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停機:1993年獨立影人張元與中國電影體制的試探、抗爭與浮沉

停機:1993年獨立影人張元與中國電影體制的試探、抗爭與浮沉

  • 定價:680
  • 優惠價:79537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2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為過去的歲月驕傲,為過去的傷痛值得!」

  1990年,沒有在國家正式工作單位任職的張元,拍出了中國第一部獨立製作電影《媽媽》、1993年完成《北京雜種》,成為國際矚目的新銳導演,也成為電影局的眼中釘。為了進入官方的電影體制,讓未來的作品能順利在中國上映,張元決定將知名小說〈一地雞毛〉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試圖「入軌」,卻無力與複雜的人事糾葛、荒謬的體制運行周旋,最後電影局一通電話,原先談好的器材廠商紛紛毀約,《一地雞毛》電影就此擱淺,開機七天即被迫停機。

  作者寧岱當年負責《一地雞毛》劇組的宣傳工作,受當時獨立紀錄片熱潮影響,投資方另撥出預算,請寧岱記錄《一地雞毛》的拍攝過程,反倒促成紀錄片《停機》的誕生。事件發生後,寧岱第一時間採訪了劇組成員、藝術界好友、師長等人的看法,同時拍攝劇組收到通知後的不甘與憤懣、該停止或繼續、是否更換導演等種種討論,用鏡頭見證一個試圖走進官方體制的獨立電影製作劇組,它的開啟與終結,它對電影界、對個人的影響則一直延續到今天。

  繼紀錄片《停機》之後,寧岱再度透過文字梳理中國電影體制的建立與變化、事件發生後劇組的公關應對等,深度探討何以在中國獨立電影、紀錄片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初期,《一地雞毛》的停機竟無毫無轉圜的餘地,藉以紀念張元與劇組夥伴們這段捍衛創作自主性、意圖衝破周圍環境束縛的青春:

  「我們關注的是人,人的生活狀態、社會的狀態。我們希望能夠保護自己的藝術生命,而不是去學會投機。我們知道什麼是正直、什麼是邪惡,可我們不知道審查官坐在放映廳時是否正好心情愉快?不知道他們的官位穩不穩?他們的上級是不是正在找他們的碴?」

  「只要有可能,我們就要轉動攝影機。我們要讓攝影機轉動到最後一刻。因為拍電影已經成為我們自己選擇的一種生存方式。」

本書特色

  ★為過去的歲月驕傲,為過去的傷痛值得!
  繼紀錄片《停機》之後,導演寧岱進一步透過文字梳理事件經過,深入探討中國電影體制的建立與變化,以及1990年代初期獨立電影發展與誕生的背景等──憶述張元《一地雞毛》被迫停拍的始末,記述一段捍衛創作自主性、意圖衝破周圍環境束縛的無悔青春。

  ★白睿文、洪晃、崔子恩、陳丹青、程青松、喻紅、劉小東──齊聲推薦!

各界推薦

  白睿文│電影學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
  洪 晃│媒體人
  崔子恩│居美華語作家,獨立影像和酷兒實踐倡導者
  陳丹青│畫家
  程青松│導演、編劇
  喻 紅│畫家
  劉小東│畫家
  ──齊聲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寧岱


  北京電影學院學位、藝術碩士。電影劇本曾獲得金馬影展最佳改編劇本獎、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編劇獎、武漢大學生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編劇獎等。編劇的電影作品曾在柏林影展、法國南特三大洲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西班牙聖賽巴斯提安國際影展、鹿特丹影展、威尼斯影展、東京影展等獲得獎項。

  主要作品有:電影劇本《找樂》、《夏日暖洋洋》、《兒子》、《過年回家》、《看上去很美》、《警察日記》、《蝶變人生》、《清邁旅店》、《美好人間》。小說《事件》、《冬日驕陽》、《托管班》、《麒麟薈》。紀錄片導演《停機》。紀錄片策劃《金星小姐》、《拆遷》。藝評《培力的體檢報告》、《上海先生張恩利》、《申玲背後的王玉平》、《少年小東》、《韓家英設計辭典的底色》。
 

目錄

寫給親愛的臺灣讀者

第一章 一個電影劇組的沉浮
入軌行動
張元的合作夥伴沒有信心
修改劇本
小林只能是陳道明
和記者打交道
攝影機到了
套上緊箍咒
不知是喜還是憂
高山的資金有問題
讓攝影機轉動到最後一刻

第二章 「雞毛」一地的中國大陸電影界
電影體制、政策及現狀
電影的審查制度
獨立影人的誕生
《北京雜種》
獨立影人熱
盧卡諾和東京
電影局正在上演〈單位〉的戲

第三章 不能就此擱淺
清晨的電話鈴聲
拍不了的可能性大
查責任
解決辦法之一:找局長
電影局局長夫人是廣電部音像處處長
解決方法二:堅持拍下去
解決方法三:打官司
電影局局長家住樓房
找領導
解決方法四:換導演
張元自己不敢保證
劉震雲說自己不能當導演
不能停,搶拍下來
老桑說,「換導演的合適人選:劉震雲、張健、我。」
陳道明拒絕當導演

第四章 決定換導演
請給獨立導演一個空間
高山猶豫不決
把高山撇開
再借一把記者的筆
陳道明做真導演
對當事人及朋友們的採訪紀錄
到底怎樣看待獨立藝術家
高山仍舊猶豫不決
扯閒天

第五章 處理後事
劇組大換血內幕
清帳
要不回的預付金
意外的喜悅
感激熱愛電影的人們
閒話
一個小插曲
我們都是可憐的人
看月蝕
溫暖與支持
看了一場好舞蹈

第六章 紀錄片《停機》
《一地雞毛》停機,我開機
從頭再來
母親說她的孩子受到了傷害
我是小林
為什麼中國獨立導演希望有法律

第七章 事情還沒有完
看樣片
退房回家
再起風波
劉震雲一定要讓《一地雞毛》拍成
悲哀

第八章 總得有個結尾和交代
好夢難圓
朋友們的現在(一九九八年)
酒吧盛開的一九九七年北京
電影界「單位」現狀
《電影管理條例》出臺
高山真的跟我們「告別」了
張元:生活在繼續

第九章 過年回家

後記──二○○八年
後記──二○一八年
二○二二年,最後說兩句吧
《一地雞毛》拍攝大事年表.一九九三年
照片集錦

 
 



寫給親愛的臺灣讀者


  這是一本紀實的寫作,我和電影導演張元、我們的工作夥伴、家人、朋友的一段親歷人生。講述的故事發生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最興盛的一九九三年,北京一個試圖走進體制的,獨立電影製作劇組的開啟到終結,記述卻從上世紀五○年代一直延續到今天。講述了大陸電影體制幾十年的建立和變化,大陸獨立電影的誕生和發展,上世紀最後二十年,北京因為改革開放而聚集起眾多邊緣藝術青年,他們的生存狀況,和同樣因為改革開放而變化的社會及百態人生。今天,變化還在繼續。

  非常高興我的好友、藝術家劉小東把此書帶給臺灣誠品書店的朋友,經由誠品介紹,秀威資訊出版、發行此書。我與誠品書店真有緣分。曾經在臺北只有一天的活動時間,我就走進過這家書店。

  二○○六年,受金馬影展邀請,我和張元改編自王朔小說的電影《看上去很美》,參加最佳改編劇本的競選。接到邀請時刻我就想,無論如何要去臺灣,去見識這個我從小就被各種口號灌輸的地方,去見識改革開放,尤其是學習電影後,再被侯孝賢、楊德昌電影中那些生活畫面改變認知的地方。當時,大陸和臺灣還沒有相互開放,我是通過其他國家的簽證和機票,在香港轉機到達的。兩岸三地,路漫漫。

  現在三個半小時的直航飛機,那次走了一天。清早從北京出發,到達臺北時已經天黑。第二天的安排是,白天自由活動,晚上參加影展閉幕式。第三天上午離開,時間很緊。所以,第二天一早我先去了故宮博物院,極盡全力地看,因為不知道以後是否還能有這樣幸運的機會。

  之後是受朋友之託買書,進到誠品書店。在北京,書店多是寬鬆整齊,每部書一擺就充滿書架的整排,色調統一,靜待人問津。誠品書店彰顯著擁擠,種類繁多密密麻麻,五顏六色形狀不一,書架上每部書,多的擺放著五六本,少的只有兩三本。當時我的感覺是,搶到了只剩兩三本的兩本書。後來想,那叫豐富。豐富的種類、講述、觀點,平分著存在的空間。不過是需要時刻補充罷了。

  然後去茶葉店買高山烏龍茶。那時的北京人喝茶,甚至到茶室喝茶談事情,是改革開放後的一項時髦。尤其與閩粵港臺的人談事情,常會被對方帶去他們家鄉人在北京新開的茶室,買一小紙罐茶葉,沏茶聊天一晚上。茶室裡,最貴最好喝的是高山烏龍,每個茶粒卷卷著,屬茶葉極品。溫杯、洗茶、聞香,喝著品著,我才想通了很多臺灣電影中的場景。那種傳統生活習俗,涵蓋著兩岸三地整個一大片疆域。

  晚上,因為大陸電影部門的「奉勸」,我沒能去參加閉幕式。《看上去很美》的臺灣發行商,澤東電影公司Rita女士善意提議,帶我去逛一條很火爆的夜市小吃街。

  我們走進街口,撲面而來的是強烈的生活氣息。一個緊挨著一個的小店小攤,沒有統一的門臉,叫賣經營規則寬鬆,不著意裝點,熱火朝天才是他們真正的生活模式。煎炒炸燉煮熬蒸澆,各種花樣各種吃法各種食材,有些在大陸吃過,有些是特色獨有。臺灣電影的場景,竟然呈現的是完全真實的現狀。走著吃著觀賞者,突然,Rita牽我進入一家店鋪,牆上掛著的電視裡,在播放臺灣金馬影展頒獎典禮實況,正好在頒發最佳改編劇本獎,《看上去很美》獲獎了。Rita高興地說,我們獲獎了,祝賀你。我完全沒有感覺,好像高興了一下,又好像是在旁觀別人的事情。更吸引我的,是外面街道上生活的煙火氣。

  記得那天上午從故宮博物院出來,我感覺有點累,坐在臺階上翻看地圖,計畫下面時間安排時,有個老者跟我閒聊,問我來自哪裡,是不是大陸。我說北京。他說一看你就是大陸來的,可沒想到是北京。他很好奇,問了許多北京當時的情況,最後一問是,聽說現在北京人生活的也很好了。我笑了,點點頭,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哈。他同樣笑著說,我們也沒有「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呢。

  希望臺北依舊祥和,茶葉店書店相互安好,小吃街永遠充滿市井氣息。希望能再與Rita一起逛夜市、品小吃。

寧岱
二○二三年六月十八日
於上海徐匯斜土路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326312
  • 叢書系列:新美學
  • 規格:平裝 / 388頁 / 17 x 23 x 1.9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一個電影劇組的沉浮(節選)
 
★入軌行動
 
一九九三年春的一個夜晚,電話鈴聲響起,張元同往常一樣,躥起來搶在我前面抓起話筒。看著張元用肩膀和腦袋夾住話筒,說笑著隨便拉過旁邊椅子坐下,擺出長聊的架勢,我就知道,來電話的肯定是好友吳文光。正是這個電話,拉開了這場戲的序幕。
 
電話中的吳文光沉浸在激動和興奮中。他說他終於見到了作家劉震雲。劉震雲剛從國外回來,正籌劃把自己的小說〈一地雞毛〉拍成電視劇。
 
張元問道:「他小說改編電影的版權不是被張藝謀買去了嗎?」
 
吳文光:「只買了兩年,馬上就要到期。」
 
張元立即表示,希望吳文光給他引見劉震雲。
 
其實在此之前,張元和我就都很喜歡劉震雲的小說。他和我們是同代人,他在小說〈一地雞毛〉中所抒發的情緒,我們有同感。他所塑造的「小林」這個人物,從大學到職場,一直到入世的心理轉變過程,是我們這代人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一九九一年小說一問世,立即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被稱為中國新寫實小說的開山之作。
 
〈一地雞毛〉與劉震雲一九八八年發表的另一篇小說〈單位〉,共同塑造了一個貫穿性的人物小林,寫他年輕有個性,大學畢業後走上社會,最終融入社會。前者寫他在每天的家庭生活中,要不斷處理各種瑣事:住房、保姆、老婆換單位、孩子入幼稚園,甚至買豆腐。每件事情都不是性命攸關的大事,可每件事情處理起來都格外頭疼。在這種消磨中,小林大學時的理想漸漸遺失了。後者則寫小林在他單位裡,從一開始對各局長之間、辦公室裡同事之間為爭官、提職稱的爾虞我詐不屑一顧,自視清高;到最後為家庭、住房和生存,不得不加入其中,而且做得比其他人更世故圓滑。小林在這種人事爭鬥中,大學時的個性磨損了。小林家的事情多如雞毛,總是不斷處理,不斷湧現。小林單位的人事糾紛雜亂無章,明爭暗鬥,各有苦衷。在處理這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小林終於學會了該怎樣生活。他適應了這個社會。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36個關鍵思維,做長期主義者《最美好的投資(電子書)》孫太從底層翻轉人生,勾勒幸福藍圖的祕訣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