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現代中國的形成(1600-1949)(繁體增訂版)

現代中國的形成(1600-1949)(繁體增訂版)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1600-1949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760
  • 優惠價:7960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今天的中國究竟從何而來?現代中國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國崩潰和分裂的命運,建立一個高度有效且長期穩定的國家?其疆域構成、族群組合和政權形態具有何種歷史合理性與獨特性?今後的中國國家能否繼續維持“既大且強”的格局?本書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本書是一部視野宏大、新見迭出的中國近現代史著作。全書主要圍繞對現代中國形成過程的重新認識問題,以及中國近代史的歷史書寫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兩方面展開研究。作者從全球史的視角,著眼於地緣政治、財政軍事和政治認同三個要素,全面論述十七至二十世紀現代中國的形成過程,在世界歷史的視野下探尋現代中國形成的獨特路徑。全書視野寬廣,內容豐富,見解獨到,對於試圖理解現代中國之過去與未來的研究者和普通讀者來說,都是一部不容錯過的精彩著作。

名人推薦

  本書從全球史視野,立足於對中國歷史的深層次理解,令人信服地解釋了中國現代主權國家形成的獨特性:中國是唯一一個建立在昔日王朝(帝國)基礎之上並且成功轉型的現代國家,而其轉型時間之長,過程之複雜艱巨,同樣世所僅見。而理解此點,是理解當代中國之關鍵。本書對於地緣政治、族群關係、傳統治理等諸多問題之研究,對東亞傳統秩序、現代主權國家理論之剖析,對歐洲中心論及革命和現代化敘事方式之反思,皆新見迭出,為近年少見之佳作。——仲偉民,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的重要性首先在於,作者致力超越以往的革命和現代化主導敘事,去重新勾勒中國向現代主權國家轉型的歷史;其次在於作者將地緣戰略、財政構造和政治認同這三個要素形成分析架構,以此解釋這個轉型過程的發生。這三個要素之所以重要,是由於近年來多學科學者對包括邊疆民族研究在內的區域及跨區域研究、明清財政史研究和政治文化意義上的認同研究取得長足推進,故而使諸多微觀研究得以昇華為本書這樣的宏觀考量。——趙世瑜,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探討“現代中國的形成”,不只是歷史學家的責任,也為一般讀者所關注。李懷印教授的這部新著,不同於以往的所謂宏大歷史敘事以及“碎片化”的細微考述,建立了一個全新的解析結構。這種全新的解析結構雖然遵循宏觀歷史的研究路徑,但呈現四大特色:一是緊緊圍繞現代國家形成的要素——疆域(領土、邊疆)、人口(族群)、政府(國家治理能力)、主權展開論述;二是重點選取地緣戰略、財政構造和政治認同等關鍵變項進行精細而恰當的探討,並追究諸類項之間的關係和交互影響;三是打破社會形態界限,將近三百年的中國國家——社會轉型作為一個繼承、變革、貫通的完整過程;四是將近世中國的國家——社會轉型置於世界全史的視域下加以認識和照察。作者所論,非同類著作所可比肩。——陳鋒,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李懷印教授深耕中國長時段的歷史實際,將宏觀歷史視野與中觀地緣政治、財政及政治認同機制分析完美結合,摒棄宏大歷史敘事的空疏化與日常歷史敘事的碎片化,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中國為什麼可以既大且強又充滿發展的韌性與慣性,為什麼可以超越“從帝國到民族國家”的演進範式。本書充滿深邃的歷史洞察力,敏銳而果斷地回應了挑激現代中國國家合法性的種種論述。——吳重慶,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今天的中國究竟從何而來?現代中國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國崩潰和分裂的命運,何以能建立一個高度有效且長期穩定的政黨國家?其疆域構成、族群組合和政權形態具有何種歷史合理性與獨特性?今後的中國國家能否繼續維持“既大且強”的格局?在“宏大敘事”早已祛魅、史學研究日益“碎片化”之今日,李懷印教授大膽揭櫫“宏觀歷史”(macrohistory)的大旗,著眼於地緣政治、財政軍事和政治認同三大要素,對長達三個半世紀的中國歷史進行重新詮釋,講述了中國由族群國家而疆域國家而主權國家,並最終形成高度集權與統一的現代國家的故事,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上述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本書視野寬廣,內容閎富,體大思精,見解獨到,對於試圖理解現代中國之過去與未來的研究者和普通讀者來說,都是一部不容錯過的精彩著作。——李里峰,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暨學衡研究院教授

  李懷印的新著全面闡述了十七至二十世紀現代中國的國家建造過程。作者充分利用原始檔案、私人回憶以及官方出版物,將現代中國的形成過程置於財政—軍事視角和大歷史的架構下,對制約國家形成過程的地緣格局、財政構造和政治認同等因素條分縷析,指出清朝國家獨具特色的形成路徑對理解現代中國疆域和族群構成的連續性至關重要。全書引人入勝,不僅有力論證了地緣格局、財政構成和認同塑造在現代中國的國家轉型中的關鍵作用,而且在研究路徑上與“中國中心論”遙相呼應,立足中國自身的經驗,以理解中國的歷史軌跡。作者令人信服地論證,要正確理解現代中國的國家形成過程,必須擺脫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中存在的因政治和意識形態因素所造成的種種偏頗和臆測,在世界歷史的視野下探尋中國的獨特路徑。——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亞洲研究學刊》)

  在諸多歷史學家中間,李懷印的近著代表了一種分析架構上的突破。作者在豐富的實證研究的基礎上考察了國家如何動員財力支撐戰爭、鞏固政權。通過中國與早期近代歐洲的比較,此書彰顯了民國早期自下而上的國家形成過程。作者對軍閥時期國家分裂與統一的財政基礎的頗具洞見的分析,則讓人相信,有關國家建造的歷史社會學理論確可應用於二十世紀的中國。而作者對南京政權和共產黨革命的分析則揭示了國家走向統一和集中的不同路徑。——Twentieth Century China (《二十世紀中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懷印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學博士,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歷史系教授、東亞研究中心主任(2015—2021)。主要論著有The Master in Bondage: Factory Workers in China, 1949—2019 (Stanford, 2023),《重構近代中國:中國歷史寫作中的想像與真實》《鄉村中國紀事:集體化和改革的微觀歷程》《華北村治: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國家與鄉村》《現代中國的形成(1600—1949)》等。主編“中國社會主義和改革道路的再思考”和“當代中國史研究”兩套大型叢書。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歷史與理論》《亞洲研究期刊》《中國季刊》《近代中國》《中國研究》等中外學術期刊發表數十篇論文,並擔任《開放時代》《現代亞洲研究》《二十世紀中國》《中國鄉村研究》《中國歷史評論》等學術期刊編委。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001
問題所在 002
地緣、財政、認同:一個分析架構 011
若干關鍵論題 017

第二章 早期近代疆域國家的形成:清朝前期和中期的中國 035
邊疆的整合 037
治理邊疆 046
治理內地各省 051
複合型集權自主 060
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獨特性 067

第三章 邊疆整合的限度:清朝財政構造中的低度均衡機制 073
清朝的戰爭與財政 075
清朝財政的低水平均衡 085
清朝在世界歷史上的獨特性 093

第四章 地方化集中主義:晚清國家的韌性與脆性 105
財政分權 108
有條件忠誠之濫觴 120
地方化集中主義 129

第五章 從內陸到沿海:晚清地緣戰略的重新定向 133
傳統地緣秩序之終結 135
塞防與海防 137
地方化集中主義的成與敗 141

第六章 邁向現代民族國家:清末新政時期的國家重建 155
財政構造中的高度非均衡機制 157
地方化集中主義的陷阱 164
締造新的民族 171

第七章 集中化地方主義:民國前期財政軍事政權之勃興 183
軍閥競爭中的贏家與輸家 186
為何國民黨勢力勝出 199
走向國家統一 207
中國後來居上:從區域到全國的建國路徑 213

第八章 追求民族之統一:民國時期的邊疆重建 219
宗主權下的自主:1912—1950 年的西藏 222
從自主到獨立:1911—1946 年的外蒙古 231
滿洲與內蒙古東部 237
恢復中國的領土完整 243
維護領土完整過程中的得與失 248

第九章 半集中主義的宿命:國民黨國家的成長與頓挫 253
製造新的正統 257
黨國之政治認同 265
國民黨政權的半集中主義 276

第十章 國家建造的全面集中主義路徑:一系列歷史性突破之交匯 281
共產黨革命的地緣政治 285
毛澤東領導下的政治認同 292
東北地區與國共內戰 301
支撐內戰:共產黨根據地的財政構造 306
一個比較分析 315

第十一章 比較視野下的現代國家轉型 325
疆域的擴張與整合 326
王朝的衰落與調適 332
邁向民主抑或集權國家 337

第十二章 歷史地認識現代中國 341
歐洲中心論的迷思 343
現代中國之成為“問題” 345
中國為何如此之“大” 348
中國為何如此之“強” 351
國家轉型的連續性 354
中國的國家轉型:一項未竟之業 358
參考文獻 365
 

繁體中文版序言

  這本書的簡體字版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這次由香港三聯書店推出繁體字版,內容更全,但與英文原版的編排還不盡一致。英文原著(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1600-1950, Routledge, 2020)受字數限制,把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專門比較分散到各章當中;第一章“導論”的內容也有所調整。簡體字版恢復了第十一章“比較視角下的近代國家轉型”,以及“導論”的原始版本。這次由三聯出版的繁體字版,與簡體字版的最大不同,在於恢復了原稿第八章關於民國時期邊疆重建的文字,內容涉及1912年以後的新疆、西藏、外蒙古以及琉球群島等問題。對共產黨革命的討論更加全面。最後一章補齊了對中國的現代國家轉型的未來展望。

  現在距離英文原著的出版已經過去了四年時間。這期間我在海內外各大學和網上學術平台圍繞此書講學不下二十來場,對書中提出的問題也有進一步思考。《文史哲》2022年第3期上刊出的《晚清國家轉型的路徑與成敗——以三重均衡陷阱分析為中心》一文,集中體現了我在這方面的新認識。總體詮釋架構依然如故,但比原著中的解釋更全面系統,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一下。

  這本書脫稿之後,我集中精力完成了一部關於1949年以後中國工人群體和工廠管理的專著(The Master in Bondage: Factory Workers in China, 1949-2019,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去年正式出版。現在又回到中國的國家形成和國家轉型的老問題上,因為還有太多的議題值得探索。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思考 1949 年以後中國的現代轉型問題,寫了一系列文章,在此基礎上,即將在年內出版一本中文書《中國的現代化:1850年以來的歷史軌跡》,重點講述1949年以後尤其是當下中國所面臨的問題。這本書可以視作《現代中國的形成》的續篇(sequel)。

  另一項研究是自遠古和上古以來華夏國家和中華文明的形成與展開問題,已在中英文期刊上發了幾篇文章;其中最新一篇是“From Unitary Plurality to Plural Unity: The Politics of Writing about the Beginning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82, No. 4, November 2023)。希望在近年完成全書,先以中文出版,算作《現代中國的形成》一書的前篇(prequel)。

  寫這類的題目,完全出自個人的學術興趣。寫作過程中,只要時間和條件許可,我儘可能使用原始材料。但由於涉及的問題太多、太廣,僅憑個人的能力,不可能對每個具體問題都作深入的研究。因此,這三本書的寫作,很大程度上都借鑒了海內外諸多學者的各項專門研究。我所要做的,是盡自己的最大努力,與以往的中西學術研究展開對話,並且在既往的實證研究的基礎上,超出各個專門領域的窠臼,在宏觀的歷史視野下,形成關於中國的國家形成和現代轉型的較全面的解讀。不足之處,尚請讀者和方家予以指正。

李懷印
2024年5月30日於南京
 

詳細資料

  • ISBN:9789620451478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7 x 24 x 2.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