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
大英博物館裡的東南亞史

大英博物館裡的東南亞史

Southeast Asia: A History in Objects

  • 定價:800
  • 優惠價:79632
  • 優惠期限:2025年01月22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精選大英博物館中四百件珍貴藏品,
呈現多彩多姿的東南亞文明,一本書就把博物館帶回家!

璀璨文明、豐饒物產,
掀開東南亞豐富且多元的文化面紗。

  從六千年前的遺跡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代文物,本書透過大英博物館珍藏的四百餘件文物,帶領讀者探索東南亞豐富深邃的歷史底蘊。橫跨現今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汶萊、菲律賓、新加坡和東帝汶等國,這片土地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不僅孕育出燦爛的原住民文化,更吸納中國、印度的文明精髓,融合了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等多元信仰,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東南亞文化。翻開本書,一同走進這片文明交匯的沃土,共同品味其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吳哥窟:高棉帝國的中心,石造的宗教寺廟建築群,並以宏偉細緻的浮雕聞名於世。吳哥窟的建築遵循宇宙原則,包括須彌山的五座山峰以及四周的山脈和海洋。

  ★獵頭文化:獵頭活動不僅是爭奪資源和領土的行為,同時也具有政治和宗教性質。獵頭常在群體中重要人士過世後舉行,頭顱是值得敬畏的,在生死儀式中的重要元素。

  ★檳榔用具:二十一世紀前,檳榔流行於東南亞各階層和年紀,從個人食用,到宴客、正式儀式中,都發揮重要作用,是藥品、宴客用品和禮儀用品。檳榔相關用品的形制,也與身分地位相關。

  ★紋身:過往東南亞許多社會都有紋身的習俗,紋身是死後世界重要指引。不同紋身圖樣也象徵著身分地位,亦可作為個人成就的象徵。紋身期間必須遵守特定的習俗及儀式。

  ★東南亞織物:織與染主要與女性相關。在某些文化中,男性在使用織布機時觸摸是禁忌,女性則在編染的過程中,須遵守各種身體及精神限制。織物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依照不同的設計、形式、穿著的方式和原料,展現不同的社會地位、宗族、婚姻狀況、年齡和性別。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亞歷山卓.葛林(Alexandra Green)


  大英博物館東南亞部門的亨利·金斯堡(Henry Ginsburg)策展人,曾撰寫和編輯過多本關於東南亞藝術和物質文化的書籍和文章。她的出版物和編輯著作包括《萊佛士在東南亞:重新探討這位學者和政治家》、《緬甸晚期壁畫中的佛教視覺文化、修辭和敘事》以及《重新思考亞洲的視覺敘事:跨文化與比較視角》。

譯者簡介

葉品岑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碩士,曾任編輯,現專職筆譯,譯有《失序的心靈》、《被隱藏的眾神》、《自由的技藝》、《為工作而活》、《古蘭似海》、《午夜的佩拉皇宮》、《我的應許地》等數十餘。
 
 

目錄

緒論
1. 早期文化──約二萬六千年前至約西元500年
2. 王國──約西元300至1500年
3. 貿易、外交和帝國──約西元1400至1900年
4. 從日常到神聖──約西元1600至2020年
5. 敘事和表演
6. 織物和編籃
7. 20世紀和21世紀
精選書目
網站
圖片版權
致謝

 
 

緒論

  東南亞作為一個獨特區域的概念在二戰後出現,今天它大抵涵括在1967年成立的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協〔ASEAN〕)。目前東南亞有兩個部分:由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和越南組成的大陸區;以及印尼、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東帝汶和菲律賓組成的島嶼區。兩區都住著許多不同的族裔和語言群體,這些群體至今仍有從複雜的大型社會到小型的狩獵採集社會等不同樣貌。有鑒於區域內語言的、宗教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和臺灣、中國西南部和印度東北部的原住民族有強烈文化連結,還有和斯里蘭卡與馬達加斯加的關聯,「東南亞」一詞的效用引發熱烈討論。然而,在文化面、歷史面和物質面,東南亞地區內部存在明確的交流路線和強烈的相似性。

  東南亞的多樣性源自地形特徵,它有促進互動的豐饒河流盆地和淺海,以及阻礙互動的山區和高地。稻米成為低地居民的糧食作物,其他澱粉類,像是西米棕櫚(sago)、木薯和旱稻,由住在不適合水稻農業的高地和部分東南亞島嶼區(特別是印尼東部島嶼)的居民種植。東南亞有豐富的資源,像是丁香和檀香木,其中很多都曾經只出產於東南亞,東南亞人在當地開採和使用這些資源,同時也發展出交易的路線。漸漸的,這些網路在區域間和國際間擴張,東南亞介於南亞次大陸和中國之間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一個貿易樞紐。由於每年的季風迫使商人留在東南亞,等待順風帶他們繼續前進,國際化的港口和城市隨之而生,特別是巨港(Palembang)、麻六甲(Melaka)、汶萊、莫塔馬(Mottama,馬達班〔Martaban〕)、阿瑜陀耶(Ayutthaya)、會安(Hoi An),以及後來的峴港(Da Nang)、雅加達(Jakarta,巴達維亞〔Batavia〕)和新加坡。阿拉伯人、泰米爾人、古吉拉特人、中國人和東南亞人等,以及後來的西方人,在那裡互動和混合。東南亞對外開放,意味著新思想不斷被整併到當地的文化框架裡,創造出東南亞各色各樣的藝術形式。然而,觀念和資訊的流動是互惠的,術語、技術和藝術形式證明很多觀念在區域內外傳播。

  對東南亞人來說,世界上住著肉眼看不見的靈魂、祖先、惡魔和神祇,祂們與來自印度次大陸的印度教和佛教的概念和圖像、透過阿拉伯人和印度穆斯林商人傳播的伊斯蘭信仰,以及各種基督教派的價值觀交織在一起。直到近代以前,藝術不被認為是有別於手工藝、表演或日常生活的獨立範疇,它是由社會各階層所生產,也是為社會各階層而生產。也沒有特定材料被認為比其他材料更能代表藝術;它們或耐用或短暫的特質被運用到不同的用途上,像是供奉神靈的石廟,到提升宗族聲望的木雕、日常使用的漆器、編織的樹葉供品、保護作用的紋身、可實用和展示用的籃子,以及表演中使用的面具或戲偶。物品的功效─展示社會身分和地位,以及使環境更有力,和神與精神世界溝通,或孝敬祖先以確保家族、社會和世界當前和未來的福祉─才是最重要的。東南亞藝術家通常不會在自己的作品上簽名,而且許多類型的文物都是合作製造。自19世紀以來,為藝術而創造的作品產量增加。藝術近來被用於記錄特定事件,例如越南對美國的戰爭,以及當時的越南社會。今天,東南亞的當代藝術蓬勃發展。

  自18世紀晚期起,歐洲人開始收藏出自不同東南亞文化的藝術品,然後在19世紀和20世紀期間,這些藝術品有越來越多被捐贈給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的東南亞藏品的分類是根據19世紀和20世紀殖民期間出現的國界,這點反映在本書的內容結構。(自1960年代起成為印尼省分的巴布亞和西巴布亞,在大英博物館被列為大洋洲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在本書範圍裡。)東南亞藏品因而和殖民歷史密切相關,強烈代表英國曾經殖民或從事貿易的地區:緬甸、馬來西亞,包括沙巴和砂拉越、爪哇、蘇門答臘和泰國。不可避免的,這類藏品反映收藏家和策展人的興趣和想法,而不是東南亞的重要事項。史坦福.萊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19世紀初期東印度公司的官員)收集大量的印度教和佛教神祇的爪哇金屬雕像,以及其他小型金屬物品,既是因為它們的便攜性,也因為它們暗示曾經有一個符合歐洲標準的偉大文明,並把當代歐洲科學的收藏原則應用到許多類文物上。同樣的,英國殖民統治者查爾斯.霍斯(Charles Hose)參與抑制婆羅洲的獵頭活動(他試圖用划船比賽取而代之),因此能夠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期收集大量的獵頭設備。20世紀下半葉,大英博物館向馬來偶戲師托阿旺拉(Tok Awang Lah)收購皮影戲偶,並收購越南陶瓷,作為博物館豐富中國陶瓷藏品的補充。由於很多東南亞文物是在特定時刻收集而來,而不是隨著時間循序漸進的系統性蒐羅,它們呈現的多半是東南亞眾多文化的簡要印象,而非完整地記錄其變遷。

  儘管如此,書中討論的物品展示從遠古時代至今在東南亞發現的不同民族、文化、材料和技術的豐富樣本。雖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這些主題涉及並貫穿了東南亞歷史的主要脈絡:山與水、地理、貿易和交流網絡、跨文化互動、聖靈和祖先、宗教在地化,以及社會和政治結構。第一章探討東南亞的遠古歷史,觀看不斷變化的社會結構、使用物質材料和技術的出現,以及特定的遺址,藉以了解普遍的趨勢,其中一些趨勢一直持續到20世紀。誠如第二章討論的,王國和早期帝國的崛起和繁榮,見證東南亞民族參與了廣闊的印度教與佛教世界,並改變新觀念以符合當地的政治與宗教需求。伊斯蘭教出現,沿著貿易路線發展。第三、四、五和六章不太按時間順序排列,因為這四章看的是東南亞從約西元1500年至今的不同面向。這並不是暗示東南亞文化在數百年裡不受時間影響、維持不變;事實上,它反映的是物品在熱帶氣候的短暫性,因此利用物品講述完整歷史存在著困難。第三章從貨物、社群、商品和藝術的角度討論帝國、外交和貿易的題目。第四章探討習俗、實踐、信仰體系和文化表達方法,其中有些在21世紀倖存下來,有些則隨著東南亞的現代化而變得過時。第五章和第六章聚焦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敘事、表演、織物與編籃。圖像故事的證據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表演因為轉瞬即逝的特質,歷史比較不明確,但依據15世紀開始的區域文獻和遊客描述,還有石頭浮雕,透露表演的盛行。多樣化和創新的織物生產是東南亞的偉大成就之一;編籃不如織物為人所知,是相對被忽視的領域,但對東南亞人而言有實際用途和象徵意義。最後,第七章探討一些二戰後出現的眾多趨勢,特別是殖民主義的終結和經常動盪紛擾的現代民族國家的興起。全球趨勢的參與透過蓬勃發展的旅遊業、現代與當代藝術運動的發展,影響了東南亞地區,導致了許多傳統工藝知識的流失與新材料的採用。然而,現代趨勢仍以適合東南亞人及其概念框架的方式被塑形和調整,一如幾千年來的運作。

  本書收錄的每個文物都代表當一套思想、材料、信仰和技術匯流,使人得以創作出精彩的文化作品的時刻。隨著時間過去,這些物品被重製以適應新來的人,產生由於環境到人類等無數因素而不總是被記錄下來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物品被重新調整以適應新的到來者,然而,由於從環境到人為等諸多因素,變化並未總是被記錄下來。為了便於閱讀,本書中的物品常與特定的民族國家聯繫在一起,其中許多國家是在20世紀才以目前的形式出現。

  雖然東南亞萬花筒般的文化無法簡單分類和描述,希望本書能讓更多人認識和理解該地區及其美妙的物質文化,並啟發讀者重新思考,特別是這個地區正在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路上,而且已經佔有全球人口比例的一大部分。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75591
  •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 規格:精裝 / 272頁 / 17 x 24 x 3.8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靈和祖先

所有東南亞社會都曾經相信靈、超自然生物或祖先住在他們周遭的自然世界(今天稱為萬物有靈論的信仰體系),而且多數社會至今仍相信萬物有靈。靈可能與景觀的自然特徵有關。舉例來說,泰國的「秕」(phii)靈和緬甸的「納」靈佔據諸如房屋或田野等特定地點、動物,以及石頭、樹木和水體之類的自然特徵。對婆羅洲的一些族群而言,天上世界以鳥類為符號,地下世界則是充滿水,和鱷魚、魚及神話中的蛇(那伽或龍)有關。人們認為死者仍與生者為伍,或是轉世為他們的後代,這種想法把人們和他們的祖先連在一起。

慘死或忽視可能導致逝者做出有害的行為,如果處理不當,靈和其他超自然生物是危險的。他們也被認為會影響當前和未來活動的成功或失敗。然而,靈和祖先也可以為生者帶來保護、財富和繁衍的祝福,因此人們投注相當大的心力去安撫或緬懷他們,例如根據觀察周遭環境得出的特定規則過生活,布置物質世界取悅靈,或是從提供香、水、食物等供品,到獻祭牲口或人類。在某些民族之間,獵頭曾經是取悅或紀念祖先和靈的一部分。

諸如馬來博陌(bomoh)和緬甸納加杜(nat kadaw)等薩滿的角色,是充當靈和人界之間的媒介。薩滿信仰一直是傳統的治病手段,薩滿也為這些治病方法製作了儀式物品。雖然人們現在使用現代醫學治療許多疾病,傳統的治療法和薩滿信仰還是被廣泛實踐,包括在都市的環境,不過在都市裡,為了回應新的生活方式做出調整。

在整個東南亞地區,以雕塑和建築形式或透過供品、筵席、獻祭、音樂、口述歷史、恍惚狀態(trance)和表演來表達的藝術,被認為能夠以符合自然法則的方式和看不見的世界建立聯繫,確保和諧。有些靈是看不見的本體,有名字的靈則透過藝術表現出來,好讓他們容易被人辨識。在緬甸,有名字的「納」靈和王國、特定地區和皇族有關,而且每個「納」都有自己的形象。有些族群保留祖先的雕像,而這個舉動有時和薩滿信仰有關。儘管祖先的雕像五花八門,最常見的是坐姿或蹲姿的雕像,往往男女成對。通常這些人像被雕刻成裸體的,穿戴著珠寶,但他們會被人用織布包裹或被穿上衣服,放在一個專門的地方,例如家裡或神龕。守護者雕像通常很大,是用來保護特定的地點或過渡的地方,像是門口或十字路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楓樹林【超現代語譯的歷史奇遇記】電子書展,12/31-2/9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年度百大
  • 書展大獎入圍
  • 開運命理展