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人類史上首波「女強男躺」的社會現象
作家/彭菊仙
敢寫這樣主題的作者可真大膽啊!站在不斷追求「女男平等」的性平浪頭上,膽敢提出如此不符主流期待、很不討好、卻很討打的呼喊:現今男性的地位江河日下,在快速銳變的社會文化結構中進退失據,岌岌可危,甚至需要外援助力才得以逆轉頹勢。
談到性別不平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之主流奮鬥方向絕對仍是「為女性而戰」,畢竟,當今女性在政經濟社會各層面的參與度仍居下風,父權主義依然隱性發威,不少女性仍必須比男性更加拚搏方能占得一席之地。男女依然同工不同酬,就拿臺灣來說,2023年,男性平均時薪是373元,女性則為318元,差距為14.7%;男性新鮮人平均薪資為3.7萬,女性僅為3.4萬,這數據亮出來,連我這三個男孩的媽也想幫女兒的爸媽們捶心肝了!甚且,世界經濟論壇於2020年發現,女性在教育、健康、經濟機會、政治賦權四大領域中的性別差距,需耗費135.6年才能追平男性。
然而,本書作者竟逆勢操作,直言不諱地點出現今男性在教育、職場、親職中節節敗退的趨向。是不是在男尊女卑時代中成長的作者,主觀上容易偏斜袒護自己的性別?身為三個男孩的父親,作者有沒有因護子心切而不自覺放大了男性困境?
還沒閱讀此書前,我曾隨口問了幾位家長朋友:「你們覺得現在的男孩比起我們這一代男性如何?」有幾個普遍的回答:
「這一代男孩比較溫柔,滿好的,但好像少了些雄性氣概,不知是好是壞。」
「這一代男孩想法很天馬行空,感覺企圖心與擔當都逐漸下降。」
我又問家裡同時有男孩和女孩的家長,對男女差異的看法,得到幾個雷同的回應:
「女孩比較樂於溝通,男孩較沒想法。」
「女孩比較會幫忙,男孩有空就打電動。」
雖然只是簡單的田野訪問,但似乎隱隱勾勒出新的男女形象:女孩朝向大人認定之正向發展的比例較高,男孩則剛好相反。當我質疑這些直觀評價過於簡單粗暴時,卻在本書讀到一個個令我驚訝的數據。
過去有句話:「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然而,崛起的女力及與生俱來的「軟實力」,讓女性既能在家庭中擔綱溫暖的守護者,也能搖身變成能幹的女漢子,女性一雙纖纖小手竟能撐起整片天?!未來,「男難入行,女不嫁郎」會不會愈發接近現實?此外,不論在美國、韓國、日本或臺灣,尼特族、啃老族,或是中高年齡的繭居族、遊民,男性皆多於女性,不少社會學家已經注意到人類史上此波「女強男躺」的怪奇社會現象。
作者拿出雄厚的諸多證據證明:性別不平等是「雙向」的,女性透過提高學力與學歷、敦促職場友善,已經逐漸擺脫弱者的態勢,這是絕對正確的發展方向,也勢不可當,但不代表男性需要萎縮或退守。作者從生物機制、身心發展歷程、學習模式、教育方式、社會文化變遷各角度,仔細拆解男性面臨的困境並提供解救方向。
我特別推薦給家有男孩的父母及男孩們的老師,這本書能幫助你們思考如何阻擋男孩的頹勢,當然,我更期盼女性朋友也能閱讀,因為,在某些層面,如今的你們反而是強者,需要裝備新的認知,才能讓兩性都受惠,達到雙向的平衡。
推薦序二
以「失敗男性」的身分活著
某個靠YouTube維生的人/鍾佳播
其實,一開始受邀寫推薦序的時候,我有點受寵若驚,畢竟我不是什麼知識分子,也不符合所謂文字工作者該有的樣子。但也許就是因為這層關係,我反而更適合從所謂「廢男」的角度來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概念。
我的人生中,有很長一部分都是以「失敗男性」的身分活著,而這樣的苦悶,非常難以表達,甚至連自身的「苦悶」都難以意識。因為我們往往會覺得,成敗取決於自身夠不夠努力,如果沒有獲得成功,那所有失敗的原因,合理該歸咎於自身。
本書提出了很多案例、數據,來解釋「廢男」的掙扎,不單單只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已,這是由一套包括生理、教育、社會文化及經濟結構的複雜因素所造成。
當然,我知道身為男性,在當今社會,依然相對容易獲得資源,或者可以說是比較容易「成功」;但就是因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反而容易忽略掉男性所面臨的困境。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教育改革方式,就是延遲入學。作者指出,男孩的大腦發育通常比女孩慢,這種發育差異導致男孩在自我調節、衝動控制和未來導向等方面能力較弱,從而影響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
我剛好因為求學時期曾經休學、留級,導致大學同學都比我小兩歲,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延遲入學。可能是因為這種誤打誤撞,我在大學時期學習到的知識,扎實地影響了我的一生。
但我之所以能以這麼自在地「輸」在起跑點,只是因為我很幸運地出生在一個包容我的家庭,很多人─應該說是大部分的人─不一定有這樣的運氣。
所以我覺得這份包容,應該要延伸到整個社會,畢竟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世界。
我認為傳統上對於男性的期待與框架,正是失敗男性感到痛苦的根源,這種苦悶就像是卡在鞋子裡的小石頭一樣,每走一步路,它都在用微妙的方式折磨著你。
要擺脫這種折磨,只要把鞋子脫了,然後把石頭拿出來而已,就這麼簡單。不過,若是要擺脫傳統男性框架,應該不可能這麼簡單吧?錯!其實這並不困難。我們只要每個人都對其他人更包容一點,不要用傳統意義上的成敗來評論一個人的價值,只要大家再稍微溫柔一點,一點點就好,這份包容就能延伸到整個社會。
我相信在這樣的世界,不論任何人,都可以活得再多開心一點吧。
推薦序三
看似堅強、實則脆弱的真實男性寫照
正向心理學家、作家/劉軒
過去一年,我的Podcast節目《劉軒的How to人生學》推出了【解鎖青春情緒】系列,專注於探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議題。在準備這個系列時,我注意到這本書,當時,它在美國引發了熱烈討論,尤其是在川普成功連任總統之後,許多學者開始探討,為什麼年輕一代,無論族裔,男性支持川普的比例會遠高於女性?
這現象並不僅限於美國,而是全球許多已開發國家都在發生的趨勢:年輕男性越來越傾向支持保守主義和右翼政策。這背後反映的,或許正是他們對自身處境的焦慮與不滿。
作者的觀察發人深省,他指出在當代社會,特別是已開發國家,年輕男性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認同危機。從教育現場男學生普遍的低成就表現,到職場上對非傳統工作的適應困難,再到家庭角色的重新定位,每一個面向都在考驗現代男性的應對能力。
兩年前,我與詹斯敦合著了《超男進化論》,希望為臺灣男性提供一些心理支持的管道。坦白說,我們起初並未抱太大期待,畢竟一本專為男性撰寫的心理成長書並不被市場看好。然而,這本書竟在全臺各地催生了35個自發性的讀書會。每週五晚上,來自不同背景的男性聚在一起,不只討論書中內容,更分享各自生命中的困惑與掙扎。到了2025年,這些讀書會預計還會擴展到東南亞。此外,我們也開辦了專為男性設計的超男訓練營,透過心理學理論,為男性創造更深度的交流空間。
一路走來,我聽到了太多男性的故事。很多人其實每天都在壓力中努力生活,卻不敢坦露自己的迷茫。這就像紐約客的一句建議:「即使迷路了,也要假裝自己知道要去哪。」這種看似堅強、實則脆弱的狀態,是許多現代男性的真實寫照。
我很高興可以看到本書的臺灣中文版上市。這本書最可貴之處,在於它不只點出問題,更提出了具體的解方。雖然這些建議基於美國經驗,但對正在經歷相似轉型的臺灣社會,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對正在翻閱這本書的你,我相信你會在書中找到許多共鳴。也許是那些關於男孩教育的討論,讓你想起自己或身邊孩子的成長經歷;也許是職場轉型的分析,觸動了你對未來的焦慮;又或者是家庭角色的探討,道出了你心中未曾說出口的疑問。
而我也非常確認,本書一定會成為我們超男讀書會在2025年的重點書籍。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歡迎加入超男讀書會,與其他男性們一起交流,共同探討現代男性該如何活出自己的價值。想了解更多關於超男計畫的資訊,也歡迎造訪超男官網:chaoman.org,讓我們一同書寫屬於現代男性的新定義。
推薦序四
我希望兒子是一名紳士
性別平權研究者/林志潔教授
當方舟文化詢問我,是否有意願讀本書並撰寫分享時,我絲毫沒有猶豫就答應了,原因無他,我是一個少年的媽媽。我兒包包是一個早產兒,出生不到兩千克,歷經類亞斯診斷、早療、各種生長曲線落後,國中因疫情而決定自學,到如今是一個一百七十八公分的少年,這一路,為娘真是百般艱難,萬般感觸。
在讀這本書時,屢屢讓我覺得:「啊!真的!」、「沒錯,就是這樣。」例如作者提到,目前美國高等教育中,女生的學習成果遠優於男生;我任教的陽明交大科法所,每次在甄試時,都快改成「女子科技法律研究所」,女性考生在口說上的流利和書審上的用心,都遠優於男性考生。
又比如作者提到母職概念的轉變,與父親定位的模糊。過去父親在家庭中是養家者,負責主導一家事務、撐起家中經濟並提供家庭的安全網建構;但在性別平權的推動下,女性就業大增,母親也分擔了家中的經濟,甚至比父親收入還高,而社會福利制度本在補償失去薪水的男性,也逐漸變成補償和支持「失去男性」的母親。
母親的角色在當代已經多元又豐富,父親的角色卻依然卡在過去,與如今的家庭結構和平權社會格格不入,不但讓成年男性無所適從,也讓成長中的男孩,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找到可以學習的典範角色。這些男性萎靡、廢退的現況,不只在美國,在很多其他國家也一樣,這導致了廢退男性對女性的仇視、憤怒,也增長了錯誤的男子氣概,更不利於少年們的成長。
作者並非只是觀察,也提出建議,他認為少男們的前額葉發育較慢,應該有一年的緩衝期,讓男孩可以用自己的速度逐步跟上,學習同理心、克制、反省和成為一位紳士。我和先生也非常認同此概念,因此,我們曾試圖要求學校讓包包留級一年,因為包包作為早產兒,其實本應在後一學年度入學,卻變成該年級最小的孩子,我們很希望有機會能讓他多讀一次國一或小六。
但結論是無法,與國民教育的體制不合,這也是後來我們決定在疫情中,直接讓包包申請自學的原因。變相地和緩了上課年限和壓力後,包包確實健康快樂許多,找到了自己的興趣,而落後的成長曲線不但追上,甚至短短三年內長高了二十幾公分,這與充分睡飽、營養充足有很大關係。
我想本書對性別研究最大的幫助在於,我們做得還不夠,因為除了培力女性之外,我們也應注意男性在平權歷程中的改變,那些屬於正面成熟的男性特質,作為一名紳士應有的教養和能量,應該要隨著平權而被珍惜,而非被打壓或忽略。謹以本段導讀期許自己,不論就一位平權推動者,或是一名母親,對少年的教育,我還需要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