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AI底層真相:如何避免數位滲透的陰影

AI底層真相:如何避免數位滲透的陰影

Code Dependent:Living in the Shadow of AI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5年01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閱讀本書,您可以知道:
  1. 如何掌控自己的數位隱私權。
  2. 如何避免成為深度偽造技術的受害者。
  3. 當機器管理出現問題時該怎麼處理。
  4. 人臉辨識技術和犯罪預防系統有哪些風險。
  5. 如何正確看待人工智慧。

  ☆美國亞馬遜書店編輯選書
  ☆2024年英國女性非小說獎決選作品
  面對AI新科技,沒有人是局外人

  想成為AI的主人,先了解AI底層的真相

  自從ChatGPT等功能強大的AI工具上市,人人都成為通才,
  無論醫學診斷、刑事司法、社會福利、貸款申請或藝術創作,
  似乎人人都能用AI提升做事效率、甚至讓AI做決策。
  企業家與投資人還聲稱AI最後能解決人類的所有問題。

  只是AI工具真的完美無缺嗎?本書作者穆吉亞探索AI的實際影響,
  驚覺AI已悄然滲透進日常生活,而它最深層的面貌,並沒有那麼亮麗:

  ●AI演算法的背後,是用數百萬人類進行標記
  ●狹隘的資料集導致演算法有偏見
  ●設計不夠嚴謹造成社會不公
  ●權力集中在少數幾間大公司手裡
  ●法律尚未跟上AI發展的腳步

  穆吉亞強調,無腦依賴AI工具不是好事,
  我們應該了解AI的機制,積極參與相關法律的制定。
  只有讓AI的發展更加透明與包容,真正以人為本,
  我們才能成為AI的主人,用AI打造美好的未來。

各界專家推薦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
  洪士灝︱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陳鳳馨︱資深媒體人、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程世嘉︱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葛如鈞︱臺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穆吉亞


  《金融時報》AI領域編輯,負責AI和其他新興技術的報導。因走訪世界各地,為《連線》、《華盛頓郵報》、《新聞週刊》和《每日電訊報》等媒體撰寫有關尖端技術人物、新創公司和企業,以及科學和科技對社會影響的文章,屢獲殊榮。經常出現在廣播電台和電視節目,包括BBC的旗艦節目《今日》和Sky News新聞頻道。曾於TED講述個人數據遭盜用的經歷,吸引近4000萬人觀看。

譯者簡介

江坤山


  曾任出版社資訊線召集人,現為譯者,譯有《AI時代的教與學》等書。
 
 

目錄

各界推薦

前言 我們身為人類的基本經驗正在改變

第1章 AI產業中的隱形工人

第2章 AI偽造的影像與聲音

第3章 自動化的人臉辨識

第4章 展現曙光的AI醫療

第5章 演算法給的犯罪預言

第6章 資料化的社會安全網

第7章 老闆不是人

第8章 尚不完備的法律

第9章 全面監控

第10章 轟動社會的新突破

後記 讓人類保持一致的價值

致謝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559547
  • 叢書系列:科學文化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隨手可得的助理

在後續的時間裡,世界各地的人們以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使用ChatGPT。有些人把它形容為某種廉價的智慧,可以拿來強化幾乎任何需要思考的人類任務。有的人發誓,他們在互動過程中看見聊天機器人偶然閃現的感知能力。多數人則同意,聊天機器人內部沒有任何的意識,不過它的反應夠真實,所以看起來像人類。它呈現出擁有生命的樣子。
   
當然,不管是ChatGPT或是後續跟著出現的許多聊天機器人,例如Bing、Bard、Claude和Pi,都不是有知覺的生物。它們對人們說的話無法有認知層面的理解,對人們的感受沒有概念,也沒辦法產生同理心。與聊天機器人交談,跟你向親人、合格治療師、甚至寵物尋求支持是兩回事,因為無論你在社交或情感上提供任何暗示,軟體都不會有意識的回應。

但聊天機器人可以熟練的運用語言,使它能相當細膩的模仿意圖、目的,以及情感。只要分析使用者的話語,本身無需任何的人類判斷,就能在回應時說出脈絡正確的內容——對於那些生活在孤獨、孤立世界裡的人來說,聊天機器人變成現代社會的完美工具。隨著聊天機器人不斷從人類輸入的內容裡學到東西,它已成為連開發者都不認識和無法控制的東西。

創業家伍茲(Kat Woods)曾表示,GPT「比我找過的任何治療師都還要好(我找過大約十位治療師)」。伍茲是職涯教練和人生教練,她覺得ChatGPT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她可以要求ChatGPT成為她想要的樣子。如果她不喜歡ChatGPT的建議,她可以說「不」,並要求ChatGPT嘗試別的方法,不會出現任何的尷尬或摩擦。

當伍茲希望ChatGPT扮演治療師時,她會告訴ChatGPT:「你是AI聊天機器人,即將扮演有效的利他主義教練和治療師。你充滿智慧,會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你專注於解決問題,溫暖、幽默,是理性主義者,關注理性與認知偏誤等議題。你很在乎能不能幫我實現兩個主要目標:利他主義,以及我自己的幸福。你希望我能盡量做好事,讓我過得非常快樂。」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6
4.0
|
2024/12/07
「我們形塑 AI,AI 也在形塑我們。」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專門研究人工智慧的記者,目前擔任《金融時報》的人工智慧編輯。

源於對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長期關注,她在《WIRED》雜誌上撰寫了一篇關於技術公司如何熱衷於收集和分析客戶資訊的文章,這也引發了她對 AI 技術更深入的探討。

在這本書中,她希望揭露 AI 技術對於一般人生活的深遠影響,特別是對邊緣化群體的影響。

我覺得有別於其他探討 AI 發展與趨勢的書相比,這本書特別以「人性化視角」與「批判性分析」的觀點來回答三個問題:

一|AI 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二|AI 技術對邊緣化群體有何影響?
三|我們該如何應對 AI 技術帶來的挑戰?

作者在書中也提到,她的目標是透過這本書提高大眾對於 AI 技術潛在風險和好處的認識,並藉此重新審視人類在這個技術驅動的世界中的地位和角色。

也希望經由講述一般人的故事,讓讀者更好地理解 AI 技術的實際影響,並激發我們對於技術倫理和人權問題的關注。

...

首先,我想來談談人性化視角和批判性分析。

這本書中談論的是一般人的的故事,而非某個國家、產業或大型企業的案例來。這種人性化的視角使這本書和其他更多技術性或理論性的書籍有所區別。

舉例來說,書中描述了一位英國詩人、一位匹茲堡的 UberEats 快遞員、一位印度醫生和一位流亡的中國活動家如何與 AI 技術相遇,展示了 AI 技術如何在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影響人們的生活。

這些故事不僅從另一個不同的面向展示了 AI 技術的影響,也顯現了人們在面對技術變革時所面對的希望和挑戰。

此外,書中也藉由批判性分析來說明 AI 技術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影響。

包括 AI 技術在全球勞動力市場中的不公平現象,也質疑了 AI 技術的倫理和透明度。書中指出,這些技術的決策過程往往缺乏透明度,可能會剝奪人們的自主權,讓自由意志成為幻覺。

因此呼籲人類應該對 AI 技術進行嚴格監管,確保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符合倫理標準和人權要求。

這是我認為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觀點。

...

其次,是書中可以回答讀者的三個問題。


問題一|AI 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AI 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教育、工作、財務、公共服務和人權等。

像是 AI 驅動的聊天機器人和社交媒體平台已經成為我們日常交流的一部分,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和資訊獲取的方式。此外,AI 技術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從自動化流程到智能助手都無處不在,也影響了我們的人際關係和自主權。

然而,這些技術應用也帶來了隱私和安全方面的擔憂,因為大量個人數據被收集和分析,可能會被濫用。


問題二|AI 技術對邊緣化群體有何影響?

書中特別關注了 AI 技術對邊緣化群體的影響。

作者指出,AI 技術往往會加劇社會不平等,特別是對少數族裔和低收入群體的影響。例如,AI 在監控和執法中的應用可能會對這些群體造成不公平的影響。

書中提到了一種 AI 技術,透過分析兒童的行為數據來預測他們未來的犯罪可能性。這種技術引發了對隱私和倫理的嚴重擔憂,因為它可能會對兒童的未來產生負面影響。

其他像是利用面部識別技術被用來追蹤和監控難民和移民,導致他們的行動自由受到限制,也可能會侵犯他們的隱私和人權一些技術公司會雇用來自貧困國家的工人作為內容審核員,他們每天長時間接觸有害內容,導致心理創傷。


問題三|我們如何應對 AI 技術帶來的挑戰?

第一個建議,是對 AI 技術進行嚴格監管和確保透明度的重要性,這包括制定和執行相關法律和政策,以確保 AI 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符合倫理標準和人權要求。

例如,舊金山成為美國第一個禁止政府使用面部識別技術的城市,這一舉措旨在保護公民的隱私和人權。

第二個建議,是推動 AI 技術的公平使用,確保邊緣化群體能夠平等地獲得技術資源和機會,並防止技術被用來歧視或壓迫這些群體。

在印度的一個偏遠部落社區,一個 AI 驅動的應用程序幫助醫生更快地診斷疾病。這個案例展示了 AI 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潛力,特別是在資源有限的地區。

第三個建議,是提升公眾教育的重要性,讓人們了解 AI 技術的潛在風險和好處,以便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

...

最後,是我對這本書的一些想法。

這是我看過有關 AI 的書籍中,少數不是站在制高點談論如何改變和影響人類、社會或產業,而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週遭的故事。

就拿離我最近的例子來說吧。

參加研討會或越洋專訪時,畫面上即時出現的中文字幕讓許多人不再受到語言隔閡的限制,可以更自在的用熟悉的語言交談。

閱讀與寫作,也有著各種工具幫助我們做得更好,或是發掘新的可能性和創造出新的觀點。

雖然仍有幻覺或鬼扯的內容出現,但這也提醒我們對於資訊識別的能力是愈來愈重要的一件事;但這些也著實讓我感受到,我們與資訊對話的方式已經在改變,而且是現在進行式。

我獲得的不只是效率上的提升,更多的是意外的啟發和深入的理解。這意味著我透過一種新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增強學習(或者說左右互搏)並獲得有別於過往的成長過程。

這是讓我最驚喜的部分,而且才剛開始。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