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瀏覽網絡平台,嘗見介紹海鮮,主持人有稱某類為野生,某類為養水(殖),並指前者係產自「本灣」水域云云。
所謂「本灣」,含意與近年流行的「本土」一詞接近。解說為本港西北邊隅的后(後)海灣,以至彼岸華界的蛇口及白石洲一帶的俗稱。
此等地區水域,鹹中帶淡,故另有「鹹淡水交界」的名堂。
平情而論,鹹水海產偏鹹味濃;而淡水湖泊所產者,則失諸味薄而削身。談鮮美程度,兩俱遜於「鹹淡水交界」者。
蓋處於「本灣」所產,肉不膩,味清甜,縱屬多骨之魚類,曰艦杉、曰黃魚(非黃花)等,以及僅一根正骨之油勒、蜆魚、銀哥、紅眼鱭和烏魚(非烏頭)等等,這些魚類雖不見經傳,然皆大眾化之優質食材,可口而味鮮,藉以佐膳,雋品也。
至於高檔貨色,例如方脷號稱「金邊」,膏蟹之溶化作「黃油」,奄頭蟹每現「重殼」,鱲魚有以「雞公」著稱;秋涼後之生蠔,更以「白肉」馳名等等。「本灣」之特產,實至名歸,此之謂歟!
海鮮奇趣之於「本灣」,以上所述皆犖犖大者,本書所結集之內容,讀者不妨細閱之。
作者旅居后(後)海灣畔有年,公務之暇,每於處所憑欄遠眺。晨光熹微,潮起潮退,雲淡煙輕,靜看風帆沙鳥,虎草(村)紅樹,扁舟過處,顆顆秋笳入眼簾。
晚霞織錦時候,附近圍村有農婦早前「落灘」(潮退下海)尋寶去,而今肩荷「連板」,手持鱟尾踏上歸途。
浮想連翩,「本灣」風情令人懷念。
是為序。
張文(漁客)
二○二二年十月於元朗水車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