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套書展
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學會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讓你做出更好的選擇,過更好的生活

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學會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讓你做出更好的選擇,過更好的生活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conomics: The Powerful Story of Economic Ideas and Forces that Shape Our World

  • 定價:400
  • 優惠價:79316
  • 優惠期限:2025年02月2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金融時報》2024年夏季選書‧《經濟學人》最佳金融類新書★★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勞蒂亞.戈丁(Claudia Goldin)鄭重推薦:
「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

──全球暢銷逾50萬冊的「The Shortest History」系列──
只要花一個下午閱讀,就能獲得改變人生的知識與觀點

  不需具備任何經濟學基礎,也能看懂書中的故事。
  經濟學中最強有力的見解,多出自每個人都能理解的大觀念

  讓經濟學家帶你穿越時空,用經濟學的眼光解讀世界。

  哈佛出身的經濟學家安德魯‧李以極短的篇幅,平易近人的文筆,
  透過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故事,帶領讀者認識經濟學的重要觀念與人物、
  探討歷史事件背後的經濟力量,並思考當前面臨的問題。

  ▌從故事中了解經濟學的大觀念

  ⊙專業分工:當福特汽車從屠宰場得到靈感,建立生產線流程之後,汽車從此得以大量生產,成為許多人負擔得起的商品。隨著專業化的興起,貿易也變得益發重要。

  ⊙誘因:
  二戰後許多家電用品的普及與避孕藥的發明,大幅改變了婦女的生活,為女性投入時間金錢於教育創造了強大誘因,女性也大規模湧入有薪的勞動市場。

  ⊙重大事件多半由新科技或政策所推動:
  中國1978年的改革開放,讓千百萬原本餓著肚子的人民能吃得飽。從那一年起,中國的經濟成長每年都維持超過9%。

  ▌探討歷史事件背後的經濟力量

  ⊙為什麼犁的發明加劇了性別不平等?
  ⊙某些疾病如何塑造了殖民主義的模式
  ⊙摩天大樓為何首先出現在美國城市?
  ⊙鏡子的發明如何創造了消費者文化
  ⊙為什麼非洲沒有殖民歐洲,而是歐洲殖民了非洲?
  ⊙為什麼同盟國會贏得二次世界大戰?
  ⊙財產權如何推動一九八○年代中國的快速成長

  ▌思考人類當前面臨的經濟問題

  ⊙市場的高度集中化造成市場被少數企業掌控,對勞工和消費者可能造成什麼傷害?
  ⊙日漸加劇的社會不平等,隱藏著什麼樣的危機?
  ⊙氣候變遷是世上最大的市場失靈事件,它將如何威脅我們的未來?

  從農業的開端到人工智慧的崛起,本書講述了創造力、貪婪和追求更好生活的渴望,如何以驚人的方式決定了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內容充滿啟發性與可讀性。想了解經濟學,善用經濟學概念做出更好選擇、過更好生活的你,絕不可錯過。

本書特色

  ‧以極短的篇幅完整講述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史,只要一個下午的時間就能讀完。
  ‧作者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讓一般人認為沉悶的主題變得有趣且深具啟發性。
  ‧特別提及多位女性經濟學家的卓越思想與貢獻,是其他經濟學書籍較少著墨之處。
  ‧內容超越傳統經濟學的關注範圍,探討藝術、體育、遊戲、教育、創新、行銷策略等在經濟發展上的重要角色。
  ‧全書穿插極具參考價值的圖片,增添閱讀的趣味與臨場感。

專業推薦

  賴建誠╱清華大學經濟系榮譽退休教授
  廖啟宏╱加州政府研究首席、《一口經濟學》PODCAST主持人、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系客座教授
  洪紹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財經專業人士盛讚推薦

  ‧如果你只讀一本關於經濟學的書,就選安德魯‧李這本清晰、深刻且非凡(而且簡短)的作品吧。了解為什麼我們比祖先更富有、壽命更長、孩子更健康、生產力大幅提高,而且更幸福。──克勞蒂亞‧戈丁(Claudia Goldin),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這本小書充滿了對經濟學的洞見,並用難忘的故事和歷史事件來描繪。對經濟學感到好奇又困惑的人,能從本書中學到這輩子都可以與人談論經濟的知識。──卡洛琳‧M‧霍克斯比(Caroline M. Hoxby),史丹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作者帶領我們踏上一段令人興奮的旅程,從人類建立第一座城市到創造複雜的現代世界經濟──沿途充滿了各種轉折……這是一部清晰明瞭、引人入勝的經濟史。──哈密斯.麥克雷(Hamish McRae),英國《獨立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一本簡短的書能涵蓋如此浩瀚的歷史並維持可讀性嗎?作者以簡單明瞭的文字,而且只用了256頁,就完美地做到了!他輕鬆地穿梭於人類進展的歷史,不時停下腳步解釋推動進展的經濟力量與思想。過程中,讀者會遇到那些致力於解釋這些力量的偉大經濟學家。無論是財金領域的愛好者或新手,都能閱讀、品味並重新回味這本書。——《經濟學人》〈最佳財金類新書介紹〉

  ‧本書行文清晰理性,對於任何想理解人類如何從狩獵採集的部落演變為今日高科技的世界經濟,以及經濟學家如何看待這個體系運作的人來說,這都是一份無價的禮物。在如此有限的篇幅內做到這些,真是奇蹟。──馬丁‧沃夫(Martin Wolf),《金融時報》

  ‧對於任何想理解當今經濟的人來說,這是必讀之作。──貝希‧史蒂文森(Betsey Stevenson),密西根大學經濟學教授

  ‧這本書應該成為當今經濟體中每一個人的必讀之作,因為每個人都參與其中。在充滿風險和不公平的時代,這本書是一項資產。——寇特‧約翰生(Kurt Johnson),《星期六報》(Saturday)

  ‧作者成功地讓一般讀者了解經濟學,同時吸引他們進一步探索。——尚恩‧萊特(Shane Wright),《時代報》(The Age)

  ‧一部令人滿意的經濟史。——《出版者週刊》

  ‧本書是理解全球經濟必要且容易取得的鑰匙。——《書單》雜誌

  ‧引人入勝,令人難以釋卷。——《Medium》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德魯‧李(Andrew Leigh)


  澳洲國會議員,在2010年當選議員之前,他是澳洲國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他擁有哈佛大學公共政策博士學位,曾以最高榮譽畢業於雪梨大學文學和法律學院。李曾獲得澳洲經濟學會青年經濟學家獎,也是澳洲社會科學院院士。

  著作包括《奮鬥者與億萬富翁:澳洲不平等的故事》(Battlers and Billionaires: The Story of Inequality in Australia)、《幾乎一切事物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Just About Everything)、《政治的運氣》(The Luck of Politics)、《最壞的情況會是什麼?存在風險與極端政治》(What's the Worst That Could Happen? Existential Risk and Extreme Politics)等。

  李熱衷於鐵人三項運動員與馬拉松,並主持播客節目《美好生活:安德魯‧李的對話》(The Good Life: Andrew Leigh in Conversation),內容是關於如何過著更幸福、健康和合乎倫理的生活。

譯者簡介

謝樹寬


  彰化員林人,1968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曾任電視台國際新聞編譯、新聞節目製作人。喜歡跑步、看棒球、掛網路、填字遊戲。譯有《匱乏經濟學》、《窮查理的智慧語錄》、《金融能否拯救世界?》、《胡思亂想的爆發力》、《遺忘的慰藉》等書。
 

目錄

前言
 
第1章  世界經濟的轉折點──走出非洲,走入農業
定耕農業的起源╱犁──促進農業、改變權力關係的重要發明╱農業革命的正負面影響╱豐沛的勞動力阻礙創新發明╱不同形式的貨幣╱貿易獲利取決於相對優勢
 
第2章  歐洲如何成為中世紀最富有的地區?──大運河、印刷機、宗教改革與瘟疫
航運造就繁榮城市╱宗教與經濟的相互影響╱從黑死病看經濟學的效用
 
第3章  新產品、新市場與新土地的吸引力──大航海時代
奴隸、貴金屬帶來財富,也帶來詛咒╱疾病如何決定殖民主義的模式?╱缺乏資源是最大的風險
 
第4章  人類生活水準提升的關鍵時刻──工業革命和《國富論》
促成工業革命的要素╱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功利主義──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新發明與技術變革改造了世界╱巴斯夏與李嘉圖的貢獻
 
第5章  充滿創新與冒險精神的十九世紀──貿易、旅行和技術起飛
自由貿易之戰╱貿易與工業革命的成果由誰享有?╱勞工權利、福利制度、醫療衛生技術的重要改革╱「大富翁遊戲」背後的故事
 
第6章  二十世紀初最重要的經濟發展──馬歇爾經濟模型、央行和現代工廠
美國聯準會離奇的創辦故事╱汽車、零售業的創新╱移民不只是一張張吃飯的嘴
 
第7章  從高處跌落谷底的二○與三○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
影響全球的經濟大蕭條╱凱因斯與海耶克的世紀之爭╱大蕭條為何持續這麼久?╱經濟學家在此時期的重要貢獻
 
第8章  兩次世界大戰教我們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布列敦森林
投入經濟資源的多寡決定戰爭的勝敗╱經濟學家對戰後和平所做的努力╱各國政府在經濟政策上的轉變
 
第9章  二戰後輝煌的三十年?──快速轉變的世界
工會的力量日益強大╱戰後經濟成長帶來的榮景╱經濟學開始擴展至其他學科╱經濟整合、空中旅行和信用卡使用持續增加╱繁榮並非普遍現象╱「人類能力」是創造繁榮的關鍵
 
第10章  市場、市場滿天下──中國脫貧和全球私有化浪潮
各國政策均往市場靠攏╱主張自由競爭的芝加哥學派成主流╱私有化的利與弊
 
第11章  人口越來越多,社會越來越不平等──通膨目標機制、全球貿易增長和貧富懸殊
中央銀行開始獨立並設定通膨目標╱WTO與歐元進一步推升全球貿易量╱亞洲國家從貧窮邁向富裕的路徑╱科技發展提升了全球人口和平均餘命╱如何減少日漸加劇的不平等
 
第12章  市場熱,地球更熱──氣候變遷、金融危機、貪腐和低利率
行為經濟學幫助我們做出更好決策╱人類史上最大的市場失靈事件╱次級房貸風暴──一場人人都是兇手的金融危機╱經濟力量+狡詐的政治=貪腐猖獗╱指數型基金的崛起╱低利率帶來的挑戰
 
第13章  預測是難事,預測未來尤其困難──COVID疫情的衝擊與影響
意想不到的通膨╱市場集中可能造成的傷害╱大數據分析的廣泛運用與隱憂╱新型的數據帶我們進入過去無法探尋的領域
 
第14章  經濟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金錢能否使我們更快樂?╱如何降低全人類面臨的風險?╱經濟學與科技創新╱讓經濟學幫你過更好的生活
 
致謝
 
 

前言

  史前時代,柴火是唯一的人造光源。要產生一般家用燈泡一個小時的光度,需要我們史前的老祖宗花五十八小時來儲備和搬運木柴。到了巴比倫時代,最好的照明科技是燃燒芝麻油的油燈。在西元前一七五○年左右,一名工人要工作四十一小時才能製造出等量的光。

  接著是蠟燭的出現。一開始是以動物脂肪製成,製作的過程費時(而且氣味難聞)。即使到了十八世紀末,一般的工人也要花五個小時來製作蠟燭,才能產出正常家用燈泡一小時發出的亮度。不過隨著煤氣燈在十九世紀的發展,供應一小時照明需花費的時間已降低到幾小時內了。

  隨著電燈的發明,照明變得更加便宜。到了二十世紀初,只要花幾分鐘工作,就足以買到一小時的照明。到了今天,不到一秒鐘的工作時間,你賺的錢就足可點亮現代的家用燈泡一小時。以人工照明為衡量標準的話,我們如今的工作所得比史前人類高出三十萬倍,也比一八○○年的人們高出三萬倍。古代的祖先曾為了照亮他們的夜晚而費盡苦心,今天的我們開燈時卻絕少會想到它的成本。

  兩個力量推動了這個可觀的變化:照明科技變得更好(而且每天持續在改進);還有勞動者的生產力提高,這代表我們每小時賺的錢比祖先還要多。

  照明的歷史,闡明了本書的幾個關鍵主題。史前的人們什麼事都要做,現代的勞動者則是專注於我們最在行的事。市場使我們得以跟別人交換我們的產出。價格創造了誘因,讓我們在供不應求時增產、供過於求時減產。然而,市場的體系絕非完美。失業、交通堵塞、過度捕撈、價格哄抬,以及汙染等,只不過是市場失靈時出現的其中幾個問題而已。

  這本小書,說的是個大故事。它是資本主義的故事—─關於我們的市場體系如何發展的故事。它是經濟學這門學科,以及構成這學科幾位關鍵人物的故事。同時它也是經濟力量如何形塑世界歷史的故事。為什麼非洲沒有殖民歐洲,而是歐洲殖民了非洲?在一九三○年代各國樹立貿易壁壘和移民障礙時,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同盟國會贏得二次世界大戰?為何先進國家在一九五○和一九六○年代,不平等的狀況會降低?財產權(property rights)如何推動一九八○年代中國的快速成長?氣候變遷如何威脅我們的未來福祉?在本書中,你會找到這些問題、以及其他更多問題的答案。

  經濟學可以定義成研究人們在面臨匱乏時,如何將福祉極大化的一門社會科學。它考量人們個體的行為,也考量我們在家庭和公司裡如何共同合作。它著重我們在市場中的互動,買家和賣家如何共同決定均衡價格(equilibrium price)。經濟學也會考量在市場失靈時發生的狀況,以及公共政策如何改善貧窮、氣候變遷,或是價格壟斷的問題。

  這是融合了個體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的故事。個體經濟學研究個人如何做出決定;總體經濟學把經濟視為一個整體。經濟學的一些熱門書籍,重點往往偏於其中之一。《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發現你的經濟天才》(Discover Your Inner Economist)、《轉角遇見經濟學》(50 Things That Made the Modern Economy)跟讀者介紹的是個體經濟學。《面對失靈的年代》(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蹣跚邁向烏托邦》(Slouching Towards Utopia)、《這次不一樣》(This Time is Different)則幫忙解釋了總體經濟學。本書綜合了這兩種觀點。我們將按時序來回顧歷史,探討個人決定和整體社會的發展軌跡。

  覺得經濟學黯淡、貪婪,或是狹隘的批評家,喜歡引述湯瑪斯.卡萊爾(ThomasCarlyle)的話,形容這門學科是「沉悶的科學」(the dismal science,或譯「憂鬱的科學」),但卻忽略了這樣的批評是從何而來。卡萊爾這位十九世紀的作家是個種族主義者,他認為應該把奴隸制度重新引入西印度群島。卡萊爾所攻擊的,是眾人皆平等這種「沉悶的」觀點。我跟其他很多經濟學家一樣,以自豪的態度接受這種批評。

  卡萊爾也曾語帶輕蔑地說:「教一隻鸚鵡供給(supply)和需求(demand)兩個詞,你就有了一個經濟學家。」供需的圖表當然方便好用,不過在這本書裡你找不到它。而且,我保證你不用學過任何的經濟學,也能看懂接下來要說的故事。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可以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我們這門學科的秘訣就在於,最強有力的見解,多出自每個人皆可理解的幾個大觀念。

  前面已提到了其中一個大觀念,那就是誘因。在運動競賽裡,當第一名的獎勵多,第二名的獎勵少,競爭就會刺激進步。賽跑的會跑得更快,打高爾夫球的最後桿數會降低。誘因甚至會影響到我們的出生。澳洲決定提供「生育津貼」給二○○四年七月一日或之後出生的新生兒,結果七月一日當天創下了新生兒出生人數的紀錄。為什麼?因為待產的媽媽們會延後引產程序或剖腹手術,以取得這項財務上的補貼。當美國變更遺產稅的稅率,死亡的時間也出現改變:這表示有一小部分人延遲(或者提前)他們的死亡時間,以減少他們的應付稅款。英文有個諺語說,人生唯二可確定的事,就是繳稅和死亡。以這個例子來說,稅率改變了,死亡率便隨之變動。

  這並不是說,經濟學只關乎貪婪。伊莉諾.歐斯壯(Elinor Ostrom)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她發現在許多例子裡—─從印尼的漁業到尼泊爾的森林─—人們會彼此合作,管理極其有限的資源。在諾貝爾獎的得獎致詞裡,歐斯壯批評了經濟學家在設計制度時,往往只考量純粹自利導向的個人。相反地,她認為:「公共政策的核心目標,應當促成那些可喚起人類最佳潛能的制度的發展」。獎勵的誘因固然重要,不過在本書中,我會努力效法歐斯壯的樂觀精神,讓大家知道經濟學家也可以是理想主義者。

  另一個經濟學的大觀念是專業分工。我們當中,有幾個人能剪出一頭漂亮的頭髮、更換破掉的汽車擋風玻璃、拿葡萄釀酒,或是寫一個手機的應用程式?只要幾個月的時間,大部分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應該都能學會這些工作,不過,除非你自己樂在其中,比較好的辦法是花錢找個專業的來,而你則專注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如果你這輩子的目標,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得相當好,最後你可能成為樣樣通但樣樣鬆的「人體瑞士刀」──有不順手的刀子、剪不開東西的惱人小剪刀,以及不實用的螺絲起子。專業的分工,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關鍵。

  連製作東西的流程也變得專業化了。舉例來說,中國有一些城市已經成了製作單一類型產品的專家。義烏生產全世界大部分的耶誕節飾品。葫蘆島生產全球四分之一的泳裝。丹陽以「眼鏡城」著稱。長期以來專注生產衛浴產品的台州,如今已成為全球智慧型馬桶的創新中心。

  隨著專業化的興起,貿易變得益發重要。波音七八七夢幻客機裡有來自日本的電池、南韓製的飛機翼尖、印度的地板樑、義大利的水平尾翼、法國的起落架、瑞典的貨艙門,以及墨西哥的反推力器。一支普通的手機,可以再正確不過地在標籤上寫著「世界製造」。由於零件和原料都是取自成本最低的供應商,便得以創造出光靠本地原料絕對無法負擔其成本的商品。

  或許專業化最有力的示範,是來自設計師湯瑪斯.思韋茨(Thomas Thwaites)決定從零開始製作一台烤麵包機—─他將只憑著自己的勞力和個人收集來的原料。思韋茨從英格蘭的廢棄礦場取得鐵礦,從威爾斯的礦坑得到了銅,從蘇格蘭山上找到雲母。由於家用冶煉爐煉鋼的計畫失敗,他改用他的微波爐來冶煉鐵礦石。它的塑膠外殼是垃圾融化後製成的。最後,思韋茨的烤麵包機實驗進行了九個月。如果我們用英國當時的平均工資來估算他的工時,他的勞動成本是一萬九千英鎊,再加上一千英鎊的開支。思韋茨價值兩萬英鎊的烤麵包機,比他若是在本地零售店買的一台四英鎊的烤麵包機貴了約五千倍。噢,還有,店裡買的烤麵包機是真的可以用的。思韋茨給自己的烤麵包機插上電源後,撐了約五秒鐘就開始熔化了。

  經濟學的另一個原則是,重大事件多半不是由價值觀或文化的突然轉變所推動。比較常見的情況,是由新科技或政策變化帶動重大的改變。如果你想知道國際貿易何以在二次大戰後數十年蓬勃發展,最好去理解一下一九五六年海運標準貨櫃的發明,以及消減全球關稅壁壘的一系列世界貿易談判。如果你想知道今天的籃球賽為何比起半個世紀前更刺激精彩,就要考量進攻時間限制和三分線規則的引入。這本書想要解開在戰爭、宗教運動,以及社會變革背後暗藏的經濟力量。

  經濟學的故事始於農業革命,這場革命見證了人類社群從狩獵採集的部落,轉變成創造出古埃及、希臘和羅馬等文明。水陸交通促成了區域間的貿易。中國的大運河連結了各個省份。航海時代連結了歐洲、非洲和美洲—─運送農產品、製成品和被奴役的人,構成了獲利豐厚的三角貿易。

  下一個重大的革命是工業革命,它開啟了製造業,推動經濟的超高速成長。伴隨新機具出現的是智識方面的突破,經濟學這個學科逐漸成形。到了二十世紀初,生產線(assembly line)的創新使汽車的售價不斷降低,而全球化則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將世界緊密連結在一起。兩次的世界大戰和大蕭條則打斷了許多的聯繫、奪走生命、摧毀了生計和連結。

  對發達國家的很多人來說,戰後是共享繁榮的時期,但是其他地區的成長則是零星且快慢不一。在中國,直到一九七八年轉向市場經濟之前,共黨統治初期幾十年反覆無常的政策一再阻礙經濟的成長。在印度,重大的變革出現在一九九○年。亞洲大部分地區的成長,讓該地區的生活水準與成長較遲緩的非洲差距越來越大。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初,許多國家內部不平等的現象都急遽升高。

  現今許多經濟學都專注於市場失靈的問題。許多競爭政策的動機是為了箝制壟斷。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開創的總體經濟學所關切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降低失業率。氣候政策要處理的,是意味著汙染可能讓公司獲利、卻對地球造成破壞的市場失靈問題。同樣地,行為經濟學(behavioural economics)認知到人類並非總能像部機器一樣,會冷靜、認真地估算如何讓幸福最大化,反倒經常會系統性地偏離理性規則。隨著經濟學這門學科的演進,它的理論和數據讓研究者得以建立更好的人類行為模型,讓經濟學變得更加有趣,也更加實用。

  不過,在我們進入「經濟人」(Homo economicus)的討論之前,我們應該從頭開始,先來看看經濟學是如何塑造我們—─智人(Homo sapiens)─—這個物種。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4090384
  • 叢書系列:大人的教科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4章  人類生活水準提升的關鍵時刻—─工業革命和《國富論》
 
在人類的漫長歷史中,生活水準的提升是一個相對而言較新的現象。如前面所見,農業革命促進人口增長,但大部分人的物質環境並沒有什麼變化。在日本,西元一○○○年每個人一天的平均實質收入是二.八美元,在一七○○年則是二.九美元。這並不是什麼特例:在這個時代,子女的生活過得比他們父母更加富裕並不是尋常的事。事實上,有一位經濟史學家甚至更進一步主張,在十八世紀,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口的生活,並不比他們非洲大草原的老祖宗要好。他們身高沒有變高,平均餘命沒有增加,他們攝取的卡路里也沒有提高。在珍.奧斯汀(Jane Austen)小說裡悠哉喝茶的角色,在貧窮為常態的世界裡是絕少的特例。一般而言,經濟成長帶來的是更多的人口,但沒有帶來更好的生活水準。
 
這一切隨著工業革命而出現了變化。自此之後,平均餘命增加了一倍,實質收入增加了十四倍,平均身高也增加了約十公分。在現代經濟中,我們預期經濟成長會給每一代人帶來更高的生活水準。不過在工業革命前,經濟的成長零星而緩慢。
 
◎促成工業革命的要素
 
經濟學家羅伯特.艾倫(Robert Allen)主張,理解工業革命最好的方式是把它當成一系列環環相扣的革命。英國農業的生產力高,這要歸功選擇性的植物育種、土壤耕作的改善,以及輪作的制度。由於生產糧食所需的人力變少,英國經歷了「都市革命」,到了一七五○年已經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都市化轉而推動了「商業革命」:這是倫敦和其他英國城市密集的社群網絡帶來的結果。進出口快速成長,民間銀行興起推動了航運貿易。城市同時也促進了創新。正如經濟學家阿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稍後指出的,地理上的毗鄰而居創造了某種「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下,新的觀念被快速分享和改良。就如今天在矽谷的科技公司要比其他地方的公司更有生產力,實業家在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城市裡也較有生產力。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未來,尚好!AIGC思維|趨勢先機|職涯成長|致富規劃,商業趨勢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天下文化特談
  • 開運命理特談
  • 參考書特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