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學術倫理是責任,也是志業
我們的第二本學術倫理書出來了!繼2020年8月七人合著的《學術工作者的必修學分:學術倫理及研究誠信》,今年這本由我及潘璿安博士合著的《研究誠信:教育推展、數位議題與案例省思》,可視為前書概念介紹的延伸,從不同的面向及案例,探討如何落實研究誠信。
回想10多年前,我們從大學生的素養教育出發,思考所有高等教育的研究者,應該具備的基本學術倫理素養,從而一腳踏入了這個領域。我們開始製作線上課程,希望能藉著多媒體的素材,將學術倫理與研究誠信的基本知能傳達給每一位學習者,因而有「教育部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網址:http://ethics.moe.edu.tw)的建置。多年來,累積使用者已經超過100萬人,成為臺灣研究者學術倫理資源取得與課程研修的重要管道。我們感謝所有在課程製作、資源整合、平臺維運、經費挹注中的夥伴──包含教育部,讓我們共同為臺灣的高等教育及研究學術界擔起責任,付出一份心力。然而,學術倫理課程只是起步,必須落實在日常研究工作中。加上學術倫理的概念日新月異,資訊科技的進步也帶來新的議題,值得研究者去理解與思考。所以我們也利用各式的傳播管道,將最新的議題引入國內,喚起大家注意。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是由我們發表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研究誠信電子報》、《教育部學術倫理電子報》上的文章,以及期刊論文彙編而成。感謝每一位在不同階段的審查人給予我們的寶貴意見,讓所有內容更趨向完整且正確。
很高興有機會與潘璿安博士一起撰寫本書,看到她的專業與投入,讓我在學術生涯的最後階段,一方面欣喜有傳承之人,另一方面深刻感受學術倫理的教育與研究,已經在臺灣學術界逐漸開花結果,變成當代顯學。我們的努力,不再僅僅是一個理念去發想,更成為我們的責任去落實,也是作為研究者如我,願意畢生貢獻於學術界的志業。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術倫理與研究誠信辦公室主任
周倩 謹誌
2024年8月
作者序
深耕學術倫理,迎向數位時代的挑戰
臺灣推動學術倫理教育已屆10年,從早期著重於預防不當的研究行為,到今日聚焦於如何善用學術倫理,落實更負責任的研究,顯見學術社群對於研究人員之培養,不僅重視專業能力,更強調道德責任與社會價值的重要性。這種轉變不僅在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也促使更多學術研究者能深刻體認到,擁有堅實的學術倫理觀念是維護研究品質及推動科學進步的基石。
本書共有四篇,合計23章。首先,隨著學術倫理意識在臺灣的學術界臻於成熟,學術研究者開始進一步思考如何將學術倫理作為利器,發展出更高品質的研究成果。因此在「第一篇:當代的學術倫理」中,我們除了回顧學術倫理在臺灣的推展現況,亦從研究計畫執行、學位論文品質管理,以及現行同儕審查制度等面向,分別探討學術倫理的多元實踐。本篇的內容也包含了學術研究者的社會責任,以及提醒在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時應留意之有疑義的研究行為。
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學術倫理也面臨數位時代下的新挑戰。因此在「第二篇:數位時代下的新學術倫理議題」中,我們從開放科學及開放取用的觀點出發,帶領讀者探討數位時代下之新型態的學術傳播途徑,包括正規的預印本及巨型期刊,以及必須謹慎防範的掠奪性期刊。本篇同時介紹與學術倫理相關的數位媒體PubPeer及Retraction Watch,以及為因應學術出版盛行所衍生之著作彙編的學位論文。
在「第三篇:令人嘆息的學術倫理違反案例」中,我們藉由六個國外經典的違反學術倫理案例,與讀者一起深入探討事件的起因、經過與結果,並省思及討論這些事件帶給學術界的啟示。
為了深化學術倫理的實踐,我們利用「第四篇:違反學術倫理案之後」呈現當代指導教授的責任,以及能用於推動學術倫理教育的現有資源。雖然學術界不樂見違反學術倫理的事件,但如果發生相關情事,我們也應該珍惜這些作為借鏡的機會。因此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分享了國外機構如何協助曾經違反學術倫理的研究者重返研究崗位的方法,同時也以臺灣在2022年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九合一大選)為例,重新省思學術界及社會大眾對當代學術倫理的理解與誤解。
我很榮幸能與恩師周倩教授共同完成本書。周教授引領我進入學術倫理教育的領域,同時支持我在該領域中持續耕耘、貢獻所學,以及為創造更優質的學術研究環境盡一些綿薄之力。希望本書除了能協助學術研究者創造出更優質的研究成果之外,也能啟發有志投入學術倫理教育的學者及後輩,讓我們能攜手更多人才,使學術倫理的實踐經驗得以傳承,相關教育也得以永續推動,進而豐厚學術中堅實力。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潘璿安 謹誌
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