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語展_EZ加碼
明代儒醫張介賓「醫《易》會通」理論建構與實踐之研究

明代儒醫張介賓「醫《易》會通」理論建構與實踐之研究

  • 定價:600
  • 優惠價:955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5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周易》一書,博大精深,遣辭簡約,意蘊幽深,歷代儒家尊推為群經之首,包羅萬象,舉凡天文、地理、醫學、哲學、曆學、算學、兵學等,可謂「《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明•張介賓(1563-1640) ,字會卿(又做惠卿),號景岳,別號通一子,其醫理多與《易》學相通,主張「醫《易》同源」,如其所言:「《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又云:「天地之《易》,外《易》也;人身之《易》,內《易》也。人身,小天地也。」晚清名醫唐宗海亦云:「人身一小天地,而天地只一陰陽。」得知「醫《易》同源」與「醫《易》會通」之義。景岳對《易》之為書總結所云「一言一字,皆藏醫學之指南」與「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鑑」。
 
  明•孫一奎在《醫旨緒餘》中以「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如此思考中醫醫學的發展演變,推崇《易》理天地之道,以陰陽造化萬物,如同中醫人身之理,以陰陽長養百骸,為基本思辨哲學。
 
  所以,本書對《周易》的理論比附與實務引申來闡述「《易》理醫用」之義,並加以推廣實踐於臨床應用,如此《易》理蘊藏醫理,可得而知,本書研究明代儒醫張介賓「醫《易》會通」理論建構與實踐之研究,應為後世所推崇,有著中醫醫學史上重要的一頁,期讀者共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呂文智
 
  學 歷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碩士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慈濟大學醫學系中醫科學組博士班
  ●七十八年中醫師特種考試及格
 
  經 歷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顧問
  ●中華民國中醫抗衰老醫學會名譽理事長
  ●中華民國中醫專科醫學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
  ●中華文化教育學會理事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第十九屆副理事長
  ●實踐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呂文智中醫診所院長
 

目錄

作者簡介 / 本書簡介 
中文提要
Abstract
目次
圖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資料及範圍

第二章 張介賓之生平、著述、學術思想
第一節 張氏之生平
第二節 張氏之著述
第三節 張氏之《易》學、醫學學術思想

第三章 以《周易》爻象之理建構與實踐中醫理論
第一節 先天後天爻象與中醫之關係
第二節 張介賓中醫理論與爻象關係之探討
第三節 五行、干支與臟腑之關係

第四章 以臟象與形體之理建構與實踐醫《易》理論
第一節 中醫臟腑與形體之陰陽與人身之體用
第二節 張介賓中醫臟象理論與《周易》象數關係之探討
第三節 《周易》之陰陽與人身之體用

第五章 以生育與精神之理建構與實踐醫《易》理論
第一節 中醫胎孕與精神交感之道
第二節 張介賓中醫理論與生育、精神關係之探討
第三節 《周易》胎孕與精神交感之道

第六章 以動靜與升降之理建構與實踐醫《易》理論
第一節 中醫理論對動靜與升降的認識
第二節 張介賓中醫理論動靜與升降關係之探討
第三節 《周易》理論對動靜與升降的述說

第七章 以神機與屈伸之理建構與實踐醫《易》理論
第一節 中醫對神機與屈伸理論的闡述
第二節 張介賓中醫理論和神機與屈伸關係之探討
第三節 《周易》對神機與屈伸理論的解說

第八章 以變化與常變之理建構與實踐醫《易》理論
第一節 中醫對變化與常變理論的闡述
第二節 張介賓中醫理論對變化與常變之關係探討
第三節 《周易》對變化與常變理論的解說

第九章 以鬼神與死生之理建構與實踐醫《易》理論
第一節 中醫對鬼神與死生理論的闡述
第二節 張介賓中醫理論對鬼神與死生之關係探討
第三節 《周易》對鬼神與死生理論的解說

第十章 中醫藥對疾病關係與《周易》理論
第一節 中醫理論對疾病的認知
第二節 張介賓中醫理論與疾病關係之探討
第三節 《周易》理論對疾病的闡述

第十一章 結論
一、景岳以《周易》天地陰陽哲學思想解說醫學
二、景岳以卦象解說醫理
三、景岳認為《易》理蘊藏醫理
四、景岳醫《易》會通思想在現代化與中醫醫學史、《易》學史上的價值

附錄一:質疑張介賓脈學何以臟腑病與經絡病脈法不明
第一節 景岳脈學何以臟腑病經絡病脈法不明
第二節 當分氣病或血病,氣血分治或氣血合治
第三節 景岳脈學何以臟腑病理論建構與脈法部位解 與古不同
第四節 景岳脈學何以經絡病理論建構與脈法部位解 與古不同
第五節 脈學三部九候
第六節 二十九脈區別與主病
第七節 臟腑本脈與經絡本脈
第八節 「竟上上」所候中事

附錄二:《明清名醫全書大成》三十位名醫介述
參考文獻
 

導讀
 
  明代儒醫張介賓(1563-1640)用心鑽研諸子百家學說,對《易》理、人文、地理、兵法、音律等無不博覽,尤精於醫學。張氏曾經評論唐孫思邈(生年不詳,541或581-682)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每竊疑焉,以謂《易》之為書,在開物成務,知來藏往;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化,起死回生,其義似殊,其用似異,且以醫有《內經》,何借於《易》?」以為中醫古籍《黃帝內經》完備無遺,何需《周易》捨近求遠?而後又說:「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開,學到知羞,方克漸悟。」
 
  由此可見,《易》理對中醫系統醫學基礎理論有一定的影響,張氏強調「《易》有太極,太極本無極,無極即太極,象數未形而道理已具」,認為人身如同太極的變化,也說:「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為造物之初,因虛以化氣,因氣以造形,而為先天一氣之祖也。」這就是萬物所生之化源,功同太極,此醫《易》會通之理。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身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云:「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如張介賓所云:「天地之《易》,外《易》也;人身之《易》,內《易》也。人身,小天地也。」晚清名醫唐宗海亦云:「人身一小天地,而天地只一陰陽。」人生於天地之間,受天地陰陽氣化影響,而元氣周流人的身體,所謂天地之氣,說明生生化化,皆有所源,而醫通於《易》。
 
  本文針對明代儒醫張介賓《類經附翼•醫易•醫易義》為主要研究對象,並梳理張介賓所有醫學著作,張氏提出《易》理「太極學說」、「陰陽學說」對中醫系統醫學基礎理論的影響,今筆者闡述考察「醫《易》同源」,「醫通於《易》」之內涵底蘊,發現張介賓對《周易》的理論比附與實務引申,則以天有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化生陰陽,呼應人身有精,精中有信,化生男女;以天地有陰陽,呼應人身有氣血;以天有十二月,呼應人身有十二臟;以天有十二會,呼應人身有十二經;以天有十二辰,呼應人身有十二節;以卦有陰陽爻,呼應人身有臟象,陰陽聚散是其理,剝復消長是其機,總如張氏所說:「謹摭《易》理精義,用資醫學變通。」
 
  所以吾人欲以明代張介賓「醫《易》會通」理論建構,來加以闡述「《易》理醫用」之義,並加以推廣實踐於臨床應用,也學習張介賓《質疑錄》,質疑景岳脈學何以臟腑病與經絡病脈位不分,理論建構與脈法「部位解」與古不同,並將筆者之創見加以詳論,是脈學思維與實際運作的具體呈現,立論於後(附錄一),為後世醫家開創新知,冀能條理分明,言簡意賅,綱舉目張,巨細通融,總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斷流之水,可以鑒形」,晦者明,隱者見,盡窺得其堂奧,期能尊經宗典,探本求源,融裁古今,吐故納新,以救人濟世為職務,以傳承軒岐為胸襟,期能發揚中醫國粹,辨證施治全人天年,以免有渴而鑿井,鬪而鑄兵之憾。冀對後學行醫之路,啟蒙愚瞽,精究方術,玄冥幽微,陰陽會通,苟全人天年,俾不辱杏林。
 
  關鍵詞:張介賓、中醫、《周易》、醫《易》同源、醫《易》會通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350230
  • 規格:平裝 / 258頁 / 21 x 29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醫療保健】天下生活電子書全書系:醫學新王道,全展單書88折、三書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人文社科經典展
  • 金典獎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