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探索屏東的過去、體驗屏東的現在,並創造屏東的未來
《屏東學概論》自初版發行以來,已成為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院學生探索屏東本地歷史、文化、藝術與族群的重要指南,也成為本學院的特色亮點。「屏東學概論」是本學院同學的必修課程,而我作為本學院院長和本書二版其中一章的作者,非常榮幸,也非常興奮來推薦這本書。
這次的更新不僅是對原有內容的修訂與擴充,更是對屏東學這一跨學科領域的深化與拓展。二版《屏東學概論》融合了最新的教學與研究成果,包括對屏東獨有的社會發展、族群、語言、文學、藝術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入探討,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全面、多元的地方知識寶典。
我們深信,知識的傳承與創新是大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因此,本版教材不僅聚焦於屏東的過去與現在,更著眼於未來的可能性。透過對屏東在地知識的深度挖掘,我們期望學生能夠建立起在地文化的認同感,並在全球化的脈絡中找到屬於屏東的獨特地位。作為人文社會學院的一份子,我們深感責任重大。這本教材的持續不斷的精益求精,不僅是學術追求的成果,也是我們對教育質量持續提升的承諾。我們鼓勵學生們帶著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深入《屏東學概論》所開啟的地方學之門,探求地方知識,並將這份知識轉化為對地方之愛,並且落實到社會實踐。在此,我要感謝第一版和第二版所有的作者們,是他們每一位無私的奉獻,才能讓這本教材得以站在新的起點;同時,我也要感謝參與這門課的每一位同學,是他們的回饋才得以讓這門課程以及這本教材更為完美。我也希望《屏東學概論》能成為本學院所有同學們在屏東大學學習旅程中的良師益友,引領大家一同探索屏東的過去,體驗屏東的現在,並創造屏東的未來。
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賀瑞麟
為屏東學的專長奠定基礎
《屏東學概論》初版於2018年10月,是應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必修課「屏東學概論」教學需要而出版的教科書。當時出版匆促,我應院長簡光明教授的邀請,擔任主編,最後甚至來不及寫〈主編序〉。隨著一年一年的過去,教學相長之下,不只作者們的相關學養增加了,教學團隊也歷經人事更迭,出版增訂版的呼聲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初版二刷也已售罄,這本書的第二版也就順勢有了出版的機會。
初版與第二版相對照,全書頁數從320頁增加成352頁,每章的頁數,除了第四章由於換了作者為全新稿子讓頁數減少以外,其他八章都增加頁數;其中第二章、第七章、新添一位作者的第八章,以及第九章,篇幅增加較多。
本書由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各系的教師合作撰寫,內容依序包括屏東的社會發展、原住民、日治時期、文學、美術、音樂、文創產業、節慶英文等,從「屏東學」教科書的理想內容架構來看,並不完整。理想的地方學內容架構,至少還需要增加更多的內容,例如環境生態、教育、宗教⋯⋯。但囿於人社院師資結構有限,無法盡善盡美,請讀者諒解。
雖然如此,這本書還是能夠為屏東學奠定很多基礎,至於更深入的了解,則有待各系所開出更專門的課程來充實,同時也能一起來打造人社院畢業生的另一項專長,而非只是通識課程而已。
晚近社會對於人文社會科系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很是擔心,跨領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地方學相關課程,以區域為研究範圍,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共融其中,才能做得更好。例如從事地方誌書的撰寫、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的工作,乃至導遊的工作,都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方法運用其中。因此,地方學可以成為人文社會科系畢業生的另一項專長,這是傳統單一學門系所做不到的。
大學地方學不只是幾門課甚至一門課而已,地方學更是一種辦學、教學和研究的取向(approach),也代表一種在地實踐的願景。大學地方學不僅要研究區域的過去(靜態的地方學),更要研究區域的現在與未來(動態的地方學),兩者相輔相成,如此一來,地方學就能夠扮演地方發展更積極的角色。大學如能做到以下幾點,當可增加大學及其畢業生的競爭力:1.增設地方學課程,使其達到一定的量和能見度;2.鼓勵既有課程融入地方學的內容;3.強化在地研究成果,以鞏固地方學的價值;4.進行回應地方需求的服務。
萬丈高樓平地起,「屏東學概論」就是打造屏大人社院學生另一項專長的基礎。
李錦旭
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