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
喬叟從法國引進的這個體裁,在十五、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詩人寫長篇敘事詩情有獨鍾,包括莎士比亞的《魯克麗絲受辱記》(The Rape of Lucrece,1594)。詩節體後來雖然式微,但是一直到十九世紀結束,始終是英詩長篇敘事的通用體裁,雖然形式(各節的行數、各行的格律,以及行尾韻模式)不盡相同,卻有共同的特色:一個詩節呈現一個鏡頭。
皇家韻詩節的行尾韻值得分析:開頭四行隔行押韻(ABAB),結尾二行同韻(CC);前四後二的結構透過第五行的韻腳B銜接,效果有如羚羊掛角。詩節韻(stanza rhyme)最精緻的表達形式出現在十四行詩聯套(sonnet cycle,又稱 sonnet sequence),由呈現戀愛經驗的系列十四行詩組成一個聯套,當中的每首詩就是個獨立的詩節。十四行詩這個皇家韻詩節最廣為人知的變體出自莎士比亞筆下。他雖然因襲佩脫拉克(Francesco Petrarca, 1304-1374)使用聯套的形式,卻不拘一格,創造嶄新的風格,如我在《情慾花園》書中〈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乙節的介紹。他總共寫了154首,形式為三個隔行押韻的四行段(ABAB CDCD EFEF)之後接雙行體(GG)。這個形式特具盎格魯薩克遜民族風,因而有「英式十四行詩」的別稱。請參考第四輯莎士比亞〈默思法庭〉的賞析一文論莎體十四行詩,或余光中〈鏽鎖難開的金鑰匙〉。詩節韻直到二十世紀中葉,吹響自由詩號角的惠特曼去世已經半個世紀,仍有佛洛斯特在大西洋對岸寫得生龍活虎而且雅俗共賞。
和皇家韻的形式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抑揚五步格這個詩行格律。從喬叟一直到十九世紀結束,抑揚五步格始終是英詩的主流格律,是無韻詩(blank verse)、英雄雙行體(heroic couplet),以及種種詩節韻的基礎。本詩選有許多機會一再提到這個格律。相關專有名詞的釋義,請見書末詞彙雙語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