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帝國的沉思.秋之卷──王朝衰頹與中興舉措:匈奴侵擾、藩鎮割據、同室操戈、政變頻繁……當帝國面臨覆滅的危機,「復興」就是當務之急!

帝國的沉思.秋之卷──王朝衰頹與中興舉措:匈奴侵擾、藩鎮割據、同室操戈、政變頻繁……當帝國面臨覆滅的危機,「復興」就是當務之急!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中興者,在一世之間,因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斯謂之中興。」
 
  從漢朝昭宣中興到清朝同光中興,
  看歷史上的11個中興王朝如何扭轉衰頹局勢!
 
  ▎歷史中興的縱觀 
  本書全面探討了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中興」時期,對每個王朝在面臨衰亡之際如何成功自救並轉危為安進行深刻剖析。透過對歷代「中興」的探索,讀者能更清晰地理解王朝興衰的規律及其背後的政治、經濟、文化脈絡。本書不僅呈現了各個朝代如何在困境中奮起的經典案例,還深入反思改革過程中的成敗得失,為當代改革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鑑。 
 
  ▎各朝中興的詳解 
  書中分為上、下兩篇,詳述了自夏朝至清末,共計11次帝制時代的中興事件。每個中興事件皆從來龍、亮點、去脈三方面分析,如漢昭宣中興、唐元和中興、明萬曆中興等。透過這些案例,書中揭示了改革者如何在危機中找到契機,化敵為友、重樹中央權威,甚至進行大刀闊斧的政治與經濟改革,從而挽救了原本瀕臨崩潰的王朝。 
 
  ▎改革的經驗與教訓 
  下篇集中探討了改革的歷史經驗與教訓,總結出成功的改革必須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帝王與臣民的共識,並在策略上善於掌握時機。書中特別指出儒家思想在改革中的雙刃劍作用,以及改革過程中如何避免利益集團的阻撓。透過歷史的教訓,讀者能從中學習到改革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與遠見。 
 
  ▎中興的深層意涵 
  最後,書中進一步探討了中興的歷史意義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中興」並不僅僅是王朝的復興,而是文化、制度與政治的多重復甦與創新。歷史中的中興是一種危機中的自救,而每一次成功的中興,都成為了中華文明延續的關鍵時刻。本書的結論提醒我們,變法與改革的成敗,不僅決定一個王朝的生死,更影響整個民族的未來發展。 
 
本書特色
 
  本書為《帝國的沉思.秋之卷》,探討中國歷代「中興」時期的成敗經驗,深度解析改革背後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細細爬梳了自夏朝至清末的11次中興,運用來龍去脈的結構全面呈現各朝代的興衰轉折,更深入反思改革的經驗與教訓,為當代提供歷史借鑑。作者特別強調中興的長遠意義並非只是政權的復甦,更是文化與體制的重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馮敏飛
 
  已出版小說《大宋渣男才子,青樓常客柳永的風流詞情》、《天堂網之謎》、《詩妓與尚書,明朝末路的繾綣歲月》,散文集《人性.自然.歷史》、傳記文學《此去歸何處:11位古人退休生活傳》等。
 

目錄

盛世與治世 
推薦序 
作者自序:讀史如觀荷 
本卷開篇話:每朝之末都有另一種可能 
上篇 中興的來龍去脈 
第一章 昭宣中興 
第二章 孝文中興 
第三章 元和中興 
第四章 會昌中興 
第五章 大中中興 
第六章 景聖中興 
第七章 弘治中興 
第八章 萬曆中興 
第九章 同光中興 

下篇 改革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第一章 欣慰與遺憾 
第二章 帝王與臣民 
第三章 深化與超越 
附 帝制時代的天時地利人和
 

推薦序
 
馬勇
 
  中國的歷史傳統格外久遠,各種方式的歷史言說,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我們談歷史,總是隨時隨地可以找到與現實相映、相類似的往事。歷史並不總是創新、創造,歷史的相似性、因果關聯,讓很多人感到歷史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環往復。「春秋」在古代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曾是史書的統稱。
 
  人們無法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是因為歷史活動太複雜,每一件事就如同世界上每一個人一樣,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兩件事、兩個人。歷史確有因果關係,也有相似性、相近性,但如何認知歷史因果關聯,人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掌握,乃至操控歷史關聯,可能還得存疑。
 
  歷史發展具有偶然性,決定偶然性的那個具體因素,才是歷史學要尋找的東西。但對大歷史來說,也不能否認歷史發展有其規律大致可循,比如,通觀三千年中國歷史,不論怎麼演化,基本上就是一個又一個王朝「興起、鼎盛、衰落、滅亡」四部曲。沒有例外,「興盛衰亡」四個字,說盡中國王朝政治的全部規律。
 
  中國政治家、思想家當然想過該如何超越「興盛衰亡」的歷史循環規律,自周公、孔子以來,尤其是浩如煙海的道德箴言,無疑都期待所在王朝千秋萬代。在「家天下」背景下,政治家理所當然具有深沉的憂慮,沒有哪一個帝王不像秦始皇那樣,想讓自己的王朝一世、二世,以至永遠,皇權永固,江山不變。但為什麼歷朝、歷代都找不到出路,都沒有逃出「興盛衰亡」的歷史循環呢?
 
  馮先生這卷書體大思精,描述若干個中興歷史故事,並以文學筆調描繪這些中興故事留給後世的經驗、教訓與啟示。這些中興故事的定名,多從傳統史學的一般看法,反映了那時歷史學家對那段歷史的觀察與思考。中國歷史學從孔子開始,就樹立了「資治通鑑」的傳統,書寫歷史並不簡單地記錄事實,而是為了讓「亂臣賊子懼」。
 
  在確有把握的前提下,中國也曾毫不猶疑進行嘗試,本書所描寫的「同光中興」,就已不再是傳統帝國背景下的中興運動。同光時期政治變動之大,遠遠超出今天的想像。在同治初年,開啟了現代化運動,這個運動在最初階段謹守「中體西用」的原則,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去模仿西方,迅速提升國家競爭力。
 
  清廷最高統治者在決定向西方學習時,意識到西學的整體性,了解到要學習西方器物,就不可能完全拒絕器物背後的思想、制度及一切文明。清廷最初強調「中體西用」,可以做多重解釋,但不管怎麼解釋,都顯示那時人們意識到了西學的整體性、複雜性。可惜的是,最高統治者沉迷於器物層面的成功,沒有及時將改革引向深入,以致甲午戰敗,三十多年輝煌毀於一旦。
 
  痛定思痛,甲午戰後,中國不僅沒有停止學習西方,還開始向先前的敵人日本學習,將改革引向深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不久,漸漸興起的「維新運動」,以及維新運動失敗後重啟的「新政」,後來的「憲政」,都是清廷主導的政治變革。清廷統治者至少在1906年預備立憲開始時,已意識到只有憲政才能讓清帝國走出「興盛衰亡」四部曲,才能克服人亡政息的週期性。可惜的是,清廷憲政改革還是晚了一些。當一個壞政府開始向善,要從事改革時,歷史留給它的時間,永遠都不可能無限多。人們在不改革時,可以容忍嚴酷的統治,可以為了存在不要自由,不要人權。但當壞政府開始改革時,如果不能抓住機遇,大刀闊斧,盡快進行,那麼革命往往就在這樣的時間點發生。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的著作《舊制度與大革命》,對此有很好的說明。
 
  馮敏飛先生的這部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舊制度與大革命》的中國版,或者說是中國例證、中國正規化。過往幾千年,中國始終在「興盛衰亡」四字訣中週期循環,近代中國工業發生後,中國試圖走出這樣的歷史惡性循環,尋找一條「興而不亡」、「盛而不衰」的新路。
 
  馮敏飛先生一直很謙虛,也很勤奮。他說他對自己非歷史科班出身,心底始終有揮之不去的虛怯,常自嘲「無知無畏」,努力以勤補拙,多下些笨功夫。我總是鼓勵他:「你是以作家身分去寫史,人家不會用史學家的標準要求你!」他早年出版了幾部小說,我讀過他的歷史小說《孔子浪漫史》,本來還想專門寫篇文章,可惜一直抽不出時間。
 
  從史學發展一般情形來看,大眾歷史寫作一直是中國歷史學的主流,晦澀深奧的歷史寫作相對說來很少。大眾歷史的寫作要注意篇章布局,注意結構,注意敘事,注意營造內在緊張,注意起承轉合,讓讀者在閱讀中找到愉悅,產生自然的閱讀興趣。正是在此基礎上,作者對歷史複雜性的冷峻思考、對中國古代政治興衰和傳統文化積弊的慎思與明辨,才妙趣橫生而又發人深省。下面擷取兩例:
 
  其一,讀史如觀荷,只問是否華麗轉身。作者巧妙引用歐文.斯通(Irving Stone)《梵谷傳》(Lust for Life)內容作譬喻:藝術家的作品和他的私生活,就像正在分娩的婦女和她的嬰兒,你可以看她的孩子,但卻不可以掀起她的內衣,去看她是否沾滿血汙。王朝出生之狀,要麼是被遮掩的假象,要麼是不忍直視的真相,這些不看也可以想像。我們還是著重看它們是否及時「洗禮」,華麗轉身,不再製造新的血汙。轉身和改革是歷史永恆的話題,歷久彌新。
 
  其二,讀史明勢比讀史明智更重要。袁世凱能登上總統之位,說明他並不是簡單的草莽英雄,看他的字、讀他的書很容易了解到,他雖不是學富五車,不過至少知道「讀史明智」,知道借鑑歷史經驗教訓。但從後來的政治實踐來看,袁世凱顯然只是「明智」而不「明勢」。其最後的失敗,歸根究柢還是不太明瞭歷史大勢和世界潮流。
 
  中國自來有文史不分的傳統,馮敏飛先生這部書在遵循基本歷史事實基礎上,充分發揮了文學的優勢,敘事曉暢,充滿情感,給予人閱讀的愉悅。
 
  「通鑑」是為了「資治」,這是久遠的傳統。馮敏飛先生也沒有背棄這個傳統,他在這部書中除了講述一個又一個新穎的故事外,更重要的,還是他對歷史的思考。任何一個王朝的建立,都有傳之久遠的期待,一世、二世,以至萬世。但為什麼那麼多王朝最後倒在「天花板」下?他們為什麼沒有為王朝開啟另一個上升空間,而是一個接一個倒下,成為「天花板理論」的證據呢?此外,國家該如何保持強韌的發展態勢,走出興盛衰亡的「歷史週期」呢?這是我讀馮著久久無法釋懷的深層原因。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949423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7 x 23 x 1.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本卷開篇話:每朝之末都有另一種可能
 
「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
 
在歷史四季,我陷入這樣一個問題:正如每一個老人死前都病癒過多次,每一個家天下覆滅之前,也都成功地救亡過。試想:西周之初不是就有王族管叔鮮等勾結前朝殘餘及外國勢力叛亂嗎?可是攝政的周公成功平叛,並開創盛世;西漢之初不是有「七王之亂」嗎?劉恆也成功地平息,開創盛世;北宋之初遼軍不是也逼近都城開封嗎?可是趙恆擋住了,轉戰為和,也開創盛世……略探查一下,還真不少。如果不積極作為,勇於化險為夷,那時就非常可能是他們的末世,而根本沒有上百年後幽王、劉欣及趙佶之輩的機會!我在「每一個王朝覆滅之前也都成功地救亡過」這個問題上來回踱步,徘徊不已。成功地救亡並開創新的盛世,顯然比失敗而覆亡更值得探究。
 
每一個朝代之末都不是沒有另一種可能,今後國家永恆也是一種可能。
 
一個王朝不僅成功地挽救覆滅的危機,死裡逃生,化險為夷,而且開創新的盛世,換言之就是「復興」。
 
所謂「中興」,「興」即興盛,關鍵在於「中」字。《辭源》釋「中興」:「由衰落重新興盛」,指國家由衰退而復興,中途振興,轉衰為盛。唐人對「中興」評價很高:「孝莫大於繼德,功莫盛於中興。」但他們認為「凡非我失之,自我復之,謂之中興」,而李旦則「自我失之,因人復之」,「蓋同於反正,恐不得號為中興之君」。唐人的中興觀顯然局限性較大。宋人認為:「中興者,在一世之間,因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斯謂之中興。」也有所限:一是「一世之間」,隔朝代就不算了;二是「王道衰」,如果前一任或幾任帝王政績不「衰」,那一般也不稱中興,而該稱「之治」或「盛世」。
 
《辭海》則簡潔地注釋為「復興」兩個字。近100多年來,常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說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盼「中興」。不同的是,這裡指整個民族,跨朝代而言,視野更為廣遠。但歷史上,亦即本書所謂中興,一般限於當朝。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開運命理展
  • 文學季(經典文學)
  • 格林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