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撰寫本書的動機是為了介紹一位曾經忠於教會,給教會帶來智慧與紛亂,被當代教會定罪,湮沒了將近六百年的人物---艾克哈大師。天主教會經過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以及幾十年的宗教交談與對話,現在進入廿一世紀,人心靈隨著物質文明發達, 對精神文明更感饑渴。宗教學者常以艾克哈作東西方神秘主義比較的代表人物,講道家也把他的道理當作避靜與默想的主題,現在應該是重新了解艾克哈大師較好的時機。
本書內容來自個人最近十年所發表的論文,經過改編而成。本書的寫作目標是綜合介紹艾克哈的思想,各章名稱大致反映本書內容。為怕讀者見樹不見林,特別指出艾克哈思想中心是神人契合,其中有三大主題與三大悖理或辯證。三大主題是:脫捨、合形、神化;三大悖理或辯證是:存有與靈智、神與神元、誕生與突破。
本書的寫作風格有三點說明:
第一、變奏曲的寫作方式。三大主題與三大悖理或辯證的基調,依不同的章節有重覆處,只是重覆有如音樂的變奏曲,每次主題與基調出現,由於脈絡不同產生不同的效果。
第二、盡量列出原文與譯文。本書不厭其煩列出艾克哈原文與對照多種中外譯文;一方面顧及本地讀者的方便,另一方面也可突顯語言的力量。作者相信如果讀者於閱讀本書時,能夠對照艾克哈原文,定能相得益彰。作者意識到不好的翻譯會如刺般令人難受,這是作者要向讀者致歉,也是未來要深入探討的地方。
第三、採用多種專有名詞的翻譯。本書依文脈兼用一些通用的翻譯名詞,例如:天主與神,神秘與密契,同一與玄同。
本書的寫作有其內外的困難,不但原著取得不易,而且參考資料又少,中文方面,關永中教授的論文最為深入。困難也來自艾克哈本人的跨研究領域,包括:神學、哲學、文學,甚至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思想。事實上,艾克哈擴充了人們的視野與對話的能力,不同的真理之間在神內有一個「和諧」(consonantia)的總基礎。今天「和諧」能否作為一個有意義的交流的出發點,則有待進一步的了解與探討。
個人認識艾克哈思想,始於魯汶大學研究所求學年代(師從Jos Decorte, 1954-2001),回輔仁大學教書後又有機會開設相關課程。在此,謹對一路陪伴的教授同仁,專家學者,上課的學生, 各界的朋友,曾經一起翻譯艾克哈著作,如今在德國養病的葛道明神父(Dominik Germeshausen OP),以及惠然賜序的黃懷秋主任,負責出版的輔大出版社,負責印務的永望文化事業公司,致上最大的謝忱。
本書屬於基礎性研究,提供讀者詮釋、對比、批評艾克哈思想的基礎;艾克哈思想不易掌握與了解,作者所知有限,還望大家不吝賜教。是為序。
陳德光 序於輔仁大學
2006年10月2日
三版自序
作者有調整內容與用語,係教學互動的結果,應表達得更清楚與準確。如果構成讀者不便,十分抱歉。感謝蔡秀卿博士給我修改意見。
輔仁大學「于斌樞機天主教學術研究人員培育基金」補助出版經費,以及輔大出版社廖芳瑜秘書協助出版,特表謝意。
陳德光 輔仁大學
2024年0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