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08 年,我受臺北榮民總醫院委託,進行該院五十週年慶口述訪問計畫,這項計畫是由該院教學研究部負責,而這本訪問紀錄的受訪人何橈通醫師,正是當時該部的主任。由於北榮教研部提供的受訪名單中,沒有何醫師的名字,我請教該部陳素真組長,才知道何醫師認為時候未到而婉拒,等到時機成熟已經是11 年後。有一天退休不久的陳組長來電告訴我:何醫師願意接受訪問」,於是2019 年7 月,我與本所口述史組的約聘助理林東璟聯袂展開何醫師的訪問工作。
這項訪問計畫進行了18 次,一共3 年5 個月,直到2022 年12 月才結束。因為COVID 19 影響,訪問工作時斷時續,無法一氣呵成。
訪問結束後,歷經整、完稿、審查、修稿與出版,又將近1 年10 個月,這期間,何醫師花費非常多時間來回看稿,對訪問稿中提到的人物、事物與機構等名稱,不斷求證、推敲、更正,即使通過審查,何醫師仍相當關注審查意見。由此可見,何醫師是如何重視這本訪問紀錄。
民國時期的文人豐子愷(1895-1975)把瑣屑的談話資料記錄成手冊,他稱這本手冊「好比一個電影底片,放映出來的是我家流亡生活的全景」。1 何醫師的訪問紀錄也如同一部電影,播放的是醫師的半世紀人生,舉凡家世背景、童年憶往、教育過程、出國進修、醫療活動與研究、國際交流、醫學教育推動、與醫界人物往來、家庭親情等,何醫師均娓娓道來,在敘述中,何醫師扮演著各種角色,有時是頑童、有時是俠客,有時又是道貌岸然的學者,令人拍案叫絕。
何醫師活靈活現地回憶童年和求學期間的往事,例如,當年他上小學不會說國語,差點被老師「退」、在基隆港附近當孩子王,帶著一群小朋友「冒險犯難」,這每一幕的再現恍如昨日。而何醫師對基隆中學師長的性格以及他與同學的往來也記憶猶新,特別是他和男同學們天花亂墜的聊天、秀泳技吸引女同學等趣事,呈現「歡樂英雄」的瀟灑。幽默風趣的性格也延續到醫學院,何醫師對師長的教學方式與同學的性格,做了絲絲入扣的分析,其中寄生蟲老師范秉真的典範,令人印象深刻。何醫師更是當年國防醫學院的文青,除發表〈存在主義及個人主義之我見〉一文外,還挑戰禁忌創辦文學社和刊物《源遠》。進入北榮與國防醫學院見習與實習階段,何醫師固然歡樂如常,面對醫院的各種學習卻是敬慎戒懼,他接受內科、外科與放射科的訓練,這期間得到不少名醫指導。
任職北榮後,何醫師更不斷累積內科各科門的臨床經驗,也與醫院名醫多方接觸,學習他們的行誼風範、醫療特長。何醫師任職的部門從精神科、血液科到腎臟科,最後追隨尹宗高醫師,選擇了新陳代謝科,且成為這個領域的權威醫師。這期間的各種磨練,讓他的視野更加廣闊,醫療技術也更為精進,包括赴美進修、參加國際醫學交流與民間醫療學會、從事醫學研究和參與國家生技製藥與國衛院生技製藥、指導後進等,何醫師均鉅細靡遺的陳述。其中在美國學習看診、接觸臨床個案、進入實驗室學習、從事人體試驗等醫務,幾乎是前所未有的經驗。至於提到審查國家生醫製藥等研究計畫,何醫師直言不諱、不卑不亢的俠士精神,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