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
男性廢退:失落、孤僻、漫無目的,生而為「男」我很抱歉?苦苦掙扎的男性困境,我們能怎麼做。

男性廢退:失落、孤僻、漫無目的,生而為「男」我很抱歉?苦苦掙扎的男性困境,我們能怎麼做。

Of Boys and Men: Why the Modern Male Is Struggling, Why It Matter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 定價:460
  • 優惠價:79363
  • 優惠期限:2025年03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入選歐巴馬2024夏季必讀書單!
  ★榮獲《經濟學人》、《紐約客》2022最佳書籍!
  ★亞馬遜4.5星,超過1,000則評分
  ★Goodreads 4.1星,超過5,000則評分
  ★海外授權11國,《紐約時報》將本書形容為「里程碑」。
 
  「一本里程碑式的書籍,今年最重要的書之一。」——《紐約時報》
 
  失落、不滿、漫無目的。
  離群、孤僻、無所適從。
  這麼多男孩和男人發生了什麼事?
 
  經濟學家悲嘆,男性勞動力參與率莫名其妙的下跌。
  「死於絕望」(自殺或藥物過量)的男性多到不成比例,
  父母看到兒子很掙扎,擔心這對他們的未來有何意義。
 
  作為三個兒子的父親、記者和布魯金斯學會學者,
  理查.V.李維花了25年,在家裡和工作關注男孩和男人的問題。
  本書探討男性面臨的緊迫危機,並提出大膽的解決之道。
 
  ▍無人知曉的男性困境……
  男孩在校園過得苦、男人在勞動市場失去地位,父親與小孩失去親情;
  如今,大多數男性的薪資都比1979年還低;
  每5位父親中,就有1位沒跟孩子一起生活;
  死於絕望的人中,男性占了近4分之3……
 
  ▍男子氣概,是生而為「男」的原罪?
  左派告訴男人:「你要更像你的姊妹。」右派說:「你要更像你的父親。」
  其實,男子氣概比你想得更脆弱,因為它必須被贏得、也容易失去,
  關於這種痛苦,可以形容為——
  「一種無聲的絕望感,似乎源自一種漫無目的所造成的折磨感受。」
 
  ▍我們需要有利社會的男子氣概,現在就要
  作者李維作為政策專家,分別在教育、職場和家庭三個領域,
  提供了務實且有證據的解方:
  ①. 針對教育體系,男孩必須在教室多待1年;
  ②. 利用HEAL(健康、教育、行政和讀寫),讓男人走進未來的職場;
  ③. 最後,將父親塑造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制度。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在1949年寫:
  「男人永遠沒有起過念頭,去寫書探討人類男性的古怪處境。」
  但現在,人類男性的古怪處境,急需我們關注。
 
誠摯推薦
 
  作家 彭菊仙
  某個靠YouTube維生的人 鍾佳播
  正向心理學家/作家 劉軒
  性別平權研究者 林志潔教授 
  臺灣男性協會 常務理事 陳柏偉
  諮商心理師 陳雪如
  作家/編輯 趙又萱
  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
  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
  
讀者好評
 
  「身為致力於性別平等的女性主義者及兩名年輕男性的母親,我非常推薦本書。李維證實了許多父母養育男孩的經驗,並提供真正的解方,以打造一個對我們所有人都更好的世界,橫跨性別光譜。」——安妮-瑪麗.斯魯特,新美國基金會執行長,《未竟之業》作者
 
  「已開發世界有著男孩危機。李維熟練地穿越性別的文化戰爭地雷區,給予我們事實、原因及驚人的解方。他不只說進我們的心坎,也說進我們腦中。一本既強力又重要的書。」——喬納森.海特,紐約大學,《正義之心》作者
 
  「在這本激勵人心、有說服力、眾人迫切需要的書中,李維主張廢除『有害』男子氣概這種傷人的說法,並對於該怎麼幫助男孩和男人提出具體建議。」——卡洛爾.胡文,哈佛大學,《睪酮》作者
 
  「本書經過審慎又嚴謹的研究,李維提醒我們,男性不滿和成就不佳的問題正在惡化,並且點出理智、人道和務實的解方。」——克里斯蒂娜.霍夫.薩默斯,美國企業研究院
 
  「終於有一份對於男孩和男人危機的分析是在指點迷津、而不是火上加油。李維以勇氣和憐憫之心承擔男性如今面臨的問題,並提供整個政治光譜都會贊同、又行得通的解方。我們非常需要這本書。」——亞瑟.布魯克斯,哈佛甘迺迪學院和哈佛商學院
 
  「一本傑作,以基於證據的推論和改革,取代有害男子氣概的觀念。」——湯米.柯瑞教授,《非男人》的作者
 
  「一本關於男孩和男人問題的權威性概述──以及最重要的,解決這些問題的大膽想法。」——安德魯.楊,前進黨創立者,2020年總統候選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理查.V.李維(Richard V. Reeves)
 
  布魯金斯學會經濟研究的資深研究員,他在這個部門負責指揮「男孩和男人計畫」(Boys and Men Project),並擔任該學會的John C. and Nancy D. Whitehead主席。他著有《約翰.斯圖爾特.彌爾:維多利亞時代的煽動者》(John Stuart Mill: Victorian Firebrand)(2007年)、《夢想囤積者》(Dream Hoarders)(2017年)。
 
譯者簡介
 
廖桓偉
 
  淡江大學經營決策系、東吳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曾任網路電玩編譯、出版社編輯,希望引進更多有趣(且暢銷)的書,透過翻譯來感動讀者,譯作有《成功預測交易的專業盤勢判讀》(方舟文化出版)、《自由選擇的錯覺》、《蹚渾水的理由》等。
 

目錄

推薦序一 人類史上首波「女強男躺」的社會現象/彭菊仙
推薦序二 以「失敗男性」的身分活著/鍾佳播
推薦序三 看似堅強、實則脆弱的真實男性寫照/劉軒
推薦序四 我希望兒子是一名紳士/林志潔教授
序 從擔心老爸到擔心專家

第一部 男性萎靡
第一章 女孩得第一:男孩學業落後
第二章 男性勞工好憂鬱:男性失去勞動市場地位
第三章 無所適從的老爸:父親失去傳統家庭角色

第二部 雙重劣勢
第四章 德懷特的眼鏡:黑人男孩和男性面臨的劇烈挑戰
第五章 階級天花板:貧窮男孩和男性正在受苦
第六章 無人聞問:政策沒有幫到男孩和男人

第三部 生物學與文化
第七章 養成男人:先天和後天一樣重要

第四部 政治僵局
第八章 進步派的盲目:政治左翼在否定現實
第九章 保守派的怒火:政治右翼想倒轉時間

第五部 我們能怎麼做
第十章 為男孩披上紅衫:男孩必須在教室多待一年
第十一章 男人可以HEAL:讓男人走進未來的職場
第十二章 新老爸:父親這個獨立社會制度

後記
致謝
 

推薦序一
 
人類史上首波「女強男躺」的社會現象
作家/彭菊仙
 
  敢寫這樣主題的作者可真大膽啊!站在不斷追求「女男平等」的性平浪頭上,膽敢提出如此不符主流期待、很不討好、卻很討打的呼喊:現今男性的地位江河日下,在快速銳變的社會文化結構中進退失據,岌岌可危,甚至需要外援助力才得以逆轉頹勢。
 
  談到性別不平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之主流奮鬥方向絕對仍是「為女性而戰」,畢竟,當今女性在政經濟社會各層面的參與度仍居下風,父權主義依然隱性發威,不少女性仍必須比男性更加拚搏方能占得一席之地。男女依然同工不同酬,就拿臺灣來說,2023年,男性平均時薪是373元,女性則為318元,差距為14.7%;男性新鮮人平均薪資為3.7萬,女性僅為3.4萬,這數據亮出來,連我這三個男孩的媽也想幫女兒的爸媽們捶心肝了!甚且,世界經濟論壇於2020年發現,女性在教育、健康、經濟機會、政治賦權四大領域中的性別差距,需耗費135.6年才能追平男性。
 
  然而,本書作者竟逆勢操作,直言不諱地點出現今男性在教育、職場、親職中節節敗退的趨向。是不是在男尊女卑時代中成長的作者,主觀上容易偏斜袒護自己的性別?身為三個男孩的父親,作者有沒有因護子心切而不自覺放大了男性困境?
 
  還沒閱讀此書前,我曾隨口問了幾位家長朋友:「你們覺得現在的男孩比起我們這一代男性如何?」有幾個普遍的回答:
  「這一代男孩比較溫柔,滿好的,但好像少了些雄性氣概,不知是好是壞。」
  「這一代男孩想法很天馬行空,感覺企圖心與擔當都逐漸下降。」
  我又問家裡同時有男孩和女孩的家長,對男女差異的看法,得到幾個雷同的回應:
  「女孩比較樂於溝通,男孩較沒想法。」
  「女孩比較會幫忙,男孩有空就打電動。」
 
  雖然只是簡單的田野訪問,但似乎隱隱勾勒出新的男女形象:女孩朝向大人認定之正向發展的比例較高,男孩則剛好相反。當我質疑這些直觀評價過於簡單粗暴時,卻在本書讀到一個個令我驚訝的數據。
 
  過去有句話:「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然而,崛起的女力及與生俱來的「軟實力」,讓女性既能在家庭中擔綱溫暖的守護者,也能搖身變成能幹的女漢子,女性一雙纖纖小手竟能撐起整片天?!未來,「男難入行,女不嫁郎」會不會愈發接近現實?此外,不論在美國、韓國、日本或臺灣,尼特族、啃老族,或是中高年齡的繭居族、遊民,男性皆多於女性,不少社會學家已經注意到人類史上此波「女強男躺」的怪奇社會現象。
 
  作者拿出雄厚的諸多證據證明:性別不平等是「雙向」的,女性透過提高學力與學歷、敦促職場友善,已經逐漸擺脫弱者的態勢,這是絕對正確的發展方向,也勢不可當,但不代表男性需要萎縮或退守。作者從生物機制、身心發展歷程、學習模式、教育方式、社會文化變遷各角度,仔細拆解男性面臨的困境並提供解救方向。
 
  我特別推薦給家有男孩的父母及男孩們的老師,這本書能幫助你們思考如何阻擋男孩的頹勢,當然,我更期盼女性朋友也能閱讀,因為,在某些層面,如今的你們反而是強者,需要裝備新的認知,才能讓兩性都受惠,達到雙向的平衡。
 
推薦序二
 
以「失敗男性」的身分活著
某個靠YouTube維生的人/鍾佳播
 
  其實,一開始受邀寫推薦序的時候,我有點受寵若驚,畢竟我不是什麼知識分子,也不符合所謂文字工作者該有的樣子。但也許就是因為這層關係,我反而更適合從所謂「廢男」的角度來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概念。
 
  我的人生中,有很長一部分都是以「失敗男性」的身分活著,而這樣的苦悶,非常難以表達,甚至連自身的「苦悶」都難以意識。因為我們往往會覺得,成敗取決於自身夠不夠努力,如果沒有獲得成功,那所有失敗的原因,合理該歸咎於自身。
 
  本書提出了很多案例、數據,來解釋「廢男」的掙扎,不單單只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已,這是由一套包括生理、教育、社會文化及經濟結構的複雜因素所造成。
 
  當然,我知道身為男性,在當今社會,依然相對容易獲得資源,或者可以說是比較容易「成功」;但就是因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反而容易忽略掉男性所面臨的困境。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教育改革方式,就是延遲入學。作者指出,男孩的大腦發育通常比女孩慢,這種發育差異導致男孩在自我調節、衝動控制和未來導向等方面能力較弱,從而影響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
 
  我剛好因為求學時期曾經休學、留級,導致大學同學都比我小兩歲,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延遲入學。可能是因為這種誤打誤撞,我在大學時期學習到的知識,扎實地影響了我的一生。
 
  但我之所以能以這麼自在地「輸」在起跑點,只是因為我很幸運地出生在一個包容我的家庭,很多人─應該說是大部分的人─不一定有這樣的運氣。
 
  所以我覺得這份包容,應該要延伸到整個社會,畢竟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世界。
 
  我認為傳統上對於男性的期待與框架,正是失敗男性感到痛苦的根源,這種苦悶就像是卡在鞋子裡的小石頭一樣,每走一步路,它都在用微妙的方式折磨著你。
 
  要擺脫這種折磨,只要把鞋子脫了,然後把石頭拿出來而已,就這麼簡單。不過,若是要擺脫傳統男性框架,應該不可能這麼簡單吧?錯!其實這並不困難。我們只要每個人都對其他人更包容一點,不要用傳統意義上的成敗來評論一個人的價值,只要大家再稍微溫柔一點,一點點就好,這份包容就能延伸到整個社會。
 
  我相信在這樣的世界,不論任何人,都可以活得再多開心一點吧。
 
推薦序三
 
看似堅強、實則脆弱的真實男性寫照
正向心理學家、作家/劉軒
 
  過去一年,我的Podcast節目《劉軒的How to人生學》推出了【解鎖青春情緒】系列,專注於探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議題。在準備這個系列時,我注意到這本書,當時,它在美國引發了熱烈討論,尤其是在川普成功連任總統之後,許多學者開始探討,為什麼年輕一代,無論族裔,男性支持川普的比例會遠高於女性?
 
  這現象並不僅限於美國,而是全球許多已開發國家都在發生的趨勢:年輕男性越來越傾向支持保守主義和右翼政策。這背後反映的,或許正是他們對自身處境的焦慮與不滿。
 
  作者的觀察發人深省,他指出在當代社會,特別是已開發國家,年輕男性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認同危機。從教育現場男學生普遍的低成就表現,到職場上對非傳統工作的適應困難,再到家庭角色的重新定位,每一個面向都在考驗現代男性的應對能力。
 
  兩年前,我與詹斯敦合著了《超男進化論》,希望為臺灣男性提供一些心理支持的管道。坦白說,我們起初並未抱太大期待,畢竟一本專為男性撰寫的心理成長書並不被市場看好。然而,這本書竟在全臺各地催生了35個自發性的讀書會。每週五晚上,來自不同背景的男性聚在一起,不只討論書中內容,更分享各自生命中的困惑與掙扎。到了2025年,這些讀書會預計還會擴展到東南亞。此外,我們也開辦了專為男性設計的超男訓練營,透過心理學理論,為男性創造更深度的交流空間。
 
  一路走來,我聽到了太多男性的故事。很多人其實每天都在壓力中努力生活,卻不敢坦露自己的迷茫。這就像紐約客的一句建議:「即使迷路了,也要假裝自己知道要去哪。」這種看似堅強、實則脆弱的狀態,是許多現代男性的真實寫照。
 
  我很高興可以看到本書的臺灣中文版上市。這本書最可貴之處,在於它不只點出問題,更提出了具體的解方。雖然這些建議基於美國經驗,但對正在經歷相似轉型的臺灣社會,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對正在翻閱這本書的你,我相信你會在書中找到許多共鳴。也許是那些關於男孩教育的討論,讓你想起自己或身邊孩子的成長經歷;也許是職場轉型的分析,觸動了你對未來的焦慮;又或者是家庭角色的探討,道出了你心中未曾說出口的疑問。
 
  而我也非常確認,本書一定會成為我們超男讀書會在2025年的重點書籍。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歡迎加入超男讀書會,與其他男性們一起交流,共同探討現代男性該如何活出自己的價值。想了解更多關於超男計畫的資訊,也歡迎造訪超男官網:chaoman.org,讓我們一同書寫屬於現代男性的新定義。
 
推薦序四
 
我希望兒子是一名紳士
性別平權研究者/林志潔教授
 
  當方舟文化詢問我,是否有意願讀本書並撰寫分享時,我絲毫沒有猶豫就答應了,原因無他,我是一個少年的媽媽。我兒包包是一個早產兒,出生不到兩千克,歷經類亞斯診斷、早療、各種生長曲線落後,國中因疫情而決定自學,到如今是一個一百七十八公分的少年,這一路,為娘真是百般艱難,萬般感觸。
 
  在讀這本書時,屢屢讓我覺得:「啊!真的!」、「沒錯,就是這樣。」例如作者提到,目前美國高等教育中,女生的學習成果遠優於男生;我任教的陽明交大科法所,每次在甄試時,都快改成「女子科技法律研究所」,女性考生在口說上的流利和書審上的用心,都遠優於男性考生。
 
  又比如作者提到母職概念的轉變,與父親定位的模糊。過去父親在家庭中是養家者,負責主導一家事務、撐起家中經濟並提供家庭的安全網建構;但在性別平權的推動下,女性就業大增,母親也分擔了家中的經濟,甚至比父親收入還高,而社會福利制度本在補償失去薪水的男性,也逐漸變成補償和支持「失去男性」的母親。
 
  母親的角色在當代已經多元又豐富,父親的角色卻依然卡在過去,與如今的家庭結構和平權社會格格不入,不但讓成年男性無所適從,也讓成長中的男孩,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找到可以學習的典範角色。這些男性萎靡、廢退的現況,不只在美國,在很多其他國家也一樣,這導致了廢退男性對女性的仇視、憤怒,也增長了錯誤的男子氣概,更不利於少年們的成長。
 
  作者並非只是觀察,也提出建議,他認為少男們的前額葉發育較慢,應該有一年的緩衝期,讓男孩可以用自己的速度逐步跟上,學習同理心、克制、反省和成為一位紳士。我和先生也非常認同此概念,因此,我們曾試圖要求學校讓包包留級一年,因為包包作為早產兒,其實本應在後一學年度入學,卻變成該年級最小的孩子,我們很希望有機會能讓他多讀一次國一或小六。
 
  但結論是無法,與國民教育的體制不合,這也是後來我們決定在疫情中,直接讓包包申請自學的原因。變相地和緩了上課年限和壓力後,包包確實健康快樂許多,找到了自己的興趣,而落後的成長曲線不但追上,甚至短短三年內長高了二十幾公分,這與充分睡飽、營養充足有很大關係。
 
  我想本書對性別研究最大的幫助在於,我們做得還不夠,因為除了培力女性之外,我們也應注意男性在平權歷程中的改變,那些屬於正面成熟的男性特質,作為一名紳士應有的教養和能量,應該要隨著平權而被珍惜,而非被打壓或忽略。謹以本段導讀期許自己,不論就一位平權推動者,或是一名母親,對少年的教育,我還需要繼續努力。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596272
  • 叢書系列:飛鳥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摘文1】魚世界中的腳踏車
 
伊琳娜.鄧恩(Irina Dunn)宣稱:「女性需要男性,就像魚需要腳踏車。」這句話後來因為斯泰納姆而廣為人知,成為女性運動中難忘的號召,令人聯想到一個女性不需要男性的世界。「只要能夠自力更生,就能出於愛情而選擇結婚,而不只是為了經濟依賴。」斯泰納姆在2004年說道。
 
如今美國家庭有41%都是女性當家,其中有些是單親媽媽,但絕對不是全部;每10位妻子就有3位賺得比丈夫還多,這個比例是1981年的兩倍。大多數母親現在都從事全職工作,而雙親都從事全職工作的家庭,將近一半是母親賺得比父親多。母親也受到越來越多來自福利制度的支持,就連低收入或沒收入的母親,都不需要找個老公養家。英國政治人物兼學者大衛.威立茲(David Willetts)在《緊要關頭》(The Pinch)中寫道:「福利制度的原意來用來補償失去薪水的男性,但現在正緩慢且雜亂地重新設計為補償『失去男性』的女性。」
 
若以更正向的角度來評論這件事,就是政府逐漸認清自己的角色是「支持女性養育小孩」,這有一部分是因為這樣她們才不會困在依賴男性的關係中。與此同時,離婚法也已經解放,「無過失」或「單方」離婚興起之後,無論哪一方都可以用任何理由終止婚姻。這幾條法律依然被吵得很凶,但顯然已被普遍接受。
 
婚姻和母親身分(motherhood)不再是同義詞。如今美國有40%的新生兒是未婚生子,而1970年只有11%。有個特別驚人的趨勢,就是「奉子成婚」的人變少了。50年前,未婚懷孕就很常見了,但情侶會去戶籍登記處或教堂結婚,再去產科病房生小孩,但現在不再如此。
 
事實上,根據聯合經濟委員會(Joint Economic Committee)的研究,奉子成婚的人減少,就是1960年以來,未婚生子的新手媽媽變多的最大原因。最大的變化發生於社會經濟階級的底層,1977年,低教育程度的懷孕女性當中,有26%先結婚再生產;到了2007年,這個數字只剩2%。
 
對於母親就業的社會規範已經迅速轉變,以至於在職媽媽(working mother)這個名詞聽起來已經過時。根據社會概況調查(General Social Survey),如今有4分之3(74%)的美國成人同意,在職媽媽可以和家庭主婦一樣,和孩子建立「既溫暖又安全」的關係;相較之下,1977年只有48%。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楓樹林【超現代語譯的歷史奇遇記】電子書展,12/31-2/9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天下文化特談
  • 開運命理特談
  • 參考書特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