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眾志成城細探免疫病之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醫師 李政育
目前本土的常見免疫性疾病之病因約可分成四類:
一、外感疾病沒有醫好。
因為目前的醫學主流與資源幾乎全被近代西方醫藥所壟斷,而西醫至今尚無治療外感疾病的藥物,其「治療」重點在抑制外感病毒複製,避免患者出現免疫反應風暴。也就是說,其所服用的藥物只能緩解不舒服感,並沒有醫好;必須經過一週、二週,等病人的自體免疫周期完成,才能緩解病情。在此免疫反應期間,通常只做「症狀治療」,如發燒就予退燒藥,打噴嚏、流鼻水則設法予以抑制;如病毒或細菌太強大,則予類固醇或抗生素抑制。如此一來,人體原有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無法完全殺滅病毒,殘存於細胞內伺機而動。加上治療藥物的組成,多為單一化學結構式,很難通過各種屏障,一樣殘存於體內。這些殘存的病毒與藥物,可能進一步誘導腦細胞,做出錯誤或過度判斷,以為又有異物入侵,因而再度啟動免疫,攻擊周邊的血管或各種內膜,甚至各器官、臟腑、肌肉、淋巴、關節腔(囊)、骨骼肌、骨髓,造成微細血管內膜發炎,因而誘發各種疾病。
二、疫苗注射抑制了免疫反應。
人體原本就有抗病機制,如果表淺層(肌表或黏膜、上皮細胞層)受到感染、出現病變,通常(人體的免疫機制)都會自動往外、或往空腔排出;而現代的許多預防措施,如各種疫苗注射,可能抑制了原有的免疫外排(或排至空腔)的機制與能力。一旦人體又受到其他外感疾病刺激、「叫醒」了原有的免疫反應,大腦就可能反應較激烈,而形成中醫所稱的「血熱」、「痘疹內陷」、「表證入裡」、「熱入營」、「熱入心胞」、「熱入血室」、「熱入腦」等現象,甚至形成「少陽熱」、「少陰熱」,或太陽、陽明經與少陰、少陽經「合病」,或「併病」、「傳經」,或「直中」等現象,此時只須予以治「血熱」或「養陰退熱」等「和解」藥劑,甚至用大劑量快速緩解「熱」象,就可完成免疫反彈,確保以後(起碼在一段相當長的期間內)不再出現這種「免疫輪迴」。
可是目前的主流醫學(西醫),可能立刻給予強力免疫抑制劑,或採血液置換法,以抑制免疫反應;其結果就像快速「冰凍」一樣,容易出現細胞壁玻璃樣沉澱,造成人體各種通道的傳導功能失常,出現反應呆滯、遲頓等現象。而人身為非常奇妙的個體,為了維持生命,一定會設法將人體功能保持在恆定狀態;因此一旦藥物的抑制功能減弱,免疫系統就會自動甦醒,並開始攻擊「敵人」,希望恢復受到「寒凝」而無法正常運作的器官、組織、系統之功能,結果又進入「免疫輪迴」,使其功能更加低下,甚而造成萎縮或凋亡,此即所謂的繼發性免疫不足性器官、組織、系統「衰竭」。
目前西方醫學界對此類免疫輪迴誘發的免疫過亢或低下,尚未有適當藥物可用,亦乏理想治法。事實上,目前已知免疫過亢可能形成免疫性腦病,或器官、組織、系統因腫大、瘀阻而壞死;免疫過於低下則導致器官、組織萎縮、硬化,最後也會慢慢壞死。而中醫治療免疫功能低下的方法很多,如以補血、養血、補氣、補陽方劑,加上預防免疫反彈的苦寒退熱、養陰,或退少陽熱中藥,綜合成一方,慢慢「滴灌」或「軟堅散積」,即可藉由組織再灌注(流),而恢復已萎縮或不足的組織、
系統功能,甚至促使其新生。
三、西藥過度使用。
藥物過度使用灼傷了細嫩組織,造成急慢性發炎。尤其注射針劑更易灼傷血管內容物與血管上皮組織,造成急慢性「血熱」。這一點已逐漸受到西方醫學有心人士的注意和重視,其藥物的發展趨勢,也盡量趨近於自然食品;未來若以中藥為主的注射劑發展成熟,且大量用於臨床,相信這種藥物性、繼發性的免疫疾病必然日漸減少。
四、過服補藥。
國人一向喜歡進補,若過服補性、補腎或補陽的藥物或保健食品,因而過度增強免疫力,就易出現「陽亢」或「免疫過亢」症狀,甚至容易誘發癌症。目前已有研究認為,癌症可能也與免疫過亢有關;也就是說過服熱性食品,如血熱、大熱、大瘀熱之物,就比較可能罹癌。所以奉勸國人要多學習、了解本身體質與補藥的形性,而不是隨意聽信「廣告」之言,越補越糟糕。
有些人(特別是東方人)特愛「野生」動植物,認為非人工養殖者才補。事實上所謂「野生」,乃相對於人工養殖而言,多數從野外、自然界中獲取,這些東西並非日常飲食所需,其中可能含有我們未曾接觸過的抗體、過敏原;對體質敏感者而言,很可能引發各種「免疫」反應,未蒙其利反受傷害。事實上,「野生」動植物並非不能吃,而是要少量、慢慢增加攝取量,讓免疫系統可以逐漸適應,慢慢將其中和,且逐漸近似於人類體質,就可減少「免疫風暴」的出線機率。其原理就像疫苗注射一樣,讓病毒、細菌少量、逐漸感染,即可誘發免疫適應。
古代交通不便,免疫性疾病與免疫適應的出現情況比較慢,而且免疫適應多由自然形成,而今交通便捷,移動速度加快,急性免疫性疾病的出線機率也較高。未來如有中醫藥介入,則避免或改善免疫性疾病,甚至促使細胞再生、恢復原有功能的速度勢必更快、更佳。
中醫對各種免疫本有自己一套辨證論治法,可是目前學校教育太「基礎」了,講簡單些就是太淺鄙了,師者、醫者沒有足夠學養與醫術,而放棄自己的專長。目前醫者應融合中西醫的各種「免疫」檢查,抗原、抗體、補體、血液,與器官、系統、組織的實驗診斷,影像診斷為一體,抑制抗體過高的須苦寒退熱、活血、涼血、養陰,升高補體則補氣、補血、補陽,如何將這種一方面抑制過高的抗體,提升補體就必須寒熱交雜,陰陽同用才行,其主症為何就以主症為君藥治療方向,其餘為佐使,所以必須重新創新方劑,或調整傳統藥方的君臣佐使位置,才能治療目前的免疫疾病。這其中仍有少數經反復免疫抑制的治療,導致「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寒熱交雜」的情形,應以補體、抗體、抗原為用藥依據。
為了充分解決免疫性疾病及免疫適應等問題,中華民國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與育生中醫診所(被簡稱為育生學派)的專家共同合作,由曾博士宣靜醫師負責召集一群有志於突破目前醫療困境的同道,各選題目寫出自己的心得,形成本書,在將付梓之前,命序於余,個人淺鄙,但提出以上的看法,並將已完成的三篇文章列入篇首,以作提綱契領,其餘分論則篇篇理念清晰,切實臨床歸納出的實證結果,提供中西醫同道參考,以緩解病患痛苦,減輕國家、社會、家庭的負擔。
感謝曾子宣靜的付出,感謝黃月順、程維德、王雨薇、方志男、唐偉誠、曾緯恩、林坤成、林久乃、鄭淑鎂、羅晉專、林慶恆、鄧欣怡、簡鸞瑤、王國峰、陳俐蓉、羅瑞陽、黃詩硯、江文昕等醫師在診務之餘的辛苦。
個人極為感動、感謝、感恩,不過這是成就千古名山之業,相信不出幾年,我們這種中西醫學結合療法,並發展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療法,會變成世界醫學主流,這就是醫學的一種創新、革命與復興(renaissance)。醫是一門須「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學術,希望同道們能抱此「周雖舊邦,其政(道)維新」與「朝乾夕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empathy),共同繼續努力奮鬥。最後要請各位讀者見諒,我們已盡最大努力,以目前所能找到最實際可用的方法,來進行寫作、新資料會不斷扔出,我們未閱讀到的資料,未覽過的疾病各種證型仍極多,請宥諒我們能力之有所不足,盡力不夠之處,仍多請大家能予指正或補充修正。
另外,本書所出篇章乃目前市面較常見的免疫疾病,且較常見的症型,每一種常見的免疫疾病之外,仍有極少比率其他症型,如免疫性腦病、免疫性神經疾病、免疫性腎病、免疫性肝炎、妊娠免疫性肝炎…,以後我們會繼續增補。至于重症免疫疾病,如冷凝蛋白(Cryoglobulin)性的末梢血管栓塞性壞疽(中醫稱厥冷脫疽)、或熱凝蛋白(pyroglobulin)性末梢血管栓塞壞疽(中醫稱為「熱厥脫疽」),或雷諾氏症性腦病所引發性半身肢體,如冰庫冰凍的動物肢體----僵、冷、寒,或與空氣中的水氣接觸會凝固的厥冷性肢體壞死、或糖尿病性脫疽,黑色素瘤性肢體脫疽、COVID-19感染性肢體血栓性脫疽、或免疫綜合癥(皮肌炎、硬皮症、雷諾氏症---冷凝)性脫疽、免疫綜合癥性肺栓塞、敗血症性脫疽、尿毒性脫疽……尚有極多將來須補充的,這些病症在西醫皆束手無策,頂多予截肢,可是中醫卻極好醫,這些篇章以後會儘快補充,請諸家方正能見諒。
謹祝諸家方正健康平安心身安適術業維新早成大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