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購書節a
我決定不在意:培養不被負面情緒影響的鈍感力

我決定不在意:培養不被負面情緒影響的鈍感力

メンヘラの精神構造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明明不想這麼敏感,但是心裡好受傷;
努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卻反被說「想太多」?

哈佛心理導師、日本國民心理學家親授,
培養鈍感力,讓自己情緒穩定、不糾結。

檢查一下,你是不是「情緒過於敏感」的人?

  *容易被別人的一句話而戳傷
  *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習慣性否定自己
  *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
  *羨慕忌妒周遭人的成就而焦慮不已
  *為什麼自己犧牲付出那麼多,卻總是得不到回報……

  ▌敏感沒有錯,但「過於敏感」會讓你脆弱又容易受傷
  敏感會放大我們感受到的壓力和挫折,
  誤以為我們的感受就是事實,變得脆弱又容易受傷。

  哈佛心理導師、備受信賴的國民心理學家加藤諦三,
  發現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只關注自己的「自戀傾向」。
  自戀是人的天性,然而有著強烈自戀傾向的人,
  往往用「受害者情結」或「悲觀主義」將自戀包裝起來。

  常說這類話的人:「沒人比我更辛苦」、「我那麼努力付出」……
  背後的真正心聲是:「別人應該更重視我的需求」,
  希望得到更多關注,以療癒內心的創傷。

  ▌擺脫情緒化,培養鈍感力,打造不被他人影響的身心
  然而,這相當於把決定自己情緒的所有權交給別人,
  被讚美就歡天喜地,不被關注就悶悶不樂,
  這使得他們的情緒起伏很大,只能拼命迎合他人。

  為了取回情緒的自主權,
  作者在本書從各個面向分析造成敏感的「自戀傾向」,
  並且提供培養情緒鈍感力的四招,讓你更有韌性。
 
  ◆ 第一招 擺脫舊的情緒迴路
  ◆ 第二招 認清眼前的恐懼是源於童年陰影
  ◆ 第三招 覺察自己的「被責妄想」
  ◆ 第四招 釐清內在的「非理性信念」

  讓你在下一次負面情緒來襲時,能夠遠離情緒的漩渦,不再糾結和內耗!

同理推薦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作家|高瑞希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盧美妏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因為太敏感,所以反而太在意,以至於我們把力氣都放在別人身上而忽視自己。《我決定不在意》教會我們如何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讓我們學會放下過度的自我設限,讓自己的情緒不再過敏,重拾生命的美好與韌性。」──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加藤諦三


  心理學家。1938年生於日本東京,攻讀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教養學科,並於同校取得社會研究學碩士學位。從1973年起,多次擔任哈佛大學研究員,現任日本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日本研究所訪問學者、日本精神衛生學會顧問,也是日本廣播電台節目《電話人生諮詢》主持人。

  著有《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方舟文化)、《自尊與依戀的愛情心理學》(世潮)、《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遠流、)《道德騷擾的精神結構:用虛情假意折磨他人》(直譯)、《自尋煩惱的人》(直譯)、《如何不被逆境打倒》(直譯)等書。

譯者簡介

姜柏如


  喜愛二次元文化及偶像開始接觸日文,翻譯領域除了心理勵志、兒少文學、居家布置、園藝、瑜珈及輕小說等書籍外,亦從事影視字幕翻譯、遊戲翻譯在地化校稿。力求在保留原文意象的前提下,呈現通順道地的譯文,近期譯作包括:《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為什麼他老是聽不懂?為什麼她總是在生氣?》和《無印良品親子收納術:培養孩子主動收拾好習慣》等。
 
 

目錄

前言 為何現代人情緒越來越敏感?

第1章 為什麼他老是在生氣?
1對同一句話的解讀與一般人不同
2有些人會佯裝受害者攻擊他人
3把攻擊性隱藏起來的工作狂
4加害者的受害者情結
5出自偏見的負面連鎖效應    
6彼此溝通不良是一大問題    
7為什麼會成為「工作狂」?
8讓你痛苦的是你的情緒
9如何辨識情緒勒索?
10心態決定事實的好壞
11越是自我否定,越容易對人不滿
12恐懼著毫無根據的恐懼
13什麼是被責妄想?
14「為什麼沒人懂我?」
15喜歡他人的關注

第2章 「我好不幸」的受害者情結
1為了趕走孤獨而交朋友
2內在小孩一直沒長大
3過度討好他人會迷失自我
4童年會傷人
5情感記憶的後遺症
6成為創傷知情人
7為什麼只有我覺得痛苦?
8職場霸凌和自戀的關聯性
9名為家庭的牢籠
10安慰劑效應的威力
11心理事實不見得是客觀事實
12解決問題,還是轉移問題?

第3章 內心潛藏的自戀傾向
1其實沒那麼受傷
2情緒勒索者是缺愛的人
3自戀者受傷時的反應
4自戀的兩種扭曲表現
5被忽視會引發強烈敵意
6為了維護自尊的暴力傾向
7浮誇型自戀 vs. 脆弱型自戀
8無時無刻都需要他人讚
9讚美成癮症的危險性
10容易被有心人士欺騙
11有毒的自戀型父母
12自戀型家庭會產出情緒孤兒
13困境的起源:童年陰影
14從童年經驗回溯情感源頭

第4章 請小心對待容易受傷的我
1自戀世代興起的原因    
2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3為什麼只有我在付出?
4「好想談戀愛」背後的心理
5偏見也來自受害者情結
6越傲慢,越脆弱    
7有些惡人總是先告狀
8將單純的評論視為惡意攻擊
9希望自己被另眼看待
10對自己不滿的獨裁者
11自戀是「自欺欺人的自愛」
12過度自戀會缺乏共情能力
13在意身體健康也是自戀的表現
14對自己的外在形象很敏感

第5章 自戀者的精神構造
1什麼是消極型自戀者?
2自以為是的好人
3對稱讚和批評都過度敏感
4購物狂背後的心理問題
5為何他們對批評如此敏感?
6開高走低的第一印象
7比起真實自我,更關注自己的形象
8人生就是一齣演不完的戲    
9現代社會催生出自戀世代
10總是感到不滿足
11不懂人情世故而容易受傷
12即使一點小事也會暴怒
13情緒容易跌宕起伏
末章 四招培養情緒鈍感力

後記
資料來源

 
 

前言

為何現代人情緒越來越敏感?


  情緒過敏的兩大原因
  近來,情緒過於敏感的人變得越來越常見,我認為情緒過於敏感的人具有某種心理障礙(此處的敏感並非指高敏感)。

  大體來說,為何有些人會有心理障礙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我們人類必須解決在各個成長階段遇到的心理問題,才能持續成長,但有些人卻選擇逃避。人一旦逃避問題,就會開始一味地追求虛假的滿足感,也就是透過成癮行為將否認現實的行徑合理化。

  唯有直面內心的糾葛和困境,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挑戰,我們才能從中獲得人生意義和滿足感。然而,當你選擇逃避每一階段必經的心理狀態,就會陷入像施虐症、受害者情結等心理困境,導致人生逐漸走向死胡同。

  而受害者情結跟悲觀主義,其實都是自戀的扭曲表現。

  其二,就是我們面對言語暴力的處理方式。

  當然,也有少數幸運兒沒經歷過言語暴力,並在周遭人的鼓勵下成長與獨立。反過來說,也有人長期暴露在充斥著像是「你沒資格活下去」等言語暴力的環境成長。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又糾纏不休的言語暴力,我們會在努力奮戰的過程中,逐漸察覺到自身的優點和天賦。然而,一旦選擇臨陣脫逃,拿受害者情結當擋箭牌,就會無法邂逅最美好的自己,人生也會就此卡關。

  言語暴力是我們心靈成長的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它會讓我們無力去解決人生各階段的課題。

  情緒過於敏感的人會有兩種表現,分別是自我膨脹型和自我毀滅型。本書會將重點放在具有受害者情結等特質的人,更精確地說,是「自我毀滅型」的隱性自戀者。

  自戀指的不是「對自己的愛」,而是「自欺欺人的自愛」,是一種「假性陶醉」或「假性自我迷戀」。

  事實上,自戀是人類的天性,因此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戀傾向,而我們是否能在成長過程中克服自戀心理,會嚴重影響到日後所面臨的人生課題。

  自戀心理會讓人自尋煩惱,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去看見自己的自戀心理。只要發現萬千煩惱源於自戀,就能邁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人際關係的麻煩製造者

  在成長過程中,懸而未解的心理問題不斷累積的人,即使日後功成名就,成為課長、部長,還是位居企業高層,依然會持續產生人際糾紛。

  基本上,正是因為他們內在有很多尚未解決的心理問題,人際關係才會出現問題。這類型的人是隱藏的問題人物,他們通常不會與言語暴力的施暴者正面衝突,而是會選擇披上「自我否定」的外殼來生活,這就是隱性自戀者的特徵。

  知名心理學家卡倫.荷妮(Karen Horney)認為地獄分為「現實的地獄」和「心靈的地獄」。她曾說:「貶低自我價值,即心靈的地獄。」這就是隱性自戀者的精神構造,即使他們在現實中是得天獨厚的天之驕子,但心靈卻被桎梏,有如置身於地獄人間。用現代心理學的術語來說,這種人其實有社交障礙。

  「社交障礙」一詞,是由著有《彼得潘症候群:長不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的心理學家丹.凱里(Dan Kiley)所提出的。套句近年流行的心理學名詞,隱性自戀者的精神構造就是不分性別的「彼得潘症候群」。雖然這群人從兒童經歷了青少年期,長為成人,但精神層面卻依舊幼稚,不符合社會期待。

  站在公司的角度來看,錄用這些隱性自戀者是錯誤的決定。雖然客觀事實是如此,但他們卻會因為懷有受害者情結,覺得是公司對自己差別待遇、不公平。

  讓我們透過本書,探討此現象背後的問題吧。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498303
  • 叢書系列:心視野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越是自我否定,越容易對人不滿

有些人明明對自己不滿意,卻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將內心的不滿轉嫁到身邊親密的人身上。

我們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初次踏入職場,對公司懷有理想願景,認為自己理當有份光鮮亮麗的工作,但實際從事的工作卻枯燥乏味,於是對現實感到不滿。

有一個案例就是如此,一名丈夫對自己的職涯發展感到不滿,儘管他對自己不滿,卻將這種不滿投射到妻子身上,將內心的矛盾反映在與他人的關係中,這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他覺得目前的職務不適合自己,明明適合做行政職務,卻總被要求外出跑業務,於是產生了受害者情結;也覺得職場人際關係很無趣、被虛張聲勢的主管欺負、被同事扯後腿等。即便如此,自己對現況也無能為力,只能過著不愉快的職場生活。

他還覺得昔日同窗都有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反觀自己,工作差強人意,加深了不滿,於是在回家後,就會無意間把這股怨氣往外擴散,轉變為對伴侶的不滿,覺得與妻子相處越來越無趣。

事實上,他沒有意識到他的不滿,並非源於妻子的言行舉止和性格,而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現狀不滿,這正是前文提到的「外化」。

除非他能夠滿足於現況,否則無論跟誰結婚,遲早都會對對方感到厭膩。

越是對自己不滿意的人,越容易對他人做出負面評價,或是看別人不順眼。其實讓他們感到不滿意的不是對方,而是在透過對方去感受潛藏在內心卻不自知的不滿。

自我否定的人,往往會成天責怪他人或是說三道四,這是情緒外化的一種表現。他們試圖透過說人壞話來解決內心的矛盾。除非意識到這一點,否則他們始終都會悶悶不樂,幸運女神也不會眷顧他們。

假如你正對某人不滿,思考一下,你是否真的是在對他不滿呢?

為什麼沒人懂我?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習慣用負面情緒來面對日常生活,久而久之,內心的陰暗面也會不斷地被放大,導致我們的情緒反應異於常人,旁人更是難以理解。

沒人看得懂我的內心小劇場,也猜不透自己怒火中燒的理由,更不了解我內心的不爽、憂鬱和痛苦。面臨這種處境,會深陷「全世界沒人懂我」的懊惱感也在所難免。

但問題的根源在於對旁人的現實視若無睹的「自戀型人格」。

受害者情結也是源於自戀。自戀者往往是自尋煩惱的人,而「覺察」能讓你超越自戀的心理狀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加碼
  • 小天下本本折
  • 日月滿額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