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光前裕後 守根固本
陳炳仁
序王建裕的「筆下春秋」
我與建裕兄因緣聚會,相識於自然,幾經交往,彼此互愛互惜,充分了解殊深時常促膝談心,從而得知他雖學業中綴,然其天賦異稟,文采洋溢,筆耕有成,已經出版了種類多元藝文著作。其中一本,字字珠璣,再版六次,大發利市,美譽滿載,聲譽日榮,在金門藝文界居於舉足輕重地位,令人敬佩。
頃聞建裕兄又有新書問世,無論如何都要我在其新書寫序。老實說,與建裕兄交往經年,給我的印象是重情重義、直來直往的個性,為朋友可以兩肋插刀,喜歡管閒事、好打抱不平,其所撰之文,有攘臂奮起、大聲疾呼,更有匡正世風、啟迪人心作用,千人辟易之概,不禁為之大快!空谷足音,字字藥石。不可無言,以颺其美。故略敘所懷,以為喤引。本書為其建裕兄受聘縣籍俊彥顏恩威君所創辦之「金門前鋒報」擔任「筆下春秋」專欄主筆,經已見報之文稿,予以彙整成冊出版。理念宏觀,守住根、固住本。
渥濛建裕兄視我若親,為其新書寫序,當然義不容辭,惟我自忖生性駑駘,胸無點墨,不學無術,弗敢輕諾。爰以「光前裕後,守根固本」感言勵語幾句,藉資相許相勉,共赴事功,取代作序。除祝他新書出版順利,為時政服務深度、廣度與得失留下見證。同時也預祝他的大著一問世,必定洛陽紙貴。
甲辰年清明節前夕謹識於成功寓所
(作者為前福建省政府委員、前金門戰地政務委員、前金門縣政府簡任參議、政風處長、前行政院政務顧問、現任金門縣政府顧問、金門日報總主筆)。
我所知道的王建裕
顏恩威
「筆下春秋」序
欣聞王建裕又要出書的消息,我真替他感到高興。同時這次無論如何一定要我為他寫序,因為這本書全都在我所創辦的「金門前鋒報」所闢專欄文章合成的集子,裡面包含有政治評論、時事針砭、社會建設、人類行為等等的批判,而且每篇文章一發表都獲得廣大群眾的回響,我生平從未替人寫過序,如今王建裕在我辦的報紙寫作,我無論如何也要替他說幾句感謝的話,儘管我的資質有多魯鈍,文筆有多拙劣,再怎麼忙也要抽空為我這位終生最欽佩的好朋友說幾句感性的公道話,就當做相互勉勵、相互鞭策吧!
不瞞你們說,我從小就特別喜愛文藝寫作,尤其喜愛寫批評文章,嫉惡如仇,好打抱不平,與建裕直率、富正義感的個性似乎有些相像,誠如王建裕在集子裡常說的「道路不平,別人鏟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大丈夫當如是也!因此,我在官報的「金門日報」社長退休之後,為了自己喜好的文學及看不慣世俗的混沌污濁、現實社會善惡是非、黑白不分的時局,因而下定決心創辦一份不受人左右、不向人低頭,可以暢所欲言恣意發揮的第四權媒體做為我的終身職志,即使不能匡時濟世,或「文以載道」,但至少也能喚醒世人、啟迪人心,從而能使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能戰戰兢兢、世道清明、奮發向上的醒世作用,這難道不也是一個知識分子、一個作家、批評家、輿論界不可推卸的神聖使命?
早期常在報刊雜誌拜讀過王建裕許多大作,只覺得他的文章寫得不錯,也出過幾本著作,然卻素昧平生,尚不甚熟稔,真正深交是邀他在我辦的「金門前鋒報」裡寫「筆下春秋」專欄,他批評世局,針砭時弊,以及應興應革,都有其獨到見解,其筆鋒犀利而不刻薄,實獲我心,他的文章不僅引起了許多讀者的共鳴,並屢獲當局重視從而改弦更張,從善如流,倘若如沒有王建裕這枝如椽大筆,我的報紙也將相形失色許多,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最令我驚豔的是王建裕寫批評性的文字比他寫其他文體的文章要強過好幾百倍,豈可用生花妙筆來形容,尤其他的一腔熱血、一枝鋒利的筆有如一柄劍戟,能戳破時下一些貪婪腐敗的人性,從其文字中,可以看得出來,王建裕思想敏銳,觀察事物細緻,能明辨是非,闡揚真理,這些都是我所望塵莫及的。又由於他從小寢饋於經史子集中,所以能引經據典,把許多經史詩文,融化於作品之中,而不著痕跡。另方面,他又常觀看電視上許多名嘴的政論節目,所以能融會貫通加上自己的觀點,方可左右逢源,躍然紙上。再一方面他又善於操作文字和掌穩語言邏輯,不管在論述或批評一件事情,必然有憑有據,分析事理,正確而分明,不訴諸情緒,不作人身攻擊,他用感性寫評論文,目的不在說服,而在使人悅服,以上謹基於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對如縷國脈的孤孽情懷,對王建裕這三年來在「筆下春秋」專欄裡所發表的作品集為本書,亦定名為「筆下春秋」說點公道話,如此而已!我總覺得王建裕天生就是塊寫作的料子,在文學的領域,這方面是絕對不在話下,除此之外,他還有兩樣鮮為人知的「絕活」,他可是當今國標舞高手,每天早上都可看到他在金城體育館舞蹈教室夫婦倆翩翩起舞的美妙舞姿,也曾經擔任過一段很長時間的國標舞總幹事,舉辦過縣長盃暨兩岸三地及亞洲盃全國賽事無數次,獲比賽殊榮的獎杯獎狀也多不勝數,同時還擁有中華民國國標舞乙級裁判及教練的證照;另外,他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喝足了金門高粱以後的狂草,還真是墨韻十足呢!王建裕具有多方面的才華,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造詣,例如他的廚藝出奇的好,南管吟唱以及他吹得一手好洞簫,吹起口琴也無人能比,暇時還會享受田園之樂,借他親戚的農地上闢了一畦的蔡園,做為開心農場來鍛鍊自己的身體,很多好朋友多嚐過他所種的玉米和蔬果,皆讚譽有加,可說十項全能,他寫作文筆雖獨到,只可惜投注在寫文章方面的心力實在不多,辜負了上蒼給予他的恩寵,這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古人云:「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依我的看法,我的好朋友王建裕雖不比古代李青蓮的「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磅礡氣勢,但至少他潔身自愛,愛惜羽毛,從不與人同流合污,有着那種「斯人不出,如蒼生何!」的英雄氣慨!最為人不舍及替他抱不平的是,他寫的批評文曾經被有心人士提告法院,事後他才告訴我,否則我絕對義不容辭幫他一把,案子興訟了一年多,最後法官也由於他言之有物,真憑實據,有為有守,而遭裁定駁回,命令不可再上訴,以致拿他沒辦法,到最後荒唐的草草結案。
我們都知道金門這蕞爾小島,人情味濃厚,只要一踏出大門,幾乎都是熟悉的面孔,以至於苦了那些寫批評性文字的作家,確實是吃力不討好,一方面除了要有一顆肥大的膽子,還要本身自己完美無疵,才敢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否則是一只手指指別人,四只指自己,那就得不償失了。
由於個人才學有限,不學無術,拉拉雜雜的,爰就個人的所知所感,寫成本文,希望王建裕的「筆下春秋」大著一問世,紙貴洛陽,是可以預卜的。
一一三年十一月二日脫稿於金城寓所
心懷正義 筆下春秋寫人間
林靈
為作家王建裕塑像
用筆尖勾勒時代的變革
將生活所歷用情度之,用理解之,最後形成文字,王建裕以文字關照日常,他以一份堅韌而執著的精神守望,以及一種厚積薄發的力量,勾勒了時代的變革與火熱;其筆下文章除顯露其犀利、理想化的一面,亦藏蘊強烈的責任心和對家與國的悲憫情懷,更是歲月積澱和世事洞察之後的深情回望。
寫作萌芽的童年時期
童年生活清苦,但王建裕清楚記得,讀過幾年私塾的父親喜歡唸書,工作餘暇往往躺在樹蔭下朗讀古書,尤其令他記憶最為深刻的便是一句「字是隨身寶」,由於父親相當重視文字,逢年過節全村家家戶戶都幫他們寫春聯,連帶的王建裕書法楷體亦寫得美極了。父親也很重視讀書學識的重要性,因此就算忍飢耐寒也要將家中子女送進學校接受教育。小學六年級,參加全校作文比賽,「糊裡糊塗的得了第一名」,也因有此鼓勵,王建裕對於寫作的夢想就此萌芽。
靠稿費完成高工學業
國中時期,彼時救國團辦了一本《青年月刊》,其中的「中學生園地」便是他最初的筆耕園圃;畢業後赴台就讀高工,半工半讀的王建裕,邊打工邊寫稿,陸續發表於中部幾家報刊雜誌,諸如《台灣日報》、《民聲日報》、《大華晚報》、《婦友雜誌》等,王建裕直言,「賺一點稿費,貼補零用錢」,順利完成三年高工學業。
受邀高職部教授文藝寫作
高工畢業後,返金的王建裕考取電力公司;早期,任職於烈嶼麒麟發電廠,公餘之暇,搦筆為文,舉凡《正氣中華報》〈料羅灣〉、《青年戰士報》〈青園〉等副刊亦為其經常創作發表的園地,另於戰地政務期間軍管戒嚴期間,與楊樹清等鄉彥創辦《金門報導》,前後五年時間,完成階段性任務才告終止。民國六十四年,曾於每星期四第八節聯課活動,應邀當時的高職部主任查復寧教授金門高職學生「青年文藝寫作」課程,甚而座無虛席,旁聽者眾。
創作最高峰的時期
猶憶過往,王建裕提及,其首部著作《心語》甚為暢銷,兩百本《心語》於地區書店寄售,「一下子就銷光光」;民國六十六年,更與詩人利玉芳合著散文集《心香瓣瓣》;至於其著作《心靈小簡》則是「賣了六版」,王建裕表示,昔時閱讀風氣較盛,學生與軍人幾乎人手一冊,那段時間是王建裕最是意氣風發的時期。
作品蘊含渾厚人心穿透力
「每個階段所寫的心境都不一樣」,過往以文抒懷、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笑言「以前寫文謅謅的風花雪月」、「像情書一樣」,然現今王建裕筆力沉厚,戟刺時事,其文脈絡條鬯,振聾發聵,間抒中懷,將敘事、剖析、議論緊密結合,在在顯露其心懷人間正義,以及對國家、對家鄉的滿腔赤誠,誠如他的同學也是有名的書畫家吳鼎仁就曾讚譽過他:「再三捧讀建裕兄大作,真個是平生快慰,尤其樸實無華的詞句,有著深刻渾厚的人心穿透力。建裕兄才思敏捷,腦筋極好,能夠引用《春秋》下筆着墨,甚是高明,有道是:『攻人以言,甚於劍戟。』猶有過之。當下現實,具體形象的表達,史觀感觀的議題論證,言及金門的醫療、議政,針砭時弊,多有見地。兼評書畫、寫作書法,政治人物、文藝達人臧否立論,跨界政治、藝文,寫作風格漸臻文學性的導報。」真是一點也不為過。
源源不斷創作緣於其所思、所見、所感
加之社交平台臉書的風行,無遠弗屆的臉友鼓勵亦成為王建裕的源源創作動力之一,他將平日所見、所思、所感一一撰述成文,他將日常點滴寫出了當下的生活情狀和精神天地,人情冷暖、事態百相、喜怒哀樂等一概物事,不雕琢、不煽情,但細節豐滿,時代色彩鮮明,既接地氣,又富思想深度。
勇於針砭時弊與人文關懷
自台電塔山電廠夏興分廠主任一職退休後,暇時性好跳國標舞,夫唱婦隨翩翩起舞亦曾獲獎無數。除此之外,亦曾享受開心農場的田園之樂,他也勤於收看一些名嘴的政論節目,造就和充實了王建裕寫「筆下春秋」專欄的嚮往與樂此不疲,其受邀擔任《金門前鋒報》、《文創達人誌月刊》之特約撰稿人;其文字實真意切,一應思想感情悉數出自胸臆,奔湧直瀉,一氣流注,敢於針砭時弊,具深切的人文關懷,憂患意識與悲憫情懷俱現。
伸張正義,為歷史作見證
筆耕逾半世紀,王建裕從少年寫到白頭,心有所悟,信筆揮就,為歷史作證,為正義伸張,「我很重義氣」,好打抱不平的王建裕,細細打量時代,檢視世情與人心,其文深度,在於每一處筆墨,每一句言語,讀見其人心;他尤為生活中的沉重和醜惡,感到痛心疾首及憂慮。
誓願寫到生命最終之日
反抗惡抑或促進善,抱持真理,蘊含正氣,王建裕誓願把所剩歲月,把滿肚子的不合時宜,用以效法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豪舉;他立志秉春秋之筆、明善惡之辨,針砭時事,懇懇切切,至真至深,其人之情如此,其文之情亦是,一如一個嚴肅的戰士,不流於眾,雷霆向前,本著良知良能,寫下一部接續一部、一篇接連一篇有血有肉的作品,直到生命的最終之日。
原載一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金門前鋒報》
(作者為資深媒體記者)
作者序
滄海一粟寫春秋
寫在「筆下春秋」出版之前
「筆下春秋」是我這三年來在好友(前金門日報社長)顏恩威兄所創辦的金門前鋒報所開闢「筆下春秋」專欄發表過的文章集結成的,內容繁雜,有政治評論、藝術評論、醫療、社會教育,更多的時事針砭及應興應革等的評論。日前我渥蒙前行政院政務顧問、前金門縣政府簡任參議、政風處長、金門日報總主筆陳炳仁先生,一再的耳提面命,希望我把這幾年在金門前鋒報「筆下春秋」發表過的文章集結出版成書。說實在話,我每有出書之意,不是因顧慮太多而作罷;就是疏懶成性,而稽延時日。顧慮的,是深怕書讀得不多,技不如人,一旦獻醜,實在愧對讀者,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怕得罪人,閩南話說「出頭的損角」。這本小書是以所闢專欄「筆下春秋」為其書名,有沒有掠人之美、拾人牙慧,我不知道,但專欄既已沿用多年都沒有人講過閒話,也就不管它三七二十一了。這本評論小書是我出版的第十三本文集,如果把出書比喻是生小孩,這就是我第十三胎的心血結晶,我依然珍惜它視為瑰寶。
專欄「筆下春秋」,顧名思義,春秋「寓褒貶,別善惡,」「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憶起孩提時代,在學校讀書與同窗小硯友相處的時候,總喜歡說說公平話,打打抱不平,所謂「道路不平,別人鏟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是我從小養成的性格。國中時期就喜歡寫文章,而且決定以寫文章為終身志願。懵懂的心靈,就懂得一個作家的責任是明辨是非,闡揚真理。「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這才是一個知識份子、一個作家不可推卸的神聖責任。年輕時讀史書,讀偉人傳記,覺得自己滿腔壯志豪情,一定要養成安邦定國的抱負,經世濟民的才略。覺得撥亂反正,旋乾轉坤,捨我其誰?讀中外名人傳記,讀歷代名臣言行錄,覺得「大丈夫當如是也」!將來一定要凌煙畫像,青史留名,才算沒有虛度此生。
在台中讀高工時,遇有不合時宜或不公平之事,甚至不滿意學校所定下的教育方針,寫過很長的信去批逆鱗,更常常跟教導我的國文老師,也是國內一位極負盛名大作家徐伯超老師在報刊上打筆戰,當時同學們都為我捏一把冷汗。等到校方訓導處下條子召見我的時候,同學們都認為我凶多吉少,認為我好不容易遠從離島迢迢來此為前途攻讀學業,實在很可惜也很不值得。但卻出乎我預料,校長與訓導主任卻是對我百般青睞,勖勉有加。最難得的是總希望能看到這個社會能比黃河一清有如包拯之鐵面無私,另方面也一如效法已故前法務部長陳定南的公正廉明,人稱「陳青天」。因此,我才斗膽借用「陳青天」為筆名作為我撰寫「筆下春秋」專欄來東施效顰一番!而且他們還鼓勵我以後要多發表意見,說該說的話,徐老師也一樣,說我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沒有人都是聖人,也都會犯錯,只要你能說該說的話,寫該寫的文章,這個社會才會進步,國家才會興盛。現在想起來,我的這位恩師泥塗軒冕,風骨嶙峋,至今他的峭壁孤峰、他的光風霽月的胸襟,都一直縈迴在我腦海,還有他崇高的人格,實在是我輩青年人的好榜樣。等我畢業回金門幾年後,當我輾轉得知恩師徐伯超臥病在床時,我迫不及待請假搭船(那時尚無飛機)到他精武路的老舊府邸看他時,他緊握著我的雙手,並且堅持要我扶他起來寫幾句話給我作臨別贈言。大意是說;希臘學術之所以興盛,文化之所以發達,主要的是他們富有批評精神。「建裕你也具有這方面批評性格,而且心思縝密,言之有物,有為有守,更難得的是會引經據典,得理不饒人,讓人心服口服。以後入社會,希望把這種精神擴而充之,明辨是非,伸張正義,對國家社會,對人類文化,當有其卓越的貢獻」云云。我當時受到恩師如此的鼓勵,感動萬分,幾十年來奉為圭臬,不敢或忘。每當憶起先師徐伯超先生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他的胸襟與度量,汪汪然如千頃之陂,澄之不清,撓之不濁,使我們這些後生小子亦步亦趨,「汗流走且僵」,猶不能髣髴其萬一,實有愧對恩師用心教導啊!
先師在教學方面的認真,學術地位的崇高;然卻也是一個恂恂的儒者,是學術的泰斗,是文壇的宗師,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他所著的每一本書,都成了當時全台中等學校買來作為學生的國語文的基本教材,尤其是四書讀本、古文觀止、交際尺牘大全都是紅極一時中學生人人都必需研讀的教材。先師不管在學校或已出社會,教導我、鼓勵我,無遠弗屆,數十年如一日。他每次叮嚀誥誡,總希望我每說一句話,每寫一個字,都應該有益於世道人心。並且告訴我甚麼人應該愛,甚麼人應該恨;甚麼人應該褒,甚麼人應該貶。打擊壞人,便是保護好人;縱容壞人,便是戕害好人。先師也再三講述中國文化的精髓,以及許多別有用心的人士如何處心積慮摧毀中國文化的種種陰謀,吾人維護固有文化的職責的重大,工作的艱鉅,以及努力的方向。現在雖已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卻永遠領導着我們。音容宛在,典型猶存。我永遠不會忘記恩師對我的鼓勵與耳提面命,誨我諄諄。每每思及學校以及師長們對我的教導和啟發,便由衷的下定決心,寫些明辨是非、維護真理、伸張正義的文章,儘量少寫些不痛不癢的作品,因此,民國七十九年還是戰地政務軍管時期,看不慣軍方的所做所為,只要一紙行政命令,老百姓無不都要聽令順從,也不知道當時那來勇氣,就與好友楊樹清創辦一份地方刊物「金門報導」來針砭時弊,為百姓仗義執言,或說專為當局作對,也因為這樣每每都能獲當局重視,從而皆能改過向善,從善如流,這是我最感欣慰之事。直到解除戒嚴,取消戰地政務,還政以民,該刊發行五年後,階段性任務完成,方告停刊。
我之所以提過去這些歷史、師長們對於我諸多的鞭策與教誨,以及聖經賢傳、稗官野史對於我的啟發,還有從小就具有一股「好打抱不平」的個性。很多人都勸我「出頭的損角」,想想自己的家庭兒女的前途。但繼之想到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話:「鄉愿,德之賊也。」也就釋然了。尤其在今天這個混沌的社會上,絲毫沒道理可講,沒有是非曲直,沒有公理正義可言。如果人人都怕得罪人,人人都自掃門前雪,人人豈不都成了亂德的鄉愿,則社會豈會清明?國家豈會興盛?
在這種情形下,由於我在學校所受的教育,師長教導我的,絕不可有趨炎附勢、同流合污,絕對要是非對錯壁壘分明,加以我秉性的直率與富正義感;一條腸子通「卡撐」(肛門),造就我不滿現實,只要讓我看不慣的人和事,就會迫不及待攘臂而起,振筆疾書,寫些批評性的文字,「筆下春秋」專欄就是在這種情形之下所催生的。雖然有時候深感人微言輕,但多多少少也能發揮些微的影響,孔夫子不也說過:「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只要這點「涓埃」,可以上報明時,對國家民族,對社會人群,或者不無小補,吾願足矣!
這四十八篇文章,都是在私人創辦的「金門前鋒報」發表過的,只有私人辦的報才能讓我揮灑自如、暢所欲言,否則,不瞞你說,好友陳炳仁先生曾推薦官報(金門日報)要闢專欄提供我撰稿,我都再三婉拒,我告訴他說;我寫的稿它也不一定敢登,但若要我寫些報喜不報憂、拍馬逢迎的文章,又不合我的個性,對誰都沒好處,何苦來哉!最讓我引以為傲,感到慶幸的是,這些作品發表後,幾乎每篇都能獲得許多熱情的讀者拍案叫絕,碰到我都誇我寫得真棒,一定要源源不斷地寫下去,決不能讓他們失望,使得我戰戰兢兢,更有勇氣從事寫作。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感謝內人在背後默默的支持,讓我有勇氣繼續寫下去,感謝我的至交前金門縣政府政風處長、簡任參議陳炳仁先生嘉勉賜序,年輕資深的媒體人林靈小姐百忙之中亦不忘為文給予贊美,金門前鋒報社長(前金門日報社長)顏恩威兄二話不說破例為我寫序,感謝金門扛鼎鄉土作家文壇耆老陳長慶先生不時給我鞭策、關懷指教。
我更期待金門文壇前輩、評論家、讀者們給我嚴厲批評與指教。
王建裕
一一三年四月二日於金城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