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

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

  • 定價:780
  • 優惠價:79616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廣大鹿野迷和登山者晉級必讀。
  回顧臺灣的自然探查歷史,鹿野忠雄無疑是頭號傳奇人物。
  他年輕時的深遠踏查、寬廣探險,有如一團烈焰炙熱地奔過臺灣的山巒和郊野,四處綻放火花。
  這流火,劉克襄掛念超過半甲子,近年傾力注解,探索這位博物學者早期的養成。


  想像百年前一名十八歲的年輕人,為了自然觀察遠赴異域讀書。從昆蟲採集到高山攀爬,從生物地理學到民族學、考古學,廣博知識的養成,在這裡一步一腳印地淬鍊、孕育。
  假如臺灣的自然風物是一門課,他不只在這裡認真學習,還把生命裡最璀璨的青春時光都託付了。這是鹿野忠雄獨一無二的熱情和信念。臺北高校差點死當他,臺灣山林卻加倍奉還,擁抱了這位日本青年。──劉克襄

  這是劉克襄迄今最嚴肅艱澀的著作,也是一本難產的書。

  將近三十萬字的書寫,以地域分區,搭配時間軸線,從少年鹿野娓娓道起,直至1933年底次高山最終回的調查。內容涉及廣泛,每一面向皆是學問。除了直接分析,也援引當時的日籍或臺籍人物,例如鹽月桃甫、明石哲三、林獻堂、陳澄波、辜振甫、高一生、王雨卿等。透過這些人物的創作或足跡,輝映出鹿野忠雄的多元面向。

  這些百年前的事蹟,在作者眼中依舊耀眼。他挖著寶,窮盡各方角度琢磨,解構出獨特的絢麗光芒。多想年輕時也能像鹿野忠雄這樣燃燒生命,邁向博物的旅程。

本書特色

  1.臺灣最博物的自然作家對最傳奇的日籍博物學者的專書剖析。
  2.作者踏查臺日兩地多年,實地走訪鹿野忠雄少年至青年的足跡。
  3.地毯式挖掘鹿野忠雄在臺踏查文獻,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克襄


  素樸行腳人。偏好利用大眾運輸和雙腳,從市場起步,一路走訪鄉鎮、農田、果園或荒野。近年在中部地區摸索出上百條路線,累積徒步超過三千公里。

  博學行山人。難以記得家電的簡易按鍵操作,卻滿腦子多國錯綜複雜的山徑,各地自然志和人文風俗。植物、昆蟲、鳥獸、舊屋殘垣等,皆是行旅上的觀察目標。

  勤勞寫作者。時刻掛念書寫,睡醒或返家第一要事便是敲鍵盤,電腦裡永遠有新建的文書檔。
 

目錄

總序
源起──初見經典


輯1:1920-1924內地踏查
昆蟲少年
中央線
高尾山
福島
上高地
德本峠越嶺
北海道
南樺太

輯2:1925前往臺灣
萬噸級郵輪
西川滿
臺北高等學校
黃星長角天牛
高校時的高山紀行

輯3:1925北臺的探勘
北埔
淡蘭古道
北海岸
新店灣潭
烏來巴陵
帝王斑蝶
登山費用
竹林車站

輯4:1927偏遠之地
南澳社路
鹽月桃甫
口簧琴Robo
久良栖少女
霧社血斑天牛
浸水營越道路
海岸山脈橫越

輯5:1928埔里能高太魯閣
集集線
埔里交通
山城捕蝶
臺籍自然研究者
演習林
黃鳳蝶
能高越道路
曙鳳蝶
能高瀑布
內太魯閣
臨海道

輯6:1929東部與南部
小泉鐵的旅次
東海岸踏查
豐田插曲
內本鹿越道路
酋王豔花天牛
關山越道路
從潮州出發
大武山環繞

輯7:1930-1931新高山彙
六龜
郡大山遠眺
林獻堂
高一生
駐在所
中之線
新高山彙
新高東山北壁

輯8:1933紅頭嶼
拖泰‧布典
明石哲三
都巒山
象鼻蟲
麵包樹
芋頭、飛魚和山羊

輯9:1933次高山地壘
埤亞南鞍部
南湖大山
臺灣山林美學
志佳陽
櫻花鉤吻鮭
最終次高山
辜振甫
八仙山森林鐵道

輯10:1926-1933臺灣登山風物
煤油燈
電土燈
小米
芋頭
弓與箭
三粒石
升火
松明與油松
草鞋與足袋鞋
天幕與獵寮

11:著者踏查線圖、年表與文獻
著者踏查線圖(1925-1937)
著者踏查線圖筆記
鹿野忠雄養成年表
參考文獻
 

總序

  本書只有前傳,不會有後續。

  這本以鹿野忠雄年輕時養成為主題的相關書寫,刻意結束於次高山(雪山)最終一回的調查,1933年12月1日。

  我想要追溯和探究的生平,大抵從其少年時代採集昆蟲開始,爬梳其如何在日本踏查。繼而來到臺灣求學,擴展自己的郊野走訪,展現不可思議的大旅行。

  為何選擇次高山調查做為斷點,主因有二。一來此後他在臺灣本島,並未再有相關的昆蟲調查。再者,臺灣的高山地理論述大抵結束。鹿野有了另一個身分,不再是學生,而是臺灣總督府理蕃課和警務課的囑託,學問知識和視野高度又有了不同的情境。

  從日本輾轉到臺灣,後來的多數時間,他花更多氣力滯留於紅頭嶼。從大島到小島,最後情歸於一座小小島。接下的時日,進而再放諸整個東南亞和南洋群島,無奈因戰爭而失蹤。這等多采多姿的田野調查和知識探索,無疑是相當迷人的旅次。

  為何要撰寫本書?主要是有一回看到鹿野的報告〈臺灣原住民族の人口密度分布並に高度分布に關する調查〉(1938),裡面附有一張他手繪的「著者踏查線圖」。

  圖裡面有太多路線,鹿野現有的文獻報告和著作都未清楚說明。此一地圖,後來的兩本著作,《山と雲と蕃人と:臺灣高山紀行》和《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第二卷)》都繼續沿用,依舊未清楚交待,只提及那是他踏查經過的地點。我很好奇,想要進一步瞭解,這些路線的來龍去脈。

  事出必有根源。遠赴臺灣求學之前,鹿野在日本的養成,不管於本州或者北海道、南樺太的旅行,我也試著去追溯。一邊蒐集其廣博的文獻報告,我也數度前往其少年採集之地,對照其後來的旅次。相較於先前的北方踏查,他在臺灣野外的想法和轉變,明顯有些蛛絲馬跡可尋。

  此一地圖的路線,透露了一些過去所不知的鹿野。經過地圖年表的製作,以及跟各種報告的比對和連結,一個博物學者年輕時代大旅行的內容,終得較為完整的浮現。我們才恍然明白,他的一些行旅情況,以及為何前往的遠因。

  非常感謝前輩楊南郡早年的引領,幾位同儕先進吳永華、徐如林和謝英俊(Vicent pie)等晚近幾年的譯注,還有提供文獻資料,又或修正意見。

  對照原著時,我也斗膽有幾番比較、修潤,摸索自己覺得合宜的山行內容。尤其是在輯9和輯10的一些引文,雖以鹿野在日本山岳會《山岳》雜誌發表的紀行為本,仍參考諸位前輩的譯文。而其相關登山文章,皆可自「日本山岳會」網站獲尋。

  此外,特別感謝林良恭教授,早年寄贈鹿野相關的日文原著以及傳記,我方能順利參照原始資料。還有多位友人都得致意,諸如臺大昆蟲系曾惠芸副教授,悉心指正象鼻蟲一文;透過王淑津老師的幫忙,徵詢鹽月桃甫家屬使用圖像;山友林謹君的熱心協助,方能連繫上鹿野的女兒和枝女士;蔡易達教授在東京幫忙借調資料和翻譯信件;公視王鈴晶等夥伴,一起前往日本拍攝鹿野足跡的過程裡,幫忙找了些資料。我得以在書寫時,愈加發揮。此外,也感謝眾多單位與個人,提供精彩照片和珍貴圖像,豐富了本書的內容,使用時皆清楚註明來源。當然,最終得致謝內人朱惠菁,沒有她的嚴格把關,整本書難以較完美地產出。

  本書行文,盡量使用鹿野行腳時的稱呼和地名,論及現今狀況才以今之地名稱呼。諸如「雪山」日治時期為「次高山」,「環山部落」昔時為「志佳陽社」,或「蘭嶼」舊名「紅頭嶼」等等,因不勝枚舉,便不逐一詳列,只視情況註明。各個部落的稱謂,原則上也保留蕃社、蕃人等稱呼,以利當年現場內容情境之鋪陳。此一書寫狀態,亦請讀者包涵。

  至於,鹿野的文獻研究報告、紀行和著作,日文和英文部分,考量讀者閱讀方便,若已有現行通用的中文翻譯,在行文裡均多所採用。反之,則沿用作品初時發表的語言。在附錄裡,亦以原文呈現。只是,日文辭彙較多時,亦有斟酌翻譯成中文之情況。

  繼而,因了鹿野地理踏查範圍遼闊又偏僻,許多地點讀者可能陌生。我新繪了二十一張臺灣和日本的相關簡圖。標示相關地點,藉以搭配文章。此外,還有十來張特殊動植物繪圖搭配。讀者在閱讀時,得以進入是時的情境。

  七月流火,南方有大星。鹿野就讀臺北高等學校時期,踏查雖遍及全臺,夏休時節恐最為暢快。回顧臺灣自然探查歷史,鹿野恐只是匆匆一瞬的過程,但他的驚人踏查能力,以及探索的寬廣領域,屢屢驚起一波波漣漪。個人在驚嘆之餘,謹傾晚年之力嘗試注解,探索這位博物學者早期的養成。

  仰望天際,星星們安詳地閃爍著。在山上的露營地,我們仰頭時,最常感受到,這一天地之間的莊嚴。然而在難以勝數的繁星中,誰會是我的守護星?──〈秀姑巒山脈(紀行と覚え書)〉,1932.12

  這也是一個無可推諉的責任。1988年元月初,我在《自立早報》副刊鄭重地推介這位太平洋戰爭末期失蹤的博物學者,讓臺灣讀者認識時,彷彿只是幸運地栽種了一顆冒芽的種籽。楊南郡前輩譯註《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更積極地推進,猶若將小苗遷移到適合生長的環境,蔚成一棵大樹。山崎炳根教授的《鹿野忠雄》傳記,中譯版的出書,無疑地再嫁接成功,讓其順利開花結果。

  在諸位前輩成功的照護下,我再試著取一粒種子,嘗試埋到土裡,看看能否有另一回的冒發,再一次的生長。

  我是鹿野忠雄的崇仰者,相信許多喜愛登山和自然科學的讀者亦是。因為這樣癡迷,最好的回饋便是立傳,感謝他為臺灣的付出。透過他的不凡事蹟,我們有一個重新看待自己家園的角度。雖說追溯的是百年前之事,現今依舊耀眼如昔。

  以上為序,為情,亦為命。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944165
  • 叢書系列:影像.台灣系列
  • 規格:平裝 / 526頁 / 19 x 24 x 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前言
 
源起─初見經典
 
手掌大的裝幀書,套在一只硬紙書盒內,乍看像珍貴的手工絕版詩集。
 
什麼樣的精煉文字,居然可以裝進口袋型的小書,還能躋身於諸多臺灣史重要的著作之間。初次邂逅時,難免浮升這般好奇。
 
取下來檢視,小小書冊雖無史書的厚重,卻流露一奇妙的紮實感。鵝黃燈光的暈染下,封面圖案呈現講究的設計和裝訂。書名愈發可貴,《山と雲と蕃人と:臺灣高山紀行》,長年行山的我,迅速被拉近。不,應該是像小鐵釘,被磁鐵牢牢吸住般,再也掙脫不開。
 
緩緩展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目次。熟稔的高山之名,錯落不一地一行行排列,彷彿喜愛的新詩語句。再細瞧,整排印出的山巒,多在新高山周遭,顯見攀越的行程環繞於附近。彼時因學過簡單的日文,還爬過其中幾座,腦海裡隨即有了整本書的藍圖、架構和地理位置。接下,還有作者的行走旅次。
 
我整個人如空拍機,從高空靜默地滑行。由南往北,沿著全臺最高的新高山彙稜線,逐一巡視這些龐然如鯨脊的山背。難以相信,半世紀前,有位日本人早已縱走好幾回,而我才要展開全面的對話。
 
書本出版於1941年,翻開每篇完成的日期,幾乎在1930年代初。這是怎樣的作者,在那個日本人還不算熟稔的臺灣山岳,對原住民治理依舊採取高壓統治時,竟能遠渡重洋,深入各處偏遠的林野。長時旅居下,又如何爬梳過往的自然歷史和部落風土,展開各座山頭的認識。繼而,進行數十日的高山縱走。
 
面對此一小書隱藏於裡的浩瀚和深沉,瞬時間,我愈發有一孤單和渺小。每篇行山之文都是大塊文章,以歷盡千辛萬苦的跋涉,化為層層高疊的文字險嶂。從過往的時空裡,具體地在我眼前高聳,甚至迎面撲來。
 
還沒閱讀,我彷彿背上大背包,正要邁向臺灣的高山。沒想到,這本小書竟是這麼渾厚,才一翻讀,便沉重如二十公斤,將我壓得難以喘息。
 
我再確認,作者的名字:鹿野忠雄。
 
出版社:東京中央公論社版。出版年月:昭和16年8月5日印刷。10日發行。
 
此後作者的名字彷彿文面於我的臉頰,從此跟著我的自然行旅一輩子。但我也為出版的時間感到駭然,1941年夏天,中日戰爭進入第四個年頭。作者在此一物質有些匱乏的時局出版,何其不幸,又何其幸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投資理財書展
  • 年末電影展
  • 皇冠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