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參考書首週
城市的顏值:一位留法建築師的雙城觀察隨筆

城市的顏值:一位留法建築師的雙城觀察隨筆

L’Apparence de la ville

  • 定價:480
  • 優惠價:943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及顏值,不來自其經濟規模或新與舊,而來自其整體和諧的力量
  城市文化實力源於人與空間的結合,
  唯有找出城市中的隱藏秩序,尊重傳統習性,才能實現和諧的美感……

  提昇城市氣質需要堅定的決心和耐心,有魄力的公權力應先以如何整合協調城市的顏色,進行徹底改造的行動。──林貴榮

  本書記錄了建築師林貴榮這幾十年於法國求學及執業、返台工作並推動建築教育以來,對於建築如何構築城市面貌的思考和觀察。除了實務工作外,他從文學、哲學、宗教、社會時事,甚至流行文化中吸收養分,使之對於空間的建構如何呼應時代需求有更多元的想像力。並透過在不同的城市實地遊走,感受各地文化與建築的互動,擷取他方之長或為借鏡,進而思考屬於台灣在地的建築特質。
  文字有抒情、有想像,更有對於建築實務、城市美學的洞見與建言。期望恢復城市空間與人的良好關係,潛移默化培養市民生活美學,提升台灣城市的競爭力,讓更多人了解並享受建築給予人類生活的豐富與深邃。

名人推薦

  魏崢  振興醫院院長  
  專文推薦

  吳錫德  淡江大學法文系榮譽教授
  姚仁喜  建築師
  建築大叔  城市觀察漫畫家
  胡琮淨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袁宗南  袁宗南照明設計事務所設計總監/建築博士
  郭肇立  建築評論家
  曾光宗  台灣建築學會理事長
  潘冀  建築師
  謝宗哲  台南建築三年展策展人
  謝佩霓  藝評家、作家
  簡又新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林貴榮先生樸實、熱情、樂於與人分享,他以藝術家的視角,發現空間的美學,以人文學者的關懷,闡釋居住的哲學。這本「建築筆記」恰是他一生向建築探問的奧德賽之旅。──吳錫德 淡江大學法文系榮譽教授

  城市與建築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是歷史、文化、科學、工藝、藝術、經濟、政治的具體呈現,而左右這些空間品質的重要因子之一,就是生活在那塊土地上人們的美學文化DNA。林建築師洞悉東、西方文化的本質,從他細膩的視角與觀點評論來閱讀城市的內涵,特別令人感到深刻。高度推薦!──胡琮淨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林建築師從電影、經濟、文學、宗教、藝術、政治、建築、社會議題等不同角度切入,談百年來法國巴黎的都市更新計畫之新舊並存,延伸到台灣未來都市更新的百年計畫,小至汐止媽祖廟新建築的理念,其中之妙,只有細品林建築師的文筆,才能深深體會他對台灣未來建築的期待,這是台灣近幾十年來的一本好書,不僅是建築界的好書,更是藝術殿堂之城市美學創意的絕佳好書!──袁宗南 袁宗南照明設計事務所 設計總監/建築博士

  城市是每個人追求夢想的地方,也是一個想像的烏托邦。《城市的顏值》是林貴榮先生在巴黎求學多年返國後對台灣城市的反思,他猶如班雅明在《巴黎的拱廊街》書中的「遊蕩者」(flâneur),以銳利的眼睛觀察城市、探索城市、批判城市,並將他的體驗分享給讀者。──郭肇立 建築評論家

  林貴榮建築師以其豐富的國際閱歷,從法國到台灣,在基於文化底蘊的深層影響下,思考著城市的本質與價值。──曾光宗 台灣建築學會理事長

  一座充滿顏值的城市,應該具備什麼要素?兼顧功能便利、文化底蘊和環境共融的永續建築,又該呈現什麼面貌?
  橫跨台灣與法國求學、執業多年,林貴榮建築師透過筆下精彩的文字,引領讀者重新思考建築之於使用者和城市的意義,也不吝於從專業角度,提出對當今建築產業發展的建言。無論是一般市民、旅客或是建築師、主管機關,《城市的顏值》值得你我細讀深思,進而一同創建更友善、包容、多彩、豐富且美麗的永續宜居城市!──簡又新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這本書,不僅僅是因為作者卓越的專業成就和深厚的學識,更是因為他在書中展現出的那份對城市、對生活的熱愛和思考。
  我相信,這本書將為每一位關注城市發展和建築設計的人提供啟發,讓我們共同努力,打造更加美好和諧的城市環境。──魏崢  振興醫院院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貴榮


  巴黎UPA9建築博士,法國國家建築師文憑(Architecte DPLG)。

  台北、巴黎註册建築師,曾任《建築師雜誌》總編輯、全國建築師公會學術主委、板橋市副市長,擔任國家卓越建設獎、景觀大獎等評審委員。淡江大學第四屆「淡江菁英」金鷹獎得主,一九九〇年榮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目前任教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名家講座。

  自法國返台,投入建築教育界,持續關注都市及建築理論,同時鑽研法國現代建築的發展。代表性的建築設計作品,包括:巴黎華人文化中心、立法院競圖第二名、汐止濟德宮新殿堂等。

  建築設計之外,也以建築觀念的傳道為職志,投入文字著述。書籍著作有:《都市美學與建築藝術》、《都市配備與街道景觀》等。譯作有:《朝向新建築》(合譯)、《歐洲建築語彙》、《巴黎.都市.建築.文化》等。近年並為各學術期刊研討會、《聯合副刊》、「獨立評論@天下」及《建築師雜誌》等媒體撰寫建築專文。

  為鼓勵優秀建築系學生或畢業生赴法國實習及觀摩,與台法學術暨文化經濟交流協會合作設立「巴黎獎」實習獎學金,並長期擔任「巴黎獎」義工。

  以建築為一生志業。
 

目錄

推薦序 城市不僅僅是建築的集合,更是人們生活的場景 /魏崢

前言 觀察台灣的現實,思索城市的氣質

卷一 原來,建築可以這樣看
城市的顏值在於建築的特質
原來《金剛經》也很「建築」!
成為大人的建築師,心中還住著「小王子」嗎?
從卡繆的《瘟疫》到理想的防疫建築
曹雪芹建構了什麼樣的「異托邦」?
從建築看《亞森.羅蘋》的貪婪與隱匿
從建築看《魷魚遊戲》的超現實空間
建築物讓「下流」更「下流」?炒房之島的省思

卷二 走進法國
大巴黎的新未來:解讀法國總統的都市美學
貝聿銘金字塔在法國喚起的「古文明情結」
巴黎聖母院,隱藏了什麼密碼?
法國建築史上的「羅馬大獎」
闖入薩伏伊別墅,看見勒.柯比意的靈魂
勒.柯比意的家,發動建築革命的起點
黎塞留圖書館,讓四百年歷史重現風華
從聖米歇爾山,到熱蘭遮城

卷三 回歸台灣
那天,王大閎在我家,沒有談建築
「庚子年」與兩岸現代建築思潮的奇妙連結
讓大學成為開放的想像空間
一座心靈的殿堂:微笑的汐止媽祖廟
接到一件新設計案,可能就是一件訴訟的開始
「做你自己的主人。」台灣建築尊嚴該覺醒了!
我們是否需要一座全新的總統府?
台灣城市實貌,「我很醜,可是我很方便」

結語  透過游牧的雙腳思索台灣城市未來
 

推薦序

城市不僅僅是建築的集合,更是人們生活的場景
魏崢(振興醫院院長)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會遇見許多讓我們難以忘懷的人,而這些人會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留下深刻的印記。

  身為醫師,我常常思考健康與城市之間的關係。而身為建築師的林貴榮,則用不同的視角來解讀這個世界。

  我與貴榮有幸在一九九〇年共同當選第二十八屆「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彼此在不同的專業領域中繼續奮鬥三十四年,這段惺惺相惜的情誼一直沒有斷過。

  貴榮是一位卓越的建築師,他在法國留學的經歷使他具備了獨特的建築視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他不僅在專業領域中取得驚人的成就,更以其豐富的經歷和深刻的思考,將建築與城市、文化與生活融會貫通。

  我們多年後再度相見,他的風采與熱忱依舊,讓我不禁感嘆時光的流逝,也珍惜我們在各自領域中的成就。

  城市,是我們生活的舞台,是人們交流、工作和生活的場所。作為一名醫師,我深知健康的生活環境對人們的重要性。

  一個好的城市設計,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還能促進居民的身心健康。我認為城市的發展應該以人為本,注重環境的可持續性和社區的和諧共處。而貴榮的這本書正是從建築師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城市與建築之間的深層關係,提供了寶貴的見解,讓民眾與從政者思考未來的方向。

  作者在書中以豐富的實例和深刻的分析,強調城市設計不僅僅是建築物的堆砌,更是文化、歷史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氣質,而這種氣質正是通過建築來表現的。從法國的古典建築到現代的創新設計,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經歷,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幅生動的城市畫卷。

  人的健康不僅僅是身體器官的正常,還包括心理和精神的健康。一個好的城市環境,能讓人們感到舒適、愉悅和安全,這對於居民的整體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許多關於城市設計的寶貴建議,這些建議不僅僅是從建築的角度出發,更是從人文關懷的角度,關注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

  我特別欣賞林貴榮建築師在書中提到的「城市顏色」的概念。他認為,城市的顏色是一種無聲而有力的語言,能直接表現出城市的氣質。

  在台灣,城市景觀常常充滿各種混亂的色彩,缺乏專業的調和與設計。而作者提出的這種關注細節、注重美學的觀點,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城市不僅僅是建築的集合,更是人們生活的場景,如何讓這個場景更加和諧美好,是每一位城市設計師和建築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推薦這本書,不僅僅是因為作者卓越的專業成就和深厚的學識,更是因為他在書中展現出的那份對城市、對生活的熱愛和思考。

  我相信,這本書將為每一位關注城市發展和建築設計的人提供啟發,讓我們共同努力,打造更加美好和諧的城市環境。

  感謝作者,用他的智慧和經驗,為我們帶來了這本充滿思想和靈感的著作。我深信這本書將成為每一位讀者心中的瑰寶,帶領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前言

觀察台灣的現實,思索城市的氣質


  「為什麼選擇到法國學建築?」這是很多人會問我的問題。

  在訴說當年初衷時,我常強調法國不僅是一個充滿浪漫人文氛圍的國度,更是古典風格與現代建築發源的豐富之地。

  最初我來到法國時,始終懷抱著朝聖的心情。後來數年在巴黎的歷練中,除了學術上的追求外,我竟也能在巴黎這座充滿藝術氛圍的城市中,養成了一種閒晃漫步的特質。法國不僅給予我學術上的知識,更給了我一場對「城市情懷」的深刻體悟,時光荏苒,我在這片土地上走過了四十幾年,也留下了深刻的建築印記。

  優雅,是我在巴黎跟法國人學的。一種無所不在的優雅,滲透進生活的每一個簡單細節。

  我不需要參加香奈兒時尚秀,也能感受到法國女人舉手投足間的優雅迷人──只要街頭四周晃晃看看,就知道法國女人對時尚擁有非凡的敏銳度。

  我不需研讀哲學,只要到位於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內的我的母校──巴黎第九建築學院旁,波拿巴路的咖啡館駐足片刻,就能想像那些手中還拿著小小杯濃縮黑咖啡的教授和學生們,正在熱烈地討論著什麼。

  齊聚左岸咖啡館裡熱烈激辯哲學,我那些來自外省、來巴黎學建築的法國同學,手中如霧繚繞的香菸就與人行道上的狗屎一樣,是法國俯拾皆是的尋常即景。

  當年負笈的年代,我閒晃在巴黎街頭,還抽著自己做的捲菸,頭戴軟氈帽,身穿有些磨損的大衣,揣著法棍麵包,脖子纏繞羊毛圍巾。

  作為異鄉客,我不禁想起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那句話:「在巴黎,當我一開口說法語,他們就兩眼發直;我從沒成功地讓這群白痴聽懂他們自己的語言。」我永遠也學不來所謂的「巴黎味調調兒」(parisiénisme),但卻於無形中深受其影響。

  如何優雅地閒晃?我學到了法國人享受生活的喜悅,那就是「包容事物本來的面貌」,了解人生沒有什麼是完美的之後,我們將會珍惜生活中的小確幸,享受當下的喜悅。即使常在街上踩到狗屎,一個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的念頭一帶且過。是的,我想像有一天我喝醉睡了,「讓我優雅地睡著,像紅酒一樣醒來」,這就是令我始終沉迷閒晃在建築林中的原因。

  我喜歡將旅行比喻為內心對於異地美學的精進追求。人生宛如一場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和享受沿途的心情。英諺有云:「行遠多識。」法國現代建築大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於二十歲展開為期四年的壯遊,透過他去世後出版的旅行筆記《東方之旅》(Voyage d’Orient)可見,旅行對他的深遠啟發。

  我依循著勒.柯比意在其巨著《朝向新建築》(Vers une architecture)中,特別以〈純粹的心智產物〉專章來推崇帕德嫩神廟,回想年輕時攀登雅典衛城,面對西洋建築原點的帕德嫩神廟,如書中所述的「這是觸動人心的機器」,希臘神廟整體與細部設計散發精準之美,將建築的藝術境界推至極致的內涵,創造出令我難以忘懷的感動。

  憶起遊歷摩洛哥南部埃本哈杜大城堡,原住民柏柏爾人建造的前撒哈拉居民聚落,最具特色而又保存得最完整的土堆城砦。我穿梭在彎彎曲曲的巷弄通道,就像走進中世紀的北非迷宮,令我留下深刻印象。

  旅途中,我驚嘆於不同地區居民的多樣生活,只因生長的風土環境不同,生活中的景物就會如此殊異,旅行中建築所透顯的驚喜深深感動著我。我一邊探訪建築,一邊與自己對話,邊走邊思考。

  正因為在旅行中發現眾多夢想,我選擇走上建築之路。

  奧斯曼的都市傑作

  我住在拉丁區聖日耳曼德佩,
  每個夜裡,我都和魏爾倫有約。
  這個醜老頭還是那副德性,
  老是在塞納河邊的紅燈戶廝混。

  這首〈在聖日耳曼德佩〉(A Saint-Germain-des-Prés)是由法國歌手費黑(Léo Ferré)作詞作曲並演唱。歌名也是我每天來往住處及學校時進出的地鐵站名。

  念書時我經常在拉丁區瑪比永地鐵站的大學餐廳出入,費黑那段歌詞就提到和法國詩人魏爾倫(Paul Verlaine)有約,或許表示巴黎拉丁區不只有藝術家,也有很多詩人,回想當年可能走路不小心就會撞到詩人自己都不知道。

  一九七八年,我踏上法國求學之旅,初次定居在巴黎左岸第七區聖日耳曼路一七九號的一間七層公寓小閣樓。透過魚鱗狀的金屬斜屋頂,我沐浴在巴黎的天空之下,窗外的美景成為我年輕時追夢的啟蒙。

  整個留學生涯中,我沉浸在巴黎古典與現代風格的建築中,深刻感受到「我在巴黎」的獨特魅力。巴黎是個有創意的城市,不斷地激發我的靈感和發想,正因為它太豐富,以致於常常拐個彎就能看到意想不到的驚奇。

  巴黎,這座古羅馬人用心經營的千年古城,擁有獨特的統一性,得益於百年前奧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的都市設計大改造,「奧斯曼」式的古典風格,同時點綴著中古世紀的歷史遺跡,古老街道彌漫歷史氣息,成為巴黎獨特的城市風景。

  台灣城市缺乏的理性力量

  欲了解巴黎市街的構造,只需登上艾菲爾鐵塔,從高處俯瞰即可見高度統一、華麗非凡的建築群。這些建築物所劃分的馬路並非呈現棋盤狀,而是以數個圓形廣場為中心,向外呈放射狀延伸,這些馬路在各處以斜角交錯,形成巴黎獨有的起司型建築。

  在西歐的都市景觀中,巴黎展現了與台灣迥異的空間感,特別是在年輕時與巴黎的邂逅,我深受其清晰的街道結構影響,近遠法則的明確性展現出強大的力量。建築物沿著大道排列,遵循相同的縮放比例,形成極為均衡和協調的街景。

  這種理性的力量源自古典主義和幾何學的城市結構,在其他城市難以體驗到。從古典主義式、幾何學的都市結構中,人們能夠強烈感受到台灣城市所缺乏的理性力量。這樣的城市設計不僅令人印象深刻,更散發出一種秩序及和諧的美感,成為西歐都市風貌中獨特的存在。

  儘管人們普遍將巴黎視為浪漫之都,然而,巴黎的現實環境卻充滿了各種挑戰和缺失,如處處的狗屎、尿騷味、停車空間不足、房型奇特、電梯狹窄、小偷橫行等……,下午六點後街上只有咖啡店和餐廳營業,生活機能不如台灣方便,這是巴黎的另一面,與其浪漫的一面形成鮮明對比。

  與此對應,在百年的潮流變遷中,巴黎維持文化大國的艱辛歷程也是一座他山之石。我在巴黎求學並成為當地執業的建築師,深感歐洲藝術人文教育的嚴謹。這樣的體驗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一個城市演變形成的複雜性,以及文化底蘊的深層影響。

  台灣的都市發展長期以來以仿效日本及西歐的規畫形式為目標,然而自國民政府遷台後,這種追求卻直接導致了一個依附經濟理論、毫無秩序的都市形態。

  台北市作為台灣首善之都,全國各地許多地方的都市發展都參照台北市的制度或模式,成為各地發展的參考。然而,由於歷經多種時代性變遷的因素,面臨全球化挑戰、市民集體力量的快速崛起以及城市再發展的問題叢結。無法再像以前那樣單純透過外國理論的輸入解決問題。現在,透過都市計畫的在地實踐策略來重新構建理論,儼然成為當務之策。

  如何展現城市的氣質?

  如何表現一個人的氣質?人的氣質是來自於自信,自信來源於對知識的追求。

  相對於城市而言,如何表現城市氣質,我認為「城市顏色」是一種無聲又有力的語言,最能直接表徵城市本身特有的氣質。

  當我閒晃在摩洛哥的藍色小鎮雪芙曉安,感受藍與白的跳色韻律美;愛丁堡的紅磚砌出英倫的優雅;葡萄牙里斯本的青花瓷藍令我清涼又歡心。只是當我想著台灣又是呈現什麼顏色呢?現有的城市面貌加上各種混淆品味的色彩充斥,毫無專業調和配色的概念,宛如塗滿濃妝豔抹的大花臉,廣告招牌紊亂,尤其是選舉期間違規竹架、亂插旗幟、鋪張布條,市容景觀雜亂無章、不堪入目。

  一些提倡城市美學的專家學者常以很多國外城市的建築作品為範例,或者宣揚國內自我催眠的療癒建築和一些台灣的既存買辦式「類恐龍」怪獸建築;單純的引進吹捧和模仿,實則是單純的崇洋媚外、畫餅充飢。或許某些新穎創作對台灣建築界來說有可借鏡處,但都對當前台灣既有的雜亂景象起不到對症下藥的效果,更對城市美學毫無功效可言。

  台灣普遍的現象是好大喜功的大「建設」,但卻缺乏保養建築物「維護整潔」的觀念。未來應仿效國外先例,在公寓管理法令詳加規定外觀立面要定期清洗。國人已漸習慣以電子付費,未來市民住家更少存放現金,鐵窗違建自然相對會逐漸消失,如何掩飾建築物外掛突兀的空調設備那是建築師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及顏值,不來自它的經濟規模,也不來自它的新與舊,而來自它整體和諧的力量。

  城市整體顏色的協調性,對於城市景觀的顏值和氣質影響最大,而對台灣市容最大的殺傷力無疑是直橫交錯、五花八門的巨大招牌,面對商業利益和「美盲」的市民,我們必須衡量哪些是需要逐步推行的改革,哪些是可以順應國民習性的。提升城市氣質需要堅定的決心和耐心,有魄力的公權力應先考量如何整合及協調整體城市的顏色,並進行徹底改造。

  在台灣雜亂的城市中,只有透過拆除和減法,才能實現素顏的城市風貌和簡約的城市顏色調和。它不僅是剔除視覺垃圾,更是尋求城市本質精髓的態度。

  「減法策略」代表著整合思維,使素雅元素相互融合,創造出和諧而吸引人的城市視覺效果。然而,真正有效推動政策需要台灣的「奧斯曼」主政者的智慧,找到城市隱藏的秩序、尊重傳統習性並展現魄力,才能取得顯著的成果。

  這本書記錄的是這幾十年來我對於建築如何構築城市面貌的思考和觀察。城市的顏值在於建築的特質,如何展現建築的特質?

  對於建築師來說,在生活中應維持著兩件重要的功課,時時來為自己充電:首先是從各方的刺激來了解時代和人的需求,因此,對於文學、哲學、宗教、社會時事,甚至流行文化的攝取都是必要的,這提供了建築師養分,使之對於空間的建構有更多元的想像力。

  再來是實地遊走,在不同的城市穿梭,感受其文化與建築的互動,擷取他方之長或以此為借鏡,進而發展在地的建築特質。我則有幸在年輕時負笈法國並在當地執業,讓我有機會能以法國的建築脈絡和文化思維作為我長期觀察與取經的場域,有助於思考在台灣實際面臨的問題。

  而這本書就包涵了我的閱讀視聽給予我建築的靈感,以及遊走在法國與台灣兩地間的觀察與省思,期待與朋友們分享。

  除了文字,本書還包含了我這幾年在漫遊旅行時的速寫和塗鴉,在停駐描繪的片刻,城市的風景與空氣也融入我的靈魂記憶。

  感謝已在天上的父母對我的養育,感謝我的內人李秋桂和兄嫂、妹妹,感謝大塊文化出版公司的信賴,也由衷感謝在我的這段人生旅途中協助過我,指引過我,哪怕是萍水相逢,感謝有您陪伴。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483701
  • 叢書系列:tone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原來《金剛經》也很「建築」!
 
上世紀七〇年代,我負笈歐洲,曾經聽過一位法國神父說了一個故事。
 
一位路人經過興建中的教堂,看到工人正在堆砌磚塊,便問:「你們在做什麼?」
 
工人A說:「我在砌磚。」
 
工人B說:「我在造牆。」
 
工人C說:「我在蓋一棟建築物。」
 
工人D很開心地回答:「我在建教堂。」
 
工人E則說:「我正在鋪設通往天堂的道路。」
 
路人問的這個問題本質,也是每一位建築師都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什麼是建築?」
 
「建築」二字,起源於日本的明治時代,是由英文Architecture轉譯而來的日文漢字,後來才被華語借用。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為「建築」賦予各種定義。法國現代建築師勒.柯比意認為:「建築是藝術的極致,它臻至柏拉圖式的理型、數學秩序、哲學思辨,並藉由動人的比例令人感知和諧,這才是建築的終極意義和目的所在。」
 
而我身為開業建築師,也在大學建築系任教多年,每當思索「建築」的本質,心中也不免時常產生疑惑:「誰才是建築師真正的業主?建築師究竟是為誰服務?」
 
我聽聞奉持佛教經典《金剛經》十餘年,竟也在其中得到新的啟發。《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典的名稱,已經隱含了建築的定義和智慧。
 
「金剛」的梵文原意就是「堅固」。「般若」可以引申為「實用的智慧」。「波羅蜜」則是說出「到達另一個境界」。而「經」字,在我的心中,彷彿是在幽暗中的一條光明路徑。
 
一座建築就是一個場域,建築師創造一座建築,其實也是創造了一個「生命的容器」。
 
「如是我聞」,這是佛教經典《金剛經》開頭的一句話,翻成白話文,就是「我親耳聽到了佛陀這麼說」。
 
西元前五百多年,場景來到「祇樹給孤獨園」這座園林建築,放眼望去,是千百位出家人席地而坐。佛陀從城裡乞食回來,用餐完畢,洗淨雙足,就在這裡開講,教導眾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從容自在。
 
可以想像這樣的畫面:一棵菩提樹下,圍坐著聽經的弟子。這裡已經不只是一座園林,也不只是一棵樹和一群人,而是已經成為解答眾人心中迷惑的道場。這個空間,已經有了內容,有了生命的意義。
 
對於建築師來說,一生所追尋的,不就是如此嗎?當空間賦予了情感,一座建築物,才能成為有意義的場所。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年度百大|閱讀次元進化論|來到知識內容新紀元,點開APP就點亮一整個宇宙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草間彌生主題展
  • 秋冬保健書展
  • 羅曼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