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
深海征途2030:地球最深的拓荒行動,權力、資源與科技的終極賭局

深海征途2030:地球最深的拓荒行動,權力、資源與科技的終極賭局

The Deepest Map: The High-Stakes Race to Chart the World’s Oceans

  • 定價:480
  • 優惠價:79379
  • 優惠期限:2025年02月2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太空是夢想,深海才是現實?
當全球聚焦向上仰望,另一場極具商業潛力的拓荒行動,在深海展開

本書生動記錄「2030海床計畫」,以及——
國家、科學家與投資人的世紀賭局

  ★《環球郵報》2023 年最佳非小說類圖書
  ★《科學新聞》雜誌2023年最佳圖書

  >>地球最深處,誰在書寫未來?>>
  在浩瀚的南冰洋,夜色深沉,探測船「壓降號」的甲板上燈火通明。
  科學家們緊盯著雷達,焦急地等待多音束聲納發回的數據。
  螢幕上,一條蜿蜒的裂縫逐漸成形,顯示出一片未曾見過的地貌⋯⋯

  由日本財團與跨政府組織GEBCO於2017年發起,
  並受聯合國支持的「2030海床計畫」,
  目標是在2030年前完成全球海底地圖的測繪工作。

  >>深海賭局的幕後推手,億萬資本與傳奇人物齊聚>>
  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避險基金天王達里歐、
  Salesforce執行長貝尼奧夫、維珍董事長布蘭森、傳奇導演卡麥隆,
  爭相投資關注的海底拓荒計畫。

  這片未知海域的資源價值,可能高達數百億美元,
  這不只是單純的科學冒險,也是國際爭奪與環境爭議的核心。
  更是一場充滿陰謀、勇氣與希望的賭局。

  >>下一個值得關注的海域:南冰洋>>
  當國際社會爭奪南海與北冰洋的海權時,南冰洋成為真正的戰場。
  這片全球最孤寂的海域蘊藏豐富的能源與深海礦物,
  對全球供應鏈、氣候平衡與資源分配具有戰略性影響。

  這裡的測繪與開發,除了改寫深海的經濟與生態規則,
  更將決定未來幾十年的地緣政治新格局。

  >>讓小國不惜一切也要跟大國對賭>>
  科學家繪製的海底地圖,在政治家與商人眼中是未來世界的版圖,
  在小國眼中,是不惜一切也要跟大國對賭的機會。

  大國野心——
  【美國】透過AI技術與私營企業合作,將測繪數據轉化為軍事與經濟優勢。
  【俄羅斯】以科學考察之名,試圖擴大經濟專屬區,並部署深海軍事設施。
  【中國】利用「科研」名義,搜集深海敏感數據,為資源占領鋪路。

  小國突圍——
  【帛琉】與探險公司合作,用測繪數據換取財務支持。
  【吉里巴斯】支持深海採礦,以期翻倍國內GDP。
  【南非】推動國際合作,將深海技術應用於經濟與漁業保護。

  ——台灣讀者必讀《深海征途2030》的理由——
  1.    深海:從平面競爭到垂直角力的新戰場
  過去的海洋衝突以陸地為基準,平行向外延伸,形成我們熟悉的經濟海域。然而,隨著深海無人機、聲納等設備進步,國際爭奪已轉向深海的垂直空間。這片無法依賴陸地參考的未知領域,資源歸屬正成為全新的焦點。

  2.    台灣的地緣優勢與挑戰
  台灣位於亞太樞紐,使其與海洋資源及國際局勢息息相關。南海作為台灣航線的重要通道,其資源爭奪與主權爭議,直接影響我們的經濟與國家安全。我們是否也能在這場全球深海征途中,找到台灣在應對氣候變遷、能源轉型及國際競爭中的新方向?

  3.    深海的啟示:未來如何形塑
  公元前47年,凱撒大帝以「我來,我見,我征服」書寫歷史。而今,在我們的深海,全球各國正無聲無息地展開一場波瀾壯闊的征途。作為深海議題的參與者與影響者,我們的未來該如何選擇?這本書提供的不僅是答案,更是啟發。

各界好評

  「毫無疑問,海洋在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交通運輸到地球健康,再到長期的永續發展。《深海征途2030》揭示了這一龐大且不斷變化的力量,幫助我們聚焦許多尚未解答的問題,同時美麗地提醒我們,教育和保護這片水域是多麼重要。」 —— 加勒特.麥克納馬拉(Garrett McNamara),大浪衝浪者、《百尺巨浪》紀錄片聯合創作者、《海的獵犬》作者
  
  「這是一本令人著迷的海洋之書,充滿緊張刺激的冒險、至關重要的探索以及政治角力。特雷特韋帶領我們深入海底,巧妙地展示了這一切為什麼如此重要。」  —— 海倫.斯凱爾斯(Helen Scales),劍橋大學教授、海洋生態保育機構的科學顧問

  「《深海征途2030》是一封迷人的、充滿詩意的情書,獻給我們的星球,還有那些冒著生命危險去了解這片『無意識』的人——科學家和探險家們。特雷特韋以深入的報導帶領我們踏上了一場令人敬畏且謙卑的冒險,讓我們意識到對於我們的家園,我們仍有多少需要學習。」 —— 賈馬爾.約易吉斯(Jaimal Yogis),全球暢銷繪本《所有的波浪源於水》(All Our Waves Are Water)作家

  「哇,這真是一場了不起的冒險旅程。沉船、章魚花園、高達帝國大廈的珊瑚礁、1.1萬年的海綿、深海機器人——這是一場地球上的異世界之旅。這本書不僅是關於繪製海洋底圖的史詩探險,更是對我們幾乎未知的星球生命和謎團的探索。《深海征途2030》是那種罕見的作品,它將徹底改變你看待我們世界的方式。」—— 傑夫.古戴爾(Jeff Goodell),古根漢獎得主、《大水將至》(All Our Waves Are Water)作者

  「特雷特韋在《深海征途2030》中提出的問題,並非在於是否應該繪製和探索深海,而是關於這些探索應該如何進行、由誰來掌控,以及會留下什麼樣的影響。深海可能會成為我們的下一個亞馬遜——被嚴重掠奪和破壞。或者,它也有可能成為我們的下一個南極洲,受到國際條約的保護,為科學而保留。Trethewey對這片『地球上最後一個真正神祕的地方』的知識和關係所進行的詳盡記錄,無疑能幫助我們走上正確的道路。」 ——《大西洋書評》(Atlantic Books Review)

  「特雷特韋敏銳的觀察力展示了海洋探索背後的人的故事,讓人性的光芒在這場深海的登月計畫中閃耀。非常值得一讀。」 ——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對深海探索令人著迷的一瞥。對環保人士、海洋探險愛好者以及關心環境永續的人來說,這是必讀之作。」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這場海上冒險追隨著那些科學探險家,他們正以精細的細節繪製海底的地圖。但正如對未開拓領域的任何探索一樣,繪製海底地圖也可能危及這片大部分未受人類觸碰的地區。」 —— 《科學新聞》雜誌(Science News Magazine)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且恰逢其時的紀錄,講述了全球的發明家、科學家、商業人士和政府如何共同推動繪製海洋底圖的努力。」 ——《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勞拉.特雷特韋(Laura Trethewey)


  作為一位國際知名的環境與海洋記者,特雷特韋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扣人心弦的敘事風格,深入探索人類與海洋的複雜聯繫。她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創意寫作碩士課程,現任教於加拿大安大略的謝爾丹學院(Sheridan College),並曾擔任溫哥華水族館「Ocean.org」的資深撰稿人,長期關注海洋保育。

  她的前一本代表作《瀕危的海洋》(The Imperiled Ocean)深刻描繪海洋在人類文化、經濟與環境中的多重角色。而在最新作品《深海征途2030》中,特雷特韋踏上了一場身臨其境的深海冒險。為了記錄「2030海床計劃」(Seabed 2030)這個足以改變人類未來的重大專案,她親自登上探勘船「鸚鵡螺號」(Nautilus),深入冷黑的深海世界。她目睹遙控潛水器(ROV)捕捉從未見過的奇異生物,探索如外星般的深海火山熱泉,甚至揭開千年沉船的祕密。

  這不僅是一次科學探險——她揭示了國家之間的資源爭奪、地緣政治的暗流,以及商人對深海礦產的野心。在北極,她看到各國競相畫出海底版圖;在墨西哥灣,她見證深海如何成為地緣政治的新戰場;在商業談判桌,她聽到商人不惜改寫國際規則也要爭取新地圖的命名權。透過這些實地經歷,她帶領讀者探索深海的神祕與人類的野心,並引領我們重新思考海洋與未來的關係。

  特雷特韋擅長以獨特的視角呈現深海議題,文章常見於《華爾街日報》、《史密森尼雜誌》、《衛報》、《大西洋月刊》和《環球郵報》等國際知名媒體。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MBA,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目前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譯作包括《控制邊緣》、《柏南克談聯準會》、《謬誤與真相》、《貝佐斯新傳》、《加密貨幣之王》、《懲罰貧窮》、《挺身而進》、《恆毅力》等書籍。
 
 

目錄

作者序 人類對月球表面的了解,比對海底還多

第一部 探險的呼喚
第一章 最深的地圖
第二章 尋找一艘船
第三章 突破人類深潛最深紀錄

第二部 航向地球最後的無人之境
第四章 無法登船的女性地圖繪測家如何改變世界
第五章 被遺忘的北冰洋
第六章 我來、我見、我征服

第三部 無人機與深海繪測
第七章 只要你懂海,海就會幫你
第八章 當AI潛入海底

第四部 深藍之下即將翻轉的未來
第九章 水下考古連結的未來
第十章 海底礦場可行嗎?
第十一章 下一個地緣政治戰場

後記 國際海床將成為下一個亞馬遜?
附註

 
 



人類對月球表面的了解,比對海底還多


  一位海洋測繪員告訴我,一個海綿的故事徹底改變了他對測繪海底的看法─那不是普通的洗碗海綿,而是一種奇妙的深海海綿,牠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他在一艘名為「鸚鵡螺號」(Nautilus)的探勘船(exploration vessel,簡稱E/V)上工作,每天都在探索海床。如今,約四分之一的海床已測繪成圖,但是像「鸚鵡螺號」上那種遙控潛水器(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簡稱ROV)所探索過的海床仍不到1%。ROV 和汽車一樣大,配備了感應器、前照燈、攝影機。雷納托.凱恩(Renato Kane)第一次接觸到那種讓他徹底改變想法的海綿,就是透過ROV。

  凱恩在「鸚鵡螺號」上工作已逾十年,見證了多次潛水任務,看著ROV 在海底緩慢地前行,採集沉積物,發現新物種,記錄奇妙的新動物行為,掠過微微發亮的海底熱泉,放大藏在深海珊瑚中的生物。凱恩知道自己能有這份工作非常幸運,但任何任務做久了,難免都會變得像例行公事。不過,偶爾會發生一些事情,把他從日常的渾渾噩噩中搖醒,讓他看到探索海底的更深層意義。他在太平洋底部看到的那個海綿就是一例。

  那天,「鸚鵡螺號」的ROV 攝影機前,出現一個巨大的米白色海綿,它的體積與ROV 本身相當。凱恩猜測,那海綿肯定有數百年歷史了,也許甚至上千年也說不定。深海海綿的生長速度極慢。有一種海綿名叫春氏單根海綿(Monorhaphis chuni),據估計已活了1.1 萬年,有一百八十幾公分長的尖刺狀附肢。目前大家仍不知道這種海綿如此長壽的原因,但許多深海動物都能活那麼久,那可能是因為海底黑暗、寒冷、環境稀疏。

  突然間,凱恩彷彿看到這個海綿出奇長壽的生命,從他眼前飄過。這個常被誤認為植物的動物,在同一個地方靜靜地待了幾個世紀,儘管海面上戰爭肆虐,流行病與先知來來去去,帝國興亡盛衰,但它一直待在海面下數千公尺的地方,終其一生只知道黑暗、寒冷、寂靜的海水。在上方數公里深的海洋庇護下,深海海綿的一生遠比人類的人生穩定多了。它活在完全的黑暗中,恆定的壓力與溫度下,幾乎感覺不到深海中緩慢的水流。直到有一天,一個閃著明亮光線的巨型機器從黑暗中掠過其身邊,打量牠一眼,然後離開,讓牠在機器的尾流中擺動。在那短暫的互動中,我們人類才是外來者,造訪地球上的另一個世界。

  ROV 從海綿的旁邊掠過,但凱恩的思緒卻無法離開,那一刻的獨特性令他心馳神往。誠如深海探險家席薇亞.厄爾(Sylvia Earle)喜歡說的:「在海洋的任一處投下一顆石頭,它很可能落在人類從未去過的地方。」那次潛水,以及凱恩在「鸚鵡螺號」上多年來目睹的所有潛水任務,開始對他產生深遠的影響。雖然每次潛水都會直播及存檔以供後人查閱,但探勘船永遠不會再回到那個地方了。他告訴我:「當下看到的一切,這輩子就這麼一次,以後再也看不到了。」

  當時,我們兩人正坐在「鸚鵡螺號」的資料室裡,沿著加州海岸航行。資料室周圍的舷窗看起來像洗衣機正處於洗清階段,起泡的浪花拍打著玻璃,露出外面暴風雨的情況。相較之下,房間裡到處都是螢幕:六個工作站上擺著電腦螢幕,一面牆上掛滿了影片監視器。每個螢幕播放著外面海洋世界的即時資料:海床的新地圖、新發現與資料集。這些資料集需要專家花數年的時間分析與全面了解。如今,研究海洋是少數幾個經常意外出現重大突破的領域之一。對身為海洋探險家的人來說,這是既沉重又美好的職責:在深海中遇到的任何事情,都很可能是人類的首次發現。而且還有那麼多的地方有待我們去探索。

  「我們對深海的了解,比對月球表面還少。」如今幾乎每一篇有關深海的文章中,都會看到類似這樣的話。身為廣泛撰寫及閱讀海洋世界的海洋記者,我在許多文章中都看過這句話,次數多到數不清了。有時月球被換成火星或其他天體,但多數情況下,這句話幾乎一字不差地出現,而且幾乎沒有任何解釋。每次我看到這個句子時總是納悶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對海洋的了解那麼少?為什麼我們對其他星球的了解比地球還多?

  當你像我一樣深入研究這句話時,會發現它只是指測繪海底地圖這件事(雖然相較於我們對陸地的了解,我們對深海棲息地與歷史的了解也很貧乏)。我們目前最好、最完整的海洋地圖是由衛星預測繪製的,但解析度很低又籠統,所以整個海底山脈(稱為海底山〔seamount〕)都看不見。與此同時,月球、火星、金星和其他天體的地形圖,都是用比地球海底更高的解析度去勘測的。因為這種疏忽,如今有待測繪的海底面積,幾乎是地球上所有大陸總面積的兩倍。

  二○一七年,「日本財團—GEBCO海床2030 計畫」(Nippon Foundation-GEBCO Seabed 2030 Project)成立,目標是在下一個十年結束以前,完成世界海底地圖的測繪。「海床2030 計畫」是由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海洋測繪師帶頭,招募已在海上航行的船隻(從郵輪到豪華遊艇),以眾包的方式繪製地圖。該計畫的參與者希望利用新的自主技術,以無人機來勘測海底。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當地球正經歷氣候變遷所引發的連串相關危機時,「海床2030 計畫」希望完成一張可能有助於我們保護自己與地球的地圖。以後,我們再也不會聽到有人說我們對月球的了解比海洋還多,而且還不解箇中原因─因為我們終於要完成這幅地圖了。

  出於好奇,我開始關注「海床2030 計畫」,並很快意識到,我們之所以還沒有繪製海底地圖,理由相當充分。首先,海洋過於廣袤。海水覆蓋了地球71% 的面積,但我們很難向生活在另外29% 地表上的人展示那71% 到底有多大。那是大到不可思議的面積。地球的絕大部分是平坦的藍色海洋,那還只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海洋的平均深度近四公里,是紐約帝國大廈高度的十倍。五大洋盆地容納了超過13.5 億立方公里的鹹水,這些鹹水占據了地球上99% 的生物可棲息空間。我們多數人一輩子甚至連這個水下世界的一小部分也看不到。

  說得委婉一點,海洋也是一個無情的工作環境。對試圖測繪海底的海道測量師(hydrographer)來說,海洋的一切都是重重考驗。你需要一艘柴油動力的探勘船、特殊的專業知識,以及昂貴的深水聲納,才能完成測繪海底的任務。在海面上,你需要與風、水、浪、太陽、鹽分搏鬥,那些因素不斷地破壞設備及考驗人員。與此同時,海面下是一個壓力巨大、溫度極低、一片漆黑的平行宇宙。例如,我搭上「鸚鵡螺號」的那段期間,天氣十分惡劣,我們只測繪了和羅德島差不多的面積,就被迫折返陸地。在像南冰洋那樣遼闊、未經測繪的地方,高如摩天大樓的巨浪相當常見。

  這使得測繪海洋變成一項非常、非常昂貴的工程。「海床2030 計畫」估計其任務成本在30 億到50 億美元之間(這大約是二○二○年把「毅力號」〔Perseverance〕探測器送上火星的成本)。探勘船愈靠近海岸時,測繪變得愈複雜,政治方面也是如此。

  事實上,測繪有爭議的水域,可能是地緣政治的地雷區。儘管「海床2030 計畫」明確表示其科學目標,但許多國家依然認為在其領海內測繪,侵犯了它們的主權─本質上是間諜行為。此外,還有環保方面的權衡。最詳細的海底地圖是用最先進的多音束聲納(multibeam sonars)所繪製。從船舶交通到海軍演習,再到石油與天然氣的探勘,日益工業化的海洋對那些依賴聲音生存的鯨魚和其他海洋生物來說,是一場聲音的噩夢。那些工業化的噪音已經夠干擾了,我們真的還要再增添更多的噪音嗎?

  為了深入研究這些問題,我搭上「鸚鵡螺號」,參與了測繪航行。我採訪了幾十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測繪師,參加了各種大會、講座,甚至參加了一場為新測繪的海底山與峽谷命名的國際會議。我飛到一個偏遠的北極小村莊,觀看因紐特(Inuit)的獵人測繪未知的海岸線。我去墨西哥灣潛水,看到海底地圖指引考古學家揭開早期人類的歷史。我漫步在舊金山附近的一個飛機庫裡,裡面停滿了海洋測繪無人機。

  測繪的歷史也引發了另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如果我們真的完成了「海床2030 計畫」,那會發生什麼?從過去的航海殖民者,我們已經清楚知道,地圖不是一種中立的工具。記者史蒂芬.霍爾(Stephen Hall)曾寫道:「地圖總是預示著某種形式的剝削。」這些話伴隨著我來到牙買加,在那裡我看到世界各國的政府辯論國際海床開採的規則與條例。人類對地球的大規模工業化,終於來到了地球上最後一個未受干擾的生態系統─測繪海底地圖會造成剝削嗎?

  我在「鸚鵡螺號」上坐在凱恩的旁邊時,有一個事實確實變得異常清晰:我們現在就可以測繪整個海洋了。事實上,幾十年來,我們一直擁有做這件事情的工具與技術,為什麼我們一直沒做呢?這個問題把我拉回了當初促使我啟動這場探索之旅的那句話:我們對深海的了解,比對月球表面還少。這句話已是陳腔濫調,但隨著新一代太空探索的到來,這句話如今聽起來依然真實。美國太空總署(NASA)已經為「阿提米絲登月計畫」(Artemis)投入數百億美元,目的是讓太空人重返月球,並最終把他們送上火星。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可能在海底留下一個無人探索的世界。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523186
  • 叢書系列:全景的經濟學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人類還沒繪製出的海底面積,相當於八個地球表面

為了讓大家了解「海床2030 計畫」有多艱鉅,更準確的說法是,我們打算在未來十年間測繪的海底面積,相當於八個月球表面。即使這樣描述,這種比喻也沒有真正彰顯出這項工作的難度。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被平均4 公里深的不透明鹹水覆蓋著。我們是以雷射與雷達來測繪火星、金星,以及其他沒有水面的行星。然而,水會吸收、折射、反射光線,阻礙了我們以同樣的方式測繪地球。比較海洋測繪與外太空測繪,感覺很震撼,也很真實。但是,說到遙遠行星的測繪,拿月球和地球的海底相比,其實低估了我們眼前的任務。還有多少海洋需要測繪?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打電話給蒂姆.基恩斯(Tim Kearns)。他是加拿大的測繪員,講話很快,經營一個名為「測繪缺口」(Map the Gaps)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完成全球海底測繪。基恩斯立即提到多方合力尋找失蹤的馬航370 航班的行動。印度洋東南部的海域原本地圖繪製不足,那次行動首次為當地一片27.9 萬平方公里的區域,測繪出第一張詳細的地圖。

基恩斯說:「我看過那個資料集,那真的很驚人,棒極了。」新地圖顯示海底山、海底滑坡、海底裂縫,以及兩艘十九世紀的沉船。「測繪員在那裡花了很長的時間,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但是,如果你把那些資料畫在世界地圖上,那就好像把一個火柴盒放在廚房的地板上,幾乎微不足道!我不是要貶低它,只是那給人的感覺是:『天哪!海洋真的、真的非常浩瀚。』」

雖然我們試圖測繪海洋數千年了,但是我們往往等到發生像馬航370 航班失蹤那樣的海上悲劇時,才被迫採取行動。愛蜜莉亞.艾爾哈特(Amelia Earhart)的消失、鐵達尼號的沉沒、二○○四年奪走25 萬人生命的印度洋海嘯─這些駭人聽聞的事件都掀起一波海底研究的熱潮。這種熱潮也伴隨著一些自我反思,為什麼我們把那麼多金錢與注意力,投注在探索遙遠的月球上,對自己的星球卻所知甚少。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未來,尚好!AIGC思維|趨勢先機|職涯成長|致富規劃,商業趨勢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年度百大
  • 書展大獎入圍
  • 開運命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