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暖身場
解放時間:打破金錢主宰的時間觀,走向內在幸福的智慧思考

解放時間:打破金錢主宰的時間觀,走向內在幸福的智慧思考

Saving Time: Discovering a Life Beyond Productivity Culture

  • 定價:520
  • 優惠價:79410
  • 優惠期限:2025年01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你是時間的主人,
還是時間的奴隸?

《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評選
「最佳非文學作品」!

榮獲美國四大媒體「年度最佳書籍」――
《芝加哥公共圖書館》、
《哈潑時尚》、《君子》、《Electric Lit》

美國當代最受矚目的天才藝術家,
一本重新定義幸福的時間史詩!

✦✧✦

努力工作永遠得不到自由。
加快工作速度的唯一回報,就是面臨更多的工作。
要擺脫這個惡性循環,「解放時間」是你唯一的答案。

  我們相信時間就是金錢,一生永遠無法脫離「時鐘」生活,但……真的是如此嗎?

  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鐘、一分鐘60秒,為了有效利用時間,人們不斷追求效率,結果一生都在忙碌中度過,直到生命的盡頭,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好好活過。但我們的人生,難道不能過得更人性、更自由?

  天才藝術家珍妮.奧德爾認為,時間不是一種「標準化」的單位,而是形成「可能性」的媒介,可以伴隨花草的生長、鳥類的遷徙和懸崖的侵蝕,體現萬物的幻化與無常;享受等待和欲望的彈性,掌控時間,而不是被時間壓迫……只要跳脫線性思考,解放商品化的時間認知,就能看見時間的縱深與寬闊。

  順境和逆境都是人生的體驗,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時間的表現,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活得更長或是更有成就,而是如何在任何特定的「時刻」展現出熱情、活得更有生命力,真正的幸福,就存在每一個充滿意義的瞬間。

  即使時鐘支配我們的一生,它也從未完全征服過我們的心靈。在時間表的限制下,我們每個人都體驗過許多時間的變體:因等待與渴望而延展的時間、瞬間充斥兒時記憶的當下、緩慢而篤定的孕期,或是受創的身心所需要的癒合期……身為地球上的生物,我們活在不斷縮短和延長的日子裡,活在天氣中,某些花和芳芬回來拜訪年長了一歲的自己──有時,時間不是金錢,而是這些事物。――珍妮.奧德爾

各界名家一致盛讚

  【作家】盧郁佳 專文導讀
  【普立茲獎得主】艾德.楊 
  【《魔術鏡》作者】賈.托倫蒂諾
  【作家、精神科醫師】王浩威
  【生物人類學者】王道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紀金慶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說書YouTuber】超級歪SuperY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臺大心理系教授】謝伯讓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鐘穎
  誠摯推薦
  ●中文推薦人依姓名筆畫序排列

來自世界的最高讚譽

  在這個關鍵的歷史時刻,我們許多人都在與職業倦怠、對未來的焦慮,以及「事情不一定非得這樣」的強烈不滿對抗,珍妮.奧德爾闊步走來,帶著我們所需要的那本書……這本書寫作嚴謹,見解深刻,深富同情心,而且充滿了希望。這是我一生中讀過最重要的書之一。――普立茲獎得主、《五感之外的世界》作者/艾德.楊

  這部宏偉的作品兼容並蓄、無所不包,討論「時間」主流概念所衍生的各種問題,「時間」有時代表歷史,有時代表個人的一生,有時則是意味著未來。――《紐約時報》

  讀完這本書,對於如何衡量自己的日子,你可能會有全新的認知。——《哈潑時尚》

  這本書是對西方社會、人際關係,以及一天中的有限時間,進行的一場全面挑戰與大膽假設。——《時代》雜誌

  《解放時間》想要探究一種更廣闊與非線性的時間觀,這是一項非常重大的任務……這本書可說是某種時間概念的提綱與指南,作者試圖用一種不那麼令人沮喪、非決定論的觀點,來看待氣候變遷與人類的未來。――《浮華世界》雜誌

  奧德爾的作品目標明確、充滿希望、深具人情味。――《芝加哥公共圖書館》

  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寫作計畫,探討時間管理、如何自助、氣候虛無主義、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以及企業工作文化的折磨,最終目標是期望讀者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時間本身。――《華盛頓郵報》

  繼二○一九年出版的《如何「無所事事」》後又一力作,這本書奠定了奧德爾身為當代頂尖哲學家的地位。――《Hazlitt》網站

  揭開時鐘作為統治工具的神秘面紗,尋找一種沒有痛苦,並具有解放意義的時間概念。――《Ms.》雜誌

  奧德爾提出了一個非西方、非線性的時間理解方式,認為時間是循環往復的,並與我們不斷變化的環境息息相關,而且同時延伸到過去與未來,也讓人明白:就算再有錢,也買不到海洋沖刷岩石所需的時間。――《Literary Hub》文學頻道

  精心構築的希望願景,意味深長的建議,內容教人回味無窮!――《BookPage》星級推薦

  從教堂鐘聲的意義,到充分利用現代生活中每一時、每一刻的方法――作者就像個頑固分子,不斷關注並反抗著世俗的秩序。――《Vulture》網站

  珍妮.奧德爾的作品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干預:它會令你立即改變,並持續下去。她一如既往地關注當代最深刻與嚴重的種種問題――時間、地球、人類如何被粗暴地變成一種工具──但她將悲傷化為願景,並展現了美、決心、可能性和崇高的理想,試圖力抗人類無可逃避的結局……《解放時間》是一份無與倫比的禮物。――《魔術鏡》作者/賈.托倫蒂諾

  《紐約時報》暢銷書《如何「無所事事」》作者以超前的目光,再次挑戰「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這種顛覆性的視角,將讓人真確感受到自我的改變。――《君子》雜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珍妮.奧德爾(Jenny Odell)


  奧克蘭藝術家,觀鳥愛好者。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英國文學系,並在舊金山藝術學院取得碩士學位。曾在史丹佛大學教授藝術相關課程,擔任過紐約公立圖書館、Google、舊金山規劃局等地的駐站藝術家,藝術作品也曾在世界各地展出。

  除了藝術創作之外也積極投入文字的書寫,對當代的各種社會現象進行深入剖析,也因為視角獨特而受到高度評價,作品散見《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巴黎評論》、文學雙月刊《The Believer》、《McSweeney''s》等媒體,並曾多次受邀到美國各地的大學、獨立藝術家活動、Google進行演講。

  2019出版的《如何「無所事事」》聚焦現代社會的「注意力危機」,一推出就獲得廣大的迴響,並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也獲選《時代》雜誌、《紐約客》的「年度最佳書籍」,以及歐巴馬總統的「年度推薦好書」。

譯者簡介

呂玉嬋


  專事筆譯,譯有《雙生石》、《偷書賊》、《洪荒年代》、《第十三個故事》等書。
  歡迎來信指教:yuchan.lu@gmail.com
 
 

目錄

序言:獻給這段時間的一封信
第一章:誰的時間,誰的金錢?――奧克蘭港口
第二章:自我計時器――州際八八○號公路和州道八四號
第三章:能有閒暇嗎?――購物中心和公園
第四章:將時間歸位――佩斯卡德羅附近的海灘
第五章:換一個主題――帕西菲卡海堤
第六章:不尋常的時代――社區圖書館
第七章:生命延續――靈骨塔和墓地
尾聲:將時間剖半
致謝
參考資料
版權與授權
註解

 
 

導讀

時間賣給公司,被偷走的靈魂還我
作家/盧郁佳


  車廂內每一個滑手機的通勤族,都如一座火山般安靜,克制著體內的岩漿翻騰。藝術家珍妮.奧德爾寫《如何「無所事事」: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是想幫助別人(包括減輕網癮),最後卻拯救了自己。新作《解放時間》也是為了給跟她一樣心碎的人提供庇護所。她在找尋一種不痛苦的時間觀念時,發現「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令你覺得自己已經死了,而另一種概念卻令你感覺自己活著,可以追尋、表達,能超越過去、蛻變成長,讓明天跟今天不一樣,就像是森林大火、土石流,那股侵蝕火山、貫穿萬物的躁動力量。

  ●

  她發現「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來自帝國殖民的奴隸制。亞里斯多德說,奴隸天生奴性,所以適合工作;貴族階級則適合思考。《聖經.創世紀》神對亞當說「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對夏娃說「你丈夫必管轄你」,都在灌輸弱者要服從。六世紀時,聖本篤修院白天祈禱七次,半夜第八次,「懶惰是靈魂的敵人」。普及到各修會,五百年後,熙篤會僱工經營農場、礦場、作坊,修院蓋起鐘樓、各角落都有小鐘,強調守時、效率、獲利,遲到要罰站、減餐。時鐘就是中產階級向工人買勞動力的一日上限。

  一天隨公轉而忽長忽短,時鐘卻平均為二十四小時。殖民把歐洲特有的四季普及全球,其實墨爾本的庫林人有七季:一到二月是乾季,三月鰻魚季,四到八月土撥鼠季,九月蘭花季,十月蝌蚪季,十一草花季,十二月袋鼠蘋果季,每七年一次火災季,二十八年一次洪水季。

  殖民創造了經緯度和葛林威治標準時間;美國為協調廣闊大陸上的鐵道網,統一了時區;新疆的日出比北京晚兩小時,卻被迫遵守北京時間,有人把手錶調成新疆時間,就被當成維獨抓走。時鐘統一工人,每天特定時段工作,把人看成人格化的工作時間。像貨櫃一樣標準化,消除脈絡差異,可抽象測量,一個小時無異於另一個小時,可無限均分、計價、填滿。

  讀這本書,帶著我不願碰觸的疼痛。自己的時間是何時開始變成金錢,是少年時我們被告知,時間就是升學資本,從自己體內挖礦才有籌碼。課本印著胡適書法「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天下沒有不勞而獲,想得到就先付出同等的努力。表面上天經地義,美化了殘酷內捲,你念四小時,人家念五小時就考贏你。你念到半夜三點才睡,別人念到四點,你就考不上。你K書的時候別人在K書,你玩的時候別人還是在K書。所以進場搏殺的本錢就是變賣吃睡的時間,休息玩樂社交的時間早就不屬於我,全班我都很不熟。「一日之計在於晨」,清晨K書的績效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若不上繳時間,以後想賣也賣不掉。做時間礦工令人失去個性,失去遊戲胡鬧的餘裕,把原本作白日夢的才華用來勾心鬥角。一輩子沒空認識自己,誤以為每個人都如複製人般均質一致,鑑價全看頭銜、財力、成就、獎項,目光追逐賽道上的領先集團,而對自己失敗的部分棄如敝屣。每一寸土都被翻遍、精耕細作的時間,造就了這個「想做的事喊著沒空,卻賴在馬桶上滑手機」的我。

  ●

  時鐘是監控科技。

  美國亞馬遜的撿貨員追著目標跑,GPS掃描器追蹤不停倒數警告。菜鳥累垮癱倒時,老鳥替她去販賣機買止痛藥,要她小心劑量,「現在我得吃四顆才有兩顆的效果」。臉書內容審查員每支短片至少看十五到三十秒,內容常極度恐怖,所以每天給九分鐘撫平創傷,沒有病假。上廁所受系統監控催促,女員工嘔吐,主管就拿垃圾桶給她吐,沒時間給她去廁所吐。

  UPS卡車感應到司機開門、倒車、踩剎車、空轉、繫安全帶時,資料都回傳UPS,教司機做事。規定右撇子司機必須把筆插在左口袋,鑰匙怎麼插、下車動線都有規定。總監說:每個駕駛多花一分鐘,一年就浪費一千四百五十萬美元。

  省下的時間沒有變成閒暇,卻變成更多工作。增加的生產力沒有變成薪資,錢進了別人的口袋。人變成齒輪。

  ●

  上班族也受遠端監控:鍵盤紀錄、螢幕截圖、連續錄影、光學字元識別,以「優化生產力」、「檢測內部威脅」。就像設立警隊不是為了抓小偷強盜,波士頓、紐約的工人開始組工會後,市政府才成立警察。

  自媒體一樣得像奴工挖礦般暗無天日。演算法給流量不只看追蹤數、讚數、轉發數,還要你頻繁更新、回留言互動、下廣告、經營多平臺,每週要交三篇貼文、八十一個限動、四到七支短片、一到三支IG video。網紅再紅,沒幾年也被操廢。
在「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下,要反抗就像在向下的電扶梯裡往上跑。要改革政策、法律、演算法等結構,公司才肯改。

  ●

  佩雷克說,「這甚至不再是制約,而是麻醉。我們在一場無夢的睡眠中過日子,但我們的生活在哪裡?我們的身體在哪裡?我們的空間在哪裡?」

  疫情封城時,人們困在家中,對窗外鳥影的視而不見停止了。二○二○年四月,認鳥app下載量創新高;六月,雙筒望遠鏡的月銷量漲了22%;八月,鳥飼料銷量成長一半。

  長期緊繃後要放鬆好一陣子才會回魂,世界變得迷人眩目,發現樹上新葉燦綠。作者引領讀者穿越地球上的多元宇宙:森林大火的時間,懸崖侵蝕的地質時間,馬來西亞用「煮一頓飯」來計算時間單位,從這裡到那裡要花煮三頓飯的時間。我不禁懷念說「一盞茶的光景」那麼慢的世界。

  朋友忙到剩半口氣弔命,請半天假出來玩,當街放聲唱「現在是星期五晚上」,眾友慘笑懂。壓力令人無故躁怒、無力,但最可怕是變得對什麼都麻木無感。時間從我們頭上輾過,磨出了硬皮。各種無法量化的時間,邊緣、前現代,大自然、博物館與藝術展覽,眺望來訪陽臺盆栽的八哥、綠繡眼。就像「去動物園才是正經事」,所有剎那靈光,都在替時間開鎖卸枷去角質。磨掉靈魂上的老繭,柔軟的新肉底下血色流動,迎接一飲一啄的震顫感動。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397749
  • 叢書系列:我思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書展活動

 

內容連載

獻給這段時間的一封信

二○一九年的某個春日,我驚覺公寓來了不速之客,它顯然沒走大門,而是直接從窗戶登堂入室。我渾然不覺好些時日,直到偶然瞥見窗邊小豬造型陶瓷花盆冒出苔蘚葉片,才知道我們被入侵了。

苔蘚孢子在一株小小的兔耳仙人掌四周安家落戶。仙人掌是幾年前友人送的生日禮物,我素來討厭廚房窗邊那塊地方,又濕又冷,從來照不到太陽,仙人掌八成也不大喜歡。不料苔蘚卻覺得那是個生長的好地方,開始分裂,形成不同的特徵,毛狀假根抓住盆中土壤,長出綠色小葉,又長出細長的孢子體,準備效法它在公寓外的祖先。一個微型森林轉眼就從豬頭長了出來。

與維管束植物相比,苔蘚與水和空氣的關係相對簡單。在《三千分之一的森林》(Gathering Moss)中,羅賓.沃爾.基默爾指出,因為需要水分以及與空氣直接接觸,苔蘚的「葉子」與人類肺泡相似,只有一個細胞厚。在無樹無木的南極洲,苔蘚對於科學家而言有著類似於樹木年輪的用處,因為苔蘚會從環境吸收化學物質,自尖端開始生長,每年夏天都能「留下紀錄」。坐在廚房中,我顯然是看不懂這株迷途苔蘚寫下的紀錄,但起碼它告訴了我一件事:我還活著。第二天:仍然活著。

在Covid-19疫情封城初期,我重讀了《三千分之一的森林》。當時時間彷彿凍結,苔蘚卻在公寓內外持續生長。疫情縮小了我的關注範圍,我像一個平庸的陰謀論者,在奧克蘭四處走動,自各種奇怪角度觀察事物。苔蘚喜好縫隙,常常出現在我意想不到的地方,像是公寓外人行道裂隙之間、柏油路和人孔蓋之間、雜貨店牆壁和人行道之間、磚塊之間。我逐漸發現到一件事,苔蘚的位置和苔蘚的蹤影都像是水的簽名,舉凡是積過水的地方都能長出苔蘚,但苔蘚也會及時回應雨水,一場小雨過後,它能在幾分鐘內擴大領土,變得更加翠綠。

會員評鑑

5
4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3
4.5
|
2024/12/18
|
電子書
初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裡覺得自己總是被社會給的時間表綁架,好像不照著這時間表走,就會被這個社會排除在外。
翻閱後,發現時間是個很有趣的東西。尤其從小聽到大的—時間就是金錢、你遲到一分鐘全班就等了你30幾分鐘,諸如此類的話。
好像在資本主義的世界中,時間不能被浪費,而是要有產值,因此會有很多成功人士告訴你,他們利用了各種零碎時間,如:按摩的時候用聽的、坐車的時候看文件⋯等,然後久了這似乎成了一種意識形態—時間要花在所謂有意義的事情上,那—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
書中有提到這段話:柏克曼寫道,不是所有的任務都是生存所必需的,並非所有人都「必須賺更多錢,實現更多目標,在各個層面發揮潛力,或是更加融入社會」,忙碌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意義。但是,如果你真的是一個只會讓自己疲憊不堪的功續主角,那麼我建議調整你的自由支配權:在生活的某些方面嘗試一下看似平庸的事,你或許會有時間想一想:它為什麼平庸?對誰來說平庸?
我覺得可以思考,時間是一定要被妥善運用嗎?還是可以選擇放空。
展開
user-img
Lv.3
4.5
|
2024/12/18
書中針對「時間」深入探討了很多現象,包含社會文化、自然界的運作法則,但其中讓我最有共鳴的就是重新思考「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
回顧我自己的成長過程,很常被教導說要珍惜時間、善用時間、比你成功的人就是在你休息的時候偷偷努力⋯等,好像每一個時間的意義都是為了產出什麼東西,然後被社會上定義所謂沒有生產力的事情,就稱作浪費時間、平庸。
我回顧了利用時間的過程,曾經我也是個如果此時沒有去做有意義的事,那就會很有罪惡感。但!我讀了這本書後才發現,可以重新思考這一切,我得出了—我可以利用瑣碎時間去做有生產力的事,也可以利用時間去做社會上認為沒有意義的事,沒有為什麼,只因為我覺得我的人生就像Pantone色票一樣,有很多腫色彩,所以不管我決定此刻空下的時間是要拿去寫文章、看書,抑或是放空,我都是可以很自由選擇,沒有一定要怎麼做。
🔺如果想要重新思考時間就是金錢這個觀念,蠻推薦讀這本書的。
展開
user-img
Lv.5
5.0
|
2024/11/08
在接觸珍妮.奧德爾(Jenny Odell)的《解放時間》(Saving Time: Discovering a Life Beyond Productivity Culture)之前,我對時間的看法是直線式的—時間是一個不斷往前的永恆力量,載著一切生命至終點。然而,這本書讓我對時間有了不同的看法,這本書不但爬梳了「時間」的歷史,且一針見血的道出我們如何被影響,又該如何擺脫束縛,是一本知性與感性兼具的好書。

《解放時間》的每一章節皆以奧爾德在奧克蘭的旅行札記起始,然後進入時間的主題,奧德爾的博學令人讚嘆,彷若百科全書式地攤開時間與生命的故事,以及兩者緊密的關係。甚麼是時間?奧爾德詰問道。它彷彿是資本主義下衡量效率的工具;還是我們根本不曾擁有時間,只是隨著時間的流,讓自己變成被社會期望的樣子。我們奉為圭臬的、被人類世界所定義的時間,是真正的時間嗎?抑或,當我們終於得以放下手邊的工作,甚至走進大自然,帶著閒適的心情,才能感受到的時間真正的脈動?《解放時間》中對時間的思考,除了線性的,也包含了非線性的,甚至,在海邊看見的一顆岩石,都藏著時間與空間的秘密。

《解放時間》這本書承載的資訊量相當龐大,且處處是奧爾德對於時間的洞見,值得細細咀嚼。我對於書中描寫COVID-19肆虐時期的許多段落特別有感,作者提到,因為疫情,大家鮮少出戶,對於時間的感受突然跟之前有巨大的落差,平時無暇注意窗外的鳥兒,這會兒卻看得一清二楚。即便在疫情過後,大部分人又回到了原來的節奏,但對於被「時間」追逐的我們來說,本書無疑是一杯滋潤心靈的甘泉。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0/31
讀完一遍,我認為這本絕對是常讀常新的好書,但確實需要花點耐心讀。

我個人覺得一個較簡單的切入點,大致是去思考:我們是怎麼陷入"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或更露骨的"須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才可以休息"這款窘境的。
時間被描述為一種外於我們的東西,而非我們行住坐臥或生老病死本身。正由於時間外於人,時間有了可以被人追逐和節省的前提。
時間就是金錢這樣的觀念,則給了人們這麼做的動機。從而我們的時間,先是在工作領域(走長遠的路ing)被雇主節省,接著是被我們自己,在休息領域節省。

作者梳理人類是經過怎樣的歷史,比如殖民,最終集體共享包含上兩項特色(但不只)的當代時間觀。
(換言之,既不天經地義也不真的科學,何況來源根本是宗教)
而當代時間觀,又是怎麼將人們導向"須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才可以休息"的。
也指出人們意圖頑抗這種生產邏輯時間觀宰制時,容易誤入的各種雷區。比如其實只是另一種"喝了再上"的慢活風潮;或"大家都有24小時,所以時間很公平"的觀點。

這本書當然不只這樣(畢竟是不太薄的一本),不過我當下想得起來的是這些。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套書展
  • 年度選書
  • 城邦集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