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在你我身邊的「危險育兒」
「我家孩子怎麼會做出這種事?」
竊盜、傷害、濫用藥物、電信詐騙……我在少年鑑別所服務時,經常聽到犯罪少年的父母語氣震驚地說出這句話。
父母在面談時會詢問自己的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面對職員則只會說:「我想不到任何可能的原因。」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孩子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擅自做了壞事……」這種父母自私的態度。
孩子是瞞著父母做了失當行為沒錯,但是導致孩子做出失當行為背後的一大要因,是「危險育兒」。由此可知,這是父母在沒有自覺的情況下持續「危險育兒」所造成的結果。
大部分的非行少年在犯罪之前,都曾發出某種SOS訊號。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沒有人注意到這個訊號,於是孩子愈走愈偏,最後因為某個契機,致使問題浮出水面。
孩子不會自己變壞。根據我身為法務省心理師,長期對非行少年和罪犯進行心理分析的經驗,我對此非常確信。
若父母的態度是「我們這麼為孩子著想、為孩子努力,這孩子卻不知感恩,自己變壞」,那麼這名非行少年的更生之路將會非常艱難。
如果父母不願改變觀念、提供協助,非行少年的更生之路絕對不會順利。
我曾作為法務省心理師,任職於少年鑑別所、監獄、拘留所,對超過一萬名的非行少年、罪犯進行心理分析。在心理分析的過程中,也會透過面談仔細了解個案的親子關係。我有陪同過個案接見前來探視的父母,也有與個案的父母面談過。
我在某個監獄的調查中心,對一名二十幾歲的年輕受刑人進行心理分析時發生過這麼一件事。這名年輕受刑人是一般人眼中的「優秀人才」,畢業於知名大學、任職於知名企業,這樣的一個人卻因為盜領公款而被捕入獄。
聽他說話的時候,我注意到他有著「自己都沒錯,錯的是別人」的想法。
「自己明明這麼優秀,是不懂欣賞自己的公司和主管錯了。」
「那傢伙明明頭腦不好,卻因為油嘴滑舌而受到主管賞識。」
當時他是這麼說的。他似乎認為,自己不是盜用公款,只是拿回自己該領卻沒領到的獎金而已。言下之意就是,不欣賞自己的公司有錯在先,所以盜領公款是理所當然的。
不僅如此,他還曾用高高在上的態度說:「監獄的職員明明學歷都很低,卻總是在說些自以為了不起的話。」完全沒有要正視自己問題的意思。
之後,我和他的父母面談,對方也說了一模一樣的話。
「不懂得好好運用我們優秀兒子的爛公司,就該給他們一點顏色瞧瞧。」
原來他是原封不動地繼承了父母的價值觀。雖然他已經成人,而且這件事的責任也在他自己身上,但我不禁覺得「或許不能完全怪他本人」。
未成年者更是如此。孩子無論如何都會受到父母價值觀的影響。
想要更生,本人的努力當然很重要,但如果家長沒有一起改變,有時候也令人感到無能為力。
在此先向各位簡單介紹一下,非行少年的心理分析是在做什麼。
原則上,當未滿二十歲的少年(此處所說的少年亦包含少女)犯罪時,基於少年法,要接受少年法庭審判。必要時,在上少年法庭受審之前,少年會被收容至少年鑑別所,接受為期約四週的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的方式主要有「面談」、「心理測驗」、「行動觀察」這三種。
「面談」的時候,會仔細了解少年的成長經歷、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發生過的事情,以及事件的來龍去脈。與警察的訊問不同,這種面談注重的是少年認知的「主觀事實」。並不是要記錄對方何時、在哪裡、做了什麼這類客觀事實,而是要去了解對方如何看待這起事件、事件對對方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心理測驗」是為了分析該少年的人格特徵、價值觀等而進行的檢查。會用客觀的指標進行測驗、評價。
「行動觀察」則是在面談以外的時間,觀察該少年的態度和狀態。除了觀察他們在鑑別所內生活的日常行為舉止的「一般行動觀察」以外,還有交付任務給他們,觀察他們會如何行動的「目的性行動觀察」。舉例來說,讓他們寫心得、做拼貼畫等細緻作業,觀察他們的反應和做事的積極度等。
這些心理分析的結果會寫成「鑑別結果通知書」,成為在家庭裁判所上決定少年處置的重要參考資料。
如果確定要進入少年院,這份心理分析結果會被運用在更生計畫上。
雖然少年院會對非行少年進行教育,幫助少年更生,但教育內容必須符合每一個人的情況才行。為了幫每個人量身打造更生計畫,在少年鑑別所進行的心理分析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如同前述,我長年從事著這些工作。
現在,我在大學教授心理學,同時也以犯罪心理學家的身分,在報導節目和情報節目上解說犯罪者心理。
這樣的我為什麼會來寫育兒書籍呢?
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因為我看太多「失敗的育兒案例」了。我想自己的這些經驗,應該有助於緩解現在進行式的育兒煩惱,或是預防類似的失敗。
本書不會談論「這麼做就會順利」的育兒成功法則。因為我認為不存在可以套用於所有家庭的成功法則,就算有,那也不該由我來談論。
不過,我覺得我們可以從失敗中學習。
本書的宗旨就是把非行、犯罪的案例,轉變成育兒的教訓。
關於失敗的育兒,可以分成四種類型來說明。
因為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帶給孩子深遠影響的「父母教養態度」可以分為「過度保護型」、「高壓型」、「溺愛型」、「忽略型」這四種類型。
而這四種類型適用所有父母,不只是非行少年的父母。雖然不是每一種類型都意味著失敗,但無論是哪一型,只要過度就會形成「危險育兒」。因此,本書會針對各類型中潛藏的危險和注意事項進行說明。希望本書能成為讓家長反思自己的育兒方式是否有過度之處的契機。
從第一章開始,各章開頭都會收錄非行、犯罪的案例。各位應該能從這些案例中,看出不平衡的極端教養態度。同時,這些育兒案例並非與自己毫無關係,只要走錯一步,就有可能陷入同樣的情況。應該也有些部分會給人近在身邊的感覺吧?
當然,我不能原封不動地寫出自己實際遇到的案例,因此這些都是由好幾個典型案例組合而成的虛構案例。不過,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真實的。請各位務必把它們當成真實案例來閱讀。
另外,本書中也會出現前作《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悅知文化)的延伸內容。
前作聚焦於父母的「話語」,而這次則把重點放在「教養態度」,兩者各為獨立的書籍,不過連同前作一起閱讀,應該更能加深理解。
在目錄之後,就進入正式內容了。希望各位讀者能從本書中得到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