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典籍系列叢書總序
「禪宗典籍系列叢書」於2021年著手進行,目的是在精選禪宗祖師有關禪修指導鍛鍊之語錄、宗論等著作,一方面提供學者研究禪宗理論思想時,有實踐相關線索可資參考,另一方面也提供一般讀者實修上之指引。經過三年整理編校後完成首套《三峰派參禪鍛鍊指南》,包含創始祖漢月法藏之〈參禪四十偈〉,以及第三代名僧晦山戒顯的《禪門鍛鍊說》與仁山寂震的〈參禪第一步要訣〉共三冊。
不同於過往「漢傳佛教典籍叢刊」等系列之純粹學術走向,「禪宗典籍系列叢書」扮演了建立學術理論與實踐之連結、輔助實修指引之功能,本系列叢書有三項特色:
一、著作以修行鍛鍊相關為主
禪宗祖師之著作除語錄、宗論外,亦見律儀、清規、燈錄、寺志、詩文集、感應錄、筆記等,本叢書擇取編校之對象,以前兩類談及宗門鍛鍊者為主,其他著作為補充。其中,又以宋代以後,漢地禪門臨濟宗話頭禪、曹洞宗默照禪、念佛禪的修行法門為本系列叢書的三條主線。
二、註解以有利實修為考量
祖師著作之用語,或因時代久遠而有難解之處,以學術著作立場來註解時,本不宜引今釋古,然而本系列既以輔佐一般大眾實修指引、建立實踐連結為目的,因此在註解時,除了引用禪宗典籍之外,也常使用聖嚴法師「禪修指引系列」等修行相關著作解釋之,以協助熟悉法鼓山修行體系的讀者理解祖師意旨,其中又以聖嚴法師主持禪七或禪坐會的開示內容,編輯成書的《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拈花微笑》等為主要參考。
三、朝代以明清向上回溯為序
禪宗在學術研究上,或許是因為受到日本人的「唐宋乃輝煌、成熟時期,明清為衰敗、墮落時期」等論述影響,明顯地在明清禪宗典籍之注疏、研究,數量上相對其他朝代是要少些。基於此考量因素,本系列叢書在編校著作時,朝代順序上選擇明、清開端,首套為晚明清初臨濟宗著作,次為明清時期曹洞宗著作、再為禪宗念佛相關著作,而後再依序向上回溯元、宋、唐,先讓讀者有機會親近年代相對較近的祖師思想與修行方法。
中華佛學研究所即將邁入第四十年,恩師創辦本所初衷,即為佛教教育、學術功能而設立,2006年將教學功能與學術相關資源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現今之法鼓文理學院)後,本所仍繼續肩負漢傳佛學的研究與出版之責,亦扮演著學術研究與實踐連結之橋樑,祈望本系列叢書得以體現創辦人之精神,將漢傳佛法精妙之理,導入生命實踐之中,並能裨益讀者實修參證。
釋果鏡
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2024年5月31日
漢月法藏〈參禪四十偈〉引言
本書採用《嘉興藏》版本的〈參禪四十偈〉(註23),其作者漢月法藏禪師(1573-1635,以下簡稱「漢月禪師」),俗姓蘇,明神宗萬曆元年生於揚州無鍚,卒於明思宗崇禎8年,為臨濟宗三峰派之創始者,自號於密老人,世稱三峰藏公,乃臨濟宗密雲圓悟禪師(1566-1642,以下簡稱「密雲禪師」)之法嗣。
據載,漢月禪師15歲出家德慶院,19歲禮部牒下得度,28歲起外出行腳,29歲時向雲棲袾宏大師(1535-1615)乞戒,但由於自明萬曆中葉,朝廷禁止律寺開戒壇,因此只得沙彌戒。32歲時,再向雲棲禪師乞戒,可惜戒壇仍然未開,直到幾年後,才得以在金陵靈谷寺的古心如馨和尚(1541-1616)處受具足戒,那時他已37歲。隔年,始安住於海虞(今常熟)三峰禪院。40歲時,漢月禪師決定入百日不語死關,於關中頓見虛空粉碎而自悟。
明神宗萬曆42年(1614),他曾自述:「我以天目為印心,清涼為印法,真師則臨濟也。」(註24)並將三峰禪院命名為清涼院。由此可知,漢月禪師自己遙嗣臨濟宗法脈。隨後,漢月禪師雖已收受弟子,但由於並無正式師承,因此他不正席也不陞座。
到了52歲,漢月禪師參謁密雲禪師,那時密雲禪師早已聽聞過漢月禪師,還曾對侍者說:「此人聰明不亞博山。」(註25)因此,對漢月禪師的到來極為禮遇,並手書承嗣源流,不過漢月禪師並未接受。一直到明熹宗天啟7年(1627),據〈三峰和尚年譜〉云:「金粟悟和尚專使送僧伽黎至,手書云:『老僧年邁,不能領眾說法了也,舊衣一頂,惠與代勞耳。』」這一年,漢月禪師55歲,才正式成為密雲禪師之法嗣。
由於漢月禪師乃是以自力參破而開悟,見解較為獨立,因此師徒間對於臨濟宗旨的看法有不同見解,而現代學界對此之研究重點,多著墨於漢月禪師所著之《於密禪師提智證傳》以及《五宗原》上。《於密禪師提智證傳》著於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五宗原》則完成於明熹宗天啟5年(1625)。而〈參禪四十偈〉及〈禪病偈〉則又更早,著於萬曆47年(1619),屬於漢月禪師早期之著作,其中〈參禪四十偈〉乃漢月禪師依照心目中理想的參禪次第,所列出來的修行指南。以上作品,皆是完成於漢月禪師嗣法密雲禪師之前。
由上可知,師徒二人間的見解雖存在差異,但並非本文所討論之重點,也不影響〈參禪四十偈〉所欲闡明之內容。我們所要了解的是,作為三峰派開創者的漢月禪師,對於學習禪修者有何種叮嚀與指導,這才是本書所欲呈現之重點,也期許讀者透過本書而能於實修上有所助益。(註26)
蔣明親
【註釋】
註23:本書的〈參禪四十偈〉乃採用《嘉興藏》版本,收錄於明.弘儲記,《三峰藏和尚語錄》卷12(臺北:新文豐,1987年)。另有一版本為〈於密滲參禪諸偈〉,原藏於上海圖書館,收錄在黃繹勳編,《漢月法藏珍稀文獻選輯(一)》(高雄:佛光文化,2019年),頁235-249中。兩種版本只有少數不同用字,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
註24:天目,乃指宋僧高峰原妙禪師(1238-1296),為雪巖祖欽禪師法嗣。清涼,指的是宋僧清涼惠洪禪師(1071-1128),也稱惠洪覺範、寂音尊者等,為真淨克文禪師(1025-1102)法嗣。至於臨濟,則是指唐僧臨濟義玄禪師(767-866),為黃檗希運禪師(751-850)法嗣。
註25:博山,指明代曹洞宗的無異元來禪師(1576-1630),為無明慧經禪師(1548-1618)法嗣。此句可參見漢月禪師的師兄木陳道忞禪師(1596-1674)之記載。(《天童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3,《嘉興藏》冊26,第B180號,頁295上19-21)
註26:以上有關漢月禪師生平簡歷之內容,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他的弟子繼起弘儲禪師(1605-1672),為其編寫的〈三峰和尚年譜〉,收錄在《三峰藏和尚語錄》卷16,《嘉興藏》冊34,第B299號,頁203下1-頁212上20。以及徒孫仁山寂震禪師(1631-1697)為其撰寫的〈漢月藏禪師傳〉,收錄於《三峰清涼寺志》卷12,頁373~377。
至於現代著作則可參見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法鼓全集》第1輯第1冊,頁18;連瑞枝,〈漢月法藏與晚明三峰宗派的建立〉,《中華佛學學報》第9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6年7月),頁167-208;釋見一,《漢月法藏之禪法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0年;黃繹勳,《漢月法藏禪師珍稀文獻選輯(一)》,高雄:佛光文化,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