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坦率與逸趣:讀木下諄一
《日本人的台灣美味》 朱宥勳
閱讀木下諄一《日本人的台灣美味》時,我不斷想起youtube 上很流行的一種影片:一位從國外移居到台灣的youtuber(包含但不止於日本、韓國、法國、美國、甘比亞⋯⋯)拍片紀錄自己的生活,在台灣各地吃喝漫步,然後以非常驚艷的語氣,誇獎台灣的食物好吃、生活方便、人情溫暖。從台灣人的角度來看,這種影片既新奇又能滿足自尊心,畢竟我們都好奇外人怎麼看待自己,也希望自己的家鄉受人喜愛。但是,這類影片看多了,多少也會泛起一點戒心:他們是真心的嗎?他們會不會是為了流量而演出違心之論?
令人愉快的是,木下先生youtube 頻道和他的這本書,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熱情而不諂媚,如同知心好友一般的「友善的坦率」。木下先生的這種態度,我自己就有親身體會。幾個月前,木下先生邀請我在他的頻道「超級爺爺SuperG」露臉,要我推薦中永和住家附近的美食。我早就看過木下先生的影片,知道他影片的後半段,都是他一人以「孤獨的美食家」之姿,探訪各路朋友推薦的好店。那,要推薦什麼好呢?中永和有很多不錯的居酒屋和台式日本料理,但推薦日本人這些店,總覺得是在班門弄斧(我當時並不知道,木下先生竟在本書裡為「台式日本料理」寫了一篇文章)。附近還有一家「世界豆漿大王」,是頗有特色的永和豆漿名店,但給出這家店,會不會太「觀光客」了一點?思來想去,我給了一個頗冒險的選項:我推薦了「安邦米粉湯」,那是一家兼有本省黑白切與外省乾麵滷味的小店。
傳訊息給木下先生時,我還小心翼翼地說:「如果您不敢吃豬內臟,我們也可以換一家⋯⋯。」
木下先生很乾脆地說:「沒問題,就這家吧!」
不愧是在台灣住了幾十年的人啊。幾天後,我看到「超級爺爺SuperG」頻道上了新片,立刻點開,想知道木下先生的吃後感想。只見木下先生稱讚了幾道小菜,但在吃到某幾種內臟時,露出了困惑的表情。他很坦率地在影片裡說:「這個⋯⋯我吃不太出來,它和另一種內臟有什麼不一樣?」
這就是木下先生的影片,以及他的文章好看的原因。他有面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但也絕不因為「身在異鄉」,就一味對台灣的一切說好話。這就使得《日本人的台灣美味》擁有一種清新的平衡感,讓讀者能感受到作者的價值觀與人格魅力。比如〈烤香腸〉一篇,就寫了兩名截然不同的台灣人:第一人為了爭面子,寧可抱著笨重的盆栽逛大街;另一人卻在打香腸攤位贏了好幾把之後,盡興而去,沒有為了一點小便宜而帶走所有香腸。作者並不掩飾自己的價值判斷,也不憚於指出「台灣也有這樣的人」。
這種對人情世故的體察,使得木下先生的散文幽默、輕盈卻充滿了人性的趣味。開場第一篇〈臭豆腐〉便充滿了層層翻轉的妙趣。先從許多日本人害怕的臭豆腐說起,再寫到久居台灣之後,為了自己能吃臭豆腐而感到驕傲,已是一層翻轉。接著,一群日本人在熱炒店裡,竟然因為過度熱愛臭豆腐,不斷「凹」店員多招待一盤,又是一層突破刻板印象的翻轉。文章最後,木下先生親自和店員交涉,用一種含蓄而微妙的方式,讓店家心甘情願再拿出一份臭豆腐的手段,我想凡是台灣人都要會心一笑的—沒錯,他完全抓住台灣人的思考方式了!
根據木下先生的自述,他自一九八○年代來台,中間一度前往香港、回到日本,最終在台灣長居,這使得他的文章不但充滿台灣的生活感,更見證了台灣的社會變遷。書中既有〈牛肉餡餅〉這樣的外省身世,也有〈烏龍茶〉、〈客家粄條〉的本省人情,更有〈醃篤鮮〉展現了不同世代的省籍態度變化。有時讀著木下先生筆下的記述,我都為他的「探險」擔心起來。比如〈烏龍茶〉裡,一位搭車時遇見的歐巴桑熱情邀約「有空到我家坐坐」,當木下先生決定赴約時,我忍不住想:對方是認真想要邀約嗎?很多台灣人講這句話只是口頭禪,當不得真的呀!萬一對方只是說說而已,豈不尷尬?不料故事峰迴路轉,這位來自二水的歐巴桑真的招待了木下先生一頓好茶。讀到這裡,我也不禁自嘲:我果然是涼薄的北部人,才會有「有空再約只是說說」的小人之心吧!
此外,我在這本書裡最感興味的,正是木下先生記錄下來的飲食變遷史。比如〈蒙古烤肉〉寫他帶家人用餐的特殊經驗,對我這樣成長於一九九○年代的北部人來說,也是童年家族聚餐的熱烈回憶。如果不是讀到這篇文章,我還真沒有注意到,蒙古烤肉餐廳已經走過幾輪興衰起落了。或如〈麻辣火鍋〉一篇,在我學生時代早就滿街都是,我從未思考過它是從何時、何處開始崛起的。文章結尾揭露兩名「鬥辣」的台灣朋友分屬哪個省籍,更是帶有木下風格的幽默結尾:「後來才知道,小李是四川人,小鄭是湖南人,而我不過是個日本人。」事實上,這本書裡有許多篇章,都有著精彩且餘韻無窮的結尾,比如〈排骨便當〉一篇,講到自己的愛店突然收攤,木下先生的結尾三段是這樣寫的:
「一定是中了樂透頭獎。」我對自己說。
轉眼十年過去。偶爾想起那一家人。
在我所認識的人當中,只有一位中了樂透頭獎。
認真考究起來,最後一段與前兩段是沒有邏輯關係的。但是,正是這些微的跳躍感,帶來一種人性的逸趣。人確實是會這樣任意連結幾個念頭,從而構成個人的特殊感思。在這「任意」裡,自有作者的人格氣質在內。
最後,閱讀本書之時,我也有些小小的個人趣味,那便是從文章裡透露的些微線索,猜測木下先生說的是哪一家店。〈HIGHBALL〉一篇講到出版社總編約他去「臉書上常出現的居酒屋」,不用說,一定是「打○町」吧!但是〈永和豆漿〉一篇裡,提到計程車司機以一頓熱騰騰的餐點,挽救了一條可能要尋死的生命。據司機說,那是「中正橋下的永和豆漿」—中永和一帶的永和豆漿數以百計,本來很難猜出是哪一家。但看看那個地點,再稍微推算故事發生的時間,我突然福至心靈。
該不會,故事裡的店家,就是我本來要推薦給木下先生的「世界豆漿大王」吧?
不知道木下先生去過沒有呢?如果沒有,那是很值得再有一支影片或一篇文章的店家。它帶有焦炭味的豆漿,不是人人都喝得慣的。我衷心推薦,也衷心期待木下先生喝下那口豆漿的表情:我想,他一定能坦率且不失逸趣地,說出他獨特的看法,就像這本《日本人的台灣美味》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