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臺美史(14冊)

臺美史(14冊)

  • 定價:4990
  • 優惠價:9449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242

分期價:(除不盡餘數於第一期收取) 分期說明

3期0利率每期149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這是一套敘述台灣美術發展的書。全書以正史分類原則,將臺灣美術發展歷程,分紀、表、傳、志敘述。全書共86卷,14冊,237萬餘字。紀,編列約三百七十餘年大事記。表,主要包含全國性各類美術競賽得獎名錄、海歸和旅外美術家表、師範出身傑出美術家。傳,記述重要美術家、理論家、美術史學者、批評家、美術行政專家。志,敘述各類專門史。

  本書從更大的範圍全景式地,分析形塑當前台灣美術面貌的諸多因素。從社會實踐來看,台灣美術生產的結構,藝術家無疑扮演生產的最大動力。生產輸出端是消費者,包括收藏家與視聽大衆。中間生產運作,涉及人才培養、媒材選用、材料供應、同好結盟、美展競賽、媒體報導、展場規模、美育推廣、思潮吸收、體制操作等。在從無到有的歷史發展中,台灣美術生產,除藝術家的創意之外,美術社會結構成員與體制的互動,國家權力的加持,藝術品購買力的提升,造就今日美術發展的榮景。80年代起,借助上述結構與體制的通力合作下,台灣美術社會運作的規律,遂逐漸趕上藝術發達國家之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謝東山


  本書作者謝東山(1946-),彰化二林人,美國德州理工大學(Texas Tech U.)藝術批評學博士,歷任南藝大、台師大等校美術史與評論教授,著有《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藝術概論》、《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台中、彰化、雲林區域》、《台灣美術批評史》、《藝術批評學》等書。
 



  本書以正史的分類原則,將臺灣美術發展歷史從紀、表、傳、志等四類分別敘述。比起國内已出版的臺美史著作,本書希望從更大的範圍内,分析形塑成今日臺灣美術面貌的諸多的因素。除了風格演變的研究,本書從臺灣美術界如何再生產藝術家,如何使新藝術家在藝術的生產系統内,發揮其天賦,獲得社會的認同,甚且揚名立萬,分析其社會和歷史因素。另一方面,我們都知道,藝術家之所以成爲藝術家的條件,是因爲他屬於他的社會,而且因爲他的勞動,他的藝術才被這個社會所認同,他的藝術才會存在,被珍藏。認同他的,珍藏他的,確切地說,就是潛在的觀衆。觀衆和藝術家雙方的合作,產生了臺灣美術的特殊歷史樣貌。但觀衆在成爲潛在的鑒賞家之前,他們接受了何種審美教育,這也是本書剖析的重點。

  我們都知道,世界各地藝術的面貌經常在改變,在現代社會,這些改變是文化發展的常態。藝術史的形成由兩個元素構成,永恆的美和相對的美。19世紀中葉,法國藝評家波特萊爾説過,即便在我們覺得最可怕、最瘋狂的時代裡,人類對美的永恆渴望,總是會得到滿足。美永遠是,也必然是一種雙重的構成。構成美的一種成分是永恆的、不變的,且極難加以確定;另一種成分是相對的、暫時的,它是時代、風尚、道德、情欲,或是其中之一種,或其中多種的混合。是以,在藝術品中,永恆存在的美,可以看作是藝術的靈魂。相對可變的部分是它的軀體。在台灣美術演進史中,永恆不變的美的信念,錯綜複雜,難以說清。這裏面有中國文人思想,有清代臺灣文人畫的雅緻趣味;也有日治時期發起南國鄉土風。雖然50年代中期,歐美現代主義崛起,推動起前衛歷史進化觀;21世紀以來,國內大量引進全球化、跨區域,無中心的審美觀。凡此種種,構成臺灣美術史的軀體。但是它的靈魂並沒有變化,只是更成熟了。

  任何現代藝術社會都存在著上述兩種力量的角力——堅定維持永恆的美和不斷追求相對的美。前者由教育所傳承,後者由不可預測的當代潮流所推動。實證的社會學研究,針對兩個分支問題探問: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前者研究使社會能夠持久運作的各種組織,它們維持穩定一個文化的傳承與調整。後者研究社會變化的原因和變化過程,它扭轉社會的現況以滿足當代人的渴望。換句話説,藝術社會動力學探究社會歷史,由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過度。

  歷來撰寫台灣美術史者,多數偏重於探討藝術家與風格的更迭,而忽略了造就美術世界成果的各種物質條件。因此,連帶地美術史僅能以風格與政權輪替,混雜著分期,出現出各種版本的斷代史。然而,推動美術史前進或停滯的因素,包含靜態和動態的,歷來很少被認真討論過。本文是對此問題的初探。

  先説靜力學。藝術世界包含兩組成員,基本人員和次要人員。基本人員(primary personnel)由藝術家和視聽大衆組成,前者生產藝術,後者消費藝術。他們是藝術得以運轉流通的核心人群---藝術家生產,社會大衆消費。圍繞這群核心人員,存在著次要,但不可少的藝術製作外圍成員。這群次要人員(secondary personnel),以今日的説法,就是藝術生產的後勤團隊。這個團隊包括策展人、藝文記者、藝評家,藝術教師,藝術理論家,藝術史學者,藝術行政人員,美學家,藝術推廣者,媒體經營者,美術舘經營者,展演機關主管,材料科學家,畫廊負責人,佈展人員,美術印刷業者,美術材料供應商、藝術經紀人、文化官員、贊助人、收藏家…。在90年代的臺灣,新媒體藝術、行為藝術崛起後,聲光調控專家、電子工程師、機電人員,網絡設計師,甚至舞臺經理,已逐漸成爲後勤隊伍的必要成員群。外圍人員在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發達,社會安定,分工越來越細。他們調節、促進、協助藝術生產與消費,他們是藝術世界基本人員的重要幫手。但大多數時候,他們隱身幕後。次要人員的形成,源於藝術社會的需要,產生如細胞分裂的擴張,但在社會形態改變時,他們隨時能保持靜力平衡狀態。

  再者,藝術靜力學運作是以藝術家個體作爲主軸,他是藝術生產的最主要能動者(the agent),他帶動藝術這個產業。例如,一個畫家學的技藝是油畫,那麼,他要經常跟提供油畫材料與工具的美術材料商打交道。學會他的手藝後,他若要學習更精進,他可能要結交同好,共同切磋學藝,交換訊息,他會加入志同道合的畫會或更多元的協會,這是屬於同好結盟。如果他要獲得美術界的肯定,最便捷的方法可能就是參加比賽,不論是官辦或民間舉辦的競賽性美展。這樣的比賽結果,要透過藝術媒體向大眾公佈,以昭公信。比賽得獎作品最後以某某美展名義展出。這種美展規模大小不一,但是它須要在公開美術展場展出。當然媒體還有其他功能,例如,藝術推廣,提供美術欣賞,培養愛好藝術者。另外,透過報導與評論,引介外來美術思潮,臧否個別藝術家或美術團體。引介思潮或整理美術史實,還有更多的管道與形式,如學術研討會、座談會、學報集刊、演講、藝術評論與美術史撰述等。最後,一個畫家如果以繪畫謀生,在現代社會裡,他需要有藝術經紀人。而且,偶而他會藉助拍賣公司,進行藝術品交易,或者是透過贊助單位與收藏家等美術體制維生。在比賽得獎、展出、作品典藏、拍賣等社會運作下,一個畫家逐漸累積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說的象徵資本(symbolic capital),成為一個時代名利雙收的藝術大師或導師。

  總之,從社會運作來看,一個畫家或任何類型美術家,從啟蒙學習到成為社會公認的畫家,包含著人才培養、藝術媒材使用、美術用具材料、同業結盟、競賽性美展、藝術媒體報導、美術展場、藝術推廣、美術思潮的吸收、美術體制管理營運等社會機制。在現代社會中,上述這些機制隨著各國的現代化進度,已逐漸科層化。在台灣,這種科層化制度在日治時期便出現雛形。到了20世紀末,上述機制建制與操作皆已臻成熟。機制所建立的,一言以蔽之,就是推動藝術生產的後勤團隊,包含人員、物資、藝術生產過程的運作規則。

  至於藝術社會的動力學,它的操作方式先是述諸於思維,再以言説的物質形態定型,最後以社會的共識,生產出扭轉藝術世界運作的動力。發動藝術改變動力的因素多和社會形態有關。例如,在撰寫台灣美術史(或其他種類藝術史)時,隨時會察覺到,藝術風格的更迭,生產能力的盛衰,都與台灣歷代社會形態息息相關,社會形態轉變,藝術創作即隨著改變。就像T.J. Clark説的,任何社會形態都是一則手稿,這其中舊有意識形態、價值觀不停地被抹除,新的意識形態、價值觀不斷地被刻畫進來。它們造就舊的風格、新的風格,以及新舊風格混生物。例如同樣是寫實繪畫,日治時期的南國美術,七十年代的鄉土現實主義,當代的新寫實主義美術,雖已成爲我們當代的審美日常經驗,但其中卻時時刻刻,存在著創作族群之間,無止境的審美觀鬥爭。

  若以隨著歷史逐步建立起來的藝術社會組織為經,以隨著經濟發展與政權交替所需,所創造的藝術言説(discourse)為緯,編撰台灣近代美術發展史,則如此可以從更廣濶的視野,讓台灣美術史,訴説自身近三百年的身世和光彩。理想的臺灣美術正史編撰,應該將上述動靜力學所説的原則,分配在紀、表、傳、志四大類史實內。本書即按照分類原則撰寫。

  紀,以大事紀編列,上起明鄭,下迄西元2016年間,美術史上重要事件,時間約綿延三百七十餘年,地點以台灣為主,以治權所及之處為輔。紀類按時序分爲明鄭紀、清代紀、明治紀、大正紀、昭和紀、省署紀、介石紀、經國紀、登輝紀、水扁紀、英九紀、英文紀等12期。

  表,包含全國性各類美術競賽得獎名錄、海歸和旅外美術家表、師範出身傑出美術家、臺灣美術家師徒系譜,共39表。

  傳,記述重要美術家為主,旁及理論家、美術史學者、批評家、美術行政人員。計有畫家、版畫家、雕刻家、陶藝家、書家、攝影家、美術設計、工藝美術家、後勤家、旅外藝術家、滯臺日裔藝術家等11類藝術家傳記。

  志,分別編輯各類專門史,含媒材志與後勤志兩大類的發展史,各有起始年代。媒材志內容涵蓋繪畫志、版畫志、雕塑志、陶藝志、書法志、攝影志、新媒體志、美術設計志、綜合媒彩志、工藝美術志等發展史。後勤志範圍包括養才志、結社志、美展志、展場志、媒體志、推廣志、思潮志、體制志、藝文志、周邊志、收藏志、市場志、獎助志。媒材和後勤專門史,共23志。

  本書各類體裁的撰述原則分別説明如下:

  紀的撰述遵循兩個準則,一,由今至古倒溯。在選擇文獻紀錄時,先從中剔除不存在因果關係的單純偶發事件,只採取對日後有直、間接影響者。原則上,紀的編輯篩選,以符合造成日後重大改變的事件為主。二,追索思想的延續性。美術發展史從清初至今發生巨大的變化,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許多的事物產生變化,然而在這不斷演變的過程中,思想的延續是不變的,它們與歷史事件的發生息息相關,並且影響深遠。思想的延續在此指的是多屬形而上學的議題,例如,大自天人合一、小至中西融合等無從驗證真偽的理念。

  紀的撰述以分年記事爲主,另外加以必要的旁述。歷來民族史的撰寫,皇帝的更替是分期的界線 。過去中國美術史的時代劃分法以朝代為本,而皇帝年號常為風格轉變的根據。以政治變遷為時代劃分界限,這種習慣根深蒂固,直到目前為止,各種民族史仍然以王朝的更替、君主的去世作為線索,把這些視為重大事件,並以此作為歷史的間隔號。分年記事並非意味著,美術發展與政權遞變息息相關,但在政權更迭還算頻繁的台灣,政權確實長左右美術的發展方向。

  傳,台美史個人傳記原則上以卓有成就者入傳,但遵循中國史學編寫傳統,僅限於已故者,生人不立傳的傳統。內容含最高學歷、學習經歷(師從)、專長項目(油畫、膠彩畫、水墨、書法、雕塑、工藝美術、攝影、版畫、複合媒材、新媒體…)、生平重要事蹟、風格或歷史定位、創作理念、參與社團/畫會、代表作品、出版圖錄、參與重要展出、典藏紀錄、評論等項目。

  傳記的編撰採有特別成就與貢獻者個別立傳。師徒、父子、理念或風格相近者編成一組。搜集範圍採屬地主義,舉凡創作活動主要於台灣者,不問國籍皆收錄。另外,雖出生、成長於台灣,但終生主要活動不在台灣者,不錄。

  表,參考現有文獻,含重要美展和藝術家、學者,擇其有全國影響性者收錄。

  志,志的性質為專門史,媒材性質類共涵蓋繪畫、版畫、雕塑、陶藝、書法、攝影、新媒體、美術設計、綜合媒材、工藝美術等10類藝術媒材發展史。後勤志編寫養才、結社、美展、展場、傳播媒體、藝術推廣、美術思潮、文化體制、藝文出版、美術周邊事業、藝術品收藏、美術市場、藝術家獎助等13類後勤專門史。

  本書編撰是國内首次以正史的方式完成美術史,分類原則為紀、表、志、傳。因屬第一次嘗試把歷史的發展,分爲社會、人物、思想、組織、文物加以敘述,行文説明解釋之際,混肴、重複,恐在所難免,如有謬誤之處,容再版時修訂。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626298
  • 叢書系列:美術史
  • 規格:平裝 / 2379305頁 / 29.5 x 20.5 x 18.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36個關鍵思維,做長期主義者《最美好的投資(電子書)》孫太從底層翻轉人生,勾勒幸福藍圖的祕訣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