府、一邊一國、維持現狀、終極統一、終極獨立、特殊國與國、兩岸一家親,這些論述統統沒有『民主』因素,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個民主體制;任何涉及台灣走向的憲政論述,怎麼可能不經過民主程序?又怎麼可能靠文字鑽研,就迴避人民的角色?」

他認為,台灣任何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統獨論述,但唯有透過憲政機制決定的國家走向,才是民主的共同抉擇。

所以,他覺得台灣如果要建構一個有力的、具有凝聚人心作用的論述,必須要從「民主」出發,而不必要在「民族」中糾纏。他這套「民族vs.民主」的論述, 也呼應了余英時教授的觀點,更是我以前從沒有想過的,看到朱老師這麼一分析,頓時有茅塞頓開之感。

朱老師認為,民族文化血緣,畢竟與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是兩回事,中國與台灣之間,不是「民族」的問題,而是「民主」的問題。他也引述余英時教授的說法,民主是價值體系的一環,但民族、血緣、歷史、文化卻是感情面的牽繫,如果能疏解中國大陸14億人民民族主義的糾結,對中國人民與中國共產黨加以區隔,對台灣安全絕對是有好處的。

朱老師也提出一套基於民主的「保台」完整論述。A、我們為什麼要保台?是因為我們珍惜台灣的民主制度與生活方式,不希望被極權統治。B、我們為什麼要備戰?因為任何人若想要用武力強加於我們,扭曲我們自主的民主認知,我們當然得拒絕。戰備,就是要嚇阻打算強加於我的外力。C、我們的軍隊在捍衛什麼?他們要捍衛中華民國的憲法、民主、自由。

朱老師分析事理,不是意識形態先行,而是以民主法治等基本價值作為最重要的資產。這麼珍貴的資產,所有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都不可能揚棄,而為了守護這些價值,當然要「保台」。

他也引述李登輝的說法:「民主走到極限,就是獨立。」坦白說,這樣的觀點我之前從沒聽過(之前,我只聽說「急獨促統,急統促獨」的論點),但看到朱老師解釋,當台灣的立法、地方官、總統、憲法增修等國家框架全是由2300萬人民決定的時候,台灣當然是獨立的。這麼一說,我竟也豁然貫通,完全認同。他也引余英時教授的說法:「世界上誠然有許多獨立而不民主的國家,但是卻沒有民主而不獨立的國家。」這樣的說法,也完全無從反駁。

朱老師認為,「人本」非常重要,而他直指中共令人厭惡的關鍵核心,就是它完全而絕對的泯滅人性,幾乎是把「不人本」做到極致。

除了共產主義、極權主義,朱老師也反對帝國主義。

在本書中,朱老師不只一次提到「帝國主義強國環境下培養的學者,就是不容易看到帝國主義對其他弱國造成的壓迫。」他對於許多國外著作的批判,就是由此出發。許多外國學者把歐美的先進制度或富庶環境視為理所當然,也不反省他們的先人曾經以帝國主義的強權之姿去壓迫殖民地,對於這樣夸夸而談的學者,朱老師在書評中可是不留情面的痛加批判。

在幾篇書評中,朱老師也提到他對AI和大數據的看法。他認為,在AI時代,知識絕對不可能共享,甚至不平等也將加劇,也會擴大初始階段已然創造的不公平。因為,資訊大量不公平是源頭,造成AI只能為資訊強者所用,以致於資訊弱勢的我們失去自由。他更提到,AI將大幅穩固獨裁者的地位,因為,利用AI與大數據,集權者掌控人民的資料易如反掌,以前的獨裁者還會擔心政變,但AI 不會政變,所以獨裁將更穩固。

他也認為,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都對獨裁者有利。演算法要精準操作,需要大數據的背景分析與人工智慧的運算。關於大數據,很顯然政府手上最多。於是,獨裁政權如中共者,就可以運用他們擁有的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嚴密監控人民,甚至完成社會計點系統,用未來獎懲規範人民當下的行為。

這樣的觀點,和哈拉瑞在《連結》一書中的預判,幾乎完全雷同。引一句朱老師在書中所說的話:「頂尖的研究者都有驚人的透視力;他們能夠在細部推導、實驗分析、統計迴歸之前,就大概『猜到』可能的結論。」我認為,哈拉瑞和朱老師都是這樣的頂尖研究者。

而這樣的天賦,用朱老師自己的話來形容,應該就是所謂的「洞見」。

朱老師說,方法可以傳承、標準化,但是洞見沒有辦做成標準化的模組,然後教授、傳承。所有重要的問題、重要的研究,都是洞見占八、九成,方法只有一、二成。方法可以學習,但「洞見」很難。激越的研究者之所以激越,不是因為隨機試驗,而是因為他們連結諸點的狂野思路。

朱老師在本書中也反覆鼓吹他的「不住相閱讀」。所謂的「不住相閱讀」,是指不計目的的廣泛閱讀,讓腦子裡充滿龐雜無序的知識。他認為,讀非專業書籍,本來就應該內容不設限,任何知識棗吞之後,再由腦神經網絡去篩選吸收。因為不住相,所以腦袋的吸收全無系統,凌亂雜沓。但若哪一天心有靈犀,銜接那些雜沓之點,就能自然成章。

我自己就是個讀書很雜的人,應該與老師的「不住相閱讀」若合符節,也偶而會在心有靈犀時,把昔日所讀的資訊順手拈來運用,頗有神妙之感。但我深知,我再怎麼閱讀,應該都無法達到朱老師的境界,或許,這就是因為他具有我所不具備的「洞見」之故吧。

在本書中,朱老師也提到他對一些知名人物的看法。他非常不欣賞賈伯斯、馬斯克之類的人。他提到,這些人物都雖然本身都有過人的長才與天賦,但他們對待員工苛刻,只會對弱者發脾氣,就算他們的成就的確改變了世界,但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而且,他更擔心,這些天才如果走偏了,對世界會造成更大的威脅。因為,人文社會的怪咖只是「鐘樓怪人」,但現代欠缺人文素養的「科學怪人」為害可能更大。

他也不喜歡季辛吉。

他認為季辛吉就是個利用中國關係大賺其財的機會主義者。在一篇書評中,朱敬一老師說:「季辛吉的論述提出50年之後,中國不但沒有走向民主,反而是更極權專制。在此同時,季氏還是在用閃爍的言詞繼續胡說八道、繼續當說客掮商、繼續賺錢、繼續看新疆與香港人民的失去民主自由、繼續做個不要臉的紅頂商人。他幾十年來,一直在探索十八層地獄的地下樓。我希望,他能在適當的地方尋得他的歸宿。」這真是我看過對季辛吉最嚴厲的批評了!

相較起來,朱老師欣賞的人,都是學者。

例如中研院院士陳定信教授、例如胡適、例如余英時。

他覺得,一個好的教授,對失敗失誤者的關心、疼惜、扶持,恐怕還要大於他對於成功者的喜悅。教授們若能把一個原本脫軌的學者拉回來,那才是真正的滿足。我能感受到,這也是朱老師對學生的態度。

對於胡適,朱老師說,胡適與他有三個共同點:都是中央研究院院士、都做過中華民國駐外大使、文字上都頗多戲謔。但我覺得,朱老師心中與胡適更相映之處,應該是覺得他們兩人的學問都做到「遍地開花」,既淵且博。天才才會佩服天才,天才才會欣賞天才,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

至於余英時教授,朱老師的景仰之情可謂溢於言表。一方面,余英時教授治學之深,地位無可撼動。二方面,余英時堅決反共,其理由剛好與朱老師的思想路徑不謀而合。

余英時教授曾自述,寫文章有如小鳥銜水救山林之火。而朱老師筆耕不輟,雖然自知振衰起敝的效果有限,但知識分子本來就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從而,他始終未曾擱筆。

余英時教授曾說,崛起的極權統治者,個性上通常具有「痞」、「狠」兩項特質。朱老師承襲這樣的觀點,再加上「陰」,並認完全完可以套用在共產黨領導人的身上。

但我認為,朱老師除了認為與余英時教授志同道合之外,余教授「胸中磊磊,無閹然媚世之習」的自評,應該更是朱老師常引之為座右銘的銘言。朱老師曾言:「做人完整與完美完全不同,我們永遠不會完美,但是一定要努力使自己完整。」誠哉斯言。

朱老師是經濟學家,但在本書中,他提到經濟學之處並不多。不過,底下他寫到的這段文字,是非常值得咀嚼的:「在任何市場交易的自由社會,總是有一些自願的市場交易是不被允許的。這種『禁止交易』或是『管制交易』的線究竟畫得靠左或靠右,可以討論,而討論的判準,效率也許是其一,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公平、正義、人權、自由等公認的文明價值。『市場更完整』是一句廢話,因為市場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沒有奴隸交易確實使勞動市場不完整,但是那正是憲法保障的價值;自由民主憲政邏輯不希望侵犯人權的勞動市場『太完整」!

讀完本書,可以深刻感受到朱老師的治學嚴謹、憂國憂民,畢生致力於捍衛自由民主及人本價值,更能體會一位知識分子對社會的深切關懷。讀這樣一位磊磊君子的暢意書評,心中也不免暢快起來了。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