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童書展
萎靡與心盛:增強心理韌性的心盛維生素,有效擺脫空虛消沉與疲憊的惡性迴圈,開啟正向能量新動力

萎靡與心盛:增強心理韌性的心盛維生素,有效擺脫空虛消沉與疲憊的惡性迴圈,開啟正向能量新動力

  • 定價:460
  • 優惠價:79363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I人內耗,陷入痛苦迴圈,E人缺能,沒力跨步向前,
無法停止的emo!該如何停?
萎靡研究的起點,全球第一權威,萎靡心理大師首度發聲!

  若你會渾沌過日,常忘記做事情的緣由⋯⋯
  若你覺得生活無感,無心社交或忘掉上次開心是何時⋯⋯
  若你感到內心缺了一角,卻不知如何填補⋯⋯
  本書能助你找回自在快樂

  你覺得自己漫不經心地過活,生活也漸漸失去色彩的感覺。但你沒有難過到失去希望,早上也不會不想起床面對生活。就比較像是處於自動駕駛模式,不受控制地做著每天的瑣事,完成一個接著一個的活動,沒有時間去消化那些獨處時才會冒出來的想法。這種疲於奔命又空虛的感受,讓我本來平靜的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蒙上了一層陰影。而這種感覺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人覺得迷失了方向。

  這就是陷入了失重螺旋之中,也就是萎靡(languishing)。青少年、第一線勞工、各領域過勞的專業人士和痛失親人的人,全世界有數百萬人都有一樣的感受。

  萎靡狀態之所以悄悄找上門,是因為長期受到極端壓力、親友逝世的悲痛或孤獨感的折磨。以上這些低強度的心理疲勞很容易受到忽視,畢竟對凡事漠不關心也是萎靡狀態的症狀之一。

  萎靡是一種會消磨自尊、動力和人生意義的心理狀態,很容易被誤認成新的社會常態。萎靡者更常感到人生不受控制、不確定未來該如何安排,遭遇到重大決定時更不知如何是好。

  萎靡長期遭到心理健康學界的忽視,於是艾默利大學社會學系榮譽教授科瑞.凱斯長期投入研究,耗盡心力寫出第一本深刻說明萎靡症狀的洞察之書。他檢視萎靡對人類生活所帶來的漣漪效應,辨識出萎靡盛行背後的因素:因疫情而生的恐懼與失去親友的時刻,專注治療而非預防的失敗醫療體系,以及更多沒想過、未發覺的重大影響力量,我們必須知道。

  ◆    你陷入萎靡狀態了嗎?
  你在看到下列描述時會點頭認同嗎?
  ●    你的情緒沒有任何波瀾。很難為了即將到來的活動和里程碑感到興奮;
  ●    你突然感受到一種無力感。你的生活似乎愈來愈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影響;
  ●    你開始有「何苦這麼努力?」的心態,開始拖延工作和生活上的一切;
  ●    開始覺得愈來愈多事情無關緊要、膚淺或無聊;
  ●    你總是感到不安,總是覺得缺少了能讓人生變得完整的東西,但你不知道到底是缺少了什麼;
  ●    你覺得自己與身處的社群和/或更大的使命脫節;
  ●    你曾經覺得工作讓你感受到存在的意義或有成就感,但與其他更重要的事相比,你愈來愈認為工作毫無意義;
  ●    你常常受腦霧(brain fog)困擾,像是站在浴室中卻想不起有沒有洗頭;
  ●    平常能輕鬆克服的小小挫折,如今卻讓你覺得非常挫敗。你覺得非常焦躁不安,甚至會覺得在工作中沒歸屬感;
  ●    你愈來愈不相信自己,因此發現自己常常會被有強烈個人意見的人說服,有時甚至會被這種人的氣勢壓倒;
  ●    你不太想聯絡親朋好友,也對維持你曾經看重的關係提不起興趣。你發現自己愈來愈難與人親近;
  ●    你無法辨別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知道自己哪些事情做得很好,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你心中的自我價值搖擺不定或者一落千丈。

  ◆    萎靡並不是憂鬱症,是亞健康
  萎靡不是憂鬱症,卻是健康與患病的臨界點,不加以控制將妨礙日常功能,導致嚴重精神問題和過早死亡。

  萎靡狀態聽起來也許和憂鬱症類似,兩者也都會讓人對人生失去興趣,但兩者之間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差別。憂鬱症的特點是持續有失去希望或悲傷的感覺,可能是每天或至少持續兩週以上都有這種感覺,通常還會伴隨著哭泣、失眠或久睡不起以及有自殺的想法。而全世界數百萬處於萎靡狀態的人沒有以上那些症狀。人可以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同時又沒有經歷憂鬱症的各種症狀。陷入萎靡狀態的人比較容易覺得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不確定自己想要擁有怎樣的未來,面臨大大小小的決定時大腦還會直接當機。

  ◆    心盛是萎靡的解方
  萎靡狀態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日常功能,把我們困在固化行為的「迴圈」中,同時也會讓我們更容易罹患嚴重的心理疾病並讓我們想不開。我們必須杜絕這個可能性。

  而「心盛」能改善萎靡。心盛就等於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而沒有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就會陷入萎靡。

  心盛中包含了三種幸福:情緒幸福、心理幸福和社交幸福。透過提升我們的心理、關係和社交功能,就能為我們的心理健康打造良好的基礎。我們要學著不去挑剔自己該有怎樣的情緒,改變我們用於說服自己的故事,更加敞開心胸接納自己和他人,組成一個互相照顧、讓人有歸屬感的社群,打造一個良性循環,提升我們對現代生活所帶來的內在與外在壓力,以及困難情況耐受度。花時間提升我們的機能,打造對人生更深層的滿足感和完全健康的心理。換句話說,你感覺良好是因為你有良好的心理功能。

  ◆    服用五大維生素,打造心盛基石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已,同時也要過得幸福才行。人們也可以學會好好生活,甚至達到心盛狀態的可能性。本書將告訴你如何取得心盛的五種維生素,分別是「感知學習」、「歸屬連結」、「靈性超越」、「找出使命」與「無壓玩樂」,本書將透過一系列簡單但有效的練習,來幫助你在每一天站穩腳跟,重新調整好自己,將一切打掉重練,從地基開始打造你的心盛基石,快速邁向心盛狀態。

  本書適合
  ◆常常感到沒幹勁,總是用最後一分力「撐」的你;
  ◆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焦慮、疲潰,但還想前進的你:
  ◆覺得自己受於不健康的體系中,無法突破困住你的惡性循環:
  ◆覺得卡在不上不下的位置,無法後退也無人推你向前,懷疑沒有未來的你;
  ◆渴望被家人和社群所接納,想要接納自己並尊重自己的你;
  ◆有社交關係,甚至是友誼,卻依舊感覺強烈的孤獨感,陷入「社交疼痛」的你;
  ◆有看似美滿生活,但卻覺得空虛不安,正在尋找能填補內心空洞的你;
  ◆渴望從被社會排斥的痛苦中緩解疼痛,甚至有成癮的狀態的你;
  ◆情緒變得無法控制,情緒停留過久並變得太過強烈,感到痛苦的你。

本書特色

  ►作者透過系統分析與科學研究,說明當代人們身心俱疲,陷入萎靡的成因
  ►提供系統性,簡單易做的行動計畫,幫助人一步步取得心理健康的狀態

專業推薦

  朱騏∣卡片盒筆記法專家
  張榮斌∣臨床心理師、陽晴心理諮商所副所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科瑞.凱斯


  作者是一位社會學家,也是艾默利大學的榮譽教授。他在心理健康領域的研究──諸如針對人類心盛的開創性科學研究──對相關政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凱斯曾擔任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CDC)、世界幸福論壇(World Happiness Forum)以及多個國家與區域政府機構的顧問,包含加拿大、北愛爾蘭和澳洲。

譯者簡介

王思源


  英國赫瑞瓦特大學(Heriot-Watt University)口筆譯碩士,輔大跨文化研究所肄業,同時也是喜歡看電視的字幕編審。

 
 

目錄

各界讚譽
序章:情緒低落與疲憊無力的心理疲勞
第一部分:萎靡,健康與疾病的臨界點
第一章    無分年齡、身分的內心困境
第二章    「社交疼痛」的心碎,痛過骨折?
第三章    缺乏心理功能的「感覺陷阱」
第四章    沒有疾病的健康,是不夠的
第二部分:心盛基石,來自五大維生素
第五章    感知學習:創造成長的故事
第六章    歸屬連結:溫暖有信任的關係
第七章    靈性超越:接受難避免的轉折
第八章    找到使命:偉大或平凡都重要
第九章    無壓玩樂:暫停時間感的放鬆
結語:脫離萎靡黑洞,活出更好人生
致謝
參考資料

 
 

序言

情緒低落與疲憊無力的心理疲勞


  我在威斯康辛州北部的小鎮長大,當我還是個安靜又充滿好奇心的青少年時,我會在週日傍晚打開收音機,準時收聽《餅乾國王的花兒時光》(King Biscuit Flower Hour) 。某天晚上,我盯著天花板上的水漬,耳邊響起了足以代表我整個高中時光的歌,那就是傑克森.布朗(Jackson Browne)的《精疲力竭》(Running on Empty)。歌詞中沒有「孤單」、「難過」或「焦慮」這些字眼,但他的歌聲傳達著這些情感,這首歌讓我有一種熟悉的感覺,那種漫不經心地過活,生活也漸漸失去色彩的感覺:

  我不知道在跑向何方,我只是在不斷奔跑。

  不斷奔跑(精疲力竭),
  不斷奔跑(漫無目的)……

  我躺在床上,這輩子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原來有人能夠理解我的感受。當時的我十六歲,馬上就要學開車了。雖然我的童年有點複雜,但出人意料的是,從表面上來看,我過得其實還不錯。我的在校成績很好,和生活在一起的爺爺奶奶關係也不錯,但還是有一種不對勁的感覺在我心中揮之不去。無論我當天過得好不好,到了放學後,我的胸腔就像一個充滿了氣的氣球,積壓著滿滿的壓力,同時又覺得非常空虛。

  如果你覺得我聽起來像是得到了憂鬱症,我向你保證我沒有,我確實遭受過憂鬱症的折磨,不過那時候還沒有。我沒有難過到失去希望,早上也不會不想起床面對生活。我當時比較像是處於自動駕駛模式,會不受控制地做著每日的瑣事,完成一個接著一個的活動,沒有時間去消化那些獨處時才會冒出來的想法。這種疲於奔命又空虛的感受,讓我本來平靜的生活在各個方面都蒙上了一層陰影。而這種感覺對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我覺得自己迷失了方向。

  萎靡(languishing)這個狀態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陰魂不散地纏著我,甚至跟著我步入了成年時期。就算困擾我的不是萎靡本身,害怕它再次出現的恐懼也會如影隨形。最終,拜萎靡所賜,我成為一位社會學家,並踏上漫長的旅程,試圖瞭解「精疲力竭」這個感覺背後的原因,以及其他人是否也為此所苦。

  一個名字帶來的影響

  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於全球爆發的一年後,組織心理學家與暢銷作家亞當.格蘭特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裡面所描述的名詞,正是我多年來默默研究的主題。那篇文章名為〈你心中那股百無聊賴的感覺有個名字,那就是萎靡〉(There’s a Name for the Blah You’re Feeling: It’s Called Languishing.),文章開頭寫道:

  「一開始,我沒有發現身邊的所有人都出現了一樣的症狀。我的朋友們說:他們沒辦法專心做事。我的同事們說:即便知道疫苗即將問世,也沒有特別期待二〇二一年的到來。一位親戚則是熬夜看她已經爛熟於心的《國家寶藏》(National Treasure)。而我也不再如從前一樣早上六點準時起床,而是一邊和朋友玩文字類遊戲,一邊賴床到七點。」

  對他和其他許多人來說,萎靡狀態之所以悄悄找上門,是因為長期受到像是極端壓力、親友逝世的悲痛或孤獨感的折磨。以上這些低強度的心理疲勞,其實很容易受到忽視,畢竟對凡事漠不關心也是萎靡狀態的症狀之一。

  萎靡狀態常常會以緩慢且難以察覺的方式慢慢發展,然後等你回過神,你已經被「萎靡」淹沒了。「你還好嗎?」這個簡單的問題感覺就像一個讓人不悅的突擊測驗,而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你,只能給出一個大家普遍能接受的答案。

  格蘭特的文章大受歡迎,成為《紐約時報》當年最多人閱讀的文章。青少年、第一線勞工、各領域過勞的專業人士和痛失至親好友的人,全世界有數百萬人都有一樣的感受,卻不知道要怎麼形容。因此顯而易見的是,我們亟需賦予這種狀態一個名字。就連知名藝人和皇室成員都在社群媒體發表文章,講述他們受萎靡狀態折磨的經歷。喜劇藝人崔佛.諾亞(Trevor Noah) 在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Madison Square Garden)一場座無虛席的表演中談及自己陷入萎靡狀態的經歷,全場觀眾聽到後陷入一片沉默無語之中。

  你陷入萎靡了嗎?

  你在看到下列描述時,會點頭認同嗎?

  ■    你的情緒沒有任何波瀾。很難為了即將到來的活動和里程碑感到興奮;
  ■    你突然感受到一種無力感。你的生活似乎愈來愈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影響;
  ■    你開始有「何苦這麼努力?」的心態,開始拖延工作和生活上的一切;
  ■    開始覺得愈來愈多事情無關緊要、膚淺或無聊;
  ■    你總是感到不安,總是覺得缺少了能讓人生變得完整的東西,但你不知道到底是缺少了什麼;
  ■    你覺得自己與身處的社群和/或更大的使命脫節;
  ■    你曾經覺得工作讓你感受到存在的意義或有成就感,但與其他更重要的事相比,你愈來愈認為工作毫無意義;
  ■    你常常受腦霧(brain fog) 困擾,像是站在浴室中卻想不起有沒有洗頭;
  ■    平常能輕鬆克服的小小挫折,如今卻讓你覺得非常挫敗。你覺得非常焦躁不安,甚至會覺得在工作中沒歸屬感;
  ■    你愈來愈不相信自己,因此發現自己常常會被有強烈個人意見的人說服,有時甚至會被這種人的氣勢壓倒;
  ■    你不太想聯絡親朋好友,也對維持你曾經看重的關係提不起興趣。你發現自己愈來愈難與人親近;
  ■    你無法辨別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知道自己哪些事情做得很好,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你心中的自我價值搖擺不定或者一落千丈。

  後續會有一個表格能讓你做更加正式的評估。如果你或你所愛的人都曾經歷過,甚至正在經歷許多以上情況,本書會幫助你瞭解產生這些感受背後的原因,以及你為何無法打破困住你的惡性循環。

  容易混淆的狀態

  萎靡狀態聽起來也許和憂鬱症類似,兩者也都會讓人對人生失去興趣,但兩者之間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差別。憂鬱症的特點是持續有失去希望或悲傷的感覺,可能是每天或至少持續兩週以上都有這種感覺,通常還會伴隨著哭泣、失眠或久睡不起以及有自殺的想法。然而,全世界數百萬處於萎靡狀態的人,並沒有以上症狀。人可以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同時又沒有經歷憂鬱症的各種症狀。陷入萎靡的人比較容易覺得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不確定自己想要擁有怎樣的未來,面臨大大小小的決定時,大腦還會直接當機。

  那麼過勞(burnout) 呢?它可能發生在凌晨十二點零一分,你回完最後一封郵件時、看家裡的幼兒再次開始哭鬧時,或滑交友軟體滑到手指僵硬後。過勞或許可以形容一整個世代,或者整個世界的人都有的感受,不過嚴格來說,過勞不是與心理健康有關的症狀,而是一種「職業現象」,成因是工作量和能使用的資源比例失衡,並因此讓人逐漸累積慢性壓力。過勞和萎靡確實有一些相似之處,但過勞所描述的現象更加狹隘一點。

  不過,人可能會因為過勞而情緒低落,進而進入萎靡狀態。一旦工作讓你長時間分身乏術,你就很難在曾經能獲得滿足感的活動中,獲得快樂或尋找到意義。家長讀經典童書《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給自己的四歲小孩聽―甚至為了讓孩子更加沉浸其中,而表演各種角色的聲音時,他們的思緒可能會被看似永無止境的代辦清單打斷,讓他們顯得心不在焉。平面設計師在電腦面前挑燈夜戰,大量產出挑剔的客戶要求的千篇一律的橫幅廣告時,也就沒時間去期待他們負責的廣告上線了。

  人類社會很喜歡鼓勵我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若是過得不開心,就要更早起床、更常去運動或睡久一點。但像我這樣的社會學家比較想要理解社會如何讓我們落到如此境地,而不是去責怪在受苦的人們。如果我們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焦慮、過勞,當然也不能忘了萎靡,這怎麼可能都是你一個人造成的?事實上,常常都是社會體制害我們無法創造我們想要的生活,甚至可能讓人無法以符合自己價值和身分認同的方式行事。

  一個年輕的醫師發現自己情緒低落,因為醫療照護體系讓他和同事們承受了大量工作和莫大的壓力,讓他們被迫在專業價值上做出妥協。他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社評文章,講述他在醫療照護體系中的處境,那是專業領域中只能用道德淪喪來形容的現況,他如此說道:「醫院明明坐擁數十億資金,卻蓄意讓院內人力不足,並讓病患享有的醫療品質大打折扣。」一個目的為最大化收益,同時又晦澀難懂的醫療計價系統創造了一個有偏差的誘因結構―更別說還有大量的文書工作,形成以下這個系統運作後的結果,也就是提供醫療服務的人能夠為病患做關鍵的醫療決定,但卻讓他們無法恪守醫師誓詞,提供與誓詞相符的醫療品質。也難怪有大量醫療從業者說自己會感到無助或覺得工作沒有意義。「我們情緒低落並不是因為一種醫療狀況,而是因為我們身處在這個不健康的體系之中……」他的用詞非常強烈。整個醫療產業正在讓醫療從業者心力交瘁。不難想像其他產業也很有可能會出現相似的情況。一名任職於人手不足、資金短缺學校的教師可能一直都很熱愛自己的工作,而且很自豪自己願意為學生付出額外的心力。不過這種職業道德沒辦法持續很久,隨著時間過去,她可能會感受到疲勞帶來的抽離感。這不是她的錯,而是體制的失敗讓她精疲力竭。

  隨著時間推進,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為了讓自己的人生和周圍的世界有意義和有聯結所建構的故事,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敘說(self-narrative)會開始逐漸崩解。就像是有些自我感被削弱的人,常常會形容自己「心死」。人類有深層的心理需求,我們不僅渴望被家人和社群所接納,也需要能接納並且尊重自己。然而,當我們已經不再喜歡鏡中的那個自己時,會發生什麼事呢?你可能已經知道,這個惡性循環會有怎麼樣的結果了。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384862
  • 叢書系列:大眾心理學堂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6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際迷航記|最終章>>陪你穿越迷霧找到最好的路,心靈導航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碁峰全書系(止)
  • 性別主題展
  • 采實童書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