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摘要與關鍵字
◆引言
政治暨歷史人類學研究
中國霸權與其他亞洲強權
中國文化與本土文化
台灣國族主義的獨特性
台灣的美學語言及全球化下的當代藝術
藝術自主性,用來服務文化現狀的概念?
政治國界與文化邊界
集體認同作為展演式的確認
研究現狀
台灣藝術史調查的資料來源、方法學與組織
◆歷史脈絡
1)始終外來的台灣政權
2)日本殖民時期(1895-1945)
3)中國殖民時期(1945-1987)
流亡政府,國民黨的「中華民國」
被聯合國驅逐之後
4)解嚴後的認同衝突
中國因素
政權轉移
5)未完整的國族國家
◆第一部分
西化、殖民同化與本土文化在兩個殖民時期中的三角關係
➤第一章
日本時代的台灣視覺藝術(1895-1945)
☆1.1 受到歡迎的現代化
充滿台灣性的台灣美術
☆1.2 過時的中國式品味
現代性下的不抵抗
➤ 第二章
國民黨殖民時期的台灣視覺藝術(1945-1987)
☆2.1 受限的言論自由
☆2.2 去日本化、去台灣化及中國化
反本土性
與美學品味有關的兩種表達媒介
抽象表現主義的到來
中國性與現代性的連結
☆2.3 戰後第一次本土化呼聲
鄉土美術與文化造型運動
◆第二部分
文化霸權遇初逢挑戰
➤ 第三章
認同轉型與美術本土化論戰
☆3.1 關於支持方的論述
西方霸權與「回歸」台灣脈絡
由台灣與中國文化所共構的台灣文化主體性
☆3.2 同名不同款的本土化
本土化運動的三種立場
從「自在國族」(Nation en soi)到「自為國族」(Nation pour soi)
☆3.3 關於反對方的論述
反國際化的說法
排外的說法
➤第四章
本土化運動所論及作品之分析
☆4.1 介入式藝術(art engagé)的出現
藝術參與政治浮上檯面
關於環境問題的介入式藝術
☆4.2 台灣國族美學語言的思索
☆4.3 「士大夫」的意識形態與文化階序
「本土化」陣營的雙重標準
士大夫思維
➤結論
◆第三部分
記憶戰爭:國族敘事與國族創傷
➤ 第五章
邊界受爭議的國族敘事
☆5.1 根據地理邊界建立的國族敘事
長久被漠視的原住民藝術
迎來藝壇目光的日本時代
☆5.2 根據統治者的文化邊界所確立的國族敘事
文化相近性與經濟機會
兩種國族主義在台灣
➤ 第六章
國族創傷下的正義被去合法性
☆6.1 當國族創傷被展示
一系列關於二二八大屠殺的美展
控訴、哀悼或壓抑
☆6.2 國族創傷展覽合法性流失
質疑台灣國族認同
操弄女性主義以反對展覽
中國流寓人士作為被遺忘的受難者
淡化國民黨的殘暴
☆6.3 國族創傷展覽的意義被曲解
曲解作為藝術創作
政治倡議抵觸藝術自主性?
➤ 結論
◆第四部分
「全球化」潛力作為認同戰爭裏的關鍵籌碼
➤ 第七章
兩大展作為宣傳台灣視覺藝術形象的關鍵機會
☆7.1 帶來新穎的兩大展
視覺藝術領域密而不宣的高位者:兩大展圈
以哲學化風格的評論來建立「全球化」與智識雙重形象
☆7.2 從頭幾屆兩大展中受益的本土性
經由通往全球化之路來重新審視內部霸權
「被發明的本土性」
➤第八章
對立於台灣國族建構的「全球化理論」
☆8.1 一個把全球化與本土性對立看待的理論
被刻版印象化的台灣性
世界主義與全球化的混淆
☆8.2 一種反對文化主體化的理論
藝術家:全球化時代的無國界公民
一種沒有本土性的「本土化」
☆8.3 一種以「自我東方主義」(auto-orientalisme)來限縮文化特殊主義之追求的理論
台式「東方主義」
潛藏的認同立場
➤結論
◆總結
◆參考書目
◆附錄
附錄一:概念辭典
附錄二:台灣認同光譜表
附錄三:訪談
附錄四:1995年至2013年間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參與者
附錄五:1999年至2012年間台北雙年展參與者
附錄六:1998年至2012年間台北雙年展參與者國籍
附錄七:漢字專有名詞翻譯
◆回應Françoise MENGIN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