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暖身場
最後的夢:阿莫多瓦的自傳式故事集【首刷限量印刷簽名扉頁版】

最後的夢:阿莫多瓦的自傳式故事集【首刷限量印刷簽名扉頁版】

El último sueño

  • 定價:480
  • 優惠價:79379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阿莫多瓦的人生故事集

阿莫多瓦坦誠地探討了愛、失去、自我發現等主題,並回憶他在拉曼恰小鎮度過的童年,以及如何成為一名電影導演的歷程。書中不僅捕捉了他的生活瞬間,還反映出他與家人、朋友及戀人之間的深刻關係。透過他的故事,能深刻感受到他對文學與寫作的熱愛,以及這些元素如何影響他的電影創作。《最後的夢》是一部充滿矛盾與複雜情感的作品,值得阿莫多瓦影迷與文學愛好者細細品味。是對他個人生涯的的回顧,也是對於創造力與自我探索的深刻反思。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首刷限定.導演印簽版★

書寫逾50年,阿莫多瓦,終於完成的非典型自傳
1967年至今,12篇章節片段式自傳故事
了解這位偉大導演──生活與創作的一本重要著作
他所寫的、他所拍過的,和所活過的之間,緊密交纏的關係
談愛、失去、創造力、自我發現、文學及寫作
內心深處的執著│黑暗的中學歲月│起伏的心情│蛻變為藝術家的歷程│
名聲帶來的不便│虛構想像對人生的影響

  「這本書比較像片段式自傳,不夠完整,還帶點撲朔迷離。不過,我想已足以讓各位讀者對我作為導演、幻想家(作家),還有我的形式作風是如何讓這些人生角色錯綜交織,有最全面的認識。」──阿莫多瓦

  西班牙導演佩卓‧阿莫多瓦首度出版的自傳式書寫,以小說暗喻,以散文講述了阿莫多瓦的成長經歷、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這本書像片段式自傳,但已足以讓讀者對阿莫多瓦作為導演、幻想家(作家)有最全面的認識。

  阿莫多瓦從孩提時就開始寫作,經常寫東寫西。他了解自己的文學志向,但沒把握自己的成就,書裡其中兩篇特別談及他對文學和寫作的著迷。本書的創作時空背景橫跨不同時期,從1960年代末到現在,所有的故事都映照出他內心深處的執著:黑暗的中學歲月、起伏的心情、蛻變為藝術家的歷程、名聲帶來的不便,或虛構想像對於人生的影響。《最後的夢》一書包含多重層次的閱讀,是一本以各種敘述手法呈現的故事集,我們得以從中窺見一位作家是默默如何耕耘一本令人讚嘆的文學作品。

  在書籍同名篇章「最後的夢」中,阿莫多瓦回憶了母親的逝世。其他故事包括:耶穌和強盜巴拉巴之間的愛情故事、一則後來搖身變成電影《壞教慾》的報仇故事、以及一位電影導演在週末尋覓止痛藥的狂躁冒險故事……本書收錄了十二篇非凡的故事,涵蓋回憶錄、喜劇、自傳性小說、諷刺、戲仿和哥德式恐怖小說等多種體裁,前所未有地展現了阿莫多瓦的奇想。

  ▌終於完成的非典型自傳
  曾有人找阿莫多瓦寫自傳,但都被他一概婉拒,後來也有人建議他找人代筆,但他依然對於一本完全以他個人為主題的書,感到某種反感。他從沒寫過日記,每次嘗試往往不超過兩頁就放棄,然而,這本自傳卻成為他的第一個矛盾。書中捕捉了阿莫多瓦的過往片段,不夠完整,還帶點撲朔迷離。但已足以讓各位讀者對他,作為導演、幻想家(作家),還有他的形式作風是如何讓這些人生角色錯綜交織,有最全面的認識。

  這本熱騰騰出爐的自傳還看得到其他矛盾處,阿莫多瓦自稱沒寫日記的習慣,書中卻出現四篇與這個說法相反的內容:〈最後的夢〉談到他母親的過世;〈再會了.火山〉,他到墨西哥迪坡斯特蘭(Tepoztlán)探訪查維拉(Chavela);〈追憶空虛的一天〉;以及〈一本蹩腳的小說〉。這四篇內容精準捕捉到他的人生片刻。

  ▌原汁原味逾50年書寫
  這些故事能夠完成,歸功於阿莫多瓦的助理──蘿拉・賈西亞(Lola García)。她把這些故事和其他許多故事,全都歸檔在阿莫多瓦的辦公室。在多次搬家的混亂中,她救出好幾個老舊的藍色檔案夾,從裡面整理出這些故事。她和浩門・波菲爾(Jaume Bonfill)決定讓故事重見天日。但阿莫多瓦自從寫完之後,卻再也不曾看過一眼,蘿拉幫他歸檔,最後他還是忘了它們的存在。幾十年過去了,若不是蘿拉提議他再翻閱一下,他從未動念再讀這些故事。蘿拉精挑細選出一些,看他讀了之後有什麼反應。他讀得津津有味,沒再多加潤飾,因為他想要回憶當時的自己,重溫當初寫下的原汁原味,見證他自高中畢業後,如何改變自己的人生和周遭的人事物。整本書就像是故事集(他把每一篇都稱作故事,不分種類),呈現他所寫的、他所拍過的,和所活過的之間,緊密交纏的關係。

好評推薦

  Joker/影評人、粉專「FILM CLUB」版主
  一頁華爾滋 Kristin/影評人
  但唐謨/影評人
  姚經玉/海鵬影業總監
  馬欣/作家
  翁煌德/粉專「無影無蹤」版主
  聞天祥/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執行長

各界讚譽

  「這是一本發掘之書。我早早聽聞阿莫多瓦是個偉大作家,只是不知道他從何時開始筆耕。他的故事牽著我們的手,走進一座充滿驚喜的森林,從他的孩提開始探險,一直到前天為止。當你在讀這些故事,難以知道他的盛情邀請,是要你進入他的腦海還是他的靈魂。不論如何,這本書是份禮物。也是一種甜蜜的窺探。」──雷・羅里加(Ray Loriga)/西班牙作家、編劇、導演

  「這是一本出土的寶藏,是收藏家的獵物,也是主題貼紙簿,天才的想像力在裡頭發光發亮。」──莎賓娜・烏拉卡(Sabina Urraca)/西班牙作家

  「阿莫多瓦的散文是如此嫻熟精巧,一如他的電影……這麼說好了,他就像帶著火花的安迪・沃荷,當然,更具有活力。」──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

  「藝術大師開講故事,尺度大膽奔放。」──法國《電影電子報》(Le Quotidien du Cinéma)

  「請作者型導演的各位粉絲注意:他不是伍迪・艾倫,更不是韋納・荷索,而是威廉・布洛斯,但更具幽默感:他就是阿莫多瓦。」──德國公共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書評

  「本書精妙融合了極具幻想色彩的虛構故事與坦率的個人隨筆……虛實交錯,精彩絕倫,不愧是影史上最具想像力的導演之一。」──《衛報》(The Guardian)

  「阿莫多瓦以謙卑的態度,凝視人類的熱情,巧妙結合難以澈悟的人生邏輯,探尋了我們靈魂的色層:痛苦、悲傷、溫柔、渴望、狂喜、憂鬱、抑制不了的交際衝動,以及沉默的挫敗。」──安東尼奧・塔布其(Antonio Tabucchi)/義大利作家

  「藝術家或多或少,都會將自己的一部分投射進作品裡,佩卓・阿莫多瓦也不例外。而這本《最後的夢》,或許可說是他最掏心掏肺的一次告白。」──Joker/粉專「FILM CLUB」版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佩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


  1949年生於西班牙卡爾薩達德卡拉特拉瓦(Calzada de Calatrava),是繼布紐爾之後,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西班牙電影導演、編劇和製片人。導演作品共有25部電影,曾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獎項,包含兩座奧斯卡獎、兩座金球獎、一座金獅獎、兩座坎城影展獎項和六座西班牙的哥雅獎。在西班牙,他獲頒國家電影獎(Premio Nacional de Cinematografía, 1990)、藝術金牌勳章(Medalla de Oro al Mérito en las Bellas Artes, 1998)和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Premio Príncipe de Asturias de las Artes, 2006);在法國,他被授予文化部藝術與文學勳章(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1994)和榮譽軍團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 1997)。他三次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分別來自卡斯提亞拉曼卻大學(1999)、哈佛大學(2009)和牛津大學(2016)。曾出版短篇小說《內心烈燄》(Fuego en las entrañas, 1981)及《宛如A片的現實人生》(Patty Diphusa, 1991)。

  導演作品包含:《佩比、露西、朋》(1980)、《激情迷宮》(1982)、《修女夜難熬》(1983)、《我造了什麼孽》(1984)、《鬥牛士》(1986)、《慾望法則》(1987)、《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1988)、《綑著你,困著我》(1989)、《高跟鞋》(1991)、《愛慾情狂》(1993)、《窗邊上的玫瑰》(1995)、《顫抖的慾望》(1997)、《我的母親》(1999)、《悄悄告訴她》(2001)、《壞教慾》(2004)、《玩美女人》(2005)、《破碎的擁抱》(2009)、《切膚慾謀》(2011)、《飛常性奮!》(2013)、《沉默茱麗葉》(2016)、《痛苦與榮耀》(2019)、《人聲》(2020)、《平行母親》(2021)、《荒漠斷背情》(2023)和《隔壁的房間》(2024)。

譯者簡介

葉淑吟


  西文譯者,永遠在忙碌中尋找翻譯的樂趣。譯有《百年孤寂》、《謎樣的雙眼》、《風中的瑪麗娜》、《南方女王》、《海圖迷蹤》、《愛情的文法課》、《時空旅行社》、《黃雨》、《聖草之書:芙烈達.卡蘿的祕密筆記》、《螺旋之謎》等書,翻譯作品橫跨小說、童書、繪本和電影。

 

目錄

作者序 Introducción

01. 不速之客 La visita
02. 男女變變變 Demasiados cambios de género
03. 鏡子儀式 La ceremonia del espejo
04. 失心美人胡安娜 Juana, la bella demente
05. 最後的夢 El último sueño
06. 米蓋爾的生與死 Vida y muerte de Miguel
07. 性感偶像的告白 Confesiones de una sex-symbol
08. 苦澀的耶誕節 Amarga Navidad
09. 再會了,火山 Adiós, volcán
10. 贖罪 La redención
11. 追憶空虛的一天 Memoria de un día vacío
12. 一本蹩腳的小說 Una mala novela

 
 

作者序

  曾經有人找我寫自傳,我一概婉拒;之後也有人建議我找人代筆,但我依然對於一本完全以我個人為主題的書,感到某種反感。我從沒寫過日記,每次嘗試往往不超過兩頁就放棄了,那麼,這本書豈不是我的第一個矛盾。這本書比較像片段式自傳,不夠完整,還帶點撲朔迷離。不過,我想已足以讓各位讀者對我作為導演、幻想家(作家),還有我的形式作風是如何讓這些人生角色錯綜交織,能有最全面的認識。但是這本熱騰騰出爐的書還看得到其他矛盾處,我從沒寫成日記,書中卻出現四篇與這個說法相反的內容:〈最後的夢〉,談到我母親的過世;〈再會了.火山〉,我到墨西哥迪坡斯特蘭(Tepoztlán)探訪查維拉(Chavela);〈追憶空虛的一天〉,以及〈一本蹩腳的小說〉。這四篇精準捕捉了我的人生片刻,整本書就像是故事集(我把每一篇都稱作故事,不分種類),呈現我所寫的、所拍過的,和所活過的之間緊密交纏的關係。

  蘿拉.賈西亞(Lola García)把這些故事和其他許多故事,全都歸檔放在我的辦公室。蘿拉是我的助理,她除了幫我處理這件事,也處理其他多如牛毛的雜務。她從我多次搬家的混亂中,救出好幾個老舊藍色檔案夾,並整理出這些故事。她和浩門.波菲爾(Jaume Bonfill)決定讓故事重見天日。我從寫完之後不曾再看過一眼,蘿拉幫我歸檔,最後我還是忘了它們的存在。幾十年過去了,若不是她提議我再翻閱一下,我從未動念再讀這些故事。蘿拉精挑細選出幾篇,要看我讀了之後有什麼反應。我利用《荒漠斷背情》(Extraña forma de vida)前製和後製時的一些零碎時間,讀得津津有味。我沒再多加潤飾,因為我想要回憶當時的自己,重溫當初寫下的原汁原味,見證我從取得兩個高中文憑畢業之後,如何改變自己的人生和周遭的人事物。

  我從孩提時就知道自己想當作家,經常寫些東西。我了解自己的文學志向,但我對於耕耘努力的結果沒有把握。本書其中兩篇談到我對文學和寫作的著迷:寫於1967年至1970年裡某幾天下午的〈米蓋爾的生與死〉和2023年才寫的〈一本蹩腳的小說〉。

  我重新閱讀其中幾篇故事,回憶起是在哪裡以及如何寫下這些文字的。我彷彿看見自己在馬德里加萊霍鎮(Madrigalejos)老家院子的葡萄樹下,對著打字機寫下〈米蓋爾的生與死〉,一旁掛在繩子上的是一隻噁心的剝皮兔子,好像一支大蒼蠅拍。或者1970年代初我在西班牙電信公司的辦公室裡,忙完工作後開始偷偷摸摸地寫作。當然,還有在我住過的不同屋子裡,面對一扇窗戶寫作。

  這些故事是我電影作品的衍生篇章,有時候直接反映了我寫作當時的生活片段,或者在多年之後搖身變成一部電影(《壞教慾》〔Lamala educación〕和《痛苦與榮耀》〔Dolor y gloria〕的某些片段),又或者將來可能拍成電影。

  所有的故事都只有起頭(當時都沒寫完),許多篇的誕生是為了逃離生活的乏味。

  1979年,我創作了一個集各種荒誕於一身的角色─佩蒂.狄芙莎(Patty Diphusa,〈性感偶像的告白〉);在新世紀開始時我寫下了〈最後的夢〉,記錄我成為孤兒的第一天。接下來的創作─包括〈苦澀的耶誕節〉在內,我還加入關於查維拉的橋段,她的歌聲曾以難忘的方式出現在我的幾部電影中─我的視線回到自己身上,看見自己變成筆下〈再會了,火山〉、〈追憶空虛的一天〉和〈一本蹩腳的小說〉的新角色。這個新的角色,雖然和佩蒂相反,卻又和她是一體的。進入新世紀後,我比以前陰沉、嚴肅和憂鬱,少了自信,沒安全感,多了點恐懼;而我能從這裡汲取靈感。從我執導的電影,特別是近六年來的作品,都能窺見這些痕跡。

  一切盡在本書中;我也發現,早在1970年代初剛到馬德里時,我已經變成了後來的自己。〈不速之客〉在2004年拍成《壞教慾》,以及如果我當初有錢,說不定就會以〈失心美人胡安娜〉或〈鏡子儀式〉作為導演處女作,再繼續拍我後來完成的電影。而抵達馬德里之前,我還有一些在1967年至1970年之間寫的故事,〈贖罪〉和先前提過的〈米蓋爾的生與死〉。在這兩篇故事中我發現,一方面我當時剛從高中畢業,另一方面這三年和家人住在馬德里加萊霍鎮,我正沉溺於年少時期的憂愁,害怕自己永遠困在小鎮無法離開,需要儘快逃離那裡到馬德里。

  我試著原封不動保留我寫下的故事,但我承認,我還是忍不住潤飾了〈米蓋爾的生與死〉,因為故事風格太過矯揉造作,但我尊重原先的風貌,只稍加修改。這是我在五十多年後重新回味,最感驚豔的一篇。我依然清楚記得,故事的主軸是倒述主角的一生。這是最重要的,而且請容我說這頗具原創性。幾十年之後,我曾想過《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其實是剽竊我的點子。這篇故事本身很普通,呼應我當時閱歷不多的人生旅程,但重要的是這個創意。如今重讀,我發現這故事主要是敘述回憶,和面對歲月腳步的無可奈何。我相信,這正是當初寫下這個故事時我腦海中所想到的,而我驚訝的是後來竟然遺忘了。時至今日,所有描述1970年代的故事依然常見宗教教育的題材。

  我在1979年創造了佩蒂.狄芙莎這個角色,是我徹底的轉捩點,這一定得在1970年代末尾的混亂時期才寫得出來,不能提前也無法延後。我的腦海浮現當時的自己,坐在打字機前,以飛快的節奏做各種嘗試、生活和寫作。我成為孤兒的第一天,以〈最後的夢〉為一個世紀畫下句點,我認為這短短的幾頁是我創作至今的最佳內容,所以加入了這一篇。這不代表我是個好作家,除非我能寫下至少兩百頁同樣品質的內容。我能寫下〈最後的夢〉,一定得是母親百年之後。

  除了《壞教慾》與〈不速之客〉的關係外,本書有許多題材,已化為我的電影。其中一篇是出自我對考克多(Cocteau)的獨幕劇《人聲》(La Voix Humaine)的著迷,而這出現在《慾望法則》(La ley deldeseo),也出現在初版的《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Mujeres al borde de un ataque de nervios),並再次現蹤在《破碎的擁抱》(Los abrazos rotos),最後在兩年前變成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演出的《人聲》(¬eHuman Voice)。我也在〈男女變變變〉談及在《我的母親》(Todo sobremi madre)出現的一個重要元素:折衷主義,混合的不只是性別,還有深深影響我的作品,除了考克多的獨角戲,還有改編自田納西.威廉斯作品的《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我的製片公司就叫慾望無限電影公司〔El Deseo〕),和約翰.卡薩維蒂(John Cassavetes)的電影《首演之夜》(Opening Night)。凡是到我手中或經過我眼睛的東西,我都加以消化融合變成自己的,不過尚未達到〈男女變變變〉裡的雷歐的本領。

  我在後現代主義爆炸時期當上導演,靈感來自四面八方;各種風格和時代共存,不存在任何對形式或性別的偏見,也不存在市場考量,唯一存在的是活在當下和做想做的事。對我這種想吞下世界的人來說,這是個理想的大補湯。

  我的靈感,可以來自童年前期所在的拉曼卻(La Mancha)院子,或陰暗的搖滾波浪文化沙龍(Rock-Ola),如果有必要,我會在童年後期度過最悲慘歲月的地點停下腳步,也就是那間恍若監獄的慈幼天主教學校。那是充滿痛苦和光輝的幾年,可怕的學校拉丁文彌撒恍若原聲帶播放,而我擔任合唱團的獨唱(《痛苦與榮耀》)。

  現在我可以說,形塑我的三個地點是:拉曼卻的院子,婦女在那裡織棒槌蕾絲、唱歌,以及聊整個村子的是非;1977年到1990年間馬德里放浪形骸的熱烈夜晚;還有1960年代初我在慈幼天主教學校所受的可怕宗教教育。所有精華都濃縮在這本書,再加上其他元素─慾望製片公司製作了我的電影,也製作了瘋狂、主顯節,還有不得不遵從的律法,彷彿我們是一首波麗露舞曲歌詞中的主角。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466452
  • 叢書系列:On-master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逾50年終於完成,西班牙名導阿莫多瓦的自傳式故事集《最後的夢》,他所拍過的和所活過的所有

 

內容連載

最後的夢
EL ÚLTIMO SUEÑO

禮拜六,我出門時陽光普照。這是第一個沒有母親的晴天。墨鏡後我的雙眼淌著淚水。這一天接下來,我還會哭上好幾回。

我前一晚沒睡,此刻像孤兒般步履蹣跚,直到招到一輛計程車載我去南殯儀館。

我不是那種勤於探訪和喜歡摟抱的兒子,但母親之於我,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角色。我的藝名,並沒有如她所願加上她的姓氏。「你全名就叫佩卓.阿莫多瓦.卡瓦耶羅(Pedro Almodóvar Caballero)。為什麼姓氏只叫阿莫多瓦!」有一次,她幾乎是氣呼呼地對我這麼說。

母親們總需要安全感。「人們以為孩子是一天長成的。但其實是需要很久。很久。」羅卡(Lorca)曾這麼說。母親們也不是一天就成為母親。她們不需要特別做什麼,本身就是必要、重要、難忘、愛說教的。

我從母親身上學到很多,但她和我都沒發現這點。我學到了對我的工作來說算是必要的東西,也就是虛構和現實之間的差別,以及現實需要虛構才能完整,人生才能容易一些。

我記得母親在世的每一刻,她最接近史詩般的形象,或許是還在奧雷利亞納拉維耶哈(Orellana la Vieja)的巴達霍斯(Badajoz)的一個小村莊,那兒是連結兩個廣大世界的橋樑:拉曼卻和埃斯特雷馬杜拉,也就是我被馬德里吞噬以前住過的地方。

儘管我的姊妹不喜歡在提到埃斯特雷馬杜拉時,憶起在那兒最初的日子,和家中搖搖欲墜的經濟狀況。我母親非常有創意,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最具有和我類似的原創點子。套句拉曼卻的俗諺:「從油壺倒出牛奶,把不可能變可能。」

我們住過的那條巷子沒有街燈,是泥磚路,每逢下雨路上便一片泥濘,總是骯髒不堪。那條巷子遠離村莊中心,是建在一塊板岩地上。我想,穿高跟鞋的女孩恐怕難以走在那片高低不平的板岩地。在我記憶中,那不像一條巷子,反倒更像是西部電影裡的某個小鎮。

住在那兒很辛苦,但是生活費低廉。像是一種補償似的,鄰居都是熱情的好人,他們也都目不識丁。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年度暢銷作家 張西首次親繪書封,獻給同樣在愛與失去之間反覆的你__《有時幸,有時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語言學習法展
  • 年末家事生活展
  • 售票網電影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