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暖身場
命定:沒有自由意志的科學

命定:沒有自由意志的科學

Determined: A Science of Life Without Free Will

  • 定價:720
  • 優惠價:79568
  • 優惠期限:2025年01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我們或許並非完全自主

如果自由意志不存在,我們如何理解我們的行為、責任,甚至生活的意義?作者羅伯.薩波斯基以《行為》掀起人類行為研究討論,在《命定》中直接挑戰人類常規,一直以來對自由意志的認知真的只是人類的幻想嗎?這本書充滿對自由意志的探討,挑戰我們對道德責任和法律處罰的傳統看法,並提出了一些倫理和社會問題的新想法。過往來看,渾沌理論支持自由意志的存在,但作者也提出不可預測性並不意味它是非決定論。作者並不簡單地否認自由意志的存在,而是提出了這個問題的複雜性,閱讀的過程不容易接受但作者觀點卻也讓人不得不反思,反而對人類有更多的理解。在看似隨機且無意義的宇宙中,如果我們並非掌控自己命運的舵手,人類要怎麼找到自己的道路?

 

內容簡介

★ 甫出版即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

  《行為》作者羅伯.薩波斯基(Robert M. Sapolsky)
  從神經認知科學出發,以詼諧輕鬆的方式,反駁了自由意志的神話。
  提出人類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是由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學、神經科學和環境因素的結果,
  其中不存在自由意志運作的空間。

  薩波斯基也對歷史上人們如何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
  癲癇患者、自閉症、異己者、犯罪者施予懲罰進行了耙梳,
  證明人們對於精神疾病和行惡者者越來越瞭解,我們就會變得更具同理心和人道,
  加上不存在自由意志的最後一擊,
  我們會發現「所謂報應式的懲罰,是徒勞而錯誤的做法」,
  從而改變我們的社會和法律框架,比起懲罰更重視矯正。

  行為科學家、暢銷書《行為》(Behave)作者羅伯.薩波斯基(Robert M. Sapolsky),暨《行為》之後,深入探討了關於人類做選擇和決定背後的生物科學,以及哲學,提出駁斥自由意志存在的毀滅性案例,呈現出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論點,那就是「人類沒有自由意志」。

  在《行為》一書中,他探討人類行為的生物學、神經科學和環境因素,甚至文化因素,表明人類任何一個行為背後,都是由一秒之前、一分鐘之前、一天之前、一年之前、一千年之前……一系列複雜的基因、神經學、環境、文化因素所構成。我們也許無法精準掌握所有結合先天、後天的物理反應和化學反應;但這些生理機制確實深刻影響了我們每個當下的行為表達。而這隱含了「我們的行為是被生理機制和環境共同決定,沒有自由意志運作的空間」的神經科學強烈主張。

  在《命定》中,薩波斯基用了一整本書(在《行為》中只用一章篇幅)針對決定論和自由意志展開論證。針對我們幻想――也就是有個獨立存在的自我告訴我們該做什麼(即自由意志)――展開一場精彩的正面攻擊。告訴我們,其實所謂的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罷了。他也不假辭色地駁斥了現代物理學提出的、似乎能佐證非決定論的混沌理論、突現複雜性科學和量子物理學,其實都是決定論的,再次向我們展示了自由意志並不存在。

  他的探討不僅停留在學術上的討論,更著重在實際道德責任、歸咎、懲罰、法律判刑等實際運作上,提出當我們「超越自由意志的存在」而對生命擁有新理解後,將會面對「人類就不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結論,卻不至於使整個社會運作失控。反而提出從歷史上來看,當我們能夠瞭解許多人行惡是眾多因素交織而成的結果,就會更擁有同理心,也能以更人道的看法看待懲罰的概念,從而改善我們的法律體系和懲罰制度,比起懲罰,更重視事前預防犯罪和矯正,便能以更人性化的方式來打造更有同理心的世界。

  無論你是否贊成他的觀點,這本書都將成為以有憑有據的論證來挑戰你的可敬對手,引發你深入思考人性、人類行為,以及我們究竟是誰的觀點。

專文推薦

  謝伯讓|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鄭凱元| 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
  林俊宏|  義謙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臺灣刑事辯護律師協會理事長

各界讚譽

  ▸薩波斯基數十年研究基因和環境的交互作用對於行為的影響,表現出色。他以令人信服的例子說明壞運氣會加劇,有力反駁了混沌理論、突現現象或量子力學所代表的非決定論,杜絕這些理論留給自由意志存在的縫隙。──《科學》

  ▸行為科學家引人入勝地闡述了為什麼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是預先被決定的,以及為何我們不該對此感到絕望……《命定》是一部勇敢的展演,非常值得一讀,以此享受薩波斯基知識淵博的陪伴樂趣……引人入勝且深具同情心。──《衛報》

  ▸很少有人像著名神經科學家薩波斯基那樣瞭解人腦。──《舊金山紀事報》最受期待的秋季圖書

  ▸《命定》詼諧而引人入勝,是神經科學方面令人著迷的訊息金礦(其中大部分內容是我們這些沒有科學素養的人也可以理解的);哲學;混沌理論;突現的複雜性;量子不確定性;對癲癇、思覺失調症和自閉症病因不斷增加的認識;當然,還有先天和後天對決策的影響。──今日心理學

  ▸《命定》是一種持續的嘗試,旨在證明我們每天做出的決定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複雜因素之產物。這是一本親切、平易近人卻非常有說服力的書。是對同理心和寬容的讚歌,渴望社會最終認識到所謂報應是徒勞而錯誤的世界觀。薩波斯基很高興知道他所寫的內容讀起來很刺激,即使對那些懷疑他結論的人來說也是如此。──《舊金山紀事報》

  ▸薩波斯基以獨特風格提出令人信服的論點,解釋自由意志是種幻覺。薩波斯基沉著解決了這個門檻很高的主題之多重複雜面向,讓困難的材料容易理解。他吸引人的風格和有點白癡的幽默,讓學習變得有趣。──書單

  ▸從神經科學角度推翻自由意志。薩波斯基在處理這個充滿爭論分歧的問題時無所畏懼,以令人欽佩的清晰度涵蓋從哲學到倫理和法律等各種學科。本書肯定會引起爭議,而作者論述的功力顯示他完全願意解決這問題。──柯克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伯.薩波斯基 Robert M. Sapolsky


  神經生物學家(研究大腦的人)暨靈長類對物學家(研究猴子和猩猩的人),從小喜歡閱讀,花長時間閱讀和想像與銀背大猩猩一起生活的樣貌。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父親是來自蘇聯的猶太移民。

  1978年,薩波斯基在哈佛大學以優異成績獲得生物人類學學位後,前往肯亞研究野外猩猩的社會行為。之後回到紐約並在洛克菲勒大學學習,獲得博士學位。目前是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暨神經學教授,麥克阿瑟基金會授予研究資助,也是好幾本書的作者。著有數本非虛構作品,包括《一隻靈長類動物的回憶錄》(A Primate’s Memoir)、《睪固酮的麻煩》(The Trouble with Testosteron)和《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s)、《行為:人類最好和最糟行為背後的生物學》(BEHAVE:The Biology of Humans at Our Best and Worst)。與妻子、兩個孩子和養的狗住在舊金山。

譯者簡介

唐澄暐


  政治大學新聞系、台南藝術大學紀錄所畢業。曾任《台灣立報》國際版版主及編譯。喜愛怪獸及幻想作品,目前同時從事翻譯及怪獸小說寫作。譯有《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我們的知與不知:探索科學、歷史、人類心智的知識邊界》、《數字公民:如何打造你的識數世界觀,輕鬆成為現代公民!》、《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等書。
 
 

目錄

導讀   薩波斯基:《命定》的《行為》   謝伯讓
推薦文1   從刑事辯護律師角度看自由意志不存在,未必沒有道理  林俊宏
推薦文2   就算你不接受本書論調,它仍然值得、甚至必須一讀   陳瑞麟

1      一路往下都是烏龜
2    電影的最後三分鐘
3    意圖從何而來?
4    有志的意志力:毅力的迷思
5    混沌入門
6    你的自由意志是否混沌?
7    突現複雜性入門
8    你的自由意志會不會就那麼突現出來?
9    量子不確定性入門
10   你的自由意志是隨機的嗎?
10.5  間奏
11   我們會不會暴走?
12   我們體內的古老齒輪:改變是怎麼發生的?
13   這我們以前真的做過
14   懲罰的愉悅
15   如果死的時候窮

 
 

導讀

薩波斯基:《命定》的《行為》
謝伯讓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 )在其兩部著作 《行為》和《命定》中,深入探討了人類行為背後的科學原理,尤其圍繞在以下幾個關鍵問題:人類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基因和環境對行為的影響,以及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行為》的核心論點: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2017年,薩波斯基在《行為》這本書中,探討了人類行為的生物學基礎,試圖解釋我們為何會做出「好」或「壞」的行為。他強調,任何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是由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學、神經科學和環境因素共同驅動的。若將行為分成時間軸來解釋,從幾秒鐘前的神經信號、數分鐘前的血糖高低、數天和數週前的賀爾蒙濃度、多年前青春期的額葉成長狀態、到生命早期的基因表達,甚至到我們的祖先及其環境和文化的傳承,都會影響到一個人當下的行為表現。他認為,當我們深入了解這些因素之後,就能夠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我們有時表現得仁慈,而有時又會展現出暴力和侵略性。

  在《行為》這本書中,薩波斯基也從哲學角度探討了決定論(determinism)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他認為,行為是決定論的結果,受基因、神經化學和環境等多重因素控制,並非是由「自由意志」這一概念所決定的。例如,當一個人做出反社會行為時,這可能源自數分鐘前的腦內化學物質失衡、數年前的心理創傷,或者甚至是傳承自數十萬年前的演化壓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行為不僅是個體當下的選擇,還受到遺傳、環境和大腦生理結構的深遠影響。

  《命定》的主旨:自由意志的否定與決定論

  《行為》一書出版之後,引起了很大的迴響。然而,其中有很多反饋卻大出薩波斯基的意料。有不少讀者對薩波斯基說,看完了《行為》,才知道自由意志的影響遠比自己想像的要小。薩波斯基聽完後感慨萬千,事實上,他要傳達的並不是「自由意志的影響很小」,而是「自由意志根本不存在」。此時他也才發現,原來《行為》一書可能並沒有成功傳達出「自由意志不存在」的觀念。有鑑於此,他決定再次動筆,寫下《命定》一書,旨在明確否定自由意志。

  在《命定》這本書中,薩波斯基進一步闡述了自由意志的問題,並得出了決定性的結論:自由意志不存在。他認為,人的每一個行為和決策都是由先前的生物、神經和環境條件所決定的,自由意志毫無運作與存在的空間。薩波斯基認為,人們之所以相信自己擁有自由意志,是因為他們無法察覺到自己行為背後的這些深層原因。換言之,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

  來自科學研究的實證支持

  為了支持他的論點,薩波斯基在這兩本書中引用了大量的實證研究,例如他介紹了神經傳遞物質和賀爾蒙的機制、遺傳學、和同卵異卵雙胞胎的研究等,以顯示基因在行為中的作用。他也介紹了各種關於不同社會環境下人類行為變化的研究、表觀遺傳學、以及基因和環境對行為的聯合影響,以突顯三者之間的密切關係。

  此外,薩波斯基也引用了許多腦科學的實驗,例如杏仁核、海馬迴、與前額葉的研究,以及神經科學家利貝特( Benjamin Libet)的著名實驗發現:大腦中的「準備電位」會在個體意識到自己做出決策之前出現,這顯示所謂的自由決策可能早已被生理機制決定。

  至於反對方的立場,諸如隨機性、湧現複雜性、混沌系統和量子不確定性等,薩波斯基也多有著墨,企圖全面扼殺自由意志存在的任何希望。

  決定論的影響:道德責任與社會

  薩波斯基的立場並不僅僅停留在學術討論上,他還深刻探討了這種決定論立場對道德責任、法律、懲罰以及社會的影響。如果我們的行為確實是由決定論所驅動,那麼我們如何理解個人的道德責任?例如,如果一個人的犯罪行為是由基因和環境決定的,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為這些行為懲罰他們?薩波斯基認為,傳統的懲罰觀念應該被重新思考,因為個人的行為不是出於自由選擇,而是由各種不可控的因素決定的。

  在這方面,薩波斯基呼籲採取更多的同理心,強調我們應該理解那些行為不端者背後的生理和心理原因,而不是簡單地將他們的行為視為道德上的失敗。他也主張,法律制度應該更注重矯正行為和預防犯罪,而不是僅僅懲罰那些做出錯誤選擇的人,因為這些選擇實際上是被決定的,並非是個體的「自由意志」。

  科學與哲學的結合

  薩波斯基在《行為》和《命定》中的論述,不僅結合了神經科學、行為科學和基因學,還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哲學問題。特別是在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爭論上,他的觀點與哲學家如休姆(David Hume)和丹尼特(Daniel Dennett)的相容論完全對立。相容論認為,自由意志和決定論可以共存,個體仍然可以在決定論的框架下擁有某種程度的選擇自由。薩波斯基在著作中對這種相容論提出了諸多批判,他的立場是最強烈的決定論,徹底否定了自由意志存在的,認為所有的行為都受到物理法則和生物過程的支配,並非個體的主觀選擇。

  決定論的前景與反思

  總結來說,薩波斯基在《行為》和《命定》中所表達的立場非常清晰,即人類的行為是由生物學和環境決定,而非由自由意志所驅動。他的理論不僅在學術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也挑戰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以及法律體系的基本觀念。如果人類行為是由基因、神經機制和社會條件決定的,這意味著我們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懲罰和道德責任的基礎。他主張應該以同理心和科學理解來面對人類行為,進而尋找更人道的社會制度和法律框架。

  ……

  薩波斯基能言善道,論述時旁徵博引,可謂倚馬萬言,文不加點,身為讀者,讀起來非常過癮。然而,出於同樣的理由,薩波斯基可能也是辯論時大家最不想面對的對手。他大量的引用和堅定的立場,可能會讓人喘不過氣而懾服於他的思想。也因為如此,讀者們或許更應該去深刻思索反方立場。對我來說,薩波斯基似乎仍有一處未能讓人完全信服:雖然過去的諸多生物學因子、生理學因子、神經科學因子、和文化環境因子確實會「影響」當下的行為,但是這些因子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這些因子在量化後,究竟能不能百分之百地「決定」當下的行為?如果僅是能夠「強烈影響」但卻沒有到達百分之百地「完全決定」行為,那是否表示自由意志仍有存在與介入的空間?這個問題,就留給讀者們在閱讀時仔細推敲吧!

推薦文1

從刑事辯護律師角度看自由意志不存在,未必沒有道理  
林俊宏 (義謙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臺灣刑事辯護律師協會理事長)


  如果提出「人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這個疑問,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反應大概是滿頭問號。不過這個問題,從一個刑事辯護律師的角度,就未必那麼沒有道理。

  在從事刑事辯護的過程中,常常需要思考當事人為什麼會在某個時點做出令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決定?久而久之,也慢慢的觀察到,每個人的行為選擇能力或應對模式是不盡一致的。用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來理解,晉惠帝是個衣食無缺的君王,對於食物的理解是種類而不是有無,如果某一樣食物沒有了,當然就選擇另其他食物就好了,所以聽到人民飢荒,建議大家改選擇吃肉糜,似乎只是剛好而已,晉惠帝的行為選擇模式裡,本來就不存在沒東西吃的應對模式。所以,當我們要評價晉惠帝時,以一般具備沒有東西吃應對模式的人民來理解他,似乎也沒有那麼公平,畢竟晉惠帝本來就不具備一般人的回應可能性,苛責他或取笑他,也就沒有那麼理所當然。

  刑事案件的被告也常見類似的狀況,每個人的回應觸發機制本來就不一樣,有些人會覺得家人關冰箱太用力是表達對自己的不滿,有些人會覺得就只是不小心或是習慣不好而已。但前者的狀況則會觸發被告的情緒反應,有人會吞忍不發,有人會直接反擊,也有人在吞忍一段時間後反擊。而被告的反應模式,來自於各式各樣的原因,來自於生理因素、從小家庭的養成過程、與他人的互動經驗、求學的歷程、生活及經濟條件⋯⋯等,而在被告特有的身心條件及生命歷程下,也同時建立了被告對於事物的行為反應模式,當然也造就了每一件令人不忍卒睹的犯罪狀況。

  在實務上,法院也逐步開始探究被告犯罪行為的遠因,其依據是透過審酌刑法第57條的「行為人個人情狀」事由,即生活狀況、品行、智識程度、犯後態度等事項,來了解行為人之生活狀況及犯案背景的關係,也藉此判斷行為人之的犯罪行為決策有沒有「可責性」降低,而有必要將刑度往下調整的情形。也就是說,法院也開始思考在行為人的個人狀況下,是不是有可能存在難以苛責或應予同情的行為反應模式或選擇能力受限的狀況。

  回到「人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的主題,司法實務的操作也是某個程度的理解到,每個人的自由意志會因為某些因素而受限,才會做出從事犯罪行為的決定。不過這樣的理解,大概只會得出人的自由意志是受限的,並不會當然得出人是沒有自由意志的結論。畢竟,如果認為人沒有自由意志,那麼就不應該要求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刑罰制度的存在必要,也就難以自圓其說。而這樣的認知,雖然與本書的主要內容不盡相同,但在許多面向上的理解,倒也沒有太多不同,令人有異曲同工之感。

  不論是有限的自由意志,或是根本沒有自由意志,在這本書裡都可以找到相關的論述及討論,可以讓讀者從新思考自由意志這件事情。當自由意志存否或其影響性被重新考量後,我們對於人的責任及對於法律制度設計的想法,也勢必需要被重新檢討及調整。

  本書作者從神經科學、內分泌、遺傳、成長經歷、文化及環境因子等層面剖析和辯證人類行為,且亦深入探討道德責任、刑罰、法律制度等之間的關係,帶著讀者重新思量自由意志及相關影響。本書內容不僅扎實,且引證廣泛而生動,在文字使用上也幽默有趣,相當值得一讀。

推薦文2

就算你不接受本書論調,它仍然值得、甚至必須一讀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如果「命定」是真的,這本書能說服自由意志論者改變信念嗎?

  如果你不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你應該看這本書,因為它提供了拒絕自由意志存在的大量科學證據和強大又周全的論證;如果你是自由意志論的支持者,你也應該看這本書,因為它可能是最強大的對手,提出了最嚴酷的挑戰。特別是為自由意志論辯護的哲學家、法學家、科學家等等,恐怕都得把駁倒此書的論證當成起手式。

  在這本書中,神經科學家和動物行為學家薩波斯基繼他的前作《行為》一書揭示人類的行為都是源自科學已揭露的生物事實──演化、基因、遺傳、生理化學作用、社會環境等等的決定(determination)之後,又繼續寫本書挑戰一個數百年來爭議不休的哲學爭議:自由意志與決定論。

  決定論(determinism)是17世紀之後的現代科學成果(牛頓力學)帶來的觀點,主張這世界的一切運作都是被前因決定了,這樣一來,就沒有西方哲學傳統所相信的自由意志存在的餘地。「自由意志」的觀念源自基督教,上帝創造人類,並賦予人類能夠選擇要為善或為惡的能力,稱之為「自由意志」。當代民主制度的哲學思想源頭是自由主義,也預設了自由意志的存在,並在這個預設之下搭建了民主自由的政治與社會制度。自由意志存在的信念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根源。以科學證據爭論自由意志不存在,等於在刨西方文化的根──雖然這種挑戰在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很多次(我們耳熟能詳的哥白尼、牛頓、達爾文等等),西方文化也逐漸在科學挑戰之下轉變,難怪薩波斯基雄心勃勃地想當新一代的科學革命家,直攻哲學大本營,底氣十足地否定自由意志,直言不諱、甚至語帶挑釁地批評那些為自由意志論辯護的哲學家。

  其實當代哲學已經退讓了,很多哲學家都接受了自然世界的決定論,但仍然堅持自由意志存在(依薩波斯基的說法是這類人佔了90%),這種立場被稱為「相容論」(compatibilism),但是薩波斯基仍然不留情,以大量、重磅的科學證據爭論如果我們接受了決定論,就不可能容許自由意志存在,這種立場稱作「不相容論」。薩波斯基不只以哲學家為對手,他的批判矛頭也指向同情自由意志論的科學家,特別是那些援引科學理論──好比混沌理論、複雜性理論、量子不確定理論,它們都是非決定論的科學理論──來挽救自由意志的科學主張,薩波斯基詳細地考慮他們的論點,認為在微觀層次的量子不確定性或機率性根本不可能影響到腦神經細胞的巨觀效應;此外,混沌和複雜性理論只是告訴我們確實某些自然現象是不可預測,但「不可預測」不等「未被決定」。可以說,薩波斯基幾乎把每一條可能用來辯護自由意志存在的路線都封死了。難道,我們真的只能被他說服嗎?

  我自己並沒有被說服。在薩波斯基看來,我大概是那種頑固的自由意志支持者,而且是不值得正視的那一派:既主張自由意志存在,又主張這世界不是決定論的。本書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對薩波斯基發出的第一個反挑戰:薩波斯基其實沒有那麼相信他自己的論點,因此他才會寫這本書,希望它能為這個充滿相信自由意志的社會和文化帶來一點改變。

  有人可能會說我這個挑戰是紮稻草人,因為薩波斯基主張,即使沒有自由意志,世界仍然會改變,他正是把這本書當成一個改變的原因。但注意,薩波斯基反覆強調改變源自上百萬年的演化、基因、內分泌、神經電位等等方式總合在一起,用薩波斯基自己的話來說「一秒鐘前至一百萬年前的諸多事件,會決定你的人生和你的愛是在冒著水泡的小河邊開展,還是在用烏黑煤煙悶死你的機器旁邊開展。」既然我們今天的生活和現有的信念(相信自由意志存在)是決定於上百萬年前(理論上應該回溯到世界誕生之初),那薩波斯基寫這本書又能改變此刻的什麼?當然,薩波斯基可以回應說:他寫這本書也是被決定了。他就是注定要寫這本書,不管它有沒有意義、功用、或能不能改變什麼,因為「你和其他機械都沒有意義」。但是,顯然薩波斯基的書中語調和口吻不是這樣的,他堅持「儘管我們要是缺了自由意志會有上述各式各樣的不利之處,但我認為,我們還是有必要面對這件事」。為什麼有必要?不管我們接不接受自由意志不存在,顯然都不是我們能決定的,結果也不會有什麼差別。然而,薩波斯基的語調充滿期待,他其實認為寫這本書是有意義的,超越被決定的結果,而且有些讀者可能會被說服的(這預設了讀者有自由的思想)。看來他很難讓自己的科學思想和寫書行為保持一致。

  關鍵就是信念和思想。薩波斯基沒有處理自由思想和信念如何形成的問題。我們的信念可能在自由的思想之下被形成或改變,歷史上有太多太多事證。如果人不能有自由思想,科學革命就不可能發生。但是,如果行為都是基因、環境和神經系統的決定,人們腦中的思想和信念理當也是。那麼根據薩波斯基的科學,人類應該也沒有自由思想才對?薩波斯基是否同意這一點?反之,如果我們接受人有自由思想,為什麼不能接受人也有自由意志?畢竟我們有可能在接受一個新思想之下,改變我們的行為,決定去實踐那個新思想──正如薩波斯基寫本書想要達成的目的──而這就是自由意志。

  我不是說單單上述反問就足以反駁薩波斯基整本書的科學論證。其實我還有很多質疑和論證,也有很多概念需要釐清和分析,但它們無法在這篇短文中交代。然而,我必須坦白地說:如果我上述的質疑和論證有些力量,而且我所萌生的更多質疑和想法,都是來自薩波斯基這本書的刺激。這本書的意義重大,不是「沒有意義」。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55582
  • 叢書系列:鷹之眼
  • 規格:平裝 / 520頁 / 16 x 22.5 x 3.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4 懲罰的愉悅
正義得以伸張之一
 
歷史學家塔克曼(Barbara Tuchman)在1987的經典著作《遠方之鏡:動盪不安的14世紀》(A Distant Mirror)中,把14世紀描述為(雷同於現在的)「多災多難」而聞名於世。不論是不是一面鏡子,不管從什麼人的標準來看,那個世紀真的爛透了。其中一個悲慘根源是法國和英國的百年戰爭於1337年開始,沿途只留下毀滅。天主教會分裂出好幾個對立教宗,把基督教搞得一團亂。但最大的災難還是從1347年開始橫掃全歐洲的黑死病;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一半的人口會在淋巴腺腫大的痛苦中死去。以倫敦為例,這場疫情嚴重到要花兩個世紀才能讓人口回復到疫情之前的規模。
 
甚至在該世紀更早先時,情況就夠糟了。以1321年為例,當時普通農民不識字、全身上下都是寄生蟲,為求生而辛苦掙扎。他們的預期壽命大約是二十五年;三分之一的嬰兒在第一個生日之前就死去。被迫把十分之一的收入繳給教會讓人更加貧窮;英格蘭有10-15%的人在一場飢荒中餓死。此外,每個人都還努力從前幾年的事件中復原;前幾年,牧羊人十字軍(Shepherds’ Crusade)宣稱要去殘殺西班牙穆斯林,最後反而跑去法國肆虐。但至少沒人覺得某個外團體在井裡下毒。
 
1321年的夏天,法國各地的人們認定,某個外團體――這次是痲瘋病人(醫學上稱「漢生病」)――正在井裡下毒。這種陰謀論很快就擴散到德國,然後從農民到王室的每一個人都接受了。在嚴刑拷打下,痲瘋病人很快就坦承說,是的,他們成立了一個發誓要在井裡下毒的公會,用的是蛇、蟾蜍、蜥蜴、蝙蝠以及人類糞便那一類的東西做成的藥水。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套書展
  • 年度選書
  • 城邦集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