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為什麼我們需要創作顧問與構作觀念?
這幾年戲劇顧問或戲劇構作(dramaturg)開始變得越來越熱門,不但演職員表裡有這號人物,台北藝術大學戲劇所的碩士班也有了戲劇顧問的組別,而舞蹈所則有劇場構作的課。但不可諱言,這也是最難定義與不斷演變的概念。dramaturg是指主要跟導演一起討論,提供正面或反對意見的人,而他專攻的知識領域,就叫dramaturgy,無關具體的表演或舞台細節,而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與感受力,但不是只有戲劇顧問才能擁有,而是導演或編舞家等主創者也可以具備的能力。
戲劇顧問會變得熱門,背後有個更重要的原因:當代有越來越多的跨域演出,這些作品並非以傳統的戲劇文本出發,雖然有導演或編舞之類的主創者,但是作品具有不以敘事為主導的多樣性。要如何向觀眾傳達一定的意義?這時候就會需要某種類似劇作家的角色,但他不是寫劇本,而是針對整體結構或組合,在舞台書寫的層面,提供想法與刺激。這就是瑪麗安妮・凡・柯寇芬(Marianne van Kerkhoven)所說的新構作(new dramaturgy)。正因為新構作突破了傳統劇場界限的框架,《實踐構作:劇場、舞蹈、表演的創作與思考》在翻譯時將「戲劇」兩字去掉,把dramaturg稱之為創作顧問,dramaturgy譯之為構作,希望讓劇場之外的表演藝術領域更能接受,不要因為「戲劇」帶來的先入為主印象,而對這個角色與概念有所排斥。或許dramaturg(y)在翻譯過程呈現的多樣性,更能釋放遊走理論與實踐之間,橫跨不同表演藝術領域(劇場/舞蹈/馬戲/科技表演等)的實踐潛能。
我們不會在百老匯看到創作顧問的存在,他們更需要的是能考慮到商業層面的製作人。創作顧問關心的另一個層面,是在本書佔重要地位,由凡・柯寇芬提出的「宏觀構作」(macro dramaturgical),牽涉到一齣戲在當下社會環境存在的意義。這與創作顧問在歐洲特別盛行的背景相關:歐洲的表演藝術大量接受政府的藝文補助,支持這些演出的機構或劇院,更在乎劇場的政治與社會影響力,而非只有商業考量,創作顧問就在宏觀層面提供關照。
我是本書作者麥怡珂‧布黎克的粉絲,之前手邊就有一本她的書Transmission in Motion: The Technologizing of Dance(2016,直譯為「動作的傳播:舞蹈的科技化」)。《實踐創作》原文書一出版,我馬上購買入手,閱讀後覺得這是一本很適合台灣當下與未來幾年需求的著作,不但理論部分夠深入,大量的案例研究亦能提供創作者不少靈感。當時本書譯者余岱融在荷蘭烏特勒支大學讀碩士,而布黎克就在那個研究所任教。他於2023年7月休假返台,我約了他見面,當下委任他翻譯此書,而後續在版權聯繫上碰到問題時,岱融也大力協助。
透過2024臺南藝術節贊助出版此書,希望能為台灣表演藝術的創作能量與多樣性帶來更多養分。最後感謝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的大力支持,還有書林出版公司與埜遊文化有限公司的協同努力,讓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臺南藝術節策展人
耿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