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讓教會有意識地塑造門徒
這本書的起源,是從我和學生討論他們在教會所得到的造就開始的。這些談話,自然而然地出現在私下面談、午餐時間和課堂上,而我很快就對學生所經歷到的各種造就訓練與活動感到著迷。仔細回想這些故事,讓我開始尋找存在於這些故事當中的塑造原則,也因此激發我在針對靈性塑造的模式與訓練上,展開一系列對許多教會領袖的訪談。我發現有些教會的確會標榜「靈性塑造的文化」,然而也有一些教會雖然有許多課程和活動,卻缺少這種促進轉化的文化。
作為一位福音派的信徒,寫這本書是出於深切關懷,看見許多教會對靈性塑造的實踐意願日漸降低。我擔心的是,世代以來讓我們獲益良多的許多造就模式,迅速地被棄置不用。當然,其中有些塑造操練的確已經過時,缺乏新意又枯燥乏味。但我們似乎常常就只是棄置了原有的操練方式,卻沒有採取其他的替代模式。被福音派教會廣泛使用好幾世代,如今卻被擱置一旁的塑造操練包括:強調系統性的聖經教導;聖經的閱讀與背誦;強調見證、宣教與全球基督教的週日晚崇拜;遵守安息日;全教會共享的愛宴;實踐殷勤款待;參與造就性的夏令營;教牧探訪;以及任重道遠的跨世代交誼活動。這些改變代表了我們在如何塑造門徒這事上有結構性的巨大變化,而所造成的影響將需要一個世代的時間才能完全顯現。
與其說這本書想要扭轉趨勢,倒不如說想喚起我們在塑造操練過程中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並且要對於我們是如何一味地策畫塑造活動,勝於讓我們的生活與教會在禱告中向上帝的恩典敞開一事,作出悔改。針對以群體為導向和以教育為基礎的靈性塑造,我希望能提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指引。我感謝有魏樂德的教導與著作,他提醒我們,靈性塑造絕不能只討論抽象的屬靈概念,而必須建立在耶穌的生活、教導與事奉上。
我也感謝在這個過程中所有協助我的人。過去六年當中,一群福音派學者教師們在霍華德(Evan Howard)的帶領之下,針對基督教靈性召開了聚會。其中許多人都對本書各章提供建言:包括保羅.布拉默(Paul Bramer)、克勞斯.伊斯勒(Klaus Issler)、麥克.格萊魯普(Michael Glerup)以及霍華德。湯姆.施旺達(Tom Schwanda)在初期就閱讀了整份原稿,並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我感謝尼爾.威爾森(Neil Wilson)在編輯上與神學上所貢獻的智慧。從我寫作開始,就得到琳達.羅斯瑪(Linda Rozema)的幫助,她盡心投入素材的收集,不斷幫我找到繼續書寫所需要的文獻與資料。整個寫作過程也因著凱瑟琳.克魯斯(Kathleen Cruise)的仔細潤飾與校對而獲益良多。這份作品是在家人的支持下才得以完成,他們對我所寫的內容深感興趣,時常在晚餐桌上聆聽我的分享,提供我更清楚的畫面,並對書中部分內容提出有力的批判。凱洛(Carol)、伊莉莎白(Elizabeth)與茱莉安娜(Juliana),謝謝妳們。
詹姆斯.威霍特(James Wilho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