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熱愛張國榮的理由
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過客,都在自己的哭泣中來到人間,在他人的哭泣裡告別世界。
青春有期限,生命有盡頭。但是有一些人,明明早離開了世界,他們的名字卻被人反覆提及,一再緬懷,無限推崇。
毫無疑問,張國榮就是這樣有超級影響力的偶像。更值得強調的是,他是罕見的同時在樂壇與影壇取得極高成就的超級巨星。
他已經去世20年了,但是他的那些經典電影和金曲,一直是各大網站點播的熱門。
他已經去世20年了,得益於資訊科技的發展,他的各種資訊和錄像,反而在網路上越來越多。
他已經去世20年了,在「SARS」之後出生的年輕人之間,卻有著異乎尋常的影響力。這似乎是個很奇怪的事情,但是也足以證明,在某種條件下,代溝完全是個偽命題。
他已經去世20年了,但是他似乎一直生活在我們之間,從未離開。正如他的一首經典曲目:〈這麼遠,那麼近〉。
作品跨出娛樂圈,就把自己打造成文化品牌,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放眼整個華語娛樂圈,也唯有周星馳等極少數人,可以與張國榮相提並論。但是前者從未進入流行音樂界,在這一點上顯然相形見絀。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需要嗎?不需要嗎?
張國榮的人格魅力,既展現在其作品中,更體現在日常生活裡。作為身家數億的超級明星,他嚴於律己,勇於擔當,銳意進取,追求完美,照顧同行,提攜後輩,無論銀幕內外、臺下臺下,都堪稱楷模。
很多人以為,張國榮這樣的「準富二代」,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但事實上,他經歷的坎坷與挫折,一點也不少於普通人。他曾四年未出一張唱片、曾被嘲笑「公鴨嗓」、曾被視為只會演青春片和「叛逆少年」、曾經多次品嘗戀愛失敗的滋味、曾多次錯失執導院線電影的機會,更是不幸罹患了普通人難以理解的生理性憂鬱症。
在人生一次次的起起落落之中,張國榮輝煌時謙虛淡定,失落時奮起直追,他不光努力規劃和拓展自己的事業,更表現出了對香港和整個華語歌壇、影壇的高度責任感。只有這樣,在他不幸離世時,才會引發大家的震驚與那樣規模的哀悼;在他去世20年後,依然擁有極高的知名度與大量粉絲。
我們熱愛張國榮,既愛其才華與風采,更愛他的努力與堅韌。
我們懷念張國榮,既懷念其作品和逸事,更懷念他的修養與氣度。
我們學習張國榮,當然學不來他的歌藝與演技,但可以學習他的品德與「三觀」。
張國榮在歌壇的成就更是空前的,在「四大天王」之前,他已經是香港頂尖的流行歌手了。
但是,他的歌以粵語為主,在多數華語地區,還是電影作品影響更大、更深入人心。特別是為華語電影首次贏得金棕櫚獎和金球獎 的《霸王別姬》,堪稱他的封神之作。
張國榮的很多歌曲翻唱自日文歌,而每一部電影,幾乎都是獨一無二的原創。
在香港電影最為輝煌的1990年代早期和中期,他的工作重心恰好完全轉移到了電影上。除了演唱參演電影的部分插曲,他幾乎停止了所有的歌壇活動。
張國榮個人表演的巔峰,與香港電影的巔峰時代幾乎完全重合,這是他本人的幸運,更是華語影壇的幸事。
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張國榮從一開始就不是旁觀者、見證者、仰慕者,而是重要的參與者、締造者。抽取出他的名字,香港電影史肯定會面目全非。
2005年,在百年百部華語電影評選中,由張國榮主演的電影達到8部,是所有演員中最多的,這是對其實力的充分肯定。
在社群媒體前250部優秀電影中,他主演的電影目前同樣有8部,與梁朝偉並列第一。隨著時間的推移,10部指日可待。(《胭脂扣》與《家有囍事》)
他8次提名金像獎影帝,5次提名金馬獎影帝,雖然只憑《阿飛正傳》得到了一次金像獎最佳男演員,但是在萬千影迷和眾多專業影評人心目中,他的地位無可取代。
1980年代初,在校園青春題材興盛時期,他主演了新浪潮電影代表作品《烈火青春》,早於成龍和周潤發拿到金像獎影帝提名,還留下了《檸檬可樂》、《鼓手》、《緣分》等一大批優秀作品。
在平民喜劇和動作片主導市場時,他和周潤發聯袂主演了兩部《英雄本色》,開創了黑幫警匪片的新時尚,帶來無數跟風模仿,使之成為香港電影最重要的標籤之一,影響了之後30餘年。
在古裝電影幾乎無人問津時,他主演的兩部《倩女幽魂》,開創了古裝奇幻片的風潮,令香港電影的產業更新成為可能,更直接影響了《畫皮》、《西遊.降魔篇》等新世紀一大批華語古裝奇幻片的拍攝。
在唯票房論甚囂塵上的年代,他與關錦鵬、王家衛和爾冬陞等導演密切合作,拍攝了為華語電影史增輝的《胭脂扣》、《阿飛正傳》、《色情男女》等優秀文藝片,幫助香港電影贏得了更多國際聲譽。
在1990年代早期和中期,當周潤發淡出香港影壇之時,作為東方影業「一哥」,張國榮是唯一一個可以比肩成龍和周星馳的巨星,在一年一度的賀歲大戰中,也唯有他能與上述二人直接對抗並互有勝負。張國榮令自己的名字成為票房保證,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書寫了最後的輝煌。
在香港電影走向全面衰退時,他零片酬出演《流星語》,與日資合作出演《星月童話》,為本地從業者增加機會;他積極提攜後輩,還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為港產片度過難關,為華語電影產業全面崛起,進行了非常有價值的探索。
如果生命不是在46歲戛然而止,張國榮一定會為華語影壇和歌壇做出更多貢獻,但也因為他的突然離世,讓人更為崇敬、更加緬懷。
時光流逝,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榮迷」的隊伍。大浪淘沙,張國榮的電影和音樂作品,使得越來越多獨立思考、有判斷力的年輕人,自發成為張國榮的粉絲。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並不是空話,看到認真做事,明白做人產生的巨大示範效應。也能為自己的人生規劃,帶來非常寶貴的啟示與借鑑。即便再過五十年、一百年,相信他的作品也不會被埋沒,他的事蹟只會更加傳奇。
是為序。
燕山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